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uncony 的收藏单
躁動的新疆, 不安的維吾爾 [图书] Goodreads 谷歌图书
作者:
Nick Holdstock
/
尼克·霍史達克
译者:
許庫爾
光現出版
2018
- 6
「他們」,
被迫成為「中國人」。
◎「新疆」,如何「被」成為「中國」的一部分?
地圖上的「新疆」,意思其實是「新的疆域」。是什麼時候新增的疆域?又是怎麼來的?她的另一個名字:「東突厥斯坦」,為什麼在中國是個禁忌?
事實上,要談新疆問題──不管是發生在新疆的各種暴力事件,或是疆獨問題、甚至是新疆的認同問題,都應該從「新疆」這個名字開始。這個宗教、文字與信仰都與普遍認定的「中國」大不相同的地方,從什麼時候、以什麼樣的方式開始,「被」成為「中國」的一部分?而又是什麼樣的契機,讓這個「新的疆域」走向分歧與動亂之路?
本書作者尼克・霍史達克(Nick Holdstock)在新疆遊歷十五年之久,可說親自見證在既存的文化差異下,中國政府如何親手製造出極端主義者,以及造成如今新疆本地的動盪,以及與內地漢人的衝突與歧見。
◎中國如何親手製造出極端主義份子?
居住在新疆的維吾爾人,其實不管是在文化、宗教與語言上都與中國內地的漢人有不容忽視的差異。在這樣的差異下,不論是在交流或溝通上都難免會產生齟齬。然而,面對這樣的差異,中國政府卻是以「同化」為前提,企圖達到「維穩」的效果。
因此,即使中國政府一再強調對維吾爾人的照顧,但霍史達克仍觀察到中國政府抹去維吾爾民族色彩的軌跡。文化大革命時,紅衛兵強迫穆斯林羞辱自己的宗教──包括把豬養在聖陵內。他們破壞清真寺,燒毀古蘭經。改革開放後,中國表面上大力保護穆斯林的文化,但在「去維吾爾」化的腳步卻越來越快;包括大量移入漢人、透過義務教育漸次以漢語取代維吾爾語。後者被看做是從根本抹去維族文化的手段之一;而在結合前者,讓漢人勢力在新疆逐漸站到經濟上的優勢後,許多的維吾爾年輕人因為無法在家鄉享受到經濟成長的果實,只好離開故鄉到中國內地謀生。而在投入一個陌生環境後必須面對的劣勢,則讓一部分人淪為中國內地人民口中的「維族小偷」、「新疆團夥」,甚至成為一個族群印記。
霍史達克在書中詳細描述:中國為了統治與維持局勢穩定而採行的多項政策如何造成衝突,這些衝突又如何演化為民怨;中國政府因此加強對新疆的諸多管制,這些管制則同步激化民怨。而在連番衝突下,漢人與維吾爾人如何走向彼此分岐與仇視之路;這些衝突、憤怒與仇視在日後成為極端主義者的溫床,也可說是一部分維吾爾人從被壓迫的少數民族,轉變為極端主義者的起點。
◎中國的新疆政策,該是台灣的借鏡嗎?
早在胡耀邦時期,中國便因為土耳其的插手而恐懼「將新疆拱手讓給土耳其」;而維吾爾的極端主義者多次引發的動亂,不但讓中國政府派重兵進駐新疆,更讓中國政府與美國站在同一陣線,將東突厥斯坦伊斯蘭運動視作恐怖組織。在這樣的前提下,針對維吾爾人對政治上的不公所採取的反擊──即使是社會案件──中國政府的因應之道是:更加強對新疆的管制。
中國從來沒有緩解像這樣衝突、民怨與分歧的機會嗎?胡耀邦曾經想為此努力過,卻被指稱為賣國。對「新疆可能獨立」與「外國勢力可能進入新疆」的恐懼,讓中國採取最激烈的統治手段。未來會有好轉的機會嗎?對此,在新疆遊歷了十五年的霍史達克並沒有抱太大的希望。他對此抱持悲觀的理由,或許也該是台灣的借鏡。
被迫成為「中國人」。
◎「新疆」,如何「被」成為「中國」的一部分?
地圖上的「新疆」,意思其實是「新的疆域」。是什麼時候新增的疆域?又是怎麼來的?她的另一個名字:「東突厥斯坦」,為什麼在中國是個禁忌?
事實上,要談新疆問題──不管是發生在新疆的各種暴力事件,或是疆獨問題、甚至是新疆的認同問題,都應該從「新疆」這個名字開始。這個宗教、文字與信仰都與普遍認定的「中國」大不相同的地方,從什麼時候、以什麼樣的方式開始,「被」成為「中國」的一部分?而又是什麼樣的契機,讓這個「新的疆域」走向分歧與動亂之路?
本書作者尼克・霍史達克(Nick Holdstock)在新疆遊歷十五年之久,可說親自見證在既存的文化差異下,中國政府如何親手製造出極端主義者,以及造成如今新疆本地的動盪,以及與內地漢人的衝突與歧見。
◎中國如何親手製造出極端主義份子?
居住在新疆的維吾爾人,其實不管是在文化、宗教與語言上都與中國內地的漢人有不容忽視的差異。在這樣的差異下,不論是在交流或溝通上都難免會產生齟齬。然而,面對這樣的差異,中國政府卻是以「同化」為前提,企圖達到「維穩」的效果。
因此,即使中國政府一再強調對維吾爾人的照顧,但霍史達克仍觀察到中國政府抹去維吾爾民族色彩的軌跡。文化大革命時,紅衛兵強迫穆斯林羞辱自己的宗教──包括把豬養在聖陵內。他們破壞清真寺,燒毀古蘭經。改革開放後,中國表面上大力保護穆斯林的文化,但在「去維吾爾」化的腳步卻越來越快;包括大量移入漢人、透過義務教育漸次以漢語取代維吾爾語。後者被看做是從根本抹去維族文化的手段之一;而在結合前者,讓漢人勢力在新疆逐漸站到經濟上的優勢後,許多的維吾爾年輕人因為無法在家鄉享受到經濟成長的果實,只好離開故鄉到中國內地謀生。而在投入一個陌生環境後必須面對的劣勢,則讓一部分人淪為中國內地人民口中的「維族小偷」、「新疆團夥」,甚至成為一個族群印記。
霍史達克在書中詳細描述:中國為了統治與維持局勢穩定而採行的多項政策如何造成衝突,這些衝突又如何演化為民怨;中國政府因此加強對新疆的諸多管制,這些管制則同步激化民怨。而在連番衝突下,漢人與維吾爾人如何走向彼此分岐與仇視之路;這些衝突、憤怒與仇視在日後成為極端主義者的溫床,也可說是一部分維吾爾人從被壓迫的少數民族,轉變為極端主義者的起點。
◎中國的新疆政策,該是台灣的借鏡嗎?
