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江

misaka19614

misaka19614 @misaka19614

4 本书  

韩江是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韩国作家,也是自1901年以来的117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中的第18位女性,亚洲首位女性获奖者。

素食者 [图书] 豆瓣 Goodreads
채식주의자
8.1 (114 个评分) 作者: 韓江 译者: 千日 漫遊者 2016 - 4
她想變成一棵樹
現實卻無法成為她的沃土!
在夢裡,我正倒立著……突然發現從我身上冒出了枝葉,從手上長出了樹根……一直伸到地面,不斷地、不斷地……然後從兩腿之間綻放出鮮花……
我應該被澆水。這些食物我不需要,我需要水。
在開始不斷做著充滿殺戮和鮮血的噩夢之前,英惠只是個生活平凡至極的家庭主婦,無數失眠的夜晚和夢中恐怖的景象令她飽受折磨,有一天,她突然無法再吃肉、無法忍受肉的味道,成為了一名「素食者」,這個小小的舉動不但讓她的婚姻陷入危機,並且成為一連串失控之舉的開端。
英惠的姐夫是個藝術攝影師,正陷入創作的低潮。他從妻子那裡聽說小姨子英惠的臀部至今還留著胎記,突然產生了久違的靈感,身上彩繪著花朵的全裸男女交合的場景,從此鐫刻在他腦海裡。他想要在英惠的裸體上作畫,並拍攝成影片。英惠成為姐夫的模特兒之後,身上的花朵彩繪竟然讓她不再受到夢魘困擾,也重新燃起她的肉體慾望……
因為小時候一同活在被性情暴躁的父親家暴的陰影下,仁惠把照顧妹妹英惠當成這輩子的責任。然而,她內心其實痛恨著住在精神病院逐漸走向瘋狂世界、把一切丟給她的妹妹。看似開朗穩重的仁惠,也曾有過對生活萌生倦怠和絕望,拋下稚子尋死的舉動。痛苦而壓抑的她,是否能帶著掙扎在噩夢邊緣的英惠,踏上自我救贖新的旅程?
《素食者》由三個章節構成,每章分別以不同的視角刻畫行為日趨極端的素食者英惠。在她斷絕食物的過程中,融合了關於暴力、美、欲望、罪和救贖的疑問。書中出現了多種意象:絢麗的盛開花朵、直挺的陰鬱樹木、花瓣大小的藍綠色胎記、血淋淋的垂死動物與飛翔之鳥,有性的符號,卻非刻意強調煽情。作者行文如詩,捕捉瞬間掠過的情感來勾勒角色無奈又痛苦的命運,有如一則黑暗預言。
少年來了 [图书] 豆瓣
소년이 온다
9.2 (167 个评分) 作者: 韓江 译者: 尹嘉玄 漫遊者文化 2018 - 1
很荒謬吧,拳頭怎麼可能贏得過槍呢?
1980年5月,韓國光州市民與學生組織示威遊行反抗全斗煥政權。15歲的少年東浩和朋友正戴,也一起參加了示威活動。當政府派軍隊進駐光州冷血鎮壓,軍人開始開槍射殺市民的時候,東浩害怕地逃走躲了起來,並且親眼目睹正戴被當街射殺。
東浩愧疚之餘,來道廳的尚武館找尋正戴屍體,遇到了負責處理遺體入殮的女高中生恩淑,以及年輕的女裁縫師善珠,受她們請求留下來幫忙,也因此認識了館內負責調配人力與物資的男大學生振秀。
在協助無名屍體登記的工作時,東浩不時對自己的懦弱感到自責。幾天後,軍方即將攻入道廳的那晚,東浩下定決心要堅守到最後……
到底為什麼他死了,我卻還活著?
因為處理過屍體、從此無法再吃肉的恩淑;在拘留所遭遇非人對待的大學生振秀;背負著入獄汙點、把自己封閉起來的善珠;未能即時勸說兒子東浩回家的母親,他們剩餘的人生從此都懷抱愧疚,懷念著那名鼓起勇氣迎向軍隊的少年……
[图书] 豆瓣 谷歌图书 Goodreads
7.0 (9 个评分) 作者: 韓江 译者: 張雅眉 漫遊者 2019 - 9
國際曼布克文學獎得主 韓江 最新作品
再度入圍國際曼布克文學獎決選
英國《衛報》選為「今日之書」

  白是嬰兒的臉,是還沒蒸過的半月糕,美得彷彿不存在於這世上。
  白是遇害的幽靈將身軀投進白色燭芯的火焰。
  白是某種費力想跟自己內在的某部分訣別的人。
  白是老家夜晚一同傾瀉而下、映入眼簾的數千顆星星。
  白是沉默凝結成最小且堅硬的物品。
  白是舊的痛苦尚未完全癒合,新的痛苦尚未完全裂開。無法化為完全的光或完全的黑暗的一天天。

  65篇對白色的冥想,65種關於白色的記憶。
  這是韓江在白紙上費力寫下的小說,是描述一切白色事物的小說。
  她以冷靜的筆調,精鍊的詩意文字,寫下蘊含炙熱能量的冰冷思緒。
  白是一切的開始,也是結束。
  我們不都是從「白」出來,又走進「白」裡的嗎?

