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征服到改宗的歷史大變局
The Mongols and the Islamic World: From Conquest to Conversion
彼得.傑克森(Peter Jackson) 译者: 廖素珊 / 王紫讓
简介
蒙古帝國不只征服中國,也控制了歐亞大陸的伊斯蘭世界。
要理解這段歷史如何塑造現代世界,就得看見元朝之外、伊斯蘭眼中的蒙古。
蒙古西征:伊斯蘭文明衰退的元兇?
公元一二二二一年,蒙古軍隊擊潰稱霸伊朗的花剌子模帝國,震動了內亞世界。一二五八年,成吉思汗之孫旭烈兀進軍巴格達,終結了阿拔斯王朝已經名存實亡的哈里發政權。蒙古軍隊的屠殺、戰爭對城市與農田的毀壞,成為中東穆斯林揮之不去的恐怖記憶。蒙古征服甚至被認為是伊斯蘭文明衰退的元兇。然而,近年學界對蒙古軍隊已有不同的看法。本書指出,蒙古軍隊不僅掌握了當時最先進的攻城器械,也擅長利用間諜、謠言與情報作戰,屠城與殘忍的殺戮手段,也往往具有威嚇周邊城市的戰略目的。不過,作者指出,即便我們對蒙古征服者採取同情的理解,也不該忽視征服戰爭所帶來的破壞與人命的犧牲。
蒙古治世:歷史的實像與虛像
為了統治廣大的疆域,蒙古大汗建立了廣泛的驛站與交通系統,令跨大陸的貿易與技術、文化交流成為可能。許多學者也認定這段時期為蒙古治世(Pax Mongolica),甚至視為「世界史的開端」。然而,本書作者指出,帝國「分裂」可能比「治世」更接近歷史的實像。一二六〇年後,由於汗位繼承問題,蒙古分裂成四大汗國。汗國之間的內戰,不僅拖累了經濟復元的進程,也令陸路交通不時中斷,並讓貿易與文化交流侷限在同屬托雷家族統治的伊朗與中國。儘管如此,在伊朗地區,穆斯林學者在天文、醫學與科學領域,仍然產出了可觀的成果。
伊斯蘭眼中的蒙古:阿拉伯─波斯文獻的視野
蒙古帝國的統治者大量起用前朝的官僚階級,包括西亞地區的穆斯林。這些穆斯林,如同在元帝國底下的漢人官僚,留下大量的史書紀錄,成為日後研究蒙古帝國史重要的資料來源。本書作者透過解讀大量穆斯林留下的阿拉伯─波斯語文獻,重建蒙古西征與帝國建立的過程,並進一步討論蒙古汗國如何透過穆斯林藩屬進行統治、蒙古君主與穆斯林文官的君臣關係,以及蒙古人皈依伊斯蘭教的歷史意義。蒙古人最終被伊斯蘭「同化」了嗎?還是伊斯蘭世界最終繼承了蒙古帝國的政治遺產?從穆斯林的文獻視角,將帶我們看見蒙古帝國史相當不同的風景。
contents
導讀 蒙古征服與後哈里發時代的穆斯林世界
致謝
本書體例
緒論
第一部 話說從頭
第一章 蒙古帝國的觀察者:順尼派、什葉派、敵對勢力與歐洲基督徒
第二章 在蒙古入侵之前:穆斯林與內亞族群的相遇
第二部 世界帝國的誕生:征服、破壞與連結
第三章 蒙古西進(1219-1253年)
第四章 帝國的統治與分封(約1221-1260年)
第五章 旭烈兀的戰役與帝國分裂(1253-1262年)
第六章 征服時期的破壞、人口銳減及重建
第七章 蒙古內戰的時代
第八章 蒙古治世與跨大陸交流的再思考
第三部 蒙古君主與穆斯林臣民
第九章 間接統治:附庸的穆斯林王國
第十章 多疑的君主與他們的臣僕
第十一章 不信道者統治下的社會
第四部 伊斯蘭化的起點
第十二章 「改宗」伊斯蘭的意義
第十三章 諸汗改宗與穆斯林的復甦
尾聲 蒙古帝國的遺產
結論
附錄一 專有名詞詞彙表
附錄二 重要譯名對照表
附錄三 世系表與統治者列表
縮寫表
註釋
參考書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