早在胡耀邦時期,中國便因為土耳其的插手而恐懼「將新疆拱手讓給土耳其」;而維吾爾的極端主義者多次引發的動亂,不但讓中國政府派重兵進駐新疆,更讓中國政府與美國站在同一陣線,將東突厥斯坦伊斯蘭運動視作恐怖組織。在這樣的前提下,針對維吾爾人對政治上的不公所採取的反擊──即使是社會案件──中國政府的因應之道是:更加強對新疆的管制。
中國從來沒有緩解像這樣衝突、民怨與分歧的機會嗎?胡耀邦曾經想為此努力過,卻被指稱為賣國。對「新疆可能獨立」與「外國勢力可能進入新疆」的恐懼,讓中國採取最激烈的統治手段。未來會有好轉的機會嗎?對此,在新疆遊歷了十五年的霍史達克並沒有抱太大的希望。他對此抱持悲觀的理由,或許也該是台灣的借鏡。
邊疆中國:二十世紀周邊暨民族關係史述 [图书] 谷歌图书 Goodreads
作者:
劉曉原
香港中文大學
2016
- 6
劉曉原教授是目前國際上研究中國邊疆歷史問題並同時用中英文寫作的最優秀的學者。本書囊括西藏、新疆、蒙古、遼東半島等主要邊疆區域;從時間跨度看,從辛亥革命到毛澤東時代,對所涉問題的歷史脈絡有深度梳理;從書的結構講,既有提綱挈領的總論性文章,也有具體的個案研究;從作者功力看,可謂「古今中西」兼能,既能得心應手地運用中文古代文獻及現代檔案,也對西方理論框架和學術源流駕輕就熟。以上種種,都使本書對民族邊疆的研究具獨到見解,可以說是一部從民族邊疆史角度探討中國近現代轉型的厚積薄發之作。
─徐國琦
香港大學歷史系教授
何為「中國」?邊疆問題在中國由傳統「帝國」向現代民族國家的歷史性轉變中何以如此重要、又何以如此令人困惑?如何應對由此而產生的學理乃至現實政治範疇的各種挑戰?作為國際學術界在冷戰及中國邊疆史研究領域的一位最為傑出的學者,劉曉原在本書中奉獻給中文讀者的,是他近二十年間研究成果的精華部分。他以貫通中西的問題意識和學術視野為出發點,以極為紮實的史料甄別及發掘為基礎,提出了一系列極富原創性的看法,頗引人深思。
─陳兼
康奈爾大學胡適講座教授、上海紐約大學全球體系傑出歷史學教授
劉曉原教授以精研中國邊疆問題而聞名於國際學界,其近年來的研究重心,為近代中國領土屬性轉型,探究近代中國如何從「邊疆國家」走向「整合國家」,而本書可說是劉教授對此命題的一個重要成果。本著作具有寬廣的視野與歷史的縱深,以堅實的文獻史料為基礎,同時兼具西方學術理論框架與新觀點的建構。本書各章節所提出的諸多精闢論點,在極大程度上提升了吾人理解中國邊疆與少數民族問題的視野。任何關心過去、現在和未來中國邊疆與民族政治發展之士,都能從這部上等佳作中,得到許多新的啟發。
─林孝庭
斯坦福大學胡佛研究所研究員、胡佛檔案館東亞館藏部主任
─徐國琦
香港大學歷史系教授
何為「中國」?邊疆問題在中國由傳統「帝國」向現代民族國家的歷史性轉變中何以如此重要、又何以如此令人困惑?如何應對由此而產生的學理乃至現實政治範疇的各種挑戰?作為國際學術界在冷戰及中國邊疆史研究領域的一位最為傑出的學者,劉曉原在本書中奉獻給中文讀者的,是他近二十年間研究成果的精華部分。他以貫通中西的問題意識和學術視野為出發點,以極為紮實的史料甄別及發掘為基礎,提出了一系列極富原創性的看法,頗引人深思。
─陳兼
康奈爾大學胡適講座教授、上海紐約大學全球體系傑出歷史學教授
劉曉原教授以精研中國邊疆問題而聞名於國際學界,其近年來的研究重心,為近代中國領土屬性轉型,探究近代中國如何從「邊疆國家」走向「整合國家」,而本書可說是劉教授對此命題的一個重要成果。本著作具有寬廣的視野與歷史的縱深,以堅實的文獻史料為基礎,同時兼具西方學術理論框架與新觀點的建構。本書各章節所提出的諸多精闢論點,在極大程度上提升了吾人理解中國邊疆與少數民族問題的視野。任何關心過去、現在和未來中國邊疆與民族政治發展之士,都能從這部上等佳作中,得到許多新的啟發。
─林孝庭
斯坦福大學胡佛研究所研究員、胡佛檔案館東亞館藏部主任
血的神話:公元1967年湖南道縣文革大屠殺紀實 [图书] 谷歌图书 Goodreads
作者:
譚合成
天行健出版社
2010
- 12
公元1967年春夏之交,湖南道縣及周圍數縣市發生了一場震驚世界的文革大屠殺,被無辜殺害者達九千餘人之多,因以道縣殺人最多,又被稱之為「道縣文革大屠殺」。殺人者手段之血腥,受害者形狀之慘烈, 曠世罕見,可謂當代中國最冷血的大殺戮。<br /> 道縣是一個有兩千年歷史的文明古縣,這塊土地上曾孕育了宋代理學宗師周敦頤、清代書法大家何紹基等一大批歷史名人。然而,就是在這個浸淫了二千多年古文明的地方卻發生了如此殘暴的大屠殺,其真相究竟如何?這一段歷史為何至今仍被刻意隱瞞?<br /> 本書初稿寫於二十四年前的1986年,作者當時有緣接觸到道縣及周圍十縣市的這場大屠殺的大量原始資料,並將之記錄在案,此後又多次赴當地採訪相關人事,核實、訂正、補充原稿,所搜集資料多達數百萬字,僅案例就有近四百個,在這個基礎上,終於寫出了這部長達五十萬言的大書。書中以大量珍貴的原始資料清理正在被遮蔽的這段罪惡,引領人們重返當年的歷史現場,讓讀者看清:一個有?悠久文明史的民族如何在群體的瘋狂中墮入野蠻的狀態。本書內容十分震撼,有些情節令人不忍卒讀,讀後毛骨悚然,乃至今為止所有有關這場大屠殺的最詳盡、最權威的信史。而且,目前流傳於海內外的關於這場大屠殺的資料大部分源自本書作者的調查與採訪,但都只是冰山一角,而此書寫作時間長達二十多年,作者數易其稿,嚴肅求實,充分展現了一個中國知識分子的勇氣、良知和為歷史負責任的講真話精神。
沒有墓碑的草原:內蒙古的文革大屠殺實錄 [图书] 谷歌图书 Goodreads
墓標なき草原:内モンゴルにおける文化大革命・虐殺の記録
作者:
楊海英
译者:
劉英伯
/
劉燕子
八旗文化
2014
- 10
第十四屆司馬遼太郎大獎作品
蒙古,曾經縱橫世界版圖的鐵騎民族,今天蒙古人只有400多萬,而生活在內蒙的漢人則有1800萬。隨著漢人移民和農業墾殖,美麗的草原也越發變得荒漠化。而在政治上,從晚晴以降的蒙古精英階層,到文革幾乎被屠殺殆盡,在那個清算與鬥爭的年代,身為「蒙古人」,是苦難的唯一原罪。
本書還原才從晚清以來的內蒙古,在民族自決、國家獨立之途上的重重困厄,以至於被中國納入版圖後至文革時期發生的屠殺真相,弔祭未竟全功的草原英靈。本書以十四位蒙古人的述說為軸心,透過描述他們的人生命運及民族命運,並參考了大量國際關係與中國整體的時政、歷史資料,建構了一幅沒有墓碑的荒蕪草原圖景。本書由以下四個部分構成:
第一部分:清帝國瓦解後,沐浴日本近代教育的蒙古知識人如何在嚴酷的中共政治運動中努力探尋民族生存之道。中共對蒙古人民族自決運動的否決以及迫害,實質上就是中共對日本殖民統治的間接清算。
第二部分:進入中共建政時代,蒙古東部草原依舊培育了無數的新知識青年,但在文革爆發後,這些青年無一例外地遭到了肅清,因為被父輩們的「對日協力者=偽滿日奸」之「原罪」株連。
第三部分:最初參加共產黨陣營的蒙古人,主要是土默特和鄂爾多斯地區的蒙古人,曾是「根正苗紅的延安派」。中共有效地利用了延安派肅清和瓦解東蒙幹部。達到目的之後,「無用的」延安派也被整肅。最後,蒙古民族精英整體被迫害殆盡。
第四部分:文革期間,共產黨和被煽動、被愚弄的漢人對蒙古人的殺戮規模之大,時間之長,為歷史罕見。內蒙古草原化作了駭人聽聞的大屠殺原野。男人遭清算,女人被強姦,牧民被強制內遷,家園由漢地移民居住,母語被禁言,這一部分記錄了民族大屠殺的倖存者從不同角度的證言。
內蒙古的現當代史就是蒙古固有的領土遭受外來侵略和分割,被迫捲入政治陰謀而慘遭大屠殺的過程,也是傳統遊牧經濟形態被迫迅速消失的過程,而侵入內蒙古,建立殖民地的外部勢力,對蒙古人進行分而治之的是中國和日本,只不過發動民族大屠殺的則只有中國。這,就是追溯通向大屠殺之路的一個蒙古人學者的視點。
得獎記錄
本書日文版《墓標なき草原》榮獲第十四屆司馬遼太郎大獎
本書特色
成吉思汗的子孫為何隕落?
內蒙古的近現代史,是蒙古固有領土遭受外來侵略、分割,被迫捲入政治陰謀而慘遭大屠殺的過程。「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現牛羊」如今已不復見,傳統遊牧被漢人殖民的農墾經濟取代。政治、生活、文化、歷史……蒙古人所擁有的一切即將消失殆盡……
任人欺凌之後,少數民族的未來何在?
