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学:响马落网押在监、本县性命得保全

Times New Roman

Times New Roman @lijiiIijl0

9 本书  

(白)無有介紹。大家饮酒。大家饮酒。

中國鄉村 [图书] 豆瓣 Goodreads
Rural China: Imperial Control in the Nineteenth Century
作者: 蕭公權 译者: 張皓 / 張升 聯經出版公司 2014 - 1
《中國鄉村:論19世紀的帝國控制》是蕭公權先生的學術代表作
本書第一部分專門探討鄉村地區的行政劃分和基層組織劃分
第二部分專門研究清王朝如何設置鄉村的統治體系
第三部分探討了鄉村政治統治體系的運作效果
《中國鄉村:論19世紀的帝國控制》是蕭公權先生多年心血研究的結晶,專門研究19世紀時期清王朝統治中國鄉村的政治體系,特色在於從歷史發展的長河中,探討清王朝對鄉村政治統治體系的設置、理論和實際運作情況。
全書共分三大部分十一章。第一部分專門探討鄉村地區的行政劃分和基層組織劃分,即研究村莊、市集、城鎮的劃分,保甲和里甲如何成立。第二部分專門研究清王朝是如何設置鄉村的統治體系,分別探討了警察性的保甲制度、稅收性的里甲制度、饑荒控制性的糧倉體系和思想統治體系的設置情況。第三部分探討了鄉村政治統治體系的運作效果,分析了家族同這個統治體系的關係,以及鄉村對它的行為反映。
《中國鄉村:論19世紀的帝國控制》已經成為研究中國傳統的國對地方控制的經典著作。
日本家族结构研究 [图书] 豆瓣
作者: 官文娜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7 - 2
本书从人类学的视野深入研究了日本历史上的婚姻、族谱、王位继承、财产相续、养子制度等。对照中国传统社会,作者指出,日本社会不存在中国宗法制度这样的儒家文化载体。同为“东亚文化圈”的中日两国在应对西方近代化时出现不同的应对结果,对此学界众说纷纭,作者在论证家族血缘结构的差异中,解析东西方异文化冲突的原因与融合的条件,并尝试以此为视角进一步探讨社会变迁的前提条件。
家屋与嘉绒藏族社会结构/民族与社会丛书 [图书] 豆瓣
作者: 李锦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7 - 8
本书稿根据对中国西南四川省雅安市宝兴县硗碛藏族乡的田野调查资料,以家屋的名号“房名”的研究为切入点,讨论了嘉绒藏族的社会结构,是一篇关于嘉绒藏族社会结构的民族志。作者希望以此展现作为一个不同文化中的社会,嘉绒藏族社会结构呈现何种特殊性。
阿尔泰山游牧者 [图书] 豆瓣
作者: 陈祥军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7 - 9
本书是作者在阿尔泰山区富蕴县境内,长达4年多田野调查基础上完成的民族志报告。全书立足于阿尔泰山哈萨克游牧社会,以草原生态变迁为背景,围绕着“游牧民、草原、牲畜”系统性地研究了“游牧知识”,主要探讨了这套“本土知识”体系在生成、发展与变化过程中与草原生态的互动关系。
长期以来许多人对游牧民的认识还停留在“逐水草而居”的一种印象中,认为游牧民总是在“漫无边际”地寻找草场和水源。事实上,千百年来游牧并非“自由散漫”,也并非无规律可循,而是有一套精密、广博的本土认知体系,即游牧知识体系。这套本土知识体系在全球化背景下已然面临诸多困境,对游牧社会和草原生态也产生了深远影响。
作者认为,游牧是哈萨克人适应草原环境最有效的生计方式,也是游牧知识产生的源泉;这套本土知识体系是游牧民、草原和牲畜之间互动后形成的一套动态平衡调节机制,对于维持游牧民及其文化传统与草原生态系统的平衡起着重要的作用;伴随社会经济政治制度的变迁,如公社化、草畜双承包等,游牧知识体系逐渐发生变化,如现代草原管理模式逐渐替代本土经验;但一个地方的发展首先是要尊重当地人的一套知识生态体系和其固有的文化传统,否则会出现原有社会的失序及生态的失衡。尤其是在生态环境极其脆弱地区的发展,要以民族的本土知识为基础,这是他们赖以生存了几千年累积下来的经验知识,只有对其加以发掘和继承,并结合现代科学技术,才会有利于当地环境与文化传统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的研究并不固守在传统游牧文化知识氛围中,而寻求的是传统游牧知识体系或本土知识体系与现代科学知识的最佳结合点。目前有关哈萨克的研究,以人类学长期田野为基础的个案还比较少,尤其对其游牧知识进行系统研究的个案就更为鲜见。
