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学理论

更早以前的卷毛兔

更早以前的卷毛兔 @Angelike

20 本书  

考研路上读过的

宗教学 [图书] 豆瓣
Religious Studies:the Making of a Discipline
作者: [美]瓦尔特·凯普斯 (Walter H. Capps) 译者: 常宏等 2017 - 10
本书的内容涉及西方宗教学自创立以来的几乎所有重要思想家和宗教理论,作者将宗教的本质、起源、功能、语言等几个方面的范式性理论作为宗教学研究的基本内容,提出宗教学研究的次级传统,并且力图将一个连贯的、整合的方法论范式更替作为这个次级传统而勾勒出来,能够让读者按照几条简单的线索清楚地概观西方宗教学理论的全貌,明了宗教学理论中的每个重要思想家和重要理论在整个宗教学理论研究地图中所处的位置。
当代世界宗教学 [图书] 豆瓣
作者: 范丽珠 / James D. Whitehead 时事出版社 2006 - 3
本书的第一部分介绍了宗教性的几个基本因素:意义建构或在生命较深层面对意义的需要,以及超越或寻找那些值得为之生、甚至为之死的价值。开篇章节部分包括对西方宗教和宗教性学术传统的概述,同时论证了这些精神的皈依就存在于中国民间信仰与实践文化传统的核心部分。
第二部分吸收了某些现代宗教意识相关主题,从曾经产生巨大影响而今受到广泛质疑的世俗化(世俗化假设预言在现代化进程中,宗教的命运是不可避免地消亡)假设开始。讨论随后转向作为中西方现代化内在动力的相同性和相异性,并分析了在晚现代文化中宗教的位置和宗教性的表现方式。
第三部分提出宗教在中国未来发展趋势的几种观点。第九章和第十章讨论了中国传统遗产的信仰与实践,作为中国在21世纪发展的潜在资源。最后的这两章,思考了中国宗教和宗教性对世界文明和平发展可能的贡献。
宗教学纲要 [图书] 豆瓣
作者: 吕大吉 2003
《宗教学纲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强调以真理为师,博采众长;在吸取国内外宗教学研究最新成果的基础上,提出“学术需理性、信仰要宽容”的原则,对各种形式的宗教进行实事求是的具体分析和评价;其中的一些学术观点,如“宗教四要素说”以及宗教是一种“社会文化形式”而不仅仅是一种政治性的“社会意识形态”等,已成为一家之说并形成广泛影响。《宗教学纲要》以吕大吉所著《宗教学通论》(荣获第四届中国图书奖一等奖、第一届国家图书奖提名奖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著作一等奖、中国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一等奖等奖项)及《宗教学通论新编》为蓝本,重新编写而成;主要可供高等院校哲学和宗教学专业教学使用,也是高校文化素质教育和社会读者的最新读本。
宗教学通论新编(上下) [图书] 豆瓣
作者: 吕大吉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2 - 2
《宗教学通论新编》是对1990年国家图书奖获奖图书《宗教学通论》(1989年版)的完善和发展。《通论》曾是我国宗教学术界建构框架、填补空白的理论巨著,哺育了一代学人。吕大吉先生在1998年根据原有内容结构及学科新发展对该书重写,从内容到体系结构都进行了大量的修改、删节和补充,是为《新编》。《新编》强调以真理为师,博采众长;作者提出学术需理性、信仰要宽容的原则,对各种形态的宗教进行了实事求是的具体分析和评价;全书分[导言]、[宗教的本质及其表现]、[宗教的起源和分展]、[宗教与文化]四部分,理论新颖,结构严谨,内容丰富。作者的[宗教四要素说]以及宗教是一种[社会文化形式]而不仅仅是一种政治性的[社会意识形态]等学术观点,成一家之说并广有影响。

本书是作者在宗教学领域探索的又一贡献
宗教学导论 [图书] 豆瓣