從近代至今,殖民地統治和大量虐殺是少數民族統治的基本特徵,而目的則是文化上的種族滅絕──而「消滅了人民和文化」的正是暴力共產革命!蒙古人面臨的是抄家滅族的清算,而中共政權當局卻能一笑置之、雲淡風輕?
名人推薦
楊海英教授的這本書會讓世人看到,內蒙古問題將和西藏、新疆問題一起,成為中華帝國未來的噩夢。——王力雄《天葬》《你的西域,我的東土》作者
蒙古,曾經縱橫世界版圖的鐵騎民族,今天蒙古人只有400多萬,而生活在內蒙的漢人則有1800萬。隨著漢人移民和農業墾殖,美麗的草原也越發變得荒漠化。而在政治上,從晚晴以降的蒙古精英階層,到文革幾乎被屠殺殆盡,在那個清算與鬥爭的年代,身為「蒙古人」,是苦難的唯一原罪。
本書還原才從晚清以來的內蒙古,在民族自決、國家獨立之途上的重重困厄,以至於被中國納入版圖後至文革時期發生的屠殺真相,弔祭未竟全功的草原英靈。本書以十四位蒙古人的述說為軸心,透過描述他們的人生命運及民族命運,並參考了大量國際關係與中國整體的時政、歷史資料,建構了一幅沒有墓碑的荒蕪草原圖景。本書由以下四個部分構成:
第一部分:清帝國瓦解後,沐浴日本近代教育的蒙古知識人如何在嚴酷的中共政治運動中努力探尋民族生存之道。中共對蒙古人民族自決運動的否決以及迫害,實質上就是中共對日本殖民統治的間接清算。
第二部分:進入中共建政時代,蒙古東部草原依舊培育了無數的新知識青年,但在文革爆發後,這些青年無一例外地遭到了肅清,因為被父輩們的「對日協力者=偽滿日奸」之「原罪」株連。
第三部分:最初參加共產黨陣營的蒙古人,主要是土默特和鄂爾多斯地區的蒙古人,曾是「根正苗紅的延安派」。中共有效地利用了延安派肅清和瓦解東蒙幹部。達到目的之後,「無用的」延安派也被整肅。最後,蒙古民族精英整體被迫害殆盡。
第四部分:文革期間,共產黨和被煽動、被愚弄的漢人對蒙古人的殺戮規模之大,時間之長,為歷史罕見。內蒙古草原化作了駭人聽聞的大屠殺原野。男人遭清算,女人被強姦,牧民被強制內遷,家園由漢地移民居住,母語被禁言,這一部分記錄了民族大屠殺的倖存者從不同角度的證言。
內蒙古的現當代史就是蒙古固有的領土遭受外來侵略和分割,被迫捲入政治陰謀而慘遭大屠殺的過程,也是傳統遊牧經濟形態被迫迅速消失的過程,而侵入內蒙古,建立殖民地的外部勢力,對蒙古人進行分而治之的是中國和日本,只不過發動民族大屠殺的則只有中國。這,就是追溯通向大屠殺之路的一個蒙古人學者的視點。
得獎記錄
本書日文版《墓標なき草原》榮獲第十四屆司馬遼太郎大獎
本書特色
成吉思汗的子孫為何隕落?
內蒙古的近現代史,是蒙古固有領土遭受外來侵略、分割,被迫捲入政治陰謀而慘遭大屠殺的過程。「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現牛羊」如今已不復見,傳統遊牧被漢人殖民的農墾經濟取代。政治、生活、文化、歷史……蒙古人所擁有的一切即將消失殆盡……
任人欺凌之後,少數民族的未來何在?
從近代至今,殖民地統治和大量虐殺是少數民族統治的基本特徵,而目的則是文化上的種族滅絕──而「消滅了人民和文化」的正是暴力共產革命!蒙古人面臨的是抄家滅族的清算,而中共政權當局卻能一笑置之、雲淡風輕?
名人推薦
楊海英教授的這本書會讓世人看到,內蒙古問題將和西藏、新疆問題一起,成為中華帝國未來的噩夢。——王力雄《天葬》《你的西域,我的東土》作者
我們最幸福:北韓人民的真實生活(增訂版) [图书] Goodreads
☆亞馬遜讀者五星書評,授權多國語言出版,中文版銷售突破10萬冊!<br />☆增訂版收錄芭芭拉‧德米克新寫的長篇後記:金正日辭世後,北韓依舊是兩千三百萬人民的牢籠,<br />近萬字的內容解析金正恩如何以全世界最年輕的國家元首之姿,鞏固看似垂危的政權,<br />並補述六名脫北者的生活現況。<br /><br /><br />=極權主義文獻開創之作=<br />榮獲「2010年英國年度圖書獎」<br />入選「2011年美國國家書卷獎非文學決選作品」<br /><br />《我們最幸福》是描寫朝鮮生活最好的一部作品!──英國圖書獎評委<br />芭芭拉‧德米克用一種引人注目,而又讓人難忘的方式為人們展示出<br />這個封閉的國家,其實就是喬治‧歐威爾《1984》的現實版<br /><br /><br />朝鮮向來是個外人難以深入、臆測的一個祕密國度。<br />夜空中,整個朝鮮地區都是黑的,那黑暗訴說著人民深不可測的痛苦,<br />有時卻又穿插著零星微弱的希望曙光……<br /><br />與燈光閃耀的南韓相比,北韓好似黑夜與白晝。在這裡,飢荒奪去了數百萬人的性命,製造和貿易幾乎停止,經濟崩潰,醫療機制失敗,人們習慣行走在要跨越屍體倒臥的街頭。<br /><br />朝鮮曾遭受兩次悲劇。第一次是朝鮮半島分裂的二戰結束時,史達林扶植金正日作為蘇聯在朝鮮的代理人;第二次悲劇是蘇聯的崩潰。在後蘇聯時代,朝鮮遭
新疆再教育營:中國的高科技流放地 [图书] 博客來 Goodreads
In the Camps: China’s High-Tech Penal Colony
9.5 (13 个评分)
作者:
Darren Byler
译者:
閻紀宇
春山出版
2023
- 5
理解新疆的重要研究,揭開再教育營真實狀況
探究極權統治的再進化
面貌、聲音、行為、情緒,高科技監控以前所未有的方式掌握人類
這一切不只來自中國,更來自美國矽谷與西雅圖
人性在監控下的扭曲及兩難,無所遁形
在新疆,高科技監控已經成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大城市中監視器密布宛如「天網」,每隔兩百公尺就有一個檢查站,人們必須掃描身分證,通過依族群劃分的通道。另一端,螢幕中的人臉被以綠框或黃框鎖定,方框旁是人物的基本資料,綠框代表你是「還沒問題的人」,黃框則標示出你「需要被注意」。公安可以隨時要求你交出手機,檢查是否有「可疑」的聯繫紀錄,並強制安裝官方的監測APP。
中國政府之所以有如此強大監控系統,一方面是以全民健檢的名義,蒐集新疆兩千五百萬人的生物特徵,包含臉孔、虹膜、聲紋、血液、指紋和DNA。另一方面,從美國西雅圖及矽谷移植而來的科技,也成為國家監控的核心技術,不僅如此,自美國九一一事件以來的全球反恐論述,也正當化中國對伊斯蘭的壓制,即便政府宣稱對所有族群一視同仁,但只要造訪清真寺超過兩百次,就會被系統辨識為「預備犯」,穆斯林逐漸失去集體實踐宗教及文化的自由——再教育營,就是對新疆維吾爾族、哈薩克族、回族等族群進行強迫改造的具體例證。
戴倫・拜勒是全球最頂尖的維吾爾族社會與中國監控體系專家,他對新疆地區進行長達十年的研究,透過檢視官方文件及長期深入的訪談,揭露再教育營如何成為新疆的「日常」——超過一百五十萬維吾爾人被迫進入再教育營及其附屬的工廠。本書受訪者涵蓋全面,包含曾受拘禁的美國回族大學生、哈薩克族農夫、卡車司機,以及協助抓人的輔警、被迫於再教育營「教學」的老師,這些不同位置的人提供瞭解再教育營的多面視角。作者透過扎實的研究觀點與人物故事,呈現新疆再教育營的現況、中國的監控治理網絡,以及跨國的高科技產業關係。
中文版特別新增五篇文章:維吾爾學者艾賽提.蘇來曼(Eset Sulaiman)的導讀、維吾爾語言學家及詩人阿布都瓦力.阿尤普(Abduweli Ayup)的推薦序、本書海外簡體中文版翻譯小組推薦序、《真相製造》作者及國際新聞記者劉致昕對作者的專訪,以及戴倫・拜勒為臺灣讀者新寫的序。
國際讚譽
「新疆的中國移居者殖民主義所呈現的結構性種族主義,會讓人聯想到世界其他地區的種族主義;但是戴倫・拜勒記錄、分析了中國穆斯林少數族裔承受的新的、數位方式的種族化(racialization)——亦即透過龐大拘留營系統進行的『自動執行的種族化』(automated racialization)——如何將去人性化(dehumanization)的意義帶到截然不同的層面 。這本書怵目驚心、非常悲慘,但是又以滿懷同理心來細膩呈現受害者。任何人想要探討世界各地種族正義,這本書都是必讀之作。拜勒的書讓我們看到,中國的現實也正是全球的現實,當一個殖民政權遂行暴力,全世界都是幫凶。」——史書美(SHU-MEI SHIH),美國比較文學協會主席、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愛德華・薩依德比較文學講座教授。
