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非虚构)

家推为恨做1

家推为恨做1 @CrystalTOJ

6 本书  

非虚构书!

早期中国的鬼 [图书] 豆瓣
6.1 (9 个评分) 作者: 蒲慕州 译者: 黄咨玄 新星出版社 2023 - 5
★内容介绍
中国古代有一个鬼的世界,它在广被接受的文化话语体系或宏大叙事中并不明显。然而,这个阴暗的鬼世界一直是中国过往的一部分。想要完整认识中国,洞察历史与人心,就不能不了解鬼。
在早期中国,人们认为鬼是从哪里来的?它们长什么样?人们如何认知和对待鬼,如何想象它们与生人的关系?鬼在信仰体系中的作用是什么?它们如何影响文学、艺术,并改变人们的世界观?是什么让鬼变得可怕?是什么让它们充满恶意?又是什么让它们也很脆弱?人们从什么时候开始以温和的方式谈论鬼,以及为什么?
香港中文大学历史系教授蒲慕州,采用跨学科的方法,从宗教、历史、社会理论、心理认知等多角度,追溯了从远古到魏晋南北朝时期所存在的鬼观念;并将中国的鬼与古埃及、古希腊、古罗马和美索不达米亚的鬼进行比较,揭示每种文化的个体特征。
------------------------------------------------
★编辑推荐
◎鬼作为人性的另一面,补充了生者的世界;对鬼的研究,可以为我们理解不同时代、不同社会的历史特性和洞察人性幽微提供一个特殊的窗口。
◎作者蒲慕州,是少数于古代埃及、古代中国社会与宗教、比较古代史研究三方面均有建树的学者;本书亦采用跨文化比较研究,将中国的鬼与古埃及、古希腊、古罗马和美索不达米亚的鬼进行比较,揭示每种文化的个体特征。
◎蒲慕州将之前自己关于鬼的诸多研究成果融入一书,内容上化繁为简,叙述上简约流畅,更适合大众阅读。
------------------------------------------------
★媒体评价
蒲慕州在处理史料方面的卓越能力使得这本书不仅非常有启发性,而且读起来也轻松愉悦。
——《宗教研究评论》
生而为女 [图书] 豆瓣
The Five: The Untold Lives of the Women Killed by Jack the Ripper
8.2 (17 个评分) 作者: [英]海莉·鲁本霍德 译者: 小水 湖南文艺出版社 2023 - 3
此书终结了喂养开膛手神话的厌女症。
──《卫报》
“不过是妓女”,一直以来,媒体热衷于告诉人们,被“开膛手杰克”杀害的人都是妓女,且在这起连环杀人案件中,杀手成了被着力讲述的对象,甚至一度成了人们追捧的对象。而受害的女性不仅被媒体和大众忽略,更是被歪曲。
通过搜罗大量的历史档案、庭审材料、证人证词,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哈莉·鲁本霍德为读者还原了5位受害女性丰满而悲苦的一生。被“开膛手杰克”杀害的绝非都是妓女,“她们是女儿、妻子、母亲、姐妹和爱人”,更重要的是,“她们是人”。她们之所以被杀害,并非因为不检点、道德有污,而是因为她们在错误的时间出现在错误的地方。她们最大的不幸,可能是生而为女。
*****************************************
☆揭开重重迷雾,还原历史真相
☆破除“受害者有罪论”,将叙事还给女性
☆把历史写得跟小说一样好看
☆好评如潮,斩获各大奖项和榜单
*****************************************
本书是一部愤怒又十分重要的历史侦探作品,揭露了开膛手之谜背后的厌女症。——《卫报》