作者: (英)麦克斯·缪勒 译者: 陈观胜 / 李培茱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0 - 3
本书的特点有三:第一,它第一次提出了宗教学这个概念,赋予这门新的人文学科一个比较恰当的名称;第二,说明了宗教学作为一门科学应有的不同于神学的性质;第三,提出了宗教学研究的基本方法,推动了大批学者将文化-人类学的比较研究方法运用于宗教学方面。这三点充分体现了本书的学术价值和对人类社会的贡献。也如作者本人所说:“激起一股新的精神和一种新的生活。”
宗教学是什么 [图书] 豆瓣
作者: 张志刚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6 - 8
本书以通俗浅显的语言介绍了宗教学这门新兴的、交叉性或综合性的人文学科。为了捕捉宗教学这门年轻学科特有的“少年思想气象”,作者没有面面俱到,而是别有新意地浓笔重书“几个理论分支”和“一个核心问题”。“几个理论分支”:宗教人类学、宗教社会学、宗教心理学、宗教语言学和宗教文化学;“一个核心问题”:宗教的本质是什么?前者彰显了宗教学海纳百川的学科气象,后者揭示了宗教学精微幽奥的学科深度,可以说,一部宗教思想史就是为了回答这一问题而书写的。
宗教研究指要 [图书] 豆瓣
作者: 张志刚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 6
这本教材由“三编”构成,即“宗教史研究”、“宗教学研究”和“当代中国宗教研究”。此种结构安排主要是为了适合“宗教学教学和研究之中国国情”。首先,从国内外大学宗教学专业的教学计划来看,一般要先上一门导论性的或概论式的课程,可问题在于,绝大多数学生尚不具备全面且系统的宗教史知识,因而第一编的内容便不可或缺了。这部分由国内一流专家学者引介的历史背景知识,不仅仅有助于初学者跨入宗教研究的门槛,即使对本专业的学者或教师以及相关学科的研究人员来说也是难得的“参考纲要”。
宗教学概论 [图书] 豆瓣
作者: 赖永海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4 - 6
《宗教学概论》主要内容有:宗教学的研究对象与方法、宗教的本质与特征、宗教的要素与类型、宗教的起源与发展、宗教与文化、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等。
宗教学基础十五讲 [图书] 豆瓣 谷歌图书
作者: 王晓朝著 Beijing Book Co. Inc. 2003 - 1
本书共分15讲,内容包括:宗教学与宗教的界定、宗教的起源与原始宗教、古代民族宗教、宗教与古代哲学、宗教的基本要素、宗教与科学等。
宗教学 [图书] 豆瓣
作者: 段德智 2010 - 9
《宗教学》属于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在积极借鉴国内外优秀成果的基础上,以历史和逻辑相一致的方法,对宗教学诸原理进行了全面而系统的梳理和阐释。分为“概论”、“历史”、“本质”、“功能”、“时代”和“宗教与社会主义”六大知识板块(六篇十三童):“概论篇”旨在阐述宗教学的学科性质和学科结构,强调宗教学范畴的“历史向度”和“逻辑向度”两个基本向度;“历史篇”旨在具体阐述宗教学(宗教)的“历史向度”,阐述宗教的起源与发展,是对宗教的一种“历时性”研究:“本质篇”旨在具体阐述宗教学(宗教)的“逻辑向度”,依据关于从现象到本质、从初级本质到二级本质的说法,将宗教的本质区分为“宗教的要素”、“宗教的特殊本质”和“宗教的普遍本质”,提出并论证宗教本质的“三层次说”,是对宗教的一种“共时性”研究;“功能篇”可以看做是“本质篇”的一种延伸,因为宗教的功能乃宗教本质的一种显现:“时代篇”着重阐述关乎当今世界和平和发展的两大话题,即宗教的世俗化和宗教对话:“宗教与社会主义篇”着重阐述社会主义国家存在的两个基本宗教问题,即宗教存在的长期性和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走向神圣 [图书] 豆瓣
