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龙推荐

蒙特枫丹🍁

蒙特枫丹🍁 @with_sound

5 本书  

@屠龙的胭脂井

办公室学 [图书] 豆瓣
作者: 谢煜桐 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2017
《办公室学》是作者多年办公室工作经验的升华,探索了办公室工作的原理、规律和方法,以系统理论指导办公室工作,是从实践中走来的、中国办公室学的拓荒之作!
本书不局限于介绍办公室工作的各项具体内容和要求,而是从更深层次挖掘其内在规律 ,抓住办公室“中枢地位”的特点,把办公室工作放入领导、决策、管理的大框架中,系统、全面地阐述办公室工作的理论与实践。
不仅介绍了办公室机构的静态设置和动态运作、人员自身的素质要求和内外部人际关系、队伍建设的要求和方法,抓住了“人”这个核心,更把办公室工作放入大跨度的时间、空间范围,以亘古及今的恢宏视野追溯了古代以来中国的办公室工作,以放眼看世界的国际视野俯瞰了国外办公室工作的历史、现状,着重强调了新技术在办公室工作中的应用,并以展望未来的超前视野勾勒了新时期办公室工作的发展趋势及应对措施。
蒙特枫丹🍁: 如果有志于在机关,事业单位,国企等等机构发展,或者考公的同学,有本书非常有必要看,就是这本《办公室学》。

这本书听名字好像有点“油腻”,但它的内容是非常适合体制内的[允悲]。

比如它告诉你,文件里说“监督办”和“抓落实”这些词到底什么意思,具体指什么。

所有文件里的虚词,都给你翻译成大白话了[允悲][憧憬]。

此外,这是一本权威的书。出版单位是党校出版社。

作者是原党校办公厅副主任,现党校出版社社长。

这本书,有非常严谨的框架,完整的展现了办公室的学问。

八篇内容,把办公室业务,机构运行,队伍建设等等会遇到的工作都讲的非常透彻。

这本书可以说是最专业的人士讲最专业的领域。

说是"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一点都不为过。

权威的过来人告诉你其中的规则,这个机会日常不可能遇到的,却能让你在这本书中有所体悟,非常非常可贵了。

有志于在机关,事业单位,国企等等机构发展的同学,或者有志于考公的同学,读一读非常有必要,说不定其中一句话你用到了,就带来一个机会。

要知道,一个机会的价值,有时候是无价的。
中国城市大洗牌 [图书] 豆瓣
4.4 (5 个评分) 作者: 黄汉城 / 史哲 东方出版社 2020 - 1
当下的中国区域版图,正在面临数十年未有之巨变。北京上海两个超级城市开始做减量发展、雄安新区横空出世、海南自贸港水落石出、粤港澳大湾区翻开“一国两制”的新篇章……
过去二十年楼市狂飙突进,地方政府与房企联袂出演,造就了一批批暴富的食利阶层。如今的房地产被踩了刹车,正式告别黄金时代,进入极为分化的新时期。
在大都市圈时代下,人口变迁、资本流动的规律宣告了中小城市的大败局。面对国内外形势的风云突变,一二线城市转型升级的使命感尤为突出。国家意志与市场力量相互交织,深刻重塑着今天的中国。
城与国,可谓辅车相依。过去四十年来,中国上下一心,筚路蓝缕,开辟了一个又一个经济奇迹,也缔造了一个又一个光荣之城。
如今,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里,我们更加有必要审视中国的微观镜像,重新梳理和推演区域经济的演变路径。或许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以启山林”,直面挑战。
本书采用严格的理论与数据分析,为我们揭示了城市大洗牌的内在逻辑,堪称未来三十年国人的生存指南。
蒙特枫丹🍁: 这本《中国城市大洗牌》是继《谁是中国城市领跑者》之后,又一个对中国城市有宏观研究的书。

“逃离北上广”,那你应该去哪里?应该如何置业买卖房地产,哪个城市有什么机会?

这本书分析得更深。与上一本不一样的是,它还讲解了每个城市的发展模式:比如为什么上海是东京模式,而不是纽约模式?