鲁本霍德痛斥各种书籍无止境地猜测开膛手杰克的身份,却闭口不谈他残忍杀害的五个活生生的人。在这本既是饱含同情的集体肖像、又是发人深省的社会史的作品中,这些女性终于得以沉冤昭雪。——《华盛顿邮报》
鲁本霍德把在白教堂的街巷中落幕的五段动人故事一一拼凑起来,把凶手不配得到的不朽还给这些女性。——《每日邮报》
本书想说明的是,面对残暴的男性、不作为的警察、嗜血的公众,我们如何让死去的女性重新发声。——《旁观者》
鲁本霍德消除了多年来的神话和误解,开膛手杰克杀害的女性不再是《低俗怪谈》中的扁平人物,而是经历着真实的抗争、希望和恐惧的活生生的人。凭借这本重要的作品,鲁本霍德证明她是一位非虚构大师,一位有着小说家灵魂的历史学家。——《外科手术往事》作者琳赛·菲茨哈里斯
精妙绝伦。本书会让带给你泪水、同情和愤怒。——《如果房子会说话》作者露西•沃斯利
在庆祝妇女选举权100周年之际,把尊严还给这些不幸的女性真可谓是恰如其时。——《揭开死亡谜团的206块拼图》作者苏·布莱克
本书激烈地、深情地讨论了我们如何看待谋杀这一伦理问题,是一部杰出的、发人深思的、负责任的政治作品。——《订书匠》作者布里奇特·柯林斯
契诃夫传 [图书] 豆瓣
Anton Chekhov:A Life
作者: [英]唐纳德·雷菲尔德 译者: 徐菡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23 - 8
本书是英国俄罗斯文学学者唐纳德•雷菲尔德的代表作,出版后引起国际契诃夫学界的强烈反响,被公认为目前为止最详细、考证也最全面的契诃夫传记。作者特地前往俄罗斯各个资料档案馆,研究考证了大量契诃夫书信,尤其是未经披露的那一部分,再结合已有资料,以编年史的形式讲述了契诃夫的一生与创作。全书共分十部分,流畅而抒情地重现了作家具有强烈魅力的形象,并解析了其文学之路上的成长与转变过程。在这本书中,契诃夫的家人和朋友们也占据了重要位置,他们共同构成了一幅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俄罗斯社会画卷,并在雷菲尔德的笔下,契诃夫作为一名伟大作家,也作为一个俄罗斯人的精神面貌得到了更为突出的呈现。
以一种更加完善与全面 也更现代的视角
回望一百多年前的俄国文学创作与生活
——致契诃夫和热爱契诃夫的你
雷菲尔德花费五年时间在俄罗斯研究契诃夫的生平,发现了众多以前未曾发表的和家庭成员、爱人、友人的信件,足以令人对这位俄罗斯伟大作家的生活和创作产生新的理解。这本书应该成为契诃夫生平的标准参考书,推荐给所有文学爱好者。
——《图书馆杂志》
高尔基在谈论契诃夫时说,没有人像他那样清楚地理解“生活琐事中的悲剧”。雷菲尔德当然铭记在心。这本契诃夫传记中满是微小的细节,一道绘制出契诃夫本人、他的大家庭和众多友人的画作。雷菲尔德并通过对原始资料的细致研究,发现众多被有意忽视或巧妙美化的信件,其在这本书中的成果就是展现出一个更热情、更开放,也更作为一个人的契诃夫。而这绝非坏事。
——《出版周刊》
雷菲尔德为契诃夫及其读者做了一项极有意义的工作:他探讨契诃夫的努力终于带来一个复杂、模棱两可甚至令人不安的形象,终于令人感到这才是隐身于艺术创作背后的真实作者。
——《纽约时报》书评版,克莱尔•卡瓦纳
我的痛苦有名字嗎?:瘋狂而古怪,傲慢又聰明的女子們--不被理解的痛楚,女性憂鬱症 [图书] 豆瓣 博客來 Goodreads
미쳐있고 괴상하며 오만하고 똑똑한 여자들
10.0 (6 个评分) 作者: 河美娜(하미나) 译者: 徐小為 大塊文化 2023 - 3 其它标题: 我的痛苦有名字嗎?:瘋狂而古怪,傲慢又聰明的女子們-不被理解的痛楚,女性憂鬱症 / 我的痛苦有名字嗎?


