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的文学评论、文学理论与文学史书籍

Das Gespenst

Das Gespenst @Das_Gespenst

6 本书  

收录了我使用这个账户以来读过的包含优秀的文学评论、文学理论和文学史的书籍,按推荐顺序排序

万尼亚舅舅·三姊妹·樱桃园 [图书] 豆瓣 Goodreads
9.3 (110 个评分) 作者: [俄] 契诃夫 译者: 焦菊隐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4 - 9
本卷包含契诃夫经典名剧《万尼亚舅舅》《三姊妹》和《樱桃园》,按创作时间排序,并收录焦菊隐写于1943年的《<樱桃园>译后记》。这三个剧本,虽然故事不同,所表达的都是契诃夫始终关注的主题:他憎恶十九世纪末俄国社会随处可见的、只知道用一些不连贯的空谈,对“未来”的空想,以充实当下空虚没落偷懒的生活的灰色的人群,他同情勤苦劳动却被毁灭了幸福和希望的另一群人,他用抒情诗一般的结构和台词、背景描述,创造了现代戏剧的开端。
Das Gespenst: 书末焦菊隐对《樱桃园》的分析可谓颇有洞见,而书首童道明的导论也比他自己的樱桃园译后记要高明不少
西游记(全三册) [图书] 豆瓣
8.9 (35 个评分) 作者: 吴承恩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0 - 5
此为1980年的第二次编校版,非1955年版
Das Gespenst: 老前言写得其实相当出色,并无任何削足适履、教条主义的毛病,有理有据地对文本的政治性和文学性进行了评析,且实事求是、直面文本的复杂性、对其功过都有公正恳切的评价;被抛弃不过是因为其马克思主义文学观不被如今中国大陆的右翼大环境所容,实际远胜于新前言
唐诗三百首全解 [图书] 豆瓣
9.0 (7 个评分) 作者: 蘅塘退士 译者: 赵昌平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6 - 7
《唐诗三百首全解》综合前人与今人注本的各种长处,为读者提供了一部比较切合时用的,知识性、资料性、鉴赏性相结合的读本。在文字从简的《唐诗三百首》图文本、画册本争奇斗妍的今天,我却仍以这一无图而又详解的本子献给读者,是否有些不合时宜呢?然而正如秦韬玉笔下那位“敢将十指夸针巧,不把双眉斗画长”的贫女一样,“不合”者也自有其可以不合,有以自矜的理由。这倒不仅因为《唐诗三百首全解》海外版的反馈信息给了我信心,更重要的是,当前的阅读倾向,使我深感,一种认真而有新意的详解本,实属必须。
或许因为在唐诗学界小有创获,常有年轻人来问学。中学生向我谈起他们的困惑:虽然读了不少选本,但中考、高考时,面对一首陌生的诗,往往仍无所措手足。青年学人以他们的诗学论文寄我提意见,可惜其常见的通病是由于误读文本,而使立论变成空中楼阁。这种情况在我所经目的大量来稿与硕、博论文中也屡见不鲜。对于以上种种,我开出的药方只有简简单单的一味:下工夫去读通,而读通的首务是要知道“诗是怎样写成的”。
这自然需要掌握一些诗学的基本知识,对此,我已在海外版原序中有所提挈,并在解诗时随机而发作了讲析。这里仅想就时下流行的说法:“读诗只须凭感觉印象,不必详究”,再絮叼几句。这说法也有些来头,即所谓“以禅喻诗”。南宗禅倡言以心印心,单刀直入,了然顿悟。这通于诗学,便是传统的点评。应当说精到的点评是读诗的高境界,然而略知禅理者又都明白,心印、顿悟,本须有历久的“积学”为前提。舍积学而论印心、顿悟,其不堕入“狂禅”恶道者几希。传统点评精到处不少,但狂禅般的痴人说梦更比比皆是。更有甚者,评者读不懂某诗,便斥为伪作。我们那位谪仙人李白的不少名篇,比如入选《唐诗三百首全解》的《宣州谢 楼饯别校书叔云》,就曾遭此厄运。以作诗为日课的古人尚且如此,今天的读者,如一味谈感觉印象而无视“积学”,其效果当可想而知。这道理也简单,老杜说“意匠惨淡经营中”,可见,企望以浮躁之心去印合精微的诗心,要不出错也难。也因此,这个详解本的目的就在于,希望为本是学诗初阶的《唐诗三百首》,加上一道比较牢靠的扶手,使之能更好地发挥入门阶梯的作用。
