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out China

The Gardens Of Ninfa

The Gardens Of Ninfa @imaaddict

21 本书  

收录与中国(特别是汉地)相关的人文社科类书籍。

被统治的艺术 [图书] 豆瓣 Goodreads
The Art of Being Governed: Everyday Politics in Late Imperial China
8.7 (54 个评分) 作者: [加] 宋怡明 译者: 钟逸明 后浪丨中国华侨出版社 2019
《明朝那些事儿》作者当年明月作序
哈佛大学费正清研究中心主任宋怡明教授全新力作
从明清日常政治入手,深入剖析中国文化肌理,透视“阳奉阴违”“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制度套利”等深植中国社会的潜规则
◎ 编辑推荐
☆ 荣获美国《选择》杂志2018年度“ 杰出学术著作奖”
☆ 厦门大学教授郑振满、耶鲁大学教授濮德培、《逃避统治的艺术》作者詹姆斯·斯科特盛誉推荐,《明朝那些事儿》作者当年明月、香港中文大学历史系前系主任科大卫倾情作序。
☆ 由小历史见大历史,由百姓小故事讨论时代大问题。从明代军役制度及军户的因应策略入手,再现政策与人性的博弈,反思明朝治国得失,促使我们思考什么是好制度。
☆ 宋怡明教授普通话流利,熟知福建风土人情,有近三十年田野调查经验,收集了大量家谱、地方志等第一手民间资料。他作为以历史人类学研究为标志的“华南学派”第三代学者之翘楚,经常引用他口中的“祖师爷”傅衣凌先生的话:历史研究不可以在图书馆做,要去跑田野。
◎ 内容简介
本书以明代沿海卫所为背景,剖析在明朝世袭军户制度下军户家庭与官府的互动,着重描述和总结了承担兵役义务的军户如何趋利避害,制订出种种策略以优化自身处境。他们既未公然蔑视权威,亦非俯首帖耳,而是在反抗与服从的“中间地带”运作,以期将需要付出的代价降到最低,同时使利益最大化。
本书分三大部分,分别讲述了福建军户在原籍、卫所和军屯的生活。本书的一大特色在于,运用了大量家谱、地方志、口述史等民间资料,讲述了许多发生在军户生活中有趣的故事。真实而鲜活的案例,辅以严谨、细致的考辨,构成了这本讲述百姓自身历史的社会史著作。
◎ 媒体推荐
在中国大一统的王朝体制中,民间社会形成了灵活多样的应对机制。《被统治的艺术》论述明代军户群体的生存策略,对理解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与社会形态富有启迪意义。
——郑振满,厦门大学历史系教授
这部颇具启发性的著作运用了大量史料,创造性地将过去与现在联系起来,是近年来出版的对明清中国社会关系最复杂、最生动的描写之一。
——濮德培(Peter C. Perdue),耶鲁大学历史系教授
本书睿智而有力地将微观历史与宏观历史融为一炉,在长时段中探索人们如何在表面的顺从下进行抵抗。作者通过历史的放大镜审视明代的征兵制度,意在展示个人与国家之间的操纵策略。
——詹姆斯·C. 斯科特(James C. Scott),耶鲁大学政治系教授
◎ 获奖情况
★ 荣获美国《选择》杂志2018年度“杰出学术著作奖”。
古代中国内陆 [图书] 豆瓣
Ancient Central China: Centers and Peripheries along the Yangzi River
作者: [美] 傅罗文 / 陈伯桢 译者: 戚轩铭 后浪丨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21 - 6
从新石器时代到春秋战国
考古专家带你寻迹巴蜀楚,认知中国古文明
◎ 编辑推荐
☆ 该书全面展现了长江中上游广大地区中的200多个早期遗址,包括屡出瑰宝的三星堆、金沙,“信巫鬼重淫祀”之楚地的石家河、曾侯乙墓,以及三峡地区鲜为人知的先民聚落。
☆ 以物为引,数 以万计的出土文物,其背后随其掩埋的大量信息一一显露:
奇异的青铜人头像,将中原 工艺和古蜀审美融于一体;
刻有上古符号的占卜甲骨,在中原大地之外长江流域也有零星分布;
汉墓中的画像石生动描绘了古代的食盐生产链;
船棺、彩绘漆棺、多重棺椁等,反映了不同信仰和身份地位……
☆ 带领读者亲历考古推理,体验一线学者如何寻迹古今,探寻三千年间长江流域政治和经济中心的沉浮更迭、四方习俗的融合变迁,以及财货权力的流动轮转。
☆ 该书是景观考古的前沿巨著,突破了史学研究和考古研究以政治中心为考察重点的固有范式,从多个维度全面分析中国内陆,重构了人们对中国早期文明的认知,为中国考古学和世界考古学做出了瞩目贡献。
◎ 内容简介
本书结合四川盆地、三峡和长江中游地区大量前沿考古成果,从景观考古的角度深入剖析新石器时代晚期至战国晚期这些地区内部的发展与变化、地区之间的联系,以及它们在历史进程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其中,三峡地区受到特别关注。它是位于四川盆地与长江中游两大政治中心之间的政治边缘地带,但两位作者突出了三峡地区在经济景观格局的中心地位,尤其是它在整个区域的食盐生产与贸易活动中的枢纽地位。三峡地区促进了其东西两边地区的互动。
此外,两位作者也层层分析自然环境、政治文化、包括祭祀和丧葬在内的仪式等多重景观格局,全面考察中国内陆的早期社会变迁。
本书资料详尽、理论前沿、考证深入,是一部聚焦于长江中上游地区考古的集大成之作。
清朝与中华传统文化 [图书] 豆瓣
作者: [美] 司马富 译者: 张安琪 / 荆晨 后浪 | 九州出版社 2022 - 2
郑小悠、罗威廉推荐
一部关于清朝的百科全书
★编辑推荐
◎关于清朝的百科全书。全书囊括清朝的历史沿革、政治秩序、经济制度、社会生活、语言思想、宗教艺术、文学思潮等方面,看透清朝人是怎么生活的
◎海外汉学界为数不多的系统关注清代中国传统文化的专著。本书一反碎片化细节化的研究趋势,从大历史的角度呈现中华传统的社会文化领域的多样性
◎沟通新清史与传统清史。在“清朝文化完全汉化”和“清朝文化充分保留了满洲特征”的两极观点之间,作者找到中间地带,利用丰富的多语种的文献资料,展现了这片土地的人民在人心人性、文化基因、社会心理方面强韧的延续性
★学者推荐
◎当我们在讲“ 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 ”这句话时,是否能够想到,两片看起来形状、颜色、大小都不同的树叶,之所以都被称为树叶,是其作为物质的本质属性大体相同。将这样的思维视角放入历史长河中,同一片土地上的人性人心、深层次的文化基因、社会心理,也具有相当强韧的延续性。为今天的读者讲述清朝人的文化传统与生活方式,让我们通过了解古人而了解自己,是本书的重要价值。——郑小悠,中国国家图书馆副研究员
