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想读

黄油炸青蛙抛进河里

黄油炸青蛙抛进河里 @BlueWellington

7 本书  

2024想读的书

身体从未忘记 [图书] 豆瓣 谷歌图书 Eggplant.place
The Body Keeps the Score: Brain, Mind, and Body in the Healing of Trauma
8.7 (41 个评分) 作者: Bessel van der Kolk M.D. (范德考克) 译者: 李智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6 - 3
本书是一部杰作。作者充满感情和同理心的深入视角,令人深信今后对心理创伤幸存者的治疗会日益人性化,极大地拓展了自我调控和疗愈的方式,同时也激发了更多关于创伤及其有效治疗方式的研究创新。作者范德考克通过充分呈现他人工作中令人信服的证据,连同他自己的开拓性探索以及在此过程中获取的经验,证实了身体会记录创伤的经历。除此之外,他开发了一套借助瑜伽、运动和戏剧表演的方法,巧妙地将人们的身体和心灵(以及他们的思想和情感)联系起来。这个新鲜观点是美好和令人欢迎的,并为心理治疗界带来了新的可能性。
下一個家在何方?驅離,臥底社會學家的居住直擊報告 [图书] 豆瓣 Goodreads
作者: 馬修.戴斯蒙(Matthew Desmond) 译者: 胡訢諄 / 鄭煥昇 時報文化 2017 - 6 其它标题: 下一個家在何方?
▪ 阿琳是一位單親媽媽,被房東逐出家門後,發現新家的租金得花上月收入的八成……
▪ 帶著孩子找屋住的凡妮塔處處碰壁,只能住進毒蟲與幫派氾濫的社區……
▪ 多琳一家九口窩在兩房公寓裡,當房屋漏水、堵塞,房東卻相應不理,他們決定也放爛這間房子……
▪ 拉瑪想幫房東工作以抵房租,只可惜房東卻覺得他的付出一文不值……

為了書寫貧窮的真相:是何種經濟體系聯繫起貧富兩者?貧者為什麼難以脫貧?哈佛社會學者馬修‧戴斯蒙住進兩個底層社區,花費數年,採訪三十多名房東、記錄數十萬筆驅離資料、追蹤百萬筆911電話、出席一千多場住房法庭,找到牽繫起貧富兩者的經濟體系──租屋市場。只是,他發現兩種自由在此互槓:房東想靠租金賺錢,房客希望一家能住得安全舒適。

當收入的一半必須拿來繳交房租,許多家庭因為入不敷出,被迫遷徙至更骯髒、暴力、拮据的街區;而喪失安穩的棲身之所,致使貧困者失去原有的財產、遠離熟悉的街區、更因為居無定所的壓力,讓學業與工作表現失常。物質匱乏加上消極與憂鬱的心理,讓貧窮生生不息,一代傳給一代……

透過書寫失衡的房屋市場,戴斯蒙欲改變我們對貧困還有底層剝削的認識,他將自己多年來的研究化身為八個貧困家庭與他們兩名房東的故事。正如《紐約時報》盛讚本書,「不談論居住議題,我們便無法徹底正視貧窮。」書中貧困家庭的希望、難忘的驅離場景,皆提醒了我們:失去家,人就失去了一切。唯有安穩的居所,才是人生一切的根源。
杂食者的两难 [图书] 豆瓣
The Omnivore’s Dilemma: A Natural History of Four Meals
8.4 (38 个评分) 作者: [美] 迈克尔·波伦 译者: 邓子衿 中信出版集团 2017 - 7
自从人类开始围坐在一起共同进餐,饮食之道就与文化而不仅仅是生理需求,结下了不解之缘,人类透过饮食,将自然转化为文化。数百万年来,人类已经整合汇编了明智的饮食之道,包括饮食的禁忌、仪式和烹调方式。让我们避开有害的食物,摄取有益的食物,身为杂食者的人类便无须餐餐面对吃与不吃的两难。
然而,20世纪后半期,在工业化食品和不成熟营养学的推波助澜下,人类创造了新的食物链。餐桌上的食物与它的源头越来越远,而人类则萎缩在工业化食物链的末端,丧失了与自然之间的原始记忆,更无从判断哪些食物该吃,哪些不该吃。于是我们发现自己在的卖场与餐桌前面临杂食者的两难:要吃有机苹果还是普通苹果?如果要吃有机苹果,那要吃本地的还是进口的?要吃野生鱼还是养殖鱼?应该吃肉还是吃素?
如果吃素,要吃纯素还是乳素食?
作为美国饮食界的引领者,迈克尔·波伦长期关注饮食议题,企图在工业社会与田园自然中寻求调和。在本书中,他以田园调查的方式走访农场、研发室、牧场、食品加工厂和超市,从产地一路追踪到餐桌,如侦探般地揭开现代食品的面貌,追寻现代饮食如何成为人类疾病的来源,给出了杂食者“到底要吃什么”的答案。
暴政:掌控關鍵年代的獨裁風潮,洞悉時代之惡的20堂課 [图书] 谷歌图书 Goodreads
8.0 (9 个评分) 作者: 提摩希‧史奈德(Timothy Snyder) 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2019 - 5
《紐約時報》蟬聯暢銷榜冠軍、《華盛頓郵報》選書
AMAZON超過2000則讀者踴躍留言,佳評如潮!
提摩希‧史奈德(《黑土》作者、知名歷史學家):捨棄事實就是捨棄自由。現實世界並沒有「成人」。我們得自己收拾殘局。自20世紀提煉出的20則歷史教訓!不分階級、行業、領域,永久受用!
葉浩(政治大學政治系副教授):二十個教訓的共同指向,是如何建立公民精神以及一個不讓政客或媒體操弄的公民社會,提防黨國體制竊取民主憲政賦予人民的權利與自由,不讓政客將國家占為己有的民主防衛機制。
許家豪(中山大學中國與亞太區域研究所兼任助理教授):史奈德教授提醒我們,我們不應該因為習慣了民主生活,就開始卸下心中的防禦,開始遺忘歷史的教訓。相反地,我們應該時時警醒,監督政治領袖的言行,警戒政府或民意機關是否任意擴權。