「無論中國政府如何否認,真相就是如此。戴倫・拜勒這本書取材豐富,不僅描述中國的穆斯林族群裔只因為奉行宗教信仰就會被關進再教育營,也呈現了再教育營牆外的穆斯林如何被電子與人力監控的網羅剝奪自由。這本書以真人實事為基礎,既引人入勝也令人恐懼,記錄了今日全世界最惡劣的踐踏人權事件。」——黎安友(ANDREW J. NATHAN),美國哥倫比亞大學一九一九年班講座政治學教授。
「對於一項往往籠罩在民族主義與恐中情結(Sinophobia)的論述,《新疆再教育營》提供了迫切而深具人性的切入方式。戴倫・拜勒一方面毫不避諱地呈現中國政府對新疆穆斯林犯下的恐伊斯蘭(Islamophobic)人權踐踏,一方面突顯這些作法取材自吾人熟悉的移居者殖民主義思維:將『他者』(others)種族化之後,就可以肆意剝削與傷害。」——梅瑞迪思・惠特克(MEREDITH WHITTAKER),美國紐約大學(NYU)明德魯基金會研究教授、今日人工智慧學院(AI Now Institute)院長。
「本書最重要的貢獻是訪談受到新疆國家安全機制衝擊的維吾爾人,不僅如此,戴倫・拜勒更縝密呈現了矽谷(Silicon Valley)企業——特別是微軟(Microsoft)——對於建構此一機制扮演不可或缺的角色。」——傑克.鮑爾森(JACK POULSON),科技調查(Tech Inquiry)執行長
「『中國政府』與『監控』的結合,已經成為當今科技去人性化威權主義暴政的代表,這樣公平嗎?《新疆再教育營》是戴倫・拜勒勇敢而鞭辟入裡的研究著作,讀來令人毛骨悚然,就連熟知歷史、見怪不怪的讀者,都會震驚於作者描繪的控制系統竟有如此的規模、強度與極端粗暴。拜勒不厭其詳呈現這個系統的細節,在新疆已然常態化,在世界其他地方卻已被遺忘。」——伊凡・塞林傑(EVAN SELINGER),美國羅徹斯特理工學院哲學教授。
鼠年雪獅吼-2008年西藏事件大事紀 [图书] 博客來
作者:
Woeser
允晨文化
2009
- 3
2008年3月10日,拉薩主要寺院的僧人在拉薩進行了和平請願遊行,以紀念1959年藏人起義四十九周年,此次抗議行動點燃了一系列大規模的反中國示威活動,中國政府試圖控制從西藏各地傳出來的媒體影像,並且封鎖了此地區,不讓國際媒體進入,嚴禁藏人透露消息。許多寺院和許多地方的通訊被遮罩,網路被關閉。
記錄這些席捲西藏高原的事件,對於瞭解所發生的事情是非常重要的。而藏人作家唯色佔據了一個特殊的位置,她是現代西藏記憶的記錄者,是藏人所傳送訊息與資訊的眾多接收者之一。當示威一爆發,唯色的部落格就變成西藏的聲音。
在2008年的3月與4月間,超過三百萬的網路使用者流覽了唯色的部落格,她所記錄的西藏即時訊息被翻譯成數種語言,而讀者也在她的網站上張貼想要翻譯她的文字的提議。由於種種限制,本書僅記錄2008年3月10日至2008年8月23日,還是有許多事件未能錄入其中。事實上,直到今天,在去年震驚世界的西藏事件即將周年之際,廣大的多衛康藏地依然發生著種種不人道、不公正的事件,西藏的苦難還在繼續......”
作者簡介
唯色(Woeser)
全名茨仁唯色(Tsering Woeser)。藏人。出生於文化大革命中的拉薩。父親為西藏東部的康地德格人,母親為西藏中部的後藏日喀則人。
曾在西藏東部康地及中國漢地生活、學習二十年。1988年畢業於西南民族學院漢語文系,隨後在甘孜報社任編輯兼記者。1990年春天重返拉薩,至2004年6月,在西藏自治區文聯《西藏文學》雜誌社任編輯。2003年,因在中國大陸出版的散文集《西藏筆記》被當局認為有“政治錯誤”遭到查禁,被解除公職。現為自由寫作者,暫居北京,自況是中國境內的流亡藏人
邊境線 [图书] 博客來 谷歌图书
作者:
柴春芽 (文學)
遠足文化
2018
- 3
新疆維吾爾族穆斯林的恐怖主義復仇與反抗,西藏流亡者愈來愈渺茫的復國夢想,東北亞隱藏民間的朝鮮「脫北者」,大興安嶺原始森林中來自遙遠西伯利亞瀕臨消亡的鄂溫克族馴鹿人,蒙古草原上的神奇薩滿,綿延半個世紀的緬北戰火和避居雲南的華裔難民,金三角的美麗罌粟和邪惡毒梟……
中國的邊境線蜿蜒漫長,貫穿眾多族群,牽扯一幕又一幕悸動的歷史和血淚的現實。絲綢之路上商旅的駝隊和征戰的馬蹄、遊牧族與漢族最早的頡頏與撕扯、佛教文明和伊斯蘭文明兩大板塊與漢文明板塊的碰撞與交融以及東西方文明最早的交流。
作家兼導演柴春芽從他生長於斯的內陸邊疆多民族多宗教故鄉出發,歷時十多年的行走和田野調查,就人類因宗教、文化和政治而生的邊界問題深入思考,發現原本無界無蔽而敞亮的世界,卻因人們的無知而在自我精神內部砌築起傲慢的高牆,處處設立邊界,將之遮蔽。這個遮蔽的世界因為杜絕溝通、交流和尊重,從而日漸荒蕪、冷漠和死寂。溝通、交流和尊重的源泉,是愛、慈悲和寬恕。一俟愛、慈悲和寬恕的泉源枯竭,經由荒蕪、冷漠和死寂而生的種族歧視、民族仇恨和恐怖主義便應風雲而成雷電。
中國的邊境線蜿蜒漫長,貫穿眾多族群,牽扯一幕又一幕悸動的歷史和血淚的現實。絲綢之路上商旅的駝隊和征戰的馬蹄、遊牧族與漢族最早的頡頏與撕扯、佛教文明和伊斯蘭文明兩大板塊與漢文明板塊的碰撞與交融以及東西方文明最早的交流。
作家兼導演柴春芽從他生長於斯的內陸邊疆多民族多宗教故鄉出發,歷時十多年的行走和田野調查,就人類因宗教、文化和政治而生的邊界問題深入思考,發現原本無界無蔽而敞亮的世界,卻因人們的無知而在自我精神內部砌築起傲慢的高牆,處處設立邊界,將之遮蔽。這個遮蔽的世界因為杜絕溝通、交流和尊重,從而日漸荒蕪、冷漠和死寂。溝通、交流和尊重的源泉,是愛、慈悲和寬恕。一俟愛、慈悲和寬恕的泉源枯竭,經由荒蕪、冷漠和死寂而生的種族歧視、民族仇恨和恐怖主義便應風雲而成雷電。
重返天安門 [图书] 谷歌图书 Goodreads 谷歌图书 博客來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Amnesia
9.2 (34 个评分)
作者:
林慕蓮
译者:
廖珮杏
八旗文化
2019
- 5
※2014年《經濟學人》年度選書
※2015年紐約公共圖書館海倫伯恩斯坦(Helen Bernstein Book Award)卓越新聞獎決選
※2015年吉爾伯圖書獎(Lionel Gelber Award)入圍
※《紐約時報書評》:「1989年之後,探討天安門事件對中國的影響最好的分析之一。」
三十年前,他們懷抱熱血與夢想,試圖改變中國。
三十年後,他們仍是國家的敵人,人生支離破碎。
中共企圖以恐怖與謊言消滅真相,但曾經的暴行與傷痛不會被人們忘記。
1997年,九月,被軟禁已經長達八年的前任中共總書記趙紫陽向中共高層上書,希望在21世紀結束前、迎向新世紀的關鍵時刻,針對「六四」事件重新評估,實事求是,還給這群愛國學生一個公道,摘除「反黨反社會主義」這項莫須有的罪名……
直到今天,又過了二十多年,六四屆滿三十週年,中國政府對六四的態度不但沒有改變,反而益加蠻橫、粗暴,企圖以鋪天蓋地的手段,將這段歷史從人民的記憶中徹底抹去。封鎖新聞、竄改教科書、對異議人士人身自由的箝制、全面性的新聞與網路言論審查、在敏感日期對天安門廣場進行監控,給予服從妥協的人就業保障與升遷管道等等,種種在自由民主國家無法想像的人權侵犯,成為中國百姓的生活日常。如民運領袖王丹所言,「黑色專制」與「紅色恐怖」讓大多數人民噤若寒蟬。
本書作者林慕蓮在派駐北京的期間驚訝地發現,不僅一般老百姓對天安門事件默不作聲,即使是在頂尖學府、受過嚴格學術培訓的大學生都對之一無所知。作者以全球知名的「坦克人」照片詢問了100位在北京四所大學就讀的大學生,只有15位能正確辨認該照片的意義。而這15位學生或是選擇對此敏感議題避而不談...