◎在他杰出的学术生涯中,司马富对清帝国的政治史和普通人的文化生活都做了开拓性研究。在这部最新的、权威的、细致的,而且可以说是勇敢的作品中,司马富有效地将此二者联系起来。他成功地向读者介绍了清朝文化的基本特征,但没有将其本质化,而是认识到中国在时间、空间、阶级和其他社会文化领域的巨大的多样性。
◎这是一部精彩的研究,既关照了清史的最新研究成果,又注意到清朝社会从根本上是中国人的。本书可读性强,内容丰富,极具时代性。
★内容简介
本书的研究主题是从1636年“大清”成为国号到1912年溥仪退位为止的近三百年间,清朝的政治、社会、经济、思想、文化的发展。作者将清朝置于历史和全球视野中,展示了那个时代的中国人是如何看待世界的;他们的观点是如何在他们的制度、物质文化和习俗中表现出来的。在“清朝文化完全汉化”和“清朝文化充分保留了满洲特征”的两极观点之间,作者找到中间地带,利用丰富的多语种的文献资料,展开充分的讨论,提供了关于晚期中华帝国文化和社会的基本且完备的介绍。
古代中国的战争之道 [图书] 豆瓣
CHINESE WAYS IN WARFARE
作者: [美] 费正清 / [美] 小弗兰克·A. 基尔曼 编著 译者: 陈少卿 后浪丨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2019 - 8
费正清主编并撰写导论
八位海外汉学家联袂聚焦古代中国的经典战役与战争思想
◎ 编辑推荐
☆ 八位海外汉学名家齐聚一堂讲述他们眼中的中国古代战争。
☆ 全书以战例为立足点,通过对战例的分析,起于先秦,止于明代。
☆ 以战争军事为题,实则照见中国古代政治、风俗、人文地理等方方面面。
全书以战例为立足点,通过对战例的分析,讨论了古代中国政治中“文”与“武”的关系、文官科层制如何驯服军队、内亚游牧骑兵对中国军事史的影响等重要话题。本书虽然以战争军事为题,但不仅仅是从军事战术的角度来分析,正如克劳塞维茨在《战争论》中所述:“战争无非是政治通过另一种手段的继续。”
◎ 内容简介
本书集合了八位著名汉学家对古代中国军事史的细致分析,研究内容囊括了野战与围城、外征与内讨、御侮与平乱,起于公元前632年,止于公元1556年,跨越先秦、西汉、唐、宋、明各代,通过城濮之战、征伐匈奴、淮西之役、襄阳围城、鄱阳之战、土木之变、剿平倭寇等经典战例,呈现出经常被忽视的古代中国的军事风格和军事传统。
◎ 名人推荐
这是一部中国军事战争史领域的奠基之作。作者均是在国际上久负盛名的汉学家,他们从中国历史上几场至关重要却没有引起足够重视的战役入手,通过细致的分析,以小见大、引人入胜地呈现古代中国的战争之道,揭示了战争这一“国之大事”对中国古代王朝兴衰的关键性影响。
—— 赵冬梅,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
一直以来,西方学者对中国军事史的研究付之阙如。本书成功地复兴了一个基础研究领域,它本身就是一部突破之作。
—— [澳] 王赓武,知名历史学者
◎ 媒体推荐
我们必须感谢这些作者将战争置于更广泛的政治背景之下,这么做有利于读者把握中国军事思想史的主线:权力必须具有心理和政治影响力,即便唯一可用的手段是军事手段。
——《美国历史评论》
十件古物中的丝路文明史 [图书] 豆瓣
Silk, Slaves and Stupas: Material Culture of the Silk Road
7.4 (8 个评分) 作者: [英] 魏泓 / Susan Whitfield 译者: 王东 后浪丨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2021 - 3
著名汉学家卜正民大力推荐!
十件古物讲述各自跌宕“人生”
层层破解文明的千年“奇案”,
连缀起跨越欧亚非的丝绸之路大网络!
内附8幅高清彩色地图和43幅精美图片
◎ 编辑推荐
☆ 丝绸之路领域权威学者魏泓经三十余年研究的集大成之作,著名汉学家卜正民大力推荐。
☆ 一桩桩扑朔迷离的丝路“奇案”——汉墓中为何出现草原耳环?北周将军为何青睐希腊神话?非洲修道院为何藏有中亚古钱币?风水符箓和占星术书为何现身于偏远的敦煌古城?“破案”关键尽在十件古物中。
☆ 一部了解丝绸之路的必备百科手册——大量一手史料和最新考古成果,全方位解码丝路文化基因,既探明玻璃、丝绸、纸张、印刷等技术的发明与演变,也揭晓了各大陆上政治、经济、法律制度的相互影响,文化与思想的相互碰撞与交流。
☆ 一次千年前的全球化之旅——物与人的羁绊、人与人的牵连、千百次文明的冲突与融合,共同编织了一张跨域欧亚非的宏大“丝绸之网”。
☆ 一场丝绸之路的视觉盛宴——内附8幅高清彩色地图和43幅精美图片,生动还原古丝绸之路的奇丽风采。
◎ 内容简介
历史上的丝绸之路横跨欧、亚、非三大洲,穿越了沙漠、草原、高山和江河湖海,数不尽的物质和文化在其中诞生,形成了璀璨的丝路文明。作者从中拣选了十件古物,将它们的故事娓娓道来,不仅展现了物质的工艺和形制、主题与纹饰,也讲述了人与物之间错综复杂的联系:是谁创造了物质?谁带着它们跨越山河?谁将它们视为珍宝、奉为圣物?它们被谁遗弃,又被谁从层层黄土中发掘出来……物质与其背后的人和社会相互影响,不同的文化彼此碰撞、交融,经济、制度、技术和思想在传播中不断发展和演变,这一切都融汇成了一部生动有形的丝路文明史。
◎ 专业推荐
没有一本书能像《十件古物中的丝路文明史》这样贴近丝路生活。
—— 卜正民,《纵乐的困惑》《维米尔的帽子》作者
通过本书,魏泓再次向读者证明,她是当之无愧的研究丝绸之路的杰出学者。该书展示了作者对丝绸之路研究的全面掌握,也体现了她从特殊到一般、从单个物品到整个研究领域,流畅叙说这一重要时期及其故事的能力。
——《中亚观察》
魏泓的新书是一个书写物质历史的绝佳范例。
——《亚洲研究》
没有人比魏泓更了解丝绸之路的物质文化。通过对丝绸之路文物的广博且深入的研究,魏泓带领读者走向广阔时空中的各个角落。
—— 刘欣如,《世界历史上的丝绸之路》作者
天女临凡 [图书] 豆瓣
Celestial Women: Imperial Wives and Concubines in China from Song to Qing
6.3 (7 个评分) 作者: [美] 马克梦 / Keith McMahon 译者: 辛兆坤 后浪丨九州出版社 2021 - 3
专业学者的严谨八卦,
深入研究中国古代皇帝、后妃的亲密生活
◎ 编辑推荐
☆皇帝被称为『天子』,那么宫廷里的后妃大概就是『天女』了。宫廷生活一直是公众的兴趣点,但充斥着大量的戏说和野史。作者以丰富的史料和扎实的研究,从正史的角度,讲述了宋朝至清朝历代后妃、宫女的典型经历与事迹。