  〈半月糕〉

  那瞬間我突然想到這嬰兒的死亡。我在這個故事中長大。幼小的動物中最軟弱的動物,像半月糕一樣白嫩又美麗的嬰兒。我在她死掉的地方出生,在那裡成長。

  〈笑得很白〉

  你笑得很白。
  若人們這樣形容,就代表你是某種靜靜忍耐,費力想笑出來的人。
  他笑得很白。
  若人們這樣形容,就代表他(或許)是某種費力想跟自己內在的某部分訣別的人。

  〈方糖〉

  堆在白色紙張上的正六面體構造,完美得近乎端正,對女人而言,就像是什麼美得過份的事物。……有些記憶不會因時間的流逝而毀損,痛苦也是一樣。時間會影響並破壞所有一切的這句話,並非事實。

  〈蕾絲窗簾〉

  那女人走在結冰的路面上時,抬頭看向某棟建築物的二樓。鏤空的蕾絲窗簾擋住了視野。不知是否因為有某個不會變髒的白色事物在我們裡面翻滾蕩漾,所以每每面對那種整潔的事物時,內心才會覺得感動?

  〈白石〉

  雖然女人覺得石頭白到可以透視,但事實上並沒有透明到可以看見裡面。(其實那只是一顆平凡的白色石頭。)女人偶爾會把石頭拿出來放在手掌心。若能將沉默凝結成最小且堅硬的物品,想必就是這種觸感。

  〈所有白〉

  藉著你的雙眸,會在白菜心最明亮的深處,看見最被珍藏的嫩葉。
  會看見在白天升起的寒冷弦月。
  總有一天會看見冰河,會仰望那冰塊——它在每個彎曲的稜角,形成偌大的青色影子,因為不曾擁有生命,感覺反而更像神聖的生命。
  會在樺樹林的沉默中看見你,會在冬天太陽升起的寂靜窗中看見你。灰塵隨著從傾斜的天花板照射進來的光線晃動、散發光芒,會在那之中看見你。你會在那白色當中、在所有的白當中,深吸最後一口氣。
永不告別 [图书] 谷歌图书
作者: 韓江 한강 漫遊者文化 2023 - 07
無論是愛還是哀悼,都不會結束,也不該遺忘。讓我們在生死攸關的痛苦中,也不說再見……
竭盡全力書寫生命國際曼布克文學獎得主韓江最新力作  彭紹宇(作家、影評人) 專文推薦
◎2021年韓國Yes24 網路書店暢銷榜,連續七週 Top20◎2021年韓國阿拉丁網路書店、Yes24 網路書店年度選書◎2022年獲得大山文學獎◎2022年獲得金萬重文學獎
「這本小説的背景是在講述濟州四三事件的歷史悲劇……如果說寫《少年來了》時,噩夢或死亡深入我的內心經歷,那麼寫這部小說時則是自己從死亡走向生命的經歷。我認爲這本小說拯救了我。」――韓江 