作者: 张志刚 1996 - 6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种引论性的学术读物,试以基本理论问题、尤其是方法论观念为经纬,简要评述当代宗教学的研究状况。其思路是:由当代宗教研究的几个基本问题交织而成讨论线索,贯穿哲学方法论批判;每个问题的评介又大体包括几种有代表性的解释观点或倾向、现有主要争论、学术背景分析和方法论问题点评。
目录: (节选)

第一章  宗教起源问题(共五节略)
第二章  宗教与科学(共四节略)
第三章  宗教与非理性(共六节略)
第四章  宗教与语言(共六节略)
第五章  当代宗教对话(共五节略)
第六章  宗教与文化(共六节略)
主要参考文献
西方宗教学名著提要 [图书] 豆瓣
作者: 孙亦平 编 江西人民出版社 2002 - 5
本书收录的主要是西方宗教学创立以来的著名学者具有代表性的著作,以期通过这些著作来反映西方宗教学的大致风貌。根据实际情况,本书以中译本的西方宗教学名著为主,同时也适当收入了少量十分重要而尚未译成中文的外文原著,以使本书的内容更加丰富。 本书从已译成中文的当代基督教神学著作中选择了少量比较有代表性的著作,放在宗教学名著之后,供读者参阅,以便从更广阔的背景或领域来了解当代西方宗教学的发展态势以及与基督教神学互动发展的进路与特色。
【图书目录】 - 西方宗教学名著提要
吕大吉 序一
卓新平 序二
孙亦平 前言
麦克斯·缪勒 《宗教学导论》(1870年)
爱德华·泰勒 《原始文化》(1871年)
麦克斯·缪勒 《宗教的起源与发展》(1878年)
威廉·詹姆斯 《宗教经验之种种》(1902年)
马克斯·韦伯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1904-1905年)
列维·布留尔 《原始思维》(1910-1922年)
爱弥尔·杜尔凯姆 《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1912年)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 《图腾与禁忌》(1913年)
马克斯·舍勒 《爱的秩序》(1913-1917年)
马克斯·韦伯 《儒教与道教》(1915年)
鲁道夫·奥托 《论“神圣”》(1917年)
詹姆斯·乔治·弗雷泽 《金枝》(1922年)
马丁·布伯 《我与你》(1923年)
恩斯特·卡西尔 《神话思维》(1925年)
马林诺夫斯基 《巫术、科学、宗教与神话》(1925-1926年)
威廉·施密特 《原始宗教与神话》(1930年)
亨利·柏格森 《道德与宗教的两个来源》(1932年)
范·德·莱乌 《宗教的本质与表现形式》(1933年)
列夫·舍斯托夫 《雅典和耶路撒冷:宗教哲学论》(1938年)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 《摩西与一神教》(1939年)
米夏·伊利亚德 《宇宙和历史》(1949年)
埃利希·弗洛姆 《精神分析与宗教》(1950年)
拉德克利夫·布朗 《原始社会的结构和功能》(1952年)
米夏·伊利亚德 《神圣与世俗》(1957年)
克里斯托弗·道森 《宗教与西方文化的兴起》(1958年)
约阿欣·瓦哈 《比较宗教学》(1928年)
约翰·希克 《宗教哲学》(1963年)
埃文斯·普理查德 《原始宗教理论》(1965年)
彼得·贝格尔 《神圣的帷幕--宗教社会学理论之要素》(1967年)
彼得·贝格尔 《天使的传言--现代社会与超自然的再发现》(1969年)
罗伯特·N·贝拉 《超越信仰:后传统世界的宗教研究》(1970年)
英格 《宗教的科学研究》(1970年)
R·露伊卡 《宗教与现代科学的兴起》(1973年)
埃里克·J·夏普 《比较宗教学史》(1975年)