☆皇帝不仅是我们熟悉的帝国统治者,也是儿子、丈夫 、父亲;后 妃不仅依附于皇帝生活,也在某些特殊时刻掌握了滔天的权势,决定王朝的前途命运。比如北宋时坚决反对王安石变法的曹太后、高太后;明成化帝的万贵妃,年长皇帝17岁却长久盛宠不衰;明嘉靖帝时的壬寅宫变,杨金英等宫女难以忍受皇帝的多疑暴戾,趁其熟睡之际险些将之勒死;明天启帝的乳母客氏利用皇帝的信任,与大宦官、对食丈夫魏忠贤一起横行后宫,使天启帝无子而终;清康熙帝有54位嫔妃,生育了56名子女,后宫一片和谐,宫斗失去土壤;清乾隆帝没有宠妃,却独爱和珅;慈禧作为帝制中国*后的女性实权者,关于她的传说,到底是真是假?
☆除了史籍文献,作者的研究还关注了《金枝欲孽》《甄嬛传》等热门宫廷剧,用严谨而不失轻松的笔触,探讨了宫廷后妃的生活和她们面临的各种困难与挑战,使读者可以透彻了解古代后妃的真实生活情况。
◎ 内容简介
作者充分利用古籍官修史书和时人笔记小说,兼及当代国内外学者的优秀研究成果,梳理了宋朝至清朝历代后妃的典型经历与事迹,围绕一夫多妻制度下的后宫关系和女性统治两个焦点,考察不同朝代选拔宫廷女性时的不同倾向、她们的生育与受宠情况、她们的品阶与晋封、她们与奴婢的关系、她们与娘家的关系等主题,探讨了宫廷后妃的生活和她们面临的各种困难与挑战,使读者可以透彻了解古代后妃的真实生活情况。
◎ 学者推荐
倾国倾城母仪天下的后妃们,始终笼罩着皇室、权力和政治的神秘面纱,她们作为女人的情感与欲望以及妻子或母亲的角色及践行,往往罕为人知。汉学家马克梦借助史籍与文学的魔力,导引我们穿越浩渺历史时空,观览这部盛演千年波澜跌宕的禁宫热剧。
——潘建国,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马克梦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生动、博学、全面的关于中国君主后宫的描述。从宋到清,所有著名的叙事和轶事都被记录在这本迷人的书中。
—— 达米安•肖桑德(Damien Chaussende),法国国家科学院教授
本书是西方第一本深入研究中国古代皇帝、后妃、男女情人亲密生活的著作。基于广博的数百条原始史料和二手资料,马克梦阐述了皇室婚姻的细节和这些关系对理解中国历史的意义。本书对中国的学者、学生和全球学者都极具吸引力。
—— 宋汉理(Harriet Zurndorfer ),荷兰莱顿大学教授
重归一统 [图书] 豆瓣
The Reunification of China: Peace through War under the Song Dynasty
作者: [美] 龙沛 译者: 康海源 后浪丨九州出版社 2021 - 3
全面解读宋朝开国大战略,探究宋初由武功到文治的关键转折
◎编辑推荐
32幅地图+大量史料,完整叙述五代末年至宋初的一系列战役,打破“先南后北”战略的神话,揭示宋朝开国的真相。
宋朝经济繁荣,政治昌明,被称为士大夫的黄金时代。宋朝是如何实现统一的?宋朝的文治政治是如何兴起的?宋初三帝又是如何将战乱频仍的衰末之世变为士大夫与天子共治天下的理想王朝?
◎内容简介
本书讨论了战争和政治在宋朝建立过程中发挥的作用,批驳了“宋朝开国是一个非军事化过程,宋朝自建立之初就重文轻武”的刻板印象。作者提出,宋朝的建立是一系列军事胜利的结果,11世纪初出现的文官主导型政府,是经由半个世纪的战争与个人政治而产生的,并非源于某种旨在强调文化价值超过军事价值的主观规划。
◎重磅推荐
本书以翔实的细节再现了宋朝的开国,以及宋初文官统治的建立。本书揭示了战争对政治的重要影响,同时也说明了在没有宏大计划的情况下,历史充满了偶然性。作者对这个重要转型期的出色研究,丰富了我们对中国中古史的理解。
——戴仁柱(Richard L. Davis),香港岭南大学历史系讲座教授
本书挑战了中国中古史的传统叙事,即宋朝建立者之所以能够在960年结束五代时期的混乱,是因为他们提供了一种基于民事而非军事价值的新治理模式。本书深入研究了宋初历史,对中国军事史研究做出了重大贡献。
——蔡涵墨(Charles Hartman),纽约州立大学奥尔巴尼分校东亚系教授
本书从政治军事的角度完整叙述了宋初长达数十年的巩固政权的过程。这一过程始于960年宋朝建立,终于1005年宋辽达成澶渊之盟。我怀疑西方没有任何一位汉学家比龙沛更了解10世纪的中国。这部细致深入研究中国历史的专著,将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典范。
——赖大卫(David Curtis Wright),卡尔加里大学历史系副教授
戰火中國1937-1952:流轉的勝利與悲劇,近代新中國的內爆與崛起 [图书] Goodreads
China at War: Triumph and Tragedy in the Emergence of the New China, 1937-1952
8.5 (10 个评分) 作者: Hans van de Ven 译者: 何啟仁 聯經 2020 - 11
這關鍵15年,成就了你我熟知的現代中國!
也許,沒有誰的國家是真的。
在建國神話的夢幻中,真相與謊言,都成了現實。
這是課本中最混亂、難以卒睹、令人放棄理解的一段歷史,
是一個政府走向潰敗、國家邁向分裂、人民必須受難,真相難辨的傷痛故事。
和平被有關民族間平等、擁有自決權利、民主和人權等偉大原則割裂。它無法產生希望,也無法形成和解,卻能夠滋養核戰和末日的恐懼。──方德萬
今日的中國,何以會是如此?到底是誰打贏了關鍵的戰爭?
隔海高唱的歷史,哪個才是真的?
第二次世界大戰是型塑現代世界的關鍵,中國在其中的角色尤其難解。這段近代中國進程,由連串的錯誤、分裂、敗亡、注定受難的傷痛寫就。
《戰火中國》以全新視角,重新梳理這段令人慨歎,凝縮重要轉捩點與變化的歷史,且在大脈絡下特別穿插陳克文與齊邦媛的個人史,補足了大歷史角度忽略的老百姓生命軌跡。
過去西方學者認為中國在二戰無足輕重,但《戰火中國》作者方德萬指出,當眾人目光集中在歐洲戰場時,1937年至1952年中國正在打一場複雜的全面戰爭,不但要面對同時並存、相互拉扯的多股的外敵,還有同樣分裂並進的內憂。
新中國,就在這麼飄搖動蕩的土地上誕生。
要探究新中國真正的本質,必須盡力拋開抵抗外侮的英雄式主觀論述色彩,同時並論各派系在抗戰時期的作為、決策、成功與失敗,以及日本、蘇聯、美國、英國等勢力的政治考量與行動。《戰火中國》全書分為四部份:第一部「立國大業」論析蔣介石掌權至1937年中日開戰期間,圍繞其與國民黨的連串事件;第二部「歷史轉捩點」講述對日抗戰的時代精神轉變,分論日本、國民黨如何試圖取勝,以及中國共產黨的擴張;第三部「試煉」和第四部「新中國」,則檢視成為世界大戰一部分的抗日戰爭、日本戰敗後的中國內戰,以及在韓戰中逐漸浮現的冷戰面貌。
专制主义统治下的臣民心理 [图书] 豆瓣
6.3 (7 个评分) 作者: 谢天佑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1 - 5
权力游戏中臣民如何明哲保身?一部古代专制主义统治下的臣民心态史,揭示制度之弊如何激发人性之恶。
古代专制主义统治下为何盛行讲假话、做违心事?
臣民如何通过讲假话、做违心事来面对喜怒无常的帝王?