「印象派」作家韓江,擅長用最冷靜的文字描繪出最熱切的情感,這次她透過各種文學的象徵、隱喻和對比,結合虛實交錯的敘事手法,直面殘酷的歷史傷痕,並從中提煉出至高無上的人類之愛。她要告訴我們:「記得」不只是為了伸張正義或重新開始,歷史不會只停留在過去,那些質問人類本性的事件儘管可怕,卻與我們的現在相連。•••小說家慶荷自從寫了一本描述屠殺的書之後,就開始做噩夢。她曾經計劃和攝影師朋友仁善一起拍攝和夢境有關的紀錄片,但後來仁善爲了照顧母親而回到濟州島。冬季的某一天,因意外住院的仁善,請求慶荷立即前往濟州的家裡照顧她的小鳥。慶荷在暴風雪中歷經千辛萬苦,終於到達仁善的家,她在那裡看到了仁善的家族史,那是七十多年前在濟州發生的平民大屠殺:濟州四三事件。仁善的父親因失去全家人而悲痛欲絕,但還得在監獄裡度過十五年;她的母親則同時失去父母和妹妹,連哥哥也生死未卜,只能和姐姐兩個人相依爲命。在屠殺之後,仁善的母親爲了尋找哥哥的行蹤,數十年來沒有放棄進行平靜的抗爭……在暴雪中孤立的黑暗房屋中、在微弱的蠟燭下、在光與暗之間、在成千上萬永恆緩慢下降的雪花中,她們懇切地思念已經不在這裡的人。
「不是韓江選擇素材,而是素材選擇了韓江。」――文學評論家申炯哲 只有擁抱我們難以承受的痛苦和傷痛――他們說縫合部位不能結痂,要繼續出血,我必須感受到疼痛,否則被切除的神經上方就會徹底死掉。……為了不要爛掉,每三分鐘要像這樣扎一次針。 在那樣的地獄裡生存下來後,還能期待他成為有自由意志的人嗎? 隨著資料累積、輪廓逐漸變得清晰,從某個時刻開始,我感覺到自己開始變得扭曲。人無論對他人做出什麼樣的事情,我都不會再感到驚訝……好像有什麼東西已經從心臟深處脫落,浸濕凹陷處後流出的血液不再鮮紅、不再奮力地噴出,在破爛不堪的斷面,閃爍著只有心死才能停止的疼痛…… 忍耐和心死、悲傷和不完全的和解、堅韌和淒涼有時看起來十分相似。我想很難從某人的臉上和動作中分辨出這些情緒,或許連當事人也無法準確加以區分吧。 ――死去的人才能被記得,才能讓他們從死亡走向永恆得思念什麼才能堅持下去?如果心裡沒有熊熊燃燒的烈火,如果沒有非要回去擁抱的你。 不知道,鳥兒是如何入睡和死亡的。當餘光消失時,生命是否也會隨之中斷?電流般的生命會留存到凌晨嗎? 怎麽能盼望總有一天能擺脫痛苦,能與所有的痕跡輕易告別? 當雪花像是以永遠不會停止的緩慢速度從空中散落時,重要的事情和無關緊要的事情,頓時變得分明。 我記得那令人心潮澎湃的母愛滲入皮膚之中,刻骨銘心……那個時候才知道,愛是多麼可怕的痛苦。 ◎「濟州四三事件」指的是1948年4月3日至1954年9月21日,濟州島民眾與軍警對抗的血腥鎮壓事件。包含老弱婦孺在內,死亡人數大約有三萬。二戰結束後,六萬名濟州島民從外地回鄉,人口急遽增加引發就業困難,加上糧食欠缺、霍亂流行等問題,居民和美軍衝突日增。1947年3月1日的「三一獨立運動日」當天,在集會遊行時,有一名幼童遭警察坐騎踢傷,引爆警民衝突,警察對示威群眾開火造成死傷,成為引爆四三事件的導火線。憤怒的群眾在3月10日發動大規模罷工,美軍認為這些民眾是左派共產黨煽動的,於是派軍隊和極右翼組織「西北青年團」前往島上鎮壓。島上部分左翼份子成立了「武裝隊」,和政府軍組成的「討伐隊」互相對抗,1948年大韓民國成立之後,總統李承晚宣布濟州戒嚴,開始對山區村落展開「焦土化」的強力鎮壓,無數居民因此犧牲。直到韓戰結束、戒嚴令也取消後才停止。此後數十年,此事件成為無法言說的痛,直到2000年才有「四三特別法」開始調查事件真相,於2003年公布這起國家公權力不經審判就殺害無辜民眾的事件。「四三事件」因為與台灣二二八事件時空與背景類似,常被拿來相提並論。  媒體評論韓國讀者好評:◎歷史和現實交織,以全新的意義誕生,將生命的痛苦昇華為省察的小說。◎濟州四.三事件是過去發生的事情,也是與我無關的事件。但讀完《永不告別》後,我痛苦地感覺到這個事件還是現在進行式。◎和往常一樣,在閱讀韓江的作品之前需要做好心理準備,做好盡情哭泣,熱愛,最後以幸福結尾的準備。這是今年一定要讀的書。◎這本小說在回顧濟州四.三事件,也在反問「愛」的義務。◎面對所有人都應該記住、擁抱的真相,既激動又悲傷。◎這是一本用韓江的筆觸妥善地記錄了濟州四.三事件的作品。◎韓江的文字果真是蘊含與眾不同的細緻和力量。◎細膩的情節展開和筆力,韓江最棒的作品――《永不告別》。
创建日期: 2024年10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