嫁给谁 [图书] 豆瓣 谷歌图书
作者: 冯雪红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3 - 01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离婚率在全国居首位,维吾尔族离婚率较高并且主要体现在南疆农村。本书透过描述喀什一个维吾尔族村落阿村妇女的婚姻,全面、立体地考察了研究对象的不同侧面。来自田野的图像,使我们观察分析维吾尔族妇女婚姻诸多层面的同时,进而了解维吾尔族妇女婚姻文化个性,反观自我的婚姻文化,我们可以更清楚地理解整个人类的婚姻文化。
无相支配 [图书] 豆瓣 谷歌图书
作者: 黄志辉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3 - 11
《无相支配(代耕农及其底层世界)》是作者黄志辉对珠三角代耕粮农和代耕菜农所做的民族志报告。作者运用当代社会学、人类学的经典研究成果,对代耕农这一底层劳动群体的产生背景、生活情况等作了细致而生动的分析。《无相支配(代耕农及其底层世界)》作者提出了权力实践的“微分学”和底层实践的“积分学”。在对前者的阐述中,作者特别提出了“无相支配”的论点。无相支配即没有面孔的支配,当具体支配的人转变为抽象的制度或生产方式时,无相支配便产生了。这种无相支配,既让代耕农无法维权,也使其劳动缺乏保障。在对后者的阐述中,作者揭示了底层的力量和希望所在。由于中国东部、中部以及西部不少地区也有大量代耕现象,所以作者的研究也有普遍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家屋与家先 [图书] 豆瓣
House and hafin:the concept and practice of Guoshan Yao's family in Northern Guangdong
作者: 何海狮 2015 - 6
《家屋与家先:粤北过山瑶的家观念与实践》是以粤北一个过山瑶村落的田野调查为基础写作的民族志。《家屋与家先:粤北过山瑶的家观念与实践》从家的空间、结构、观念及信仰等角度探讨过山瑶的家与社会结构。作者指出,家是认识过山瑶社会的重要视角之一。以夫妻为主轴的家的纵向延续理想,通过日常生活的多维度展演,在构建过山瑶的亲属制度、社会结构、族群文化、历史记忆、民族认同及国家想象等过程中扮演了不可忽视的角色。
何故为敌 [图书] 豆瓣
作者: [德] 李峻石(Günther Schlee) 译者: 吴秀杰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7 - 3
本书从民族学研究中的身份认同问题出发,以欧洲、非洲的个案作为切入点,建构了一个新的冲突理论。在人们既往的认知中,民族意识和宗教信仰往往被视作引发冲突或者产生政治分化的决定性因素,尽管历史上并无充分证据来支撑这些观点。本书批判性地检视这些成见,并诠释了水、石油、政治资本、区位优势等资源在族群与宗教中扮演的角色。
再造异同 [图书] 豆瓣
作者: [德] 李峻石、[德] 郝时亚 主编 译者: 吴秀杰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20 - 1
集体身份认同所制造的差异,正日益成为我们所处世界的普遍特征。解释社会整合的理论俯拾皆是,但是又往往互相抵牾。本书力图破解身份认同话语上的迷思,挑战那些建立在“差异性与共同性”上,被普遍接受然而却是错误的假设。对地方体系、社会关系、日常政治、个人处境的追溯,使本书既有民族志式的个案深描,亦有历史比较研究,这些丰富而鲜活的第一手材料为我们揭示了一个事实:“异”与“同”本身,并不能构成引发冲突或者形成整合的基础。我们善于制造异同,却在处理异同方面,天性脆弱。
创建日期: 2023年6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