为什么说讲假话、做违心事的这种性格、语言、心理和行为都是专制主义的产物?
古代历史从来不只有文人生活风雅、美好的一面,朝堂之上的残酷超乎你的想象。
想要在集权统治下明哲保身,为何要学会“拍马屁”才行?
在这本《专制主义统治下的臣民心理》中,你或许可以一窥一二。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部古代专制主义统治下的臣民心态史,堪称古代官场现形记;也是一本史实和评论俱佳的历史小品。书中以中国古代君臣关系、臣民心理为切口,剖析专制主义的内涵,以批评的笔触,呈现出专制主义的产生过程、权力结构的确定,以及在这场权力的游戏中臣民心态的种种表现。
作者着眼对历史人物和历史活动的心理刻画,以读史札记的形式,分析从先秦至清代君臣间的心机和智术,以及忠臣义土的应对苦心,别善恶,寓褒贬,辛辣精准地揭示了制度之弊如何激发人性之恶。史论结合,展示了古代朝堂上的生存法则,以及集权政治下的君臣博弈。
【名家推荐】
虽然,中国以往的史书,在记述事实和人物中也可以窥见心灵的跳动,但以存在决定意识为旨趣,着眼对历史人物和历史活动的心理刻画,则是史学领域和方法上的开拓,而剖析人物心态又是推动和激发历史反思的机杼。谢天佑同志很快步入“历史心理学”的门槛,从个别到两千年臣民心态的分析,给研究中国历史增添新的养料,做了学术上的开垦工作。
——陈旭麓,著名历史学家、华东师范大学建校元勋之一
谢先生并非仅仅是一位为历史而研究历史的学者;他是一位与时代息息相关的知识分子。和许多他同时代的,包括作家巴金先生在内的“仁人志士”一样,谢先生用重千斤的史笔,为我们提供了发人深省的历史教训。
——邵勤,美国新泽西学院历史系教授,曾任哈佛大学瑞德克里夫高级研究院和德国洪堡大学的研究员
【本书卖点】
1.一部中国古代专制主义统治下的臣民心态史,堪称古代官场现形记。
书中透析了自先秦至清代以来朝堂上的臣民生存法则,既有“千古谏臣魏征”“杯酒释兵权”“王安石变法”等跌宕起伏、动人心弦的故事,也有围绕日常互动中呈现的君臣关系、派系政治,力图重返历史现场,捕捉历史人物的微妙心迹,展示集权政治下君与臣的博弈;
2.一本史实和评论俱佳的历史小品。
专制主义统治下的臣民如何生存?权力游戏中臣民如何明哲保身?为什么小心谨慎、假话连篇会成为臣民求生的必然之术和心理常态?作者从史实出发,结合“历史心理学”推演分析君臣言行,用反思的眼光看历史;书中不乏其辛辣、精准的评论,观点新颖,见解独到;
3.一本见识高远的“大家小书”。本书篇幅不大,文字不多,但研究视角别致,从政治史、心理学等角度着笔,从个别到两千年臣民心态的分析,笔触精准细腻,见识高远,于作者特定的时代而言,有开疆之功;
4.语言通俗流畅,却又辛辣精准,不夸张,不说教。
本书从容地分析了中国古代专制主义的臣民心理,以及这种心理对政治、文化、社会礼制等方面的影响。书名看似学术性很强,但书中内容通俗化,有故事性且内容丰富,轻松易读,不失为一本大众历史普及读物;
5.经典再版,名家推荐。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已故谢天佑教授的遗著,30年后再版,本书在原书的基础上,增补了作者后人及学生提供的诸多材料,更为全面展现作者的学术风貌。同时,本书附著名历史学家、华东师范大学建校元勋之一陈旭麓先生原序,以及美国新泽西学院历史系教授邵勤总序;
6.本书装帧精美,简洁典雅,接面装,书脊布纹选用质朴的雅格纹,封面选用竖纹云萱纹纸,专色印刷且局部烫印。
国语四千年来变化潮流图(影印本) [图书] 豆瓣
作者: 黎锦熙 后浪丨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9 - 7
一张信息图厘清四千年来汉字、汉语和文学流变
语言学大家黎锦熙创制,赵元任、钱玄同、刘半农参与修订
1926年费城世界博览会获大奖教育展品
近百年来初次再版
汉字声韵形义变迁举例 历代文学作家作品举要
◎ 编辑推荐
☆ 一张信息图厘清四千年来汉语、文学的源流变迁
这张图展 示了汉语在汉字、音韵、训诂等方面的发展历程,总结了各个历史时期的主要文学作家、作品和文体。信息图式的整理方式,不仅化繁为简、纲举目张,还揭示了不同流派之间的影响。通过这一张图,轻松掌握四千年来语言文字的变迁和文学的源流派别。
☆“现代汉语奠基人”之一黎锦熙先生创编,赵元任、钱玄同、刘半农等多位语言大家参与修订
此图由著名语言学家、教育家黎锦熙先生创编,黎锦熙先生毕生致力于语言文字的研究与教学工作,是“现代汉语奠基人”之一。他纵观国语四千年来的源流变迁,高屋建瓴地总结语言文字与文学文体的发展历程。此图绘制过程中,赵元任、钱玄同、刘半农等语言学大家也参修订,集聚了众位语言学大师的智慧。
☆ 1926 年世界博览会获奖作品,近百年后初次再版
1926年,黎锦熙受中华教育改进社嘱托,创编了中英文对照的《国语四千年来变化潮流图》,作为中国教育展品之一,送往在美国费城举办的世界博览会,荣获大奖。此图颇引起美国人士注目,对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化惊叹而钦佩不已。本次再版正值上次出版 90 周年,也是近百年来首次在国内影印出版。
◎ 学者推荐
黎锦熙先生在1926年绘制了《国语四千年来变化潮流图》,把汉语言文学的历史形象化为一条河,是一幅创意独特的杰作。此图展示了汉语文字的演变和中国文学的发展。其中列出了167种小学要籍,173种文学典籍,以及历史上的著名语言文字学家、文学家,并注有简短精要的解题评述。此图是国语运动的产物,体现了当时的学者对于国语历史的认识。《潮流图》具有系统性、学术性、普及性、观赏性,是研究国语运动和黎先生学术的宝贵材料,也是大中学校语文教育的好参考,至今仍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华中师范大学 陈宁
◎ 内容简介
1926年,黎锦熙创编了中英对照的《国语四千年来变化潮流图》,此图被送往美国费城世界博览会,荣获奖章。这张图上部分为文字与语言,描绘了汉字从图画到隶变的沿革、汉语音义的发展,并列出了各代主要小学著作。下部分是文学与文体,呈现了从远古口头歌唱到现代白话的文学流变,总结了历代重要作家、作品。一张大图便清晰展现了四千年来语言文字的变迁和文学的源流、派别。
此外,还有《黎锦熙与<国语四千年来变化潮流图>》补充说明这张图的信息,并对作者进行详细介绍。
解放的悲劇:中國革命史1945-1957 [图书] 谷歌图书
8.7 (12 个评分) 作者: 馮客(Frank Dikotter) 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2018 - 3
歷史傳記暢銷作家張戎:這是一本必讀的書。少數民族、宗教團體、農民、藝術家、企業家、質疑各項政策的黨員……他們才是受到這場巨大災難影響的普通人,但他們的故事幾乎被歷史淹沒