歷史告訴我們:社會會崩毀、民主會衰頹、道德可能破滅。
我們太容易誤信、盲從、崇拜,即便是平常百姓,也會有成為大屠殺兇手的一天。
當魯莽粗率右目光短淺的勢力當道之時,我們該如何面對這一切?
這時代理性盡失,冷靜溝通不敵動之以激情,踏實政策不敵空洞響亮的口號,和真相相比,虛假而煽情的偽新聞竟然更使人信服。
當價值急速崩解,更令人顫慄的是鄉勇式正義當道,民眾激動吶喊的背後不是對自由與平等更深刻的追求,而是對強權與獨裁急速升溫的崇拜。
這個世界怎麼了?
當危急世代的警鐘敲響,我們又該如何自處?
集權獨裁的暴政與強人,難道要再次統治世界了?
我們的未來,難道注定充斥殘忍與暴力嗎?
提摩希‧史奈德以回顧、洞悉歷史的重要轉捩點,凝縮20堂課,在極度簡練的篇幅中,教我們了解如何因應現況、共創未來。更重要的是從時間的積累中發掘貫通其中的關鍵,在事情未發之時,憑依過去的經驗嗅到警訊,避免重蹈覆轍。
如果你了解歷史,就會知道強權之下無自由;如果你回顧過去,就會知道高牆之後無沃土;如果能冷靜思考,就會明白明星式的崇拜不過是曇花一現,當激情退去、神話不再,徒留的是蕭條的大街與消極的未來。
這是狂暴、紊亂的時代,是強人當道、空話與謊言漫天飛、價值觀扭曲,人人以自我利益為最大化,枉顧公眾需求與平等自由的年代。
每件事都發生得很快,消逝得更快,而在這過於匆促、虛假多過真實的一個個瞬間,如何抉擇、判斷、掌握真實的樣貌和站穩應有的立場,是我們亟待面對的迫切問題。

※ 專文推薦
葉浩(政治大學政治系副教授)
許家豪(中山大學日本研究中心兼任助理教授)

※ 各界共同推薦
李惠仁(《不能戳的秘密》、《并:控制》導演)
黃益中(高中公民教師、《思辨》作者)
陳方隅(《菜市場政治學》共同編輯)

※ 國際媒體一致肯定
針對川普而發,最強而有力的宣言!
──《新政治家雜誌》(New Statesman)

在這短短幾百頁裡,你可以知悉上個世紀中最重要的事件,和那些我們顯然忘卻的關鍵重點……你再也找不到比這本書更有智慧的指南了。
──《觀察家報》(Observer)

這本輕薄短小的書的重要性,只比一本口袋憲法大全低一點點……這是一部奠基於歷史的作品,卻充滿了符合現世的緊迫危機感。
──《華盛頓郵報》(Washington Post)

史奈德以兩次世界大戰之間的德國歷史為基底,寫下了如何預防,或至少預防我們生命和思想受迫害的方法。
──《華盛頓郵報》
循著鄂蘭、米沃什、哈維爾的道路,史奈德寫了一則關於我們的權利與自由如何自這年代倖存的宣言……本書份量之輕、易於閱讀,是可以快讀慢思,造成影響力之書。
──《前景雜誌》(Prospect)

充滿迫切感、憤慨……本書緩解了一些我們的川普焦慮症。
──《每日電訊報》(Daily Telegraph)

我們正往法西斯主義全速發展。這位美國作家對我們自身處境不抱絲毫幻夢。
──斯維拉娜・亞歷塞維奇(Svetlana Alexievich),2015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