為什麼20、30歲的女性容易得憂鬱症?
會得憂鬱症不是因為「本來就有病」

讓她們以自己的語言述說
擺脫醫學疾病與社會汙名的定義
替女性書寫全新的受苦簡史

  從2003至2020年,南韓屢次成為OECD(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成員國中自殺率最高的國家,而「憂鬱症」被指出是自殺率居高不下的罪魁禍首,一直以來都被視為造成社會問題的成因。近年來,有越來越多20、30歲的女性被診斷出患有心理疾病,而20歲女性的自殺率也節節升高,2020年,南韓20-29歲的女性自殺人數比去年多出了40%。年輕女性的自殺問題如此嚴重,南韓當局已將20、30多歲的女性列為官方自殺危險群。

  求助精神科醫師的人越來越多,也開始接連出現分享自身罹病經驗的著述。不過,作者認為,雖然這些疾病經驗的敘事十分重要,但如果只以「個人經驗」的形式來省思憂鬱症,就難以從社會及歷史脈絡的角度來檢視這個被稱為憂鬱症的疾病,而我們對憂鬱症成因的解釋,也會因此只限縮在探討患者身處的環境與個性。

  為什麼2、30歲的女性會得憂鬱症?本書作者自己也是躁鬱症患者,並察覺了心理疾病並非單純是個人問題。她在書中訪談了三十一名2、30歲女性憂鬱症患者,並結合了自身的精神醫學知識、親身面對醫療不公的經驗,耗費兩年的時間寫成了此書。

  本書採取了全新的觀點,使用患者自身的語言,重新定義了名為「憂鬱症」的痛苦,打造了一個面向大眾的公共溝通平台,讓眾人能互相討論共有的受苦經驗,並提出更平等面對憂鬱症的看法。

  正如同美國作家兼詩人安妮.波爾所說:「疾病的歷史並非醫學的歷史,而是世界的歷史」。本書作者擺脫了醫學疾病與社會汙名的定義,替女性書寫了一部全新的受苦簡史,而這是讓一個文化理解痛苦的方式開始產生改變的起始點。作者讓罹患憂鬱相關疾病的女性們用自己的語言說話,不再讓醫生和諮商師奪走詮釋她們的主導權,而是成為自己人生的作者,採訪對象包含韓國及海外的韓國女性,學歷橫跨高中畢業至研究所畢業。

推薦人

  王雅涵 諮商心理師
  胡展誥 諮商心理師
  陳志恆 諮商心理師、暢銷作家
  蘇益賢 臨床心理師
  (依姓名筆畫順序排列)

  「這本書點出了值得被看見與探討的觀點。」——陳志恆 諮商心理師、暢銷作家

  「本書以女性為視角,搭配調查、醫學歷史與個案經驗,補足了相關領域更多延伸的讀本,相信能對許多讀者有助益。」——蘇益賢 臨床心理師

 