《周日泰晤士報》年度歷史好書、入圍歐威爾獎
《觀察家報》、《華爾街日報》、《科克斯評論》、《出版人週刊》、《紐約書評》、《時代雜誌》、《衛報》、《金融時報》……推薦!
以人民視角書寫中國革命史的最新觀點!揭開毛澤東宣傳假面,還原中共建國真相!
人民發聲的歷史,是正史難以承載的生命重量。來自中國檔案館的大量證據,揭開黃金時代的恐怖真相!

中國共產黨將1949年的勝利稱作「解放」,看到這個詞,人們通常會聯想到興高采烈的群眾湧上街頭慶祝重獲自由的情景。然而在中國,「解放」和「革命」的故事卻與和平、自由及正義無關,而是充滿了精心策劃的恐怖和有組織的暴力。解放後,廣大中國人民面對的是「一座精心設計的奧許維茲思想集中營」。共產黨政權建立不到十年,已經無人敢反對毛主席。
首當其衝的是地主,共產黨在農村發動的土地改革,其實是黨和窮人之間的血腥交易、一場精心策劃的殺戮,導致兩百萬地主遭到清算。接著是鎮壓反革命的恐怖運動,目地是消滅所有黨的敵人,毛澤東甚至設定了殺人指標。為達成殺人指標,幹部們往往只是隨機挑選殺害對象,最後有將近兩百萬人遇害。然後是少數民族、宗教團體、農民、藝術家、企業家、工商業主、教師、學者,以及對各項政策提出質疑的黨員……
《解放的悲劇:中國革命史1945-1957(當代中國史學家馮客三部曲)》的主角就是受到這場巨大災難影響的普通人。他們的故事大多被歷史所淹沒,因為官方的宣傳報導中只充斥著大量領導人的談話,而這些談話只是描述了一個他們想要建成的社會,最多只能算是設計藍圖,並不能反映社會現實,而且通常只提到工人和農民中的模範人物,找不到有血有肉的普通人。

