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的近代世界相关书籍

Das Gespenst

Das Gespenst @Das_Gespenst

11 本书  

收录使用本账号以来读的优秀的近现代世界相关的非虚构书籍。按推荐顺序排序

西行漫记 [图书] 豆瓣
Red Star Over China
8.3 (23 个评分) 作者: (美)埃德加·斯诺 译者: 董乐山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79
作者于1936年6月至10月对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进行了实地考察,根据考察所掌握的第一手材料完成了《西行漫记》的写作。斯诺作为一个西方新闻记者,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作了客观评价,并向全世界作了公正报道。全书共12篇,主要内容包括:关于红军长征的介绍;对中国共产党和红军主要领导人的采访;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政策、红军的军事策略;作者的整个采访经历和感受等。
Das Gespenst: 对1936年的中国和中共的宝贵一手记录
The Formation of the Economic Thought of Karl Marx [图书] 豆瓣
作者: Ernest Mandel 译者: Pearce, Brian Monthly Review Press 1971 - 1
In this book, Mandel discusses the development of Marx's economic ideas from their beginnings to the completion of the Grundrisse. He combines a historical retrospective and a review of current discussions on each of the subjects and problems central to Marxist economic theory. He trace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oncept of "alienation" in Marx, and its fate in the hands of succeeding generations, down to the present discussion in East and West Europe, summarizes the fascinating debates over the "Asiatic mode of production," and discusses labor theory of value, the problem of periodic crises, the theory of wages and the polarization of wealth and poverty, and the problem of progressive "disalienation" through the building of socialist society.
Das Gespenst: 读了第一章,可以说是对马恩二人如何分别从不同的“道路”走向社会主义、并且是通过无产阶级革命来实现的社会主义这一立场的思想历程做了非常清晰的梳理
中国少数民族 [图书] 豆瓣
作者: 国家民委民族问题五种丛书编辑委员会《中国少数民族》编写组 人民出版社 1981 - 5
Das Gespenst: 中国诸少数民族的通史,a Maoist perspective
Possibilities [图书] 豆瓣
作者: David Graeber / 大卫·格雷伯 AK Press 2007 - 9
In this collection, David Graeber revisits questions raised in his popular book, Fragments of an Anarchist Anthropology. Employing an unpretentious style to convey complex ideas, these twelve essays cover a lot of ground: the origins of capitalism, the history of European table manners, love potions and gender in rural Madagascar, the phenomenology of giant puppets at street protests, and much more. But they're linked by a clear purpose: to explore the nature of social power and the forms that resistance to it have taken—or might take in the future.
In the best anthropological tradition, Graeber uses rich ethnographic and historical detail to support and illuminate broad insights into human nature and society. In the process, he shows how scholarly concerns can be of use to radical social movements, and how the perspectives of such movements shed new light on debates within the academy.
Das Gespenst: 书中所录《There Never Was a West: Or, Democracy Emerges From the Spaces in Between》对近代民主制的起源等问题提出了大胆而富有刺激性的理论
斯大林全集 [图书]
作者: 斯大林 译者: 中共中央编译局 人民出版社 1953 - 12