※2015年紐約公共圖書館海倫伯恩斯坦(Helen Bernstein Book Award)卓越新聞獎決選
※2015年吉爾伯圖書獎(Lionel Gelber Award)入圍
※《紐約時報書評》:「1989年之後,探討天安門事件對中國的影響最好的分析之一。」
三十年前,他們懷抱熱血與夢想,試圖改變中國。
三十年後,他們仍是國家的敵人,人生支離破碎。
中共企圖以恐怖與謊言消滅真相,但曾經的暴行與傷痛不會被人們忘記。
1997年,九月,被軟禁已經長達八年的前任中共總書記趙紫陽向中共高層上書,希望在21世紀結束前、迎向新世紀的關鍵時刻,針對「六四」事件重新評估,實事求是,還給這群愛國學生一個公道,摘除「反黨反社會主義」這項莫須有的罪名……
直到今天,又過了二十多年,六四屆滿三十週年,中國政府對六四的態度不但沒有改變,反而益加蠻橫、粗暴,企圖以鋪天蓋地的手段,將這段歷史從人民的記憶中徹底抹去。封鎖新聞、竄改教科書、對異議人士人身自由的箝制、全面性的新聞與網路言論審查、在敏感日期對天安門廣場進行監控,給予服從妥協的人就業保障與升遷管道等等,種種在自由民主國家無法想像的人權侵犯,成為中國百姓的生活日常。如民運領袖王丹所言,「黑色專制」與「紅色恐怖」讓大多數人民噤若寒蟬。
本書作者林慕蓮在派駐北京的期間驚訝地發現,不僅一般老百姓對天安門事件默不作聲,即使是在頂尖學府、受過嚴格學術培訓的大學生都對之一無所知。作者以全球知名的「坦克人」照片詢問了100位在北京四所大學就讀的大學生,只有15位能正確辨認該照片的意義。而這15位學生或是選擇對此敏感議題避而不談...
中国米兔志 [图书]
作者:
中国米兔志编辑组
none
2019
献给
所有勇敢说出自己米兔故事的人们
所有通过行动推动改变的人们
This compilation is dedicated to those who spoke out about their #MeToo stories with incredible courage and those who fight for change with their actions.
《中国米兔志》
#MeToo in China Archives
2018.1-2019.7
这是一份备份2018年1月至2019年7月间性骚扰相关文章的民间档案。【2600页PDF下载见文末】
刚开始做这份档案的时候,谁都没想到这份看似只是搜集、汇编的工作会这么难。
体量巨大
首先是体量巨大。从2018年元旦北航毕业生罗茜茜率先打破沉默开始,米兔这把火从高校燎原到其它行业,很多一直隐忍的声音终于说出来、被听见。
米兔现象激起了中文社会前所未有的大讨论,女权主义、性骚扰议题难得在不同价值观的人群中获得这么多共同关注,一时间各种诉说、评论和研究文章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更出现了米兔是否是“大字报”的激烈辩论。
与此同时,一批赤诚的年轻人站出来,持续倡议和敦促反性骚扰机制建设,不断地帮助和支持那些遭受再度伤害的幸存者。我们越搜索越发现更多值得留存的故事和有价值的文章,贪心的我们实在不忍这些史料被湮没,于是档案的体量就越变越大。
网络审查
网络审查为我们的工作增添了更加巨大的难度。
无论是米兔初起的1月,还是第二波的4月、第三波的7月,大多与性骚扰相关的文章与报道都很快从互联网被删除,甚至官媒的文章也不能幸免。我们不得不从残存的碎片中慢慢找寻与拼接。
幸而,许多文章被转载多次,在网络上留下了痕迹。也有许多网站在此期间备份了许多相关的文章和截图,如https://ngometoo.github.io/,详细备份并梳理了2018年7月以来公益圈米兔的大部分素材;matters.news里也有许多米兔故事的文字梳理,chinadigitaltimes、chuansongme、“端点星”网站,详细备份了许多404的文章与图片。这些对我们的工作起到了很大的帮助,在此表示深深的感谢。
为了在严厉的网络审查下尽力生存和传播下去,许多文章一开始就选用图片形式发布,更多被消失的原文也以截图形式被保存和转发。考虑到直接收入海量的图片会增加文件的体量,不便读者下载、阅读和分享,我们尽可能地将图片和截图转录成文字,同时删除了部分原文中无关宏旨的配图。只是现有的图文转录工具并不特别智能,其实大部分转录工程都需要由人工进行,是一个很大的工作量。
心理创伤
更痛苦的或许不是这些脑力和体力上的折磨,而是情绪上的损耗。集中、深入阅读这么多的伤痛披露——包括被侵害、恢复或维权过程中的艰难,以及一些无意有意的归咎和责备受害者的评论,不止一位编辑体验到了替代性创伤。
目的与意义
作为女性,我们的生命体验中,即使没有遇到过肢体上的性骚扰或侵犯,也多多少少都被不受欢迎的性言语或令人难受的性凝视困扰过。我们的人生里有太多说不出NO的瞬间,也不乏自认倒霉、自我责备于是委曲求全或忍辱负重的时刻。多年来,这些心底的积郁被压抑着不曾吐露。可是当一个个遭遇终于被说出来、被听见的时候,所有那些小心翼翼、那份难过和与委屈就像一个无形的网络,马上将素不相识的女性连接在了一起,产生了共鸣。
米兔的意义正是在于此。它第一次信息密集地告诉我们,原来我不是一个人,原来这不是我的问题,原来我可以接纳自己。就像林奕含在《房思琪的初恋乐园》后记中写的那样:
“你知道吗?你的文章里有一种密码。只有处在这样的处境的女孩才能解读出那密码。就算只有一个人,千百个人中有一个人看到,她也不再是孤单的了。”
与其说是控诉,米兔更是一个集体疗愈的过程。
然而米兔之后呢?雷闯的指控者花花在日记中曾经写过这样一句话:“MeToo可能是我的ICU,我幸运活下来了,但是,这个生存质量到底怎么样呢?”