當代中國史學家、《文化大革命:人民的歷史1962-1976》作者馮客擷取近年才得以公開的檔案資料。他所蒐集的數百份來自中國各檔案館、從未解密的檔案文件中,包括祕密警察的報告、未經篡改的高級領導人的演講、在思想改造運動中寫的悔過書、對農村反抗事件的調查報告、鎮反運動的詳細統計資料、工人工作條件的調查、普通人的上訪信件等內容。輔以各種回憶錄、信件和日記,以及親身經歷者的記述,勾勒出那些革命的主要參與者和受害者的真實故事。
那些早期的親歷者所留下的證詞,通常被同情共產黨政權的學者所忽視,但他們的描述如今恰可與檔案資料互相參證,對研究歷史的真相幫助很大。透過這群有血有肉的普通人的故事,讀者獲致前所未有的機會,得以穿透中共宣傳的表相,接櫫毛澤東政權下最慘烈的時代悲劇。

※ 國際知名學者專家、媒體一致推薦
對毛澤東殘暴王朝極具吸引力、精彩的描繪,奠基於最新的研究,而書寫則帶有巨大的敘事感染力──非常吸引人。
──蒙提費歐里,著名歷史學家

對世上巨大罪行之一進行歷史調查的傑作。
──《新政治家》

一本精彩絕倫的書,任何對近代中國史感興趣的人都應該讀它,任何關心專制的國家領導人如何藉由傳播一個簡單的想法而導致一場國家災難的人,也都應該讀它,不過這在某種程度上需要想像力。
──《觀察家報》

馮客《解放的悲劇》迫使毛澤東的信徒面對現實,並且有所成長。馮客先生以《毛澤東的大饑荒》以及《解放的悲劇》作為三部曲之首二部……一九六六至一九六九年,我在北京擔任外交官,並親眼目睹文化大革命,因此我非常期待馮客先生在第三部的分析。
──喬治‧瓦登,《華爾街日報》

如同在前一部作品中所做的,馮客涉入醜陋的現實之中……(並且)統整其嚴肅之研究,以呈現毛澤東如何持續地灌輸人民不當思想,只為了殘酷地役使人民。在毛澤東信條的「華麗表面」之下,作者巧妙地揭露暴力與苦難。
──《科克斯評論》

馮客出版於二○一○年的《毛澤東的大饑荒》贏得二○一一年英國廣播公司(BBC)「塞繆爾‧約翰遜獎」(Samuel Johnson Prize for Non-Fiction),而其前傳一樣精彩並且緊扣人心……是對這段殘酷歷史的重要研究。
──《出版人週刊》

關於中國共產革命的精彩報導。這場革命讓數億人民遭受暴力、面對脅迫,也無法等到承諾兌現的一日。中國政府嚴禁討論這段歷史,但對任何想了解當前北京政權的人來說,這本書能提供非常重要的背景知識。
──安‧艾普邦姆,《古拉格的歷史》作者

