鈽托邦
豆瓣
失去選擇的幸福與核子競賽下的世界墳場
Plutopia: Nuclear Families, Atomic Cities, and the Great Soviet and American Plutonium Disasters
凱特.布朗 译者: 張家綺
简介
如果可以生活富足,
你願不願意放棄懷疑、全然相信?
在號稱自由之國的美國,華盛頓州曾有個城市,人們過得彷彿共產北韓的翻版:他們可以表決但沒有投票、可以購物但沒有市場競爭、可以居住但不能擁有房產、可以受教育但有很關鍵的知識學不到……這些事情在其他美國人眼中簡直不可思議,但當時卻有許多人抗拒離開這個「烏托邦」。為了讓員工團結一心、不想離開,主導這座城市的軍方和財團提供無與倫比的物質享受;為了讓作業員相信領導階層對於健康與否的保證,這裡弭平了藍領和白領的畫分;為了讓人們安心打拼,建立穩定的核心家庭是最受歡迎的喜事。這裡看起來一切都不錯,只要不管鄰居同事衰老地比較快,還有罹癌或各種怪奇病症的機率高了點,也必須謹記不要試著去探索不可能知道答案的問題。這裡是里奇蘭,旁邊有個巨大工廠日夜生產製造核武的關鍵元素「鈽」。
美國的里奇蘭和蘇聯的奧爾斯克,是從二戰延伸到冷戰時期,美蘇兩國比拼核子武力下建立的人造城市。它們既繁榮又危險,既活力十足卻也悲慘,之所以能用如此扭曲的方式存在,是因為從都市規劃到勞工權利的全面控制,而在科學研究和公共衛生上,也是特殊的案例。但即使過去歷史如此特別,時至今日,面對核災時,同樣的手法仍在全球各地包括烏克蘭和日本同樣出現,未來也想必難以迴避。
凱特.布朗融合了官方文獻、地方史家和受害/受惠人口述歷史,以優美細膩的筆法記錄下因鈽而生的烏托邦/反烏托邦從建立、運作到覺醒的過程,里奇蘭和奧爾斯克受到的傷害不會消失,但它們啟發了後世對於環境、健康、國家權力的反抗意志,直到今天人們仍然受惠。
contents
作者序
第一部 西方核前線的禁閉空間
第一章:馬提亞斯先生前往華盛頓州
第二章:遠走高飛的勞工
第三章:「勞力短缺」
第四章:捍衛瓦納潘族
第五章:鈽打造的城市
第六章:正式上工,帶著鈽離去的女人
第七章:工作危害
第八章:食物鏈
第九章:蒼蠅、老鼠、人類
第二部 蘇聯勞動階級原子和美國回應
第十章:冷凍的期刊
第十一章:蘇聯勞改營與炸彈
第十二章:青銅器時代原子
第十三章:保密到家
第十四章:貝利亞的探訪
第十五章:責任回報
第十六章:災害帝國
第十七章:追求美國長久戰爭經濟的「少數優等人才」
第十八章:史達林的火箭引擎:鈽國人民獎賞
第十九章:美國腹地的老大哥
第二十章:鄰居
第二十一章:伏特加社會
第三部 鈽災
第二十二章:風險社會管理
第二十三章:行進的傷者
第二十四章:兩份驗屍報告
第二十五章:瓦魯克坡:邁向傷亡道路
第二十六章:沈默不語流動的捷恰河
第二十七章:遷置
第二十八章:免疫區
第二十九章:社會主義消費者共和國
第三十章:開放社會的作用
第三十一章:一九五七年基許提姆大爆發
第三十二章:管理區外的卡拉波卡
第三十三章:私家領地
第三十四章: 「從螃蟹到魚子醬,我們樣樣不缺」
第四部 卸下「鈽」幔
第三十五章:鈽的共享資料
第三十六章:車諾比大回歸
第三十七章:一九八四年
第三十八章:遺棄者
第三十九章:病者
第四十章:穿著連身工作服的卡珊德拉
第四十一章:核能開放政策
第四十二章:國王的全體子民
第四十三章: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