约翰·麦奎利 《20世纪宗教思想-1900年-1980年的哲学与神学之边缘》(1981年)
赖齐克·柯拉柯夫斯基 《宗教:如果没有上帝……》(1982年)
罗纳德·L·约翰斯通 《社会中的宗教:一种宗教社会学》(1983年)
斯特伦 《人与神--宗教生活的理解》(1985年)
布朗 《宗教心理学》(1987年)
邓尼丝·卡莫迪 《妇女与世界宗教》(1989年)
加里·W·特朗普 《宗教起源探索》(1990年)
卡尔·巴特 《教会教义学》(1932年)
迪特里希·朋霍费尔 《狱中书简》(1951年)
保罗·蒂里希 《文化神学》(1959年)
约翰·麦奎利 《谈论上帝》(1967年)
汉斯·昆 《论基督徒》(1974年)
小约翰·科布、大卫·格里芬《过程神学:一个引导性的说明》(1976年)
J·B·默茨 《历史与社会中的信仰》(1977年)
H·奥特 《不可言说的言说》(1978年)
孙亦平 后记
宗教的七种理论 [图书] 豆瓣
Seven Theories of Religion
作者: 包尔丹 译者: 陶飞亚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5 - 2
宗教学这个学科是19世纪中叶开始在欧洲建立起来的。经过泰勒和弗雷泽、弗洛伊德、马克思、伊利亚德、普里查德、格尔兹等学者的努力,其理论不断完善,方法不断更新,形成了一门系统的科学。
宗教思想史 [图书] 豆瓣
Histoire des croyances et des idées religieuses
作者: 米尔恰·伊利亚德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04 - 6
最近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翻译出版了《宗教思想史》,作者是美国的米尔恰·伊利亚德(Mircea Eliade),由上海社会科学院宗教研究所晏可佳等翻译。该书是西方著名宗教史家米尔恰·伊利亚德(Mircea Eliade,1907—1986)的代表作之一,该书综合反映了20世纪西方宗教的研究成果。
《宗教思想史》讲述了米尔恰·伊利亚德1907年3月9日出生于罗马尼亚首都布加勒特的一个军人家庭,父亲格奥尔基·伊利亚德(Gheorghe Eliade)是一名上尉军官,是摩尔达维亚人,摩尔达维亚人生性忧郁、充满诗意、喜好玄想;母亲是奥尔特尼亚人,奥尔特尼亚人热爱冒险、精力充沛、性喜骑马。父母亲不同的性格给了伊利亚德双重的影响,伊利亚德好胜心强、敏感、诗意盎然,但有时却陷入绝望、忧郁。 中学时代的伊利亚德热衷于科普创作,梦想着“用文学形式来处理科学问题”,同时对于宗教、东方学和神秘主义的兴趣与日俱增。1925年高中毕业,就读于布加勒斯特大学文学和哲学系。1928年到1931年在印度学习印度瑜伽和奥义书,同时刻苦学习梵文,印度的三年经历成为他学术生涯中极其后重的一笔。伊利亚德在文学创作方面数量颇丰,作为学院派小说家,其学术重心始终在宗教研究上。
二战结束后到1955年,伊利亚德一直居住在法国巴黎,这一期间他的宗教研究达到了一个顶峰,以法文的形式出版了一系列宗教著作:《比较宗教的范型》、《宇宙和历史》、《永恒回归的神话》、《瑜伽:不死与自由以及《萨满教》。这几本著作几乎涵盖了20世纪所有宗教已经的重要领域,使他迅速崛起成为一名蜚声国际学术界的宗教史家。1956年伊利亚德以访问教授的身份应邀到美国芝加哥主持哈斯科尔讲座,次年任芝加哥大学宗教系主任和教授等职,与同事将芝加哥神学院建设成为一个国际知名的宗教史研究中心,从此伊利亚德与美国宗教史学科结下了不解之缘。1961年主编出版了《宗教史》创刊,成为美洲大陆宗教研究的一份重要刊物。80年代,伊利亚德的学术声名日盛,担任《宗教百科全书》的主编,不幸于1986年4月22日逝世。就在他去世一年之后,16卷本的《宗教百科全书》正式出版。这部包括中国学者在内的数以百计的来自世界各地的学者共同参与的著作的出版,为伊利亚德的学术生涯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宗教史作为一门学科,不仅要描绘历史上各种宗教现象的发展过程,更应该在空间上揭示宗教的结构以及宗教对于人类的意义。伊利亚德强调宗教学家不仅是一个历史学家,同时也是一个 现象学家。伊利亚德还特别重视“宗教史”研究对于现代社会的意义。