一黨獨大的國家控制過去一如他們控制群眾,他們通常會禁絕一切與歷史有關的討論。本世紀知識分子最大的挑戰便是從歷史層面對中華人民共和國做出評價──即使它仍然存在。馮客利用本書讓目前頗受質疑的中國政權起源成為清晰易讀的文本。
──提姆‧史奈德,《染血之國:希特勒與史達林掌控下的歐洲》作者

馮客的書最大的價值在於它不只是恐怖的數據……他非常清楚地說明這個革命後的國家的運作方式、革命後產生多龐大的暴力、人民為何彼此殺戮,以及暴行的目的。
──《紐約書評》

《解放的悲劇》細緻地寫出當代中國歷史中最關鍵的十二年……是一份對於一個國家如何扭曲樂觀主義,並且緩慢地陷入錯亂的沉著研究……這本書必讀。
──《時代雜誌》

創新之作……馮客揭露中國一九五八至一九六二年間的大饑荒,而且在這本毫不隱瞞的前傳中,他以嚴肅的研究精神,不輕易放過對中國一九四五至一九五七年間的革命的批評……對這本書的最低評價就是主流的學術研究都必須參考本書,尤其是與本書研究年代相同的《劍橋中國史》第十四卷必須重寫。
──《周日泰晤士報》

對該社會之形成的出色且有力報導……馮客以具有人道關懷且清晰的文筆描述出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代價,讀過的人皆無法認同獨裁政權。本書雖然令人驚懼,但是揭露此革命核心中的黑暗性,對所有想要理解世界上最重要革命之一的人來說,本書為必讀作品。
──《衛報》

本書是檔案研究的重要作品……馮客高明地在全書中穿插人民的聲音,讓本書擁有強烈的人性向度。
──《金融時報》

作為研究中國的歷史學家,馮客拿起大槌來顛覆的,也許是當代中國歷史最後的過時信仰……以清晰的新思維分析舊檔案,所浮現出來的就是毛澤東政策的災難性。
──《旁觀者雜誌》