史奈德無疑是位地位卓越的權威學者……如果有更多人在閱讀新聞媒體報導時能遵循他的忠告,避免被捲入網路人造「醜聞」,懂得交友無國界,並謹守職業道德,那麼這世界肯定會變得更好。」
──《泰晤士報》(The Times)
设计史 [图书] 豆瓣 Goodreads
作者: 谢尔提·法兰 译者: 张黎 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有限公司 2016 - 9
本书对设计史的发展提供了鲜明的分析,并给出了研究设计史领域及其方法的明确指导,对于如何在学科交叉、互相渗透的当下进行设计史研究给出了严肃而诚恳的思考,对于理解设计史领域前沿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思路提供了内容充沛的背景基础。尤其难能可贵的是,本书在如何进行设计史这一问题上提供了了明确且实用的方法思路,并对这些理论与方法给出了恰当的反思。尽管短小精悍,但对于那些对社会科学、文化研究、及其相关领域感兴趣的设计专业读者将极具价值。
单身女性 [图书] 豆瓣
非正規・単身・アラフォー女性 「失われた世代」の絶望と希望
作者: [日] 雨宫处凛 译者: 汪诗琪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23 - 6
“不结婚是我们的错吗?!”
所有努力 只为走完“普通”的人生
*
“我可是全力奋斗到今天的呀。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好容易找到份工作,一点一滴地证明自己,终于感到受到了认可时,已年过30。那段时间根本无暇考虑结婚,一路狂飙至今……心想要不还是去结婚吧,可这个社会却告诉我,40岁的女性已经没人考虑了……”
我从许多40岁左右的女性那里都听到过类似的心声。我自己也是她们中的一员。
我们这代人,总感觉像是被摆在了一场“浩大的社会实验”的实验台上,从就业冰河期到金融危机,像领跑者一样在前人从未涉足过的处女地上不顾一切地飞奔,苦撑至今。父母辈在40岁前就大多就已得到的东西,对于我们来说,也许注定是奢望。
生活中,我们常常会被无心地问及结没结婚,有没有孩子,承受着周围人怜悯的目光。甚至有的人说什么“不结婚生子的人就是没尽到社会义务,应当被削减退休金”。但这真的是我们的错吗?
我们究竟是如何在大环境中一路摸爬滚打、生存至今的呢?我们的出路又在何方?这本书记录下了我们的证言。这样的经历倘若能成为一种“生存”范例,对你有所帮助,我将欣慰之至。——雨宫处凛
*****************
本书考察的对象是日本冰河期就业世代中的女性群体。作者根据“非正式员工”“中年女人的相亲”“生活的艰辛”“护理年老的父母”四个主题取材,采访了与自己同一年龄层、有类似境遇的多位女性:有人明知公司的“努力就让你转正”是谎话,只能靠自我麻木来坚持工作的人;有人生了病也享受不到公司的福利,只能眼睁睁失业;有人找到了男朋友,却因为无法接受自己要先为他送终的现实而打退堂鼓;有人追求亲密关系却几经挫折最后放弃,决定与猫为伴度过终身;有人离开原生家庭,领着低保过着有些孤独却又不乏开心的日子;也有人拒绝消费主义裹胁,并在参与工会帮助他人维权的活动中找到了归属感……她们在泥沙俱下的时代洪流中或沉或浮,承受并对抗着日本社会中对女性的种种有形无形的歧视,也为记录当代东亚社会女性生存现状留下了一份珍贵的证言。
潮骚 [图书] 豆瓣
しおさい
作者: [日] 三岛由纪夫 译者: 郑民钦 2022 - 2
世外桃源里田园牧歌般的爱恋
🌊编辑推荐
第一届新潮文学奖作品,入选日本文部省指定中学语文教科书。
三岛由纪夫一改以往的晦涩、压抑之风,写出一段清澈质朴的初恋,描绘了一个充满生命活力和幸福感的世外桃源。
三岛由纪夫:我要创作一部牧歌小说,试着描绘我的世外桃源。主人公是一个完美的生活行动派,即使被逼到绝境,但有一种幸运从未远离过他。
🌊内容简介
故事发生在一个与世隔绝、被蔚蓝色大海所包围的南方小岛上。 在波涛与岩礁独有的气味中,在明媚的阳光下,勇敢的青年渔夫新治,与美丽的少女初江共同谱写了一曲纯洁的渔歌恋曲。虽然初江的父亲一度反对他们之间的来往,但是新治在狂涛骇浪中挽救了初江父亲的一条船,凭借着他的正直勇敢收获了美好的爱情。
🌊媒体推荐
美国三岛研究者、文学评论家唐纳德·金:《潮骚》是“恋爱物语”,是希腊古典主义与日本传统古典主义的结合。
日本文艺评论家佐伯彰一:《潮骚》的内容是一部天真纯朴的青春恋爱物语,让人感觉到三岛“与现实的和解”。
玛格丽特·尤瑟纳尔(法兰西科学院院士):《潮骚》是一个作家一生通常只能写出一次的幸福的作品之一。
🌊获奖情况
第一届新潮社文学奖
创建日期: 2024年1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