很多人以为性暴力在实施者结束侵害的那一刻就结束了,其实不然。作家蔡宜文曾经说过:
“任何关于性的暴力都是‘社会性’的,都不是由施暴者独立完成的,而是由整个社会完成的。”
我们在搜集的过程中读到了太多相似的心碎故事。每一句“你为什么不反抗”、“为什么不报警”、“是不是你发出了错误的信号”、“怎么没有实锤”都像是一把把插入心脏的刀,把当事人的心脏和尊严伤得千疮百孔、鲜血淋漓、无法愈合。
有多少人在问出这些话的时候会意识到,其实这种问题早在别人提出来之前已经被当事人自己质问、折磨了自己不知道多少遍。许多当事人在事情发生后的每一天都在责怪自己当时为什么不能更勇敢一些,为什么不能表现得更“完美”一些。
但这能够怪TA们吗?原来单纯、信任TA人是一种错吗?在事情没有发生到最后一步的时候,谁又会想到,这位受人尊敬的“老师”、“领导”、“大佬”会做出这样的事呢?有多少人能够承受与这些更有权力地位的人决裂的风险呢?难道以后出门都需要随身录音和佩戴随身摄像头才能够证明自己的清白吗?为什么这么多人可以如此理直气壮地侵犯别人,而承受最多痛苦、被质疑的仍然是被侵犯的那个人呢?
来源: 中国米兔展 (2019.7.23-30, 北京, 广州)
这是性别权力不平等的问题,这是社会文化的问题,这是各种制度有缺失的问题。可还是好多人看不到这点。不少米兔当事人站出来后,更在维权的过程中受到了相关机构的二次伤害与羞辱。
就像一位米兔指控者描述的那样:“脆弱的神经被摁在地上来回摩擦,或者是被人用砂纸打磨我血肉模糊的伤口。” 而类似的二次伤害的故事在档案中其实还有不少,所以我们在汇编过程中也收录了许多关于性骚扰解释和科普的文章,希望能帮助读者理解性骚扰作为一种性别暴力,是结构性的问题,要解决它就不能仅仅寄希望于个人。
好在,在汇编工作中,也有非常鼓舞人心的事情。比如我们发现了许多在米兔风潮中,为了推进制度建设和社会改变而无私付出、努力的人们。这些故事可能比米兔故事的网络可见度更低,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审查与压力。
但是当我们看到国家关于性骚扰的政策一点点进步、社会对于性骚扰的认识一点点变多,这些改变都不是凭空出现的,也不是理所当然的。所有的点滴进步背后都有一个个人的付出,TA们也不该被遗忘,值得被记住。
编纂结构与标准
本档案由三大卷构成,分别为:
卷一《中国米兔从高校开始》
卷二《中国米兔在各界》
卷三《中国米兔大讨论》
第一卷和第二卷由一个个单独的米兔事件构成。按照中国米兔发展的脉络,非常明显是从高校开始之后蔓延到各个领域,因此第一卷与第二卷也照此分类。每卷的事件按照时间顺序排列。
每个事件都会包含两部分:
一是“事件梳理”,旨在让读者了解故事前因后果。在素材的选择上基本上都是用了第一手信源:如当事各方的社交媒体声明。少数情况下也会引用专业新闻媒体的采访报道,对于间接信源的使用较少。
二是“文章报道”,其中包括媒体和自媒体对于该事件的专访、报道、评论等。有些事件的文章报道较多,我们仅筛选了观点比较有代表性、论述比较有特点的文章。
事件的编选标准为:
1)公开披露:为当事人2018年1月到2019年7月之间进行的公开网络指控。
2)实名指控:当事人实名公开指控,无论是否得到被指控者或涉事单位的回应,无论是否有大众媒体的后续报道,均收录。
3)匿/化名指控:当事人匿名/化名公开指控,如果得到被指控者或其他涉事方的回应,或有其他同一指向的指控,或获得新闻媒体的后续报道而“定位“的,均收录。
发生在2018年1月之前的性骚扰指控(事件标准同上2、3点),若在2018.1-2019.7间有了进展,均收录到卷三“这一年,打破沉默的故事”一节中。这一节还包括其他不尽符合上述三条编选标准的米兔故事。因为网络上米兔诉说实在太多,无法全部收录,想关注更多故事读者,可以自行上网寻找诸如#我也不是完美受害者#此类网络声援话题下的帖子和文章。
需要强调的是,这份档案的内容均曾通过互联网公开发表,我们无力一一核验,只是尽可能全面地收入业已讲出的故事,供读者自行参考判断。对于“米兔是否容易造成冤假错案”这一问题仍有担忧的读者,请留意卷三第六部分“聚焦米兔”中“Metoo”是大字报吗”板块所收录的讨论文章。
相信阅读档案的大部分读者,到最后都能获得林奕含所提到的阅读密码。也希望读者们,可以通过阅读这份档案,至少能够破除一些对性骚扰的迷思,推动整个社会对性骚扰的认识。在下一个米兔故事出现在面前的时候,减少一些不必要的伤害。
卷三《中国米兔大讨论》是综合卷。收录内容大致可以分为综述概况类、调查报告类、米兔故事类、社会行动类、机制倡议类、工具贴士类等等。我们尽可能囊括网络上比较有代表性和特点的性骚扰相关文章,但人力精力有限,或许有所遗漏,敬请谅解。
卷三中个别文章也重复收入了卷一或卷二,主要原因是考虑到各卷的相对独立性和完整性,也希望方便读者。有几篇文章或是发表日期或是相关内容前后溢出了2018.1-2019.7的时间框架,是为了更好体现反性骚扰的历史延续和论述脉络而收录。工具贴士类的文章中有性骚扰求助方法、相关支持机构的联系方式,有需要的读者请直接拉到卷三“米兔工具箱”一节查阅。
版权声明与致谢
不难看出,由于言论环境的缘故,自媒体和泛女权类媒体是反性骚扰的主要发声平台,如“女权之声”(2018年妇女节后被封禁)、新媒体女性等。墙内新闻媒体和主要门户网络的报道和讨论数量相对较少,也有一些专业媒体在努力尝试发声,如《每日人物》、《人物》就撰写了不少与此相关的文章。墙外付费阅读的《端传媒》自2018年1月以来,就此话题推出了许多有分量的文章。
考虑到中国互联网的审查环境以及防火墙的威力,人们很难得到较全面的信息,甚至还有一些文章在我们收录的过程中消失,我们决定尽可能充分、完整地收录所找到的文章全文,为大历史做一个小备份。
每篇收录文章的版权仍属于原作者和平台,我们在每篇文章/材料的开头都标明了作者/发布者、来源与原文链接(若原文已被删除,会标明其他网站的备份链接)。原文还幸存的那些文章,请读者们点击原文链接转到初始网页阅读。
本档案免费公开在网络分享,仅作公益用途,任何对本档案整体或部分内容的商业性转载、营收性利用都是对原版权所有者的侵权行为,以及对本档案编者的剥削。
由于工作量大、人手不够、时间仓促,汇编中难免存在疏漏、错误与问题,请大家指正。对本汇编若有任何问题、意见或建议,欢迎致信:
archivemetoo@protonmail.com
感谢所有文章的原作者/发布者
感谢持续备份米兔故事的网站与个人
感谢为汇编档案提供无私帮助与支持的朋友
感谢为了档案而日以继夜辛苦工作的编辑们
感谢和致敬所有勇敢站出来说出故事的人们
感谢和致敬所有努力尝试、推动改变的人们
希望这份档案能给每一位看到的读者带来一些收获。
所有勇敢说出自己米兔故事的人们
所有通过行动推动改变的人们
This compilation is dedicated to those who spoke out about their #MeToo stories with incredible courage and those who fight for change with their actions.