讀完馮客這本令人震驚的書之後,你必能認識共產主義領導權之殘忍。這個政權將土地收為國有,加上其現代化政策,迫使中國農村居民面對巨大的傷痛與損失。在這場夢魘中,連痲瘋病院也不再安全。
──《周日泰晤士報》,年度歷史好書
东北饮食文化 [图书] 豆瓣
作者: 廖晓晴 社科文献出版社 2018 - 9
本书以东北地区的东胡、濊貊、肃慎、汉族古族系以及朝鲜族、俄罗斯族等外来民族为区分,向广大读者以及饮食爱好者介绍了东北地区各族人民饮食发展的源流,具有代表性的特色饮食及其所蕴含的饮食文化。作者力求比较全面系统地梳理东北地区饮食文化的整体发展脉络和趋势,并对当代东北地区知名饮食老字号进行简要介绍,希望能为广大读者特别是饮食爱好者呈现一本“舌尖上的东北”。
中国的宗教系统及其古代形式、变迁、历史及现状 [图书] 豆瓣
The Religious System of China: Its Ancient Forms, Evolution, History and Present Aspect
作者: [荷兰] 高延 译者: 芮传明等 花城出版社 2018 - 3
本书共6卷,作者以田野调查与经典文本(以中国古代典籍为主)相结合,运用人类学、社会学和中国学结合的观念和方法展开叙述,从西方角度对中国本土宗教进行了相当全面的介绍,包括丧葬礼仪、古代死亡与灵魂的观念、坟墓制度(帝王陵寝、义冢及各地民间坟茔)、丧葬方式、居丧习俗、风水、灵魂与祖先崇拜、投胎转世观念、鬼神观念、驱鬼辟邪习俗及仪式、神职人员等等各个方面。内容极为翔实、系统,具有很高的学术性,同时也具有一定的可读性。书中所附插图为作者在100多年前所摄,具有珍贵的资料价值和浓厚的历史场景感。
饥饿的盛世 [图书] 豆瓣 Goodreads
8.0 (41 个评分) 作者: 张宏杰 重庆出版社 2016 - 4
本书内容主要写乾隆时代的得与失,作者通过对乾隆时代的解构,为读者描绘了一幅五彩斑斓的“盛世”图景,同时深刻揭示了近代中国失落的秘密。
乾隆统治下的中国,纵向比,是中国之前几千年历史中人口最多、国力最盛的时期。横向比,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最富庶的国家。称之为中国历史上最大的盛世,毫不为过。乾隆时代创造了空前的政治稳定,养活了数量空前的人口,奠定了今天的版图。但是,作者从更深的层次看到,表面的繁荣昌盛背后,隐藏着的,是巨大的危机。
乾隆在位六十年,正好是英国经历了产业革命的全过程。乾隆十三年(1748年),孟德斯鸠发表了名著《论法的精神》。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美国宣布独立。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法国爆发资产阶级大革命。
而在地球的另一端,乾隆皇帝沉浸在“盛世”的梦境中不能自拔,想尽一切办法维持他的封建统治。可以说,中国在这个时期,错失了与世界文明接触的机会,没有赶上世界发展的大潮。这直接导致了中国接下来的持续衰落,甚至沦落为“东亚病夫”。
另外,本书还对乾隆的出身个人生活,性格等做了介绍。
记忆的性别 [图书] 豆瓣
The Gender of Memory:Rural Women and China's Collective Past
9.4 (75 个评分) 作者: [美] 贺萧(Gail Hershatter) 译者: 张赟 人民出版社 2017 - 4
20世纪五六十年代,集体化给中国农村带来了巨大变化,后世著作也对此多有研究论述。然而,中国女性,特别是农村女性,却对此鲜有发声。本书开创性地从性别研究和集体记忆的角度切入了中国当代史研究。作者用历时15年收集的口述史资料,向我们描述了陕西省某农村的72位老年妇女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人生变迁。通过深入分析这些被访者的人生故事,作者从女性视角出发,记载了农村社会变迁对于妇女生活产生的影响。作者让我们看到,在集体化的过程中,中国农村女性突破了小家庭的范畴,*次走向社会,融入社会。不少女性通过扫盲,获得初步知识文化,甚至获得成为农村助产士的工作机会。也有不少农村女性在集体化过程中,突破家务劳动的小圈子,进入集体劳动过程,甚至成为劳动模范,在其中获得自尊与自信的提升。集体化的过程,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中国社会逐渐走向男女平等,提升妇女家庭地位和社会地位的过程。作者通过性别差异这个权力轴线,切入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农村的集体化,探讨了社会主义的性质以及性别在社会主义国家的重要作用。著作通过女性视角,丰富了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历史,让我们能够更加深刻、客观地认识那一段历史。
不一樣的中國史. 1 [图书] 豆瓣 Goodreads
作者: 楊照 遠流 2020 - 3
「中國史」是「臺灣史」的重要部分!
要回答臺灣怎麼來的,不能不理解中國歷史。
以歸零、新解的思維,扭轉你過去所讀的歷史印象
一套重新理解臺灣、理解中國、理解世界的書──
中國是怎麼出現的?近百年最新出土的考古成果,讓我們比司馬遷更懂先秦。新石器時代如滿天星斗般的文化遺留,居所、食物、墓葬、器皿……,勾勒出鮮活的生存樣貌與部落演進。
夏、商、周是接續的王朝嗎?這三個同時存在、興起於不同地域、先後成為共主的三個強大部族,夏人發明最有效的「夯土技術」,宮室與城牆的突破性興建,如何重組以城為中心的人口分布?商人擁有馴服動物與遠途運輸的本領,它更是個「鬼神民族」,又是如何設計出與祖先溝通、召喚靈異力量的神秘儀式?讓卜甲、卜骨上的文字,成為神力的媒介?周人則首先提出「天」的概念,神鬼退場,人文精神躍動昂揚,他們又是如何扭轉文明方向,走向一個禮儀的、文字的和記憶的社會?
【突破看點】
●深入認識「挖死人骨頭」的考古學
●村落遺址、陶器、青銅器、甲骨文等出土文物的迷人解讀
●‧新石器時代的演進脈絡
●中國文字表意的真相
●夏、商、周三大先後共主的部族性格與互動競爭
叫魂 [图书] 豆瓣 Goodreads
Soulstealers: The Chinese Sorcery Scare of 1768
9.1 (348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孔飞力 译者: 陈兼 / 刘昶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上海三联书店 2012 - 5
《叫魂:1768年中国妖术大恐慌》中在中国的千年帝制时代,清高宗弘历可谓是空前绝后的一人,然而在乾隆盛世达到登峰造极的时候,整个大清的政治与社会生活却被一股名为“叫魂”的妖术搅得天昏地暗。在1768年从春天到秋天的那几个月里,这股妖风冲击到了半个中国,百姓为之人心惶惶,官员为之疲于奔命,皇帝为之寝食不宁。在讲述叫魂故事的过程中,《叫魂:1768年中国妖术大恐慌》重在讨论这背后的历史意蕴。叫魂故事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传统中国政治和中国社会的一些基本问题。
寻路中国 [图书] 豆瓣 豆瓣
Country Driving: A Journey Through China from Farm to Factory
9.2 (362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彼得·海斯勒 译者: 李雪顺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1 - 1
我叫彼得·海斯勒,是《纽约客》驻北京记者。这本书讲述了我驾车漫游中国大陆的经历。
2001年夏天,我考取了中国驾照,在此后的七年中,我驾车漫游于中国的乡村与城市。这七年也正是中国汽车业的高速发展期,单在北京一地,每天申领驾照的新人就有一千多,其中有好几年,乘用车销售额的年增长率超过了百分之五十。仅仅两年多的时间,中国政府在乡村所铺设的公路里程数,就超过了此前半个世纪的总量。
《寻路中国》一书有几条不同的线索。它首先叙述了我由东海之滨沿着长城一路向西,横跨中国北方的万里行程;另一条线索集中讲述了一个因中国汽车业的高速发展而发生巨变的乡村,在这里,我特写了一个农民家庭由农而商的变化经历;最后,则是中国东南部一个工业小镇的城市生活场景。书中所描述的这种由农而工而商、乡村变身城市的发展,正是1978年改革以来中国所发生的最重要的变化。
《寻路中国》是我的中国纪实三部曲之尾曲。它探讨经济,追踪发展的源头,探究个人对变革的应对。如前两本书那样,它研究中国的核心议题,但并不通过解读著名的政治或文化人物来实现这个目的,也不做宏观的大而无当的分析。它相信通过叙述普通中国人的经历来展现中国变革的实质。我经常在一地连续呆上数月、甚至数年,跟踪变化。我不会仅仅听主人公自己讲述,我会睁大眼睛,看着他们的故事在我面前一点点展开。
这三本书横跨了我的中国十年,从1996至2007。我们可以看出,这个处于世纪之交的十年是中国历史上最关键的时期之一。正是在这十年中,中国经济实现了腾飞,中国对外部世界的影响力开始增大。更重要的是,这是邓小平去世后的第一个十年。在这十年中,中国历史的面貌开始变化,大规模的政治事件与强力领袖开始从中退却。相反,中国巨变的推动者变成了普通人——走向城市的农民、边学边干的企业家,他们的能量与决心是过去这十年中的决定因素。从《江城》到《甲骨文》再到《寻路中国》,我所讲述的都是他们的故事。
创建日期: 2022年10月3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