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史方法论十四讲
豆瓣
邓晓芒
简介
本书是我在2006年春季学期给研究生开设的“哲学史方法论”课的讲课录音。这门课每周一次,每次三个小时,常常拖堂到近四小时,一共讲了16次。在收入本书时,有两次没有收入进来,一次是关于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导言》的,由于当时录音未能录上,没有留下资料;另一次是谈中西怀疑论的比较的,由于考虑到不想使本书篇幅太大,而且该讲演在别的地方作过多次并已收入到了其他文集,为避免重复,删掉了。于是还有十四讲,都是根据我已往发表的有关方法论的文章而作的讲演。本次哲学史方法论课,由于是最近的一次,所以也是内容最丰富的一次。多年来思考的积累使我在课堂上滔滔不绝,巴不得一口气把所想到的都倾倒出来,总觉得时间不够,形成了一种典型的“满堂灌”式的教学。如果把所讲的不加删节全部收进来的话,估计全书要超过50万字。但是奇怪的是,这门课不但没有人感到厌烦,没有人打瞌睡,而且由于课堂开放,什么人都可以进来,找个位置坐下来听,所以听众有越来越多之势,甚至有一种热烈的气氛,高峰时达到一、两百人。其中有外系的,也有外校的,不但有研究生、教师,还有个体户、小商人、职员。有从西安专程赶来的书商,也有每个星期六坐火车来武汉,听完课又赶回长沙的湖南师大的研究生。每次课后,学生们都有一大群跟着我边走边谈,问问题,一直送到家门口,时常还在我家门口展开一场临时的讨论会,形成武汉大学校园中的“一景”。我知道这门课的缺陷就是没有更加深入的课堂讨论,本应该留出时间来让大家发表意见、互相切磋。但如果这样干,恐怕就不能讲这么多新内容了,所以我宁可把讨论放到课后回家的路上进行(大约有20分钟),学亚里士多德的“逍遥学派”。
contents
第一讲
绪论
第二讲
哲学史方法论新探
第三讲
论历史感——现代解释学的启示
第四讲
中国哲学中的反语言学倾向
第五讲
中西辩证法的生存论差异
第六讲
辩证逻辑的本质
第七讲
关于道家哲学改造的临时纲要
第八讲
西方哲学史中的实体主文和非实体主文
第九讲
胡塞尔现象学导引
第十讲
马克思的人学现象学思想
第十一讲
苏格拉底和孔子的吉说方式比较
第十二讲
让哲学说汉语——从康德三大批判的翻译说起
第十三讲
对中国百年西方哲学研究中实用主文偏向的检讨
第十四讲
中国百年西方哲学研究的十大文化错位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