惯于赞同

豆瓣
惯于赞同

登录后可管理标记收藏。

ISBN: 9787532738205
作者: [美]萨克凡·伯克维奇
译者: 钱满素 等
出版社: 上海译文出版社
发行时间: 2006 -1
装订: 平装
价格: 36.00元
页数: 401

/ 10

1 个评分

评分人数不足
借阅或购买

美国象征建构的转化

[美]萨克凡·伯克维奇    译者: 钱满素 等

简介

本书从对美利坚的概述开始(第一、二章),继而描述清教徒们如何创造出一套适应他们需要的辞令(第三章),以及对美国第一部史诗的作者科顿?马瑟的生平著作的详细分析(第四章)。随后的两章讲的是从18世纪中叶开始经过革命到杰克逊时期清教辞令的转化。主要人物是大觉醒的领袖乔纳森?爱德华兹和民族历史学家乔治?班克洛夫特,后者的著作提供了新共和国初创几十年中神话塑造的主要源泉。我接着转到更为复杂的对神话的文学处理问题。在霍桑的《红字》(第七章)中我读到了美国共识的象征方法的经典程式。在麦尔维尔《皮埃尔》(第八章)中,我看到了我们对那象征学的最深刻的批判。在爱默生的散文(第九章)中,我探索了美国方式最有影响的方面——个人主义理论——的发展,我称这些问题更为复杂是因为它们呈现在艺术作品之中,仪式和意识形态可以很容易地连在一起理解,但文学想象为分析加上了另一维度。

contents

中译本前言/钱满素译
第一章 引言:美利坚乐曲/盛宁译
第二章 舆论仪式/陈永国译
第三章 清教主义言辞的宗旨/黄梅译
第四章 科顿·马瑟与美利坚的远景/王守仁译
第五章 使命的类型学:从爱德华兹到独立战争/马海良译
第六章 持续革命:乔治·班克洛夫特和演化过程的神话/王逢振译
第七章 海丝特·白兰的回归/姚乃强译
第八章 《皮埃尔》,或美国文学史的含混/王玉括杨金才译
第九章 爱默生、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异议/钱满素译
第十章 歧异时代的意识形态问题/申慧辉译
注释
主要人名英汉对照表

其它版本
短评
评论
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