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动出击
豆瓣
20世纪早期英国的科学普及
[英]彼得·J. 鲍勒 (Peter J. Bowler) 译者: 王大鹏 / 周亚楠
简介
本书指出在英国,曾有一个科学家并不高冷、亲自下场宣传的早期科普黄金时代。
人们往往以为,自1900年初科研成为一门专门的职业,科学家就集体退出了公众舆论场,将科普领域留给科普作家施展。
作者广泛调查了1900年至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的图书、杂志和报纸,发现科学家在专业和大众类读物上均极为活跃。这源于当时存在一个巨大的科普市场,其受众是一个未能接受高等教育,但求知欲旺盛的阶层。科学家们从事科普工作有利可图,且在科学界也不会受到同行的排斥。但自20世纪50年代起,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这种科学家与公众的“双向奔赴”日渐消失,专业科学作家成为科学传播的主体。
英国科普的发展历史,揭示了科学传播的另一种模式,它有助于促成科学与社会的更紧密互动。
科普是小儿科,只有科学边缘人才会从事?错!科学家也可以是科普的主力。探索科学与公众交流的另一种模式
重现英国早期科普的黄金时代,看科学家群体如何躬身下场,与公众双向奔赴,凝聚社会的科学共识
刘华杰、罗兴波、戴伟联袂推荐
专业评论:
鲍勒是演化生物学史的著名专家,他的一部作品在1999年就以《进化思想史》为名在国内出版,并给人们留下深刻印象:说理透彻,观念新颖。同样,这部研究20世纪初英伦科学与大众关系的著作也写得非常精彩,内容极为丰富,包含诸多中国人不熟悉的细节。该书原名有着明显的英国历史、社会记号,国人听起来也似曾相识。可是科学真的为了所有人吗?这可能吗?即便是,也有个先后顺序;百姓搞明白日益专业化的科学内容也越来越难。当代的许多科学文化争论可以从此书所描述的场景中找到种子。本书的翻译准确而流畅,相信关心科学传播、科普、科学社会学、科学史、科技政策的中国学人会从阅读中受益。——刘华杰,北京大学科学传播中心教授
20世纪初在科学史上是不平凡的时代:飞速发展的科学一方面大大拓展了人类认识自然的边界,另一方面也因越来越专业化而离公众越来越远。本书为读者展现了在此时期的英国科学家是如何走向公众、把科学知识带入大众视野的。通过丰富史料和鲜活案例,作者关注了科学家、出版商与媒体在传播过程中的互动。这是一本通俗科普史,也是一部引人入胜的科学史著作。——罗兴波,中国科学院大学科学技术史系教授、人文学院副院长,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秘书长
这本非常有趣且可读性很高的书讲述了20世纪科普工作的发展,突出了科学界、出版业和公众之间的复杂互动。除了它的历史价值,它还反映了我们这个时代科学与公众理解之间仍然存在的紧张关系。本书巧妙的中文翻译将使更多的中国科普工作者能够享受到它的参考价值和启示。——戴伟,北京化工大学特聘教授、科普实验中心主任
作者简介:
彼得·J. 鲍勒(Peter J. Bowler),著名科学史专家,英国贝尔法斯特女王大学历史与人类学学院教授,不列颠学会及美国科学促进会会员,在2004 年到2006 年担任英国科学史协会主席。他于20 世纪80 年代开拓了“非达尔文革命”的研究领域,在国际科学史学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著有《现代科学史》《进化思想史》《如果没有达尔文》等二十多部著作。
contents
第1章 引言:科学家、专家和公众
被孤立的职业之迷思
普及的层次
第一部分:大众科学的话题和主题
第2章 科学的对立意识形态
科学和探索
科学和宗教
应用科学
颠覆性科学
第3章 大图景
原子物理学
宇宙学
相对论
进化与新生物学
人类起源与人的本性
唯物主义与医学
第4章 适合所有人的实用知识
科学和工业
电力和无线电
观星活动
观察自然
第二部分 出版商和他们的出版物
第5章 制造受众
识别趋势
对教育的需求
出版商的反应
出版商和作者
第6章 重大议题的畅销书
推广新宇宙学
辩论新生物学
科学为人民
第7章 出版社的系列图书
给严肃读者的科学
反对当权派
青少年科学
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
20世纪20年代
20世纪30年代
第8章 百科与连载
百科全书
连载
哈钦森出版社
联合出版社
第9章 大众科学杂志
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的杂志
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岁月
特殊兴趣杂志
第10章 面向大众的科学
高雅杂志
通俗杂志
报纸中的科学
科学记者
广播中的科学
第三部分 作者
第11章 大人物
作为明星的科学家
朱利安·赫胥黎
J.B.S.霍尔丹
亚瑟·基思
J.亚瑟·汤姆森
第12章 科学家和其他专家
传记调查
科学家
财务因素
专家
第13章 20世纪50年代及其后
利用传统媒体
新技术和新媒体
呈现的问题:谁为科学写作?
附录:传记登记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