本书全方面地展示了人类历史上各种纷繁复杂的宗教现象的发展过程,伊利亚德特别注重了那些对人类发展产生重要作用的宗教思想的创新,突出了人民在遭遇深层危机之际是如何通过宗教的创新来解释、摆脱和化解这写危机的。但是伊利亚德强调任何宗教思想的创新都不是凭空而起的,都以一定的传统宗教思想为基础。伊利亚德在书中大量吸收和融合了20世纪在专门宗教领域中其他大师级宗教学者的研究成果,同时还特别关注了一些被以往宗教史家所忽视的宗教思想,因而极大地丰富了人们对于宗教多样性和复杂性的认识。
本书分为3卷,第1卷勾勒了旧石器时代、包括美索不达米亚、埃及、印度、希腊、小亚细亚、巴勒斯坦以及伊朗在内的古代文明的宗教观念;第二卷叙述了中国宗教、印度教、佛教、犹太教、基督教的发展历程;第三卷讲叙了伊斯兰教的产生和发展、基督教宗教改革时期的思想激荡、中世纪犹太教神学思想的演进、中国西藏宗教的基本发展等。每一卷附有一个长篇“研究现状:问题与进展。评论性书目”,罗列了相关宗教专题的已经书目和原始材料,并且做了精辟扼要的评论,既可供读者做进一步的研究参考之用,又可以对西方20世纪宗教研究成果和发展趋势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西方宗教学说史(上下) [图书] 豆瓣
作者: 吕大吉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4 - 11
本书是我国著名宗教学学者吕大吉先生的心血之作,集几十年的研究于一书,全面论述了西方宗教学说的诞生与发展。从古希腊的启蒙宗教观、古罗马的无神论,到中世纪的正统神学和异端神学;从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宗教观、17世纪的泛神论和机械自然观、18世纪的自然神论到法国的启蒙运动和战斗的无神论,以至休谟、康德的宗教哲学,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宗教观,及马克思、恩格斯的历史唯物主义宗教观,还有20世纪西方盛行的比较宗教学、宗教人类学、宗教社会学,作者都有详尽的介绍和评论。诚如作者所说:“搞哲学的人,如果不懂哲学史上各派哲学的性质、意义及其相互间的关系,而只知道其中一种哲学,那实际上是对哲学‘一无所知’。同样道理,搞宗教学研究而不知道宗教学说史,那实质上也是对宗教学的‘一无所知’。” 正是在此深入研究的基础上,作者才能写出不朽名作《宗教学通论新编》。本书于1994年出版,不仅填补了我国学术空白,也成为无数宗教研究者、大学生的必读书,引领着千千万万的本科生、研究生走进宗教学的科学殿堂。今天,许多大学已把它正式列为文科教材。本书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成为出版社的保留节目。
西方宗教哲学文选 [图书] 豆瓣
作者: 胡景钟 / 张庆熊 译者: 尹大贻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2 - 9
《西方宗教哲学文选》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内容包括:上帝存在的证明,上帝的属性,奇迹和死后的生命,恶和神正论的问题,信仰意志和宗教经验,信仰与理性,宗教和伦理,对宗教的认识和展望,宗教符号和宗语言,关于宗教语言的讨论,对超然存在信号的体验,宗教的符号,语言的隐喻使用等。
创建日期: 2022年6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