半透明鏡 [图书] 豆瓣
A translucent mirror: history and identity in Qing imperial ideology
作者: [美] 柯娇燕 (Pamela Crossley) 译者: 赖芊晔 八旗文化 2024 - 10
榮獲2001年美國亞洲研究協會列文森獎
◆新清史是什麼?
新清史是1990年代發源於美國漢學及歷史學界的學派,代表學者有羅友枝、歐立德、濮德培、柯嬌燕等人。該學派從「少數滿洲人如何統治廣大且複雜的中國」、「由滿洲人建立的王朝對中國傳統(漢人)的歷史論述有何影響」這兩個問題意識出發,試圖從「非中原王朝史觀」、「內亞/東亞帝國史觀」、「非漢族中心主義」、「多民族」視角,來重新修正、書寫過往的清代史。
◆柯嬌燕的《半透明鏡》最大貢獻為何?
本書梳理複雜多元的清代前期歷史,提出一套理論框架,進而對早期清帝國統治的意識形態,與歷史書寫及身分認同之間的關係,有全面且深入的解釋。
◆半透明鏡是什麼意思?
對古代皇帝來說,鏡子有兩個意涵,一是具有道德或規勸意涵,「歷史之鏡」可以指出統治者的缺失,即「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但「歷史之鏡」在帝國的意識形態上,卻是不透明的,其起源、動機及手段都被刻意隱匿,本書期望能揭露當時的主旋律,進而讓意識形態的形象變成可見的、半透明的。
◆什麼是清帝國統治的意識形態?
由於清帝國是由皇帝所統治,我們可以將清帝國統治的「意識形態」跟清帝國的「皇權」視為互為表裡、不可分割的一體兩面。清代的皇帝會利用政治、文化、經濟、儀式等手段拓展皇權的影響力。具體操作上,皇帝會利用詔令、日記、紀念碑文等官方文件,並以多語言形式(滿文、漢文、蒙文等)來強化皇權的正當性與普世性,皇帝應統御率土之濱,皇帝應撫育普天之下所有子民。
◆清帝國的意識形態跟過往的中原王朝/征服王朝,有什麼差異?
自新清史學派出現以來,「漢化觀點」或「滿洲觀點」就一直是學術討論的熱點。但本書作者柯嬌燕認為,清帝國統治的意識形態當然會受到滿洲皇帝的出身影響,但也不宜過於簡單二分。以「滿洲征服」這個概念為例,柯嬌燕認為「滿洲征服」是多元(多民族)力量的結合,滿洲人不單純是征服者,漢人也不單純是被征服者。大清之所以能成功入主中原,是結合滿洲人、蒙古人、漢人的力量,且主要靠的是漢人士兵,如此還算是「滿洲人征服漢人」嗎?清帝國還算是「征服王朝」嗎?
◆清帝國的意識形態與現代中國
清帝國在試圖在強化國家權力的同時,也同時維持政治組織上的相對多元及獨立性,例如始終維持著高度獨立狀態的蒙古與西藏,這是清帝國從本質上有別中國歷代王朝的關鍵之處。清帝國並非單純的「漢化帝國」或「滿洲帝國」,而是建立在「多元且統一」意識形態上的多民族帝國,這最終深深影響了現代中國(不論是中華民國或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家/民族認同之建構。
我们为什么要行走 [图书] 豆瓣
In Praise of Walking: The new science of how we walk and why it’s good for us
作者: [爱尔兰] 沙恩·奥马拉 译者: 陈晓宇 后浪丨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2021 - 9
用神经科学解析行走让你意想不到的好处
亚马逊年度之选,《纽约时报》《卫报》《泰晤士报》《新科学家》书评称赞
大加速时代反内卷行动指南
◎ 编辑推荐
☆ 大脑实验研究专家、爱尔兰皇家科学院院士、惠康基金会高级研究员沙恩·奥马拉的科普代表作。
☆ 亚马逊2020年度科学类图 书,《纽约时报》《卫报》《泰晤士报》《新科学家》推荐!
☆ 荣获诺贝尔奖的突破性发现——大脑定位系统,颠覆你对行走的根本看法。
☆ 横跨脊索动物门,从陆地深入海底,以亿年为尺度的行走演化史。
☆ 用神经科学智慧,解答看似简单的复杂问题:为什么你会迷路?为什么人行走时会愤怒?为什么你可以轻松穿过密集的人群?为什么盲人能和正常人一样行走?为什么让机器人行走那么难?为什么有时候走了很远却感觉很近?为什么城市需要步行空间?为什么哈密顿在行走中构建了四元数? 为什么卢梭、尼采、梭罗都认为行走时的思考才有价值?
◎ 内容简介
宅、外卖、电动车、人工智能的时代,我们为什么还要行走?让热爱走路的神经科学家奥马拉带你寻找答案。
行走起源于数亿年前的海洋,生物是为了运动才演化出大脑。大脑和神经系统赋予人类直立行走的能力,而认知地图让我们找到行走的方向。
行走不仅对我们的肌肉和体态有益,还能保护器官和修复损伤,延缓甚至逆转大脑的衰老。在行走中,我们的感觉变得敏锐,思维充满创造力,焦虑和抑郁得到缓解。
众人一起行走会促进交流、凝聚社会,是整个人类群体生存的关键。一座适于行走的城市,有利于社会交往、经济发展和居民健康。为行走设计和规划城市,会让未来的城市更美好。
奥马拉认为,现代人的生活久坐少动,这严重损害了人的身心健康。我们需要重新开始行走,徒步、爬山、逛公园,走路上学、上班、购物。他提醒我们从座椅上站起来,去发现一个更快乐、更健康、更有创造力的自己。
◎ 媒体推荐
令我感兴趣的不是生理层面,而是难以捉摸的东西——行走是一种生活方式。
——戴维·L.乌林(David L. Ulin),《纽约时报》
这本书展示了我们漫步时大脑的后台活动。行走让我们更健康、快乐、聪明……这不只是作者个人的经验,而是有可靠的数据支持。
——埃米·弗莱明(Amy Fleming),《卫报》
引人入胜……奥马拉认为行走与我们的身体、大脑乃至我们作为一个物种的生存方式息息相关。
——汤姆·惠普尔(Tom Whipple),《泰晤士报》
信息量和说服力足以唤醒ZUI狂热的“沙发土豆”。
——乔纳森·基茨(Jonathon Keats),《新科学家》
◎ 名人推荐
这似乎是一种简单的,也许是ZUI简单的人类活动——行走。但是,正如奥马拉所言,每次漫步都具有变革性。它可以促进脑细胞生长,激活我们的肌肉,释放我们的创造力,提升我们的情绪。这本书将改变你的人生。
——佛罗伦斯·威廉斯(Florence Williams),《自然疗愈》作者
◎ 获奖记录
2020年美国亚马逊ZUI佳科学类图书。
创建日期: 2023年5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