《中国米兔志》
#MeToo in China Archives
2018.1-2019.7
这是一份备份2018年1月至2019年7月间性骚扰相关文章的民间档案。【2600页PDF下载见文末】
刚开始做这份档案的时候,谁都没想到这份看似只是搜集、汇编的工作会这么难。
体量巨大
首先是体量巨大。从2018年元旦北航毕业生罗茜茜率先打破沉默开始,米兔这把火从高校燎原到其它行业,很多一直隐忍的声音终于说出来、被听见。
米兔现象激起了中文社会前所未有的大讨论,女权主义、性骚扰议题难得在不同价值观的人群中获得这么多共同关注,一时间各种诉说、评论和研究文章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更出现了米兔是否是“大字报”的激烈辩论。
与此同时,一批赤诚的年轻人站出来,持续倡议和敦促反性骚扰机制建设,不断地帮助和支持那些遭受再度伤害的幸存者。我们越搜索越发现更多值得留存的故事和有价值的文章,贪心的我们实在不忍这些史料被湮没,于是档案的体量就越变越大。
网络审查
网络审查为我们的工作增添了更加巨大的难度。
无论是米兔初起的1月,还是第二波的4月、第三波的7月,大多与性骚扰相关的文章与报道都很快从互联网被删除,甚至官媒的文章也不能幸免。我们不得不从残存的碎片中慢慢找寻与拼接。
幸而,许多文章被转载多次,在网络上留下了痕迹。也有许多网站在此期间备份了许多相关的文章和截图,如https://ngometoo.github.io/,详细备份并梳理了2018年7月以来公益圈米兔的大部分素材;matters.news里也有许多米兔故事的文字梳理,chinadigitaltimes、chuansongme、“端点星”网站,详细备份了许多404的文章与图片。这些对我们的工作起到了很大的帮助,在此表示深深的感谢。
为了在严厉的网络审查下尽力生存和传播下去,许多文章一开始就选用图片形式发布,更多被消失的原文也以截图形式被保存和转发。考虑到直接收入海量的图片会增加文件的体量,不便读者下载、阅读和分享,我们尽可能地将图片和截图转录成文字,同时删除了部分原文中无关宏旨的配图。只是现有的图文转录工具并不特别智能,其实大部分转录工程都需要由人工进行,是一个很大的工作量。
心理创伤
更痛苦的或许不是这些脑力和体力上的折磨,而是情绪上的损耗。集中、深入阅读这么多的伤痛披露——包括被侵害、恢复或维权过程中的艰难,以及一些无意有意的归咎和责备受害者的评论,不止一位编辑体验到了替代性创伤。
目的与意义
作为女性,我们的生命体验中,即使没有遇到过肢体上的性骚扰或侵犯,也多多少少都被不受欢迎的性言语或令人难受的性凝视困扰过。我们的人生里有太多说不出NO的瞬间,也不乏自认倒霉、自我责备于是委曲求全或忍辱负重的时刻。多年来,这些心底的积郁被压抑着不曾吐露。可是当一个个遭遇终于被说出来、被听见的时候,所有那些小心翼翼、那份难过和与委屈就像一个无形的网络,马上将素不相识的女性连接在了一起,产生了共鸣。
米兔的意义正是在于此。它第一次信息密集地告诉我们,原来我不是一个人,原来这不是我的问题,原来我可以接纳自己。就像林奕含在《房思琪的初恋乐园》后记中写的那样:
“你知道吗?你的文章里有一种密码。只有处在这样的处境的女孩才能解读出那密码。就算只有一个人,千百个人中有一个人看到,她也不再是孤单的了。”
与其说是控诉,米兔更是一个集体疗愈的过程。
然而米兔之后呢?雷闯的指控者花花在日记中曾经写过这样一句话:“MeToo可能是我的ICU,我幸运活下来了,但是,这个生存质量到底怎么样呢?”
很多人以为性暴力在实施者结束侵害的那一刻就结束了,其实不然。作家蔡宜文曾经说过:
“任何关于性的暴力都是‘社会性’的,都不是由施暴者独立完成的,而是由整个社会完成的。”
我们在搜集的过程中读到了太多相似的心碎故事。每一句“你为什么不反抗”、“为什么不报警”、“是不是你发出了错误的信号”、“怎么没有实锤”都像是一把把插入心脏的刀,把当事人的心脏和尊严伤得千疮百孔、鲜血淋漓、无法愈合。
有多少人在问出这些话的时候会意识到,其实这种问题早在别人提出来之前已经被当事人自己质问、折磨了自己不知道多少遍。许多当事人在事情发生后的每一天都在责怪自己当时为什么不能更勇敢一些,为什么不能表现得更“完美”一些。
但这能够怪TA们吗?原来单纯、信任TA人是一种错吗?在事情没有发生到最后一步的时候,谁又会想到,这位受人尊敬的“老师”、“领导”、“大佬”会做出这样的事呢?有多少人能够承受与这些更有权力地位的人决裂的风险呢?难道以后出门都需要随身录音和佩戴随身摄像头才能够证明自己的清白吗?为什么这么多人可以如此理直气壮地侵犯别人,而承受最多痛苦、被质疑的仍然是被侵犯的那个人呢?
来源: 中国米兔展 (2019.7.23-30, 北京, 广州)
这是性别权力不平等的问题,这是社会文化的问题,这是各种制度有缺失的问题。可还是好多人看不到这点。不少米兔当事人站出来后,更在维权的过程中受到了相关机构的二次伤害与羞辱。
就像一位米兔指控者描述的那样:“脆弱的神经被摁在地上来回摩擦,或者是被人用砂纸打磨我血肉模糊的伤口。” 而类似的二次伤害的故事在档案中其实还有不少,所以我们在汇编过程中也收录了许多关于性骚扰解释和科普的文章,希望能帮助读者理解性骚扰作为一种性别暴力,是结构性的问题,要解决它就不能仅仅寄希望于个人。
好在,在汇编工作中,也有非常鼓舞人心的事情。比如我们发现了许多在米兔风潮中,为了推进制度建设和社会改变而无私付出、努力的人们。这些故事可能比米兔故事的网络可见度更低,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审查与压力。
但是当我们看到国家关于性骚扰的政策一点点进步、社会对于性骚扰的认识一点点变多,这些改变都不是凭空出现的,也不是理所当然的。所有的点滴进步背后都有一个个人的付出,TA们也不该被遗忘,值得被记住。
编纂结构与标准
本档案由三大卷构成,分别为:
卷一《中国米兔从高校开始》
卷二《中国米兔在各界》
卷三《中国米兔大讨论》
第一卷和第二卷由一个个单独的米兔事件构成。按照中国米兔发展的脉络,非常明显是从高校开始之后蔓延到各个领域,因此第一卷与第二卷也照此分类。每卷的事件按照时间顺序排列。
每个事件都会包含两部分:
一是“事件梳理”,旨在让读者了解故事前因后果。在素材的选择上基本上都是用了第一手信源:如当事各方的社交媒体声明。少数情况下也会引用专业新闻媒体的采访报道,对于间接信源的使用较少。
二是“文章报道”,其中包括媒体和自媒体对于该事件的专访、报道、评论等。有些事件的文章报道较多,我们仅筛选了观点比较有代表性、论述比较有特点的文章。
事件的编选标准为:
1)公开披露:为当事人2018年1月到2019年7月之间进行的公开网络指控。
2)实名指控:当事人实名公开指控,无论是否得到被指控者或涉事单位的回应,无论是否有大众媒体的后续报道,均收录。
3)匿/化名指控:当事人匿名/化名公开指控,如果得到被指控者或其他涉事方的回应,或有其他同一指向的指控,或获得新闻媒体的后续报道而“定位“的,均收录。
发生在2018年1月之前的性骚扰指控(事件标准同上2、3点),若在2018.1-2019.7间有了进展,均收录到卷三“这一年,打破沉默的故事”一节中。这一节还包括其他不尽符合上述三条编选标准的米兔故事。因为网络上米兔诉说实在太多,无法全部收录,想关注更多故事读者,可以自行上网寻找诸如#我也不是完美受害者#此类网络声援话题下的帖子和文章。
需要强调的是,这份档案的内容均曾通过互联网公开发表,我们无力一一核验,只是尽可能全面地收入业已讲出的故事,供读者自行参考判断。对于“米兔是否容易造成冤假错案”这一问题仍有担忧的读者,请留意卷三第六部分“聚焦米兔”中“Metoo”是大字报吗”板块所收录的讨论文章。
相信阅读档案的大部分读者,到最后都能获得林奕含所提到的阅读密码。也希望读者们,可以通过阅读这份档案,至少能够破除一些对性骚扰的迷思,推动整个社会对性骚扰的认识。在下一个米兔故事出现在面前的时候,减少一些不必要的伤害。
卷三《中国米兔大讨论》是综合卷。收录内容大致可以分为综述概况类、调查报告类、米兔故事类、社会行动类、机制倡议类、工具贴士类等等。我们尽可能囊括网络上比较有代表性和特点的性骚扰相关文章,但人力精力有限,或许有所遗漏,敬请谅解。