对于大陆版,我还是花了两个多月的时间作了修订,而其中最花工夫的,恰恰是我最不想做的“语译”。说不想做,是因为诗本不可译,一译便韵味顿失;又偏偏最花工夫,则是因为语译可起到帮助初学者贯通诗脉的作用,而贯通诗脉又是读懂的关键:所以也就“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并尽量“为”得好一些,“为”得有点儿韵味。由此建议读者对于《唐诗三百首全解》正文外的三部分:注释、语译、赏析,也可以先跳过注释读语译;语译有不明处,再看相应的注释;最后再进入我“以心印心”的赏析的阅读。这样读法,也许能更好地达到三方面预期的效果:注释以实其基,广其识;语译以通其脉,顺其气;赏析以博其趣,撷其神。
最后要说明的是,我并无意反对文字从简的图文本。事实上,我也编过这类读本;今后也许还会在详解本的基础上再做一种约简本,也不排斥配图。但目前,我更愿意将有限的篇幅,留给对读者而言更为急需的讲析。希望它能帮助读者掌握一些“单刀直入”的刀法,并能举一反三,较从容地自己来鉴赏一首陌生的诗篇。明此,则读者当不致因我前面引了秦韬玉的两句诗,而责我自矜“风流高格调”了吧。
Das Gespenst: 赵昌平非常清楚地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分析了孙洙的编辑原则(虽然我不赞同他通过这一分析得出的肯定性评价),对于当代读者理解这是一本怎样的集子非常有帮助
樱桃园 [图书] 豆瓣
9.0 (7 个评分) 作者: [俄罗斯] 安东·契诃夫 译者: 童道明 商务印书馆 2016 - 6
契诃夫不仅是享誉世界的短篇小说大师,更是杰出的剧作家、现代戏剧的先驱者,被誉为莎士比亚后戏剧第一人。《樱桃园》是契诃夫晚年戏剧创作的绝笔之作,也是每年在全世界上演最多的古典剧目之一。本书的内容,除了由著名的契诃夫研究专家、翻译家童道明先生从俄文中直接翻译过来的《樱桃园》剧本之外,为了便于读者更好地理解契诃夫这部经典剧作的深刻内涵,书中还附有契诃夫本人与妻子克尼碧尔,以及与他同时代的著名的戏剧大师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戏剧评论家丹钦科、梅耶荷德,诗人巴尔蒙特等人的相关文字与评述,书末附有我国当代著名的戏剧导演李六乙的《樱桃园》导演手记及多次参演契诃夫戏剧的著名演员濮存昕的创作谈话,书中还精心选配了《樱桃园》首演的珍贵剧照,对于热爱契诃夫的读者来说,极具珍藏价值。
Das Gespenst: 后半本收录了大量的契诃夫本人及其同事和同时代文人对此剧本的讨论,值得一读;至于末尾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剧组和译者本人的矫情而肤浅的感言则大可不读……
現代「抒情傳統」四論 [图书] 豆瓣
作者: [美国] 王德威 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2011 - 8
◆中國現代文學研究界重要領軍人物、國際著名學者王德威,特別以《現代「抒情傳統」四論》為《臺灣文學與文化研究叢書‧研究篇》揭開序幕。