Das Gespenst: 一般性的民族理论部分虽然简单但仍有启发性;对当时社会主义运动中民族路线的分歧的论述也有历史价值
中国伊斯兰教派门宦溯源 [图书] 豆瓣
作者: 马通 宁夏人民出版社 2000 - 4
伊斯兰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它在中国也有一定的影响。因此,对伊斯兰教的研究,是社会科学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它对于进一步贯彻落实党和民族宗教政策,加强民族之间的和民族内部的团结,繁荣民族经济和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具有重要意义。
本书主要探讨了中国伊斯兰教名派别的历史渊源,介绍了苏非派、赫达叶通拉希以及华哲·阿布都·董拉希等派别的具体情况以及他们与门宦的关系。全书内容较为全面,具有一定的系统性、科学性、知识性及探索性,可以使读者对中国伊斯兰教派与门宦的产生、发展及其社会作用有一个比较系统的了解,同时也为伊斯兰教的研究工作提供一些资料。
Das Gespenst: 第四章第二节对马明心的宗教改革运动的论述相对清楚、全面、可靠
現代「抒情傳統」四論 [图书] 豆瓣
作者: [美国] 王德威 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2011 - 8
◆中國現代文學研究界重要領軍人物、國際著名學者王德威,特別以《現代「抒情傳統」四論》為《臺灣文學與文化研究叢書‧研究篇》揭開序幕。
◆關心臺灣文學、現代中國文學者不可錯過的好書,中文系、歷史系、臺文系所師生必讀!
◆臺大出版中心年度「重量出版」!
江文也──留日背景的臺灣作曲家兼詩人,在抗日前後生涯不斷的轉折……
臺靜農──五四一輩的知識分子文人,曾因政治因素三度入獄,遷台後任臺大中文系主任二十年……
胡蘭成──中國現代文學和文化史中最具爭議性的作家之一,在於中日戰爭期間他與汪精衛政權的關係,以及與張愛玲和其他女性間的愛恨情仇……
王德威以文學與歷史觀點為讀者反思文學敘事與意識形態的互動,提供不同的向度,同時探討現代的抒情傳統。
本書以「現代性」觀點切入,首論〈抒情傳統與中國文學現代性〉縱論多年中外學界對抒情話語的辯證與問難,王德威提出獨特的見解。另外三篇,〈史詩時代的抒情聲音〉、〈國家不幸書家幸〉、〈抒情與背叛〉則分別以三位現代文學史與文化史人物——江文也、臺靜農、胡蘭成——為焦點,思考「抒情」的理念淵源、媒介形式、今昔對話、政治條件、個人抉擇,以及與臺灣研究的關聯性。王德威讓抒情的「傳統」不僅見諸文本和文論,也落實在人間煙火之中,惟有在歷史經驗的脈絡裏,抒情的隱與顯才更加耐人回味。
一九七一年,旅美的陳世驤先生發表〈中國抒情傳統〉,指出中國文學的精華無他,就是「抒情傳統」。陳先生論抒情「傳統」,理念與方法卻深深立足於現代語境。「抒情」一義來源很廣,而且和史傳的關係相衍相生,也因此成就了中國現代主體的多重面貌。
第一章〈「有情」的歷史──抒情傳統與中國文學現代性〉:第一個部分描述陳世驤、沈從文、捷克漢學家普實克(Jaroslav Průšek)論「抒情傳統」的語境;第二部分從比較文學的脈絡討論普實克、陳世驤的貢獻,以及二者與世紀中期西方其他抒情學說的關係;第三部分檢討晚清、五四以來,傳統定義的「抒情」與西方浪漫主義影響下的抒情論述間的種種對話;第四部分回到陳、沈、普三人的論述,並思考「抒情傳統」所可以為中國現代文學開發出的新課題。
第二章〈史詩時代的抒情聲音──江文也的音樂與詩歌〉:討論江文也在生涯的轉折點上,如何對「聲音」的現代性作出選擇,以及所必須承受的美學與政治後果。準此,本章以江文也的音樂作品、詩作和理論文章為例證,探問以下的議題: 江文也的現代感性如何凸顯了殖民性、民族性與國際都會性的混淆特質;江文也在戰爭時代對儒家音樂和樂論的鑽研如何為中國文化本體論與日本大東亞主義間,帶來了不可思議的對話;以及更重要的,歷史的機遇如何激發也局限了江文也的抒情視野。
第三章〈國家不幸書家幸──臺靜農的書法與文學〉:論臺靜農在二十世紀四、五○年代的蛻變。面對家國動亂,臺在無所逃遁之際,寄情書寫。然而臺靜農不再追求文學的微言大義,轉而呈現文字的「表面文章」。臺靜農早年雖享有文名,但書法才真正顯現其人的性情。而臺靜農的書法更必須置於千百年來世變之際,文人「南渡」的歷史創傷和審美實踐上,才更見深意。王德威以下三項議題深入發揮。一:現代文學與書寫形式的辯證;二:現代書法與政治、文化「南渡」論述的對話;三:書法與「喪亂」詩學無聲勝有聲的關聯。
第四章〈抒情與背叛──胡蘭成戰爭和戰後的詩學政治〉:胡蘭成是中國現代文學和文化史中最具爭議性的作家之一。胡蘭成在第二次中日戰爭期間與汪精衛政權的分和關係,和與張愛玲以及其他女性的浪漫情史,使其形象一直充滿負面色彩。另一方面,胡蘭成的文采見識,以及晚年對臺灣文學的影響,堪稱為傳奇人物。王德威以胡蘭成戰爭和戰後期間(1939-1959)的作品和行止為重點,探討胡的詩學和政治、歷史觀點如何形成複雜的戰爭與文學論述。
Das Gespenst: 第四篇是对胡兰成的理论与实践、政治与爱情等各方面关系的优秀梳理
古今之變 [图书] 豆瓣
作者: 李禮 香港中和出版 2021
●現代化
從歷史到現在,怎樣才算「現代」?
●轉捩點
一百多年歷史中的轉捩點與可能性
●再反思
重新審視那些習以為常的歷史評價
「古今之變」,是對中國從歷史進入「現代」過程中,再造國家甚至自身「文明」的一種思考。中國進入「現代」會遵循一種通用的演化路徑,還是會變成一個相當特殊的例外?十幾位中外學者對中國歷史和當下的判斷並不相同,讀來頗能給人啟發。
編輯推薦
1. 受訪者學術思想重點展開和別開生面的討論,讓讀者多面性對中國的「現代」頗多瞭解;
2. 訪談內容輕鬆又有意思,從問與答之間掌握知識和思考的啟發性;
3. 抱有對歷史中的困惑,細看歷史學家親解分析困惑中的真相。
名人推薦
比起正兒八經的學術論著,面對面的訪談更有意思。我向來認為,訪談的關鍵未必是回答問題的受訪人,而往往是提出問題的採訪人。好的採訪人提出好問題,才能刺激或者逼出好答案。李禮試圖通過「古今之變」來探究「現代中國的困惑」,並讓人們從這些回答中,看到近年來這些歷史學者內心的關懷和焦慮。——葛兆光
一個史學大家,寫得一手好文章不難,難的是談出一串大見識。本書所採訪的諸位中外名家,話題縱橫上下千年,視野跨越東西南北,承多家史學之傳統,領一個時代之風騷。每一篇讀畢,都會讓你反覆回味,掩卷三思。你會相信,大學問是做出來的,也是談出來的。——許紀霖
创建日期: 2023年5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