为什么鹤岗一万块的房子都不能要?这里面都有解答。

还包括创业狗应该去哪里寻找资本等等问题。

想要在全国范围内投资,置业,搬迁,安居,找工作的朋友们都可以来一本
写作脑科学 [图书] 豆瓣
6.4 (7 个评分) 作者: 杨滢(@屠龙的胭脂井) 2022 - 8
每个人都要懂的写作技巧,告别提笔困难,写得又快又好
照着做,你也能写出好文章
了解写作的脑科学原理,能让你事半功倍!
◎编辑推荐
清华大学脑与智能实验室前顾问 | 学而思前首席科学家 | 微博百万粉丝脑科学博主
屠龙的胭脂井重磅新作
未花一分钱广告费,她的文字吸引了百万粉丝
每个人都要懂的写作技巧,告别提笔困难,写得又快又好
☆写作,要如何打动人心?
脑科学家基于数十年研究成果,给你答案
①如何快速成文 ②怎样写别人才爱看
照着做,你也能写出好文章
☆从这本书中你能学到什么:
学生如何写出好作文
策划如何写出好文案
编剧如何写出好剧本
电商如何写出好广告
☆五大写作原理:
怎样写,才能吸引人——肾上腺素
怎样写,会有代入感——镜像神经元
怎样写,能让文字升华——GABA
怎样写,读者觉得高潮迭起——多巴胺
怎样写,激发读者的内心情感——催产素
现学现用,写作能力快速提升↑
=======================
了解写作的脑科学原理,能让你事半功倍!
你是自媒体新人,你能:
写出公众号爆款文章快速涨粉 (公众号)
持续写出精彩的微博获得大量转发 (微博)
构思出吸引人的抖音脚本得到流量推荐 (抖音)
你是学生,你能:
在考场上快速搭好作文框架
让自己的论述有理有据,严丝合缝
让阅卷老师看起来酣畅淋漓,获得高分
你是文案/广告策划,你能:
一次过稿,在有限的时间内写出直击人心的好文案
学会讲故事,为文案赋予灵魂
打动人心,让顾客情不自禁地下单
◎内容简介
人对于什么样的故事和文字有偏好,在认知科学的研究中有很多实用的成果。掌握了这些认知规律,我们可以利用它们更有效率地写出吸引人的文章。
本书从认知科学的角度,分析了人类喜欢什么故事和文章结构。从第 2 章到第 4 章,本书讲解了宏观快速写作:如何迅速写出一个段落,如何根据脑科学原理来迅速构建故事,其中涉及可读性和比喻、拟人、排比三种修辞的运用。第 5 章介绍了五大写作原理:如何写出吸引人的文字(肾上腺素)、如何激发读者的“代入感”(镜像神经元)、如何让读者觉得高潮迭起(多巴胺)、如何让文字升华(GABA)、如何激发读者的内心情感(催产素)。对于每一个写作原理,本书都深入地进行了阐述和分析,并指出了构建故事和训练写作的步骤与方法。第 6 章来到了故事构建的最后一步:宏观与微观的接口,讲解了文字流畅和连贯的秘诀。第 7 章讲解了在议论文中如何构建说服力。
在最后一章,本书用认知科学的方法来分析世界流传的经典文学作品:这些文学作品到底符合了什么样的人脑工作原理,才使得它们一代代地被流传下去。
本书适合学生和所有内容创作者阅读。
蒙特枫丹🍁: 亲爱的新朋友们,希望你们在看热闹的同时,带一本我写的《写作脑科学》

它讲的是如何用脑科学原理,hack读者大脑,写出读者喜欢听的故事。或者说调动读者情绪。

比如“恼羞成怒”也是一种情绪,“喜闻乐见”也是一种情绪。

更重要的是,我教了学校没教的写作技巧[憧憬][笑而不语]。

在我看来,写作分为三个技巧:

1. 快速写作:迅速构建一个段落
2. 宏观写作:讲一个优秀的故事
3. 微观写作:把每个词句斟酌好。

在我看来,只有微观写作是语文老师的事情。

而快速写作和宏观写作都是脑科学家,和心理学家应该教的东西。

这就是为什么市场上缺乏教快速写作,宏观写作的书。

没人教你如何赶快写出一个段落,也没人教你如何把故事写得别人都入迷入坑。

很多人都教你怎么修改词句。而前两者都是内容创作必需。这就是我写这本书的第一层原因。

第二层原因就是,宏观写作与快速写作,是创意产业的最根基,也是创意产业要兴起所需要的内容创作。

我会告诉你怎么写打动人的文案。

我把我的理由,都写在序言里了【见图2】。希望你看了序言,有兴趣下单[笑cry]。

此书适合9到99岁的所有人,不论你是小学生,还是中高考学生,还是成年人写文案,写报告,写广告,写剧本,这里都会有让读者眼前一亮的密码
我们如何生,我们如何死 [图书] 豆瓣
Things That Matter:Stories of Life & Death
作者: [新西兰]大卫·加勒 译者: 欣玫 后浪丨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2019 - 10
这是别人的生命选择,也是我们自己的身体故事
新西兰著名重症监护专家25年的行医笔记,实录人体生命系统垂危时刻
◎ 编辑推荐
★ 一本游走生死、不失深情的医学沉思笔记。
人体内的心脏、肾脏、大脑等基础器官如何运作?那些承载着人类丰沛感情的回路如何产生?除了医疗,如何通过公共卫生保健、教育、经济等要素挽救生命?身为新西兰著名的急重症监护专家,大卫•加勒在自己25年的临床工作中思考了无数次医学的本质。本书就将深入生死时刻的医疗边界,还原真实细致的生死往事,展现掠夺与对抗的旅程中的关键辩论。
★ 一部理解至上、全力以赴的急诊室抢救实录。
医生的工作,就是接管陌生人的生死,他们不仅是生命的修补者,也是人生旅程的最后领航者。因此,当医生的理性思考对上病患家属的感性诉求,如何倾听、理解、沟通,在生命垂危的关口做出最不违患者意愿的决定,才是每个医务工作者最应该了解的必修课。
★ 一场犹太家庭二战后的移民生活掠影。
本书是大卫的工作传记,也是他的人生回忆录。在书中,他讲述了幽默开朗的父亲如何定居异国、开创事业,倔强地与疾病抗争到最后一刻,美丽优雅的母亲如何在饱受磨难后努力适应生活,坚强地一路走至终点。
我们眷恋生命,但也不惧死亡。
◎ 内容简介
大卫•加勒是一家繁忙医院的重症监护主任,多年处理急重症的工作经历让他见证了一场场生死离别,父母的相继离世也让他脱离了旁观者的视角,更深入地思考医疗的局限与不凡,生命的脆弱与顽强,以及死亡的突然与平静。最终,他将这些关于生死对抗的回忆集合成了这本书。
在本书中,大卫围绕着心脏、大脑、肾脏等关键器官,展开了对人体物理组成和情感关怀的讨论。他将专业医学知识融入自己的急救工作见闻,反思关乎生死的各种问题,细细讲述各种病床前的真实案例:小病如何酿成大痛,医生与家属的所思所想,公共卫生如何控制流行疾病,器官移植的利弊,什么时候全力挽救,什么时候最好放手……
关于生死,为了走向更好的结局,我们需要了解得更多、更深。
◎名人推荐
“这是一场神秘而庄严的现代医学精妙之旅,向导是一位世界一流的医生,他有着杰出科学家的头脑和优秀诗人的灵魂。大卫•加勒将自己的故事与监护技术教学编织在一起,显现出罕有的勇气。本书能够提升临床医生的意识,同时也将使非医学专业的读者得到启发,对二者均是一份好礼。”
——唐纳德•M. 贝维克(Donald M. Berwick),医学博士,公共政策硕士,
美国健康保健改善学会名誉主席及高级研究员
蒙特枫丹🍁: 这本书是新西兰一个重症监护专家David Galler在重症监护室工作25年的心得。

他不仅讲述了哪些器官出现危机最危险,也讲述了各种抢救的故事:小病如何演变成大痛。

他对公共卫生系统如何控制流行疾病,防止医疗挤兑,也有自己的看法。

在他双亲都去世之后,他对生死也有了一些看法:人什么时候应该全力挽救,什么时候最好放手。

最近我跟朋友聊天,我发现普通人,对于什么情况可以使劲抢救博一把,什么时候抢救只是浪费金钱让病人痛苦,毫无概念。

这本书详细讲解了“医疗的局限与不凡,生命的脆弱与顽强,死亡的突然与平静”,这三对难以叙述的矛盾。

让你能够明白,面对生死抉择,如何让自己不后悔,不内疚。

这本书适合所有人,特别是中年人看,会给你不一样的震撼。
小岛经济学 [图书] 豆瓣 Goodreads
How An Economy Grows And Why It Crashes 所属 作品: How an Economy Grows and Why It Crashes
7.7 (44 个评分) 作者: [美]彼得·希夫 / [美]安德鲁·希夫 译者: 胡晓姣 / 吕靖纬 中信出版社 2016 - 9
How an Economy Grows and Why it Crashes uses illustration, humor, and accessible storytelling to explain complex topics of economic growth and monetary systems. In it, economic expert and bestselling author of Crash Proof, Peter Schiff teams up with his brother Andrew to apply their signature "take no prisoners" logic to expose the glaring fallacies that have become so ingrained in our country’s economic conversation.

Inspired by How an Economy Grows and Why It Doesn’t—a previously published book by the Schiffs’ father Irwin, a widely published economist and activist—How an Economy Grows and Why It Crashes incorporates the spirit of the original while tackling the latest economic issues.With wit and humor, the Schiffs explain the roots of economic growth, the uses of capital, the destructive nature of consumer credit, the source of inflation, the importance of trade, savings, and risk, and many other topical principles of economics.

The tales told here may appear simple of the surface, but they will leave you with a powerful understanding of How an Economy Grows and Why it Crashes.
蒙特枫丹🍁: 作者是两兄弟Peter Schiff和Andrew Schiff,这本书的故事,是他们的父亲告诉他们的。

很多年以来,奥地利学派经济学家,在美国不受重视,而美国的官方经济学家,都是凯恩斯学派的。

兄弟俩在这本书里告诉大家,即便作为奥地利学派经济学家的父亲一生坎坷,但是却告诉了他们经济学的核心:所谓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的分类是人为的,其实是不存在的。

经济学看似难,但是很多难的学说都是人为创造出来的,实际上,经济学用一个小岛的故事就可以讲明白。

我对这本书是相见恨晚,几乎一天就可以看完,能够让你一下子明白经济学的各种现象的真谛,以及奥地利学派怎么看待问题。
创建日期: 2023年2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