卷三中个别文章也重复收入了卷一或卷二,主要原因是考虑到各卷的相对独立性和完整性,也希望方便读者。有几篇文章或是发表日期或是相关内容前后溢出了2018.1-2019.7的时间框架,是为了更好体现反性骚扰的历史延续和论述脉络而收录。工具贴士类的文章中有性骚扰求助方法、相关支持机构的联系方式,有需要的读者请直接拉到卷三“米兔工具箱”一节查阅。
版权声明与致谢
不难看出,由于言论环境的缘故,自媒体和泛女权类媒体是反性骚扰的主要发声平台,如“女权之声”(2018年妇女节后被封禁)、新媒体女性等。墙内新闻媒体和主要门户网络的报道和讨论数量相对较少,也有一些专业媒体在努力尝试发声,如《每日人物》、《人物》就撰写了不少与此相关的文章。墙外付费阅读的《端传媒》自2018年1月以来,就此话题推出了许多有分量的文章。
考虑到中国互联网的审查环境以及防火墙的威力,人们很难得到较全面的信息,甚至还有一些文章在我们收录的过程中消失,我们决定尽可能充分、完整地收录所找到的文章全文,为大历史做一个小备份。
每篇收录文章的版权仍属于原作者和平台,我们在每篇文章/材料的开头都标明了作者/发布者、来源与原文链接(若原文已被删除,会标明其他网站的备份链接)。原文还幸存的那些文章,请读者们点击原文链接转到初始网页阅读。
本档案免费公开在网络分享,仅作公益用途,任何对本档案整体或部分内容的商业性转载、营收性利用都是对原版权所有者的侵权行为,以及对本档案编者的剥削。
由于工作量大、人手不够、时间仓促,汇编中难免存在疏漏、错误与问题,请大家指正。对本汇编若有任何问题、意见或建议,欢迎致信:
archivemetoo@protonmail.com
感谢所有文章的原作者/发布者
感谢持续备份米兔故事的网站与个人
感谢为汇编档案提供无私帮助与支持的朋友
感谢为了档案而日以继夜辛苦工作的编辑们
感谢和致敬所有勇敢站出来说出故事的人们
感谢和致敬所有努力尝试、推动改变的人们
希望这份档案能给每一位看到的读者带来一些收获。
鍍金的鳥籠 [图书] 豆瓣
The Gilded Cage
作者:
雷雅雯
译者:
李宗義
/
許雅淑
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2025
- 2
自2000年代中期以來,中國逐漸從勞動密集、出口導向的製造業,轉向以數位科技為中心的社會發展進程。有些人將中國的後改革時期與美國的鍍金時代來相提並論;本書則認為前者更像是一只鍍金的鳥籠,中國政府與科技資本正使得社會不平等逐日加劇,並製造新形式的社會排斥。在這些矛盾之中,中國的鳥籠經濟演變為一種高度控制的體系,部分群體被排除在成長與繁榮的機會之外,沒有人擁有真正的自由和安全感。
作者描繪這種技術發展體制的輪廓及其產生的國家資本主義形式,並透過針對低端與高端人口,以及從傳統製造業、外送平台到科技公司之間的深入訪談及親身觀察,講述那些因中國迅速崛起成為經濟和科技主導地位而改變生活的人及其背後的故事。
作者描繪這種技術發展體制的輪廓及其產生的國家資本主義形式,並透過針對低端與高端人口,以及從傳統製造業、外送平台到科技公司之間的深入訪談及親身觀察,講述那些因中國迅速崛起成為經濟和科技主導地位而改變生活的人及其背後的故事。
香港簡史(A Concise History of Hong Kong) [图书] 谷歌图书
9.2 (6 个评分)
作者:
高馬可(John M. Carroll)
蜂鳥出版
2021
- 7
1841 年1 月25 日,一隊英國海軍官兵在中國南方珠江三角洲一個小島登陸,升起英國國旗;第二天,英國遠征軍司令代表英國政府正式佔領此地。這個名為香港的不起眼小島,注定不平凡的歷史正式展開。由「不毛之地」到「東方之珠」,由小漁港到國際金融中心,香港的地理優勢,令這個彈丸之地總是在世界舞台佔一席位;由兩個世界的邊界,由英國殖民地到中國的特別行政區,香港的曖昧身世,令這個矛盾的地方總是難以說得清。1997 年7 月1 日,香港主權回權中國。「香港故事展覽以香港回歸作結,但這個由香港人書寫的故事仍將會日復日、年復年的永遠延續下去。」香港歷史博物館常設展更新之前,以這句作結。今天,香港再次站在歷史關口,香港人書寫的故事面臨另一次重要轉折。暢銷香港歷史讀本《香港簡史》中譯版再次問世,由香港大學歷史系教授高馬可(John M. Carroll)梳理香港百多年的足跡,一探香港故事的前世今生。
《歷史筆記》(兩卷) [图书] 谷歌图书
作者:
高華
牛津大學出版社
2019
- 5
《歷史筆記》係高華教授的遺作。1300頁,分二卷。 第一編「革命、內戰與民族主義」分論國民黨共產黨兩黨1949年前各自的歷史。作為內戰勝利方的中共是本章的論述重點,所選文章不僅反映其革命奪權歷程,還映射出1949年後政治實踐的某些雛形。 第二編「斷裂與延續」主要論及毛澤東時代,內容涵蓋了多個歷史事件。毛澤東與林彪內爭堪稱毛時代最具戲劇化的事件。它固然以毛的獲勝告終,可「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個人崇拜神話的謝幕就此徐徐開啟。本章最後一篇文章就集中闡釋了毛林之爭。 第三編《「從『大破』走向『大立』」:文革中的「新生事物」》為一篇未刊稿。高華教授生前承擔了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中華人民共和國史》第七卷的寫作任務。他已列出該卷寫作綱要,惜乎天不假年,只完成了十餘萬字的文稿。本書另附上高華教授的整章規劃與觀點,希望借此推動對波詭雲譎的文革史研究。 第四編《讀書有感》包含多篇書評,論及對象既有風雲人物,也有平頭百姓,既有追隨國民黨政權遷台的作家,也有大陸人所皆知的左翼文人。本章通過對他們回憶的評議展現出多角度的時代變遷與個體感受。
香港1967 [图书] 豆瓣
余汝信
作者:
余汝信
天地
2012
- 7
一九六七年,對於許多中國人來說是一個難以忘卻的年頭,文革的狂飆席捲了神州大地,而香港這個處於中國南部的英國殖民地,也受到極大波及,發生在這一年5月至8月的一連串事件,不僅成為中英兩國關係的「磨心」,而且在許許多多香港人中間留下刻骨銘心的印記。無論是回歸前的港英政府還是九七之後的特區政府,都對此事諱莫如深,而坊間對此次事件,也有不可調和的對立之說法,有人稱之為「反英抗暴」,有人稱之為「六七暴動」,有人稱之為「港式文化大革命」,凡此種種,不一而足。
究竟在這一年中發生了甚麼事件?它的來龍去脈又是怎樣一回事?其真相又是如何?本書作者是著名的文革史研究專家,又移居香港二十多年。在研究文革大歷史的過程之中,作為一名香港學者,他敏銳地發現內地及香港論者在敍述及評估這段歷史上存在缺陷、不足與差距。因而他試圖依靠香港與內地兩地的文獻資料,以客觀公正的立場,重構與還原這段史實。本書功力紮實,論據充份,其中有許多第一次披露的資料,不失為研究文革與香港的一部力作。
究竟在這一年中發生了甚麼事件?它的來龍去脈又是怎樣一回事?其真相又是如何?本書作者是著名的文革史研究專家,又移居香港二十多年。在研究文革大歷史的過程之中,作為一名香港學者,他敏銳地發現內地及香港論者在敍述及評估這段歷史上存在缺陷、不足與差距。因而他試圖依靠香港與內地兩地的文獻資料,以客觀公正的立場,重構與還原這段史實。本書功力紮實,論據充份,其中有許多第一次披露的資料,不失為研究文革與香港的一部力作。
黑夜豆灯——文史讲堂讲座集(下卷) [图书] 谷歌图书
作者:
孙怒涛
Remembering Publishing, LLC
2024
- 11
从2018年10月开始,编者与北大的印红标教授在微信群共同主持了文史讲堂。三年多时间里,邀请了33位主讲嘉宾,共举办了56期(72场)讲座,讲述中国文革史的方方面面。主讲的老师,既有资深的文革史研究学者,也有文革的亲历者。每期讲座结束,都进行了深入热烈的讨论。为了更好地保存讲堂成果,编者将讲座稿汇总成集正式出版。每篇讲座稿都经主讲老师精心修改补充。讲座集上卷是二十多篇专题研究和亲历者的回忆文,下卷是张一哲教授的简明中国文革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