◆關心臺灣文學、現代中國文學者不可錯過的好書,中文系、歷史系、臺文系所師生必讀!
◆臺大出版中心年度「重量出版」!
江文也──留日背景的臺灣作曲家兼詩人,在抗日前後生涯不斷的轉折……
臺靜農──五四一輩的知識分子文人,曾因政治因素三度入獄,遷台後任臺大中文系主任二十年……
胡蘭成──中國現代文學和文化史中最具爭議性的作家之一,在於中日戰爭期間他與汪精衛政權的關係,以及與張愛玲和其他女性間的愛恨情仇……
王德威以文學與歷史觀點為讀者反思文學敘事與意識形態的互動,提供不同的向度,同時探討現代的抒情傳統。
本書以「現代性」觀點切入,首論〈抒情傳統與中國文學現代性〉縱論多年中外學界對抒情話語的辯證與問難,王德威提出獨特的見解。另外三篇,〈史詩時代的抒情聲音〉、〈國家不幸書家幸〉、〈抒情與背叛〉則分別以三位現代文學史與文化史人物——江文也、臺靜農、胡蘭成——為焦點,思考「抒情」的理念淵源、媒介形式、今昔對話、政治條件、個人抉擇,以及與臺灣研究的關聯性。王德威讓抒情的「傳統」不僅見諸文本和文論,也落實在人間煙火之中,惟有在歷史經驗的脈絡裏,抒情的隱與顯才更加耐人回味。
一九七一年,旅美的陳世驤先生發表〈中國抒情傳統〉,指出中國文學的精華無他,就是「抒情傳統」。陳先生論抒情「傳統」,理念與方法卻深深立足於現代語境。「抒情」一義來源很廣,而且和史傳的關係相衍相生,也因此成就了中國現代主體的多重面貌。
第一章〈「有情」的歷史──抒情傳統與中國文學現代性〉:第一個部分描述陳世驤、沈從文、捷克漢學家普實克(Jaroslav Průšek)論「抒情傳統」的語境;第二部分從比較文學的脈絡討論普實克、陳世驤的貢獻,以及二者與世紀中期西方其他抒情學說的關係;第三部分檢討晚清、五四以來,傳統定義的「抒情」與西方浪漫主義影響下的抒情論述間的種種對話;第四部分回到陳、沈、普三人的論述,並思考「抒情傳統」所可以為中國現代文學開發出的新課題。
第二章〈史詩時代的抒情聲音──江文也的音樂與詩歌〉:討論江文也在生涯的轉折點上,如何對「聲音」的現代性作出選擇,以及所必須承受的美學與政治後果。準此,本章以江文也的音樂作品、詩作和理論文章為例證,探問以下的議題: 江文也的現代感性如何凸顯了殖民性、民族性與國際都會性的混淆特質;江文也在戰爭時代對儒家音樂和樂論的鑽研如何為中國文化本體論與日本大東亞主義間,帶來了不可思議的對話;以及更重要的,歷史的機遇如何激發也局限了江文也的抒情視野。
第三章〈國家不幸書家幸──臺靜農的書法與文學〉:論臺靜農在二十世紀四、五○年代的蛻變。面對家國動亂,臺在無所逃遁之際,寄情書寫。然而臺靜農不再追求文學的微言大義,轉而呈現文字的「表面文章」。臺靜農早年雖享有文名,但書法才真正顯現其人的性情。而臺靜農的書法更必須置於千百年來世變之際,文人「南渡」的歷史創傷和審美實踐上,才更見深意。王德威以下三項議題深入發揮。一:現代文學與書寫形式的辯證;二:現代書法與政治、文化「南渡」論述的對話;三:書法與「喪亂」詩學無聲勝有聲的關聯。
第四章〈抒情與背叛──胡蘭成戰爭和戰後的詩學政治〉:胡蘭成是中國現代文學和文化史中最具爭議性的作家之一。胡蘭成在第二次中日戰爭期間與汪精衛政權的分和關係,和與張愛玲以及其他女性的浪漫情史,使其形象一直充滿負面色彩。另一方面,胡蘭成的文采見識,以及晚年對臺灣文學的影響,堪稱為傳奇人物。王德威以胡蘭成戰爭和戰後期間(1939-1959)的作品和行止為重點,探討胡的詩學和政治、歷史觀點如何形成複雜的戰爭與文學論述。
Das Gespenst: 第四篇是通过总结胡兰成整体的抒情理论对其政治与爱情实践进行分析的精彩文章,也讨论了其文学史地位
创建日期: 2023年5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