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中不存在

你姨拒绝你不询问转出毛象-日常版

你姨拒绝你不询问转出毛象-日常版 @ziwendong

20 本书  

收藏简中环境已无法标记的书籍

中國的陷阱 [图书] 博客來 谷歌图书
作者: 何清漣 明鏡出版社 1997 - 10


  這本書獲得中共高層某些官員私下的好評,也獲得學界許多人士的推薦,但擔憂內容太過敏感冒犯政治禁忌,很長時間中國大陸沒有一家出版社敢於出版。  當《中國的陷阱》由明鏡出版社在香港出版半年之後,其中數萬字被認為敏感的內容遭刪去,並更名為《現代化的陷阱》方才在北京出版。  被視為江澤民幕僚的劉吉是這本書的支持者,並為之作序,曾經約何清漣進京長談了五小時。劉吉說,「這本書將在中國歷史上留下一筆。」  《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華爾街日報》對這本書進行了大篇幅報導。  本書分為上、下兩篇,在上篇「自發私有化進程」中,以中國當代資本原始積累作一縱軸,通過幾次資本積累高潮來展示﹕中國是通過什麼樣的途徑、什麼樣的方式,來完成這一在其他國家需要歷時幾十年甚至上百年才能完成的過程,以及國民是在一種怎樣的經濟倫理觀念支配下展開追求財富的活動。在下篇「危機與選擇」中,具體分析社會對自發私有化進程的不良反應,以及一些對中國未來發展將起巨大影響的那些社會問題。

躁動的新疆, 不安的維吾爾 [图书] Goodreads 谷歌图书
作者: Nick Holdstock / 尼克·霍史達克 译者: 許庫爾 光現出版 2018 - 6
「他們」,
被迫成為「中國人」。
◎「新疆」,如何「被」成為「中國」的一部分?
地圖上的「新疆」,意思其實是「新的疆域」。是什麼時候新增的疆域?又是怎麼來的?她的另一個名字:「東突厥斯坦」,為什麼在中國是個禁忌?
事實上,要談新疆問題──不管是發生在新疆的各種暴力事件,或是疆獨問題、甚至是新疆的認同問題,都應該從「新疆」這個名字開始。這個宗教、文字與信仰都與普遍認定的「中國」大不相同的地方,從什麼時候、以什麼樣的方式開始,「被」成為「中國」的一部分?而又是什麼樣的契機,讓這個「新的疆域」走向分歧與動亂之路?
本書作者尼克・霍史達克(Nick Holdstock)在新疆遊歷十五年之久,可說親自見證在既存的文化差異下,中國政府如何親手製造出極端主義者,以及造成如今新疆本地的動盪,以及與內地漢人的衝突與歧見。
◎中國如何親手製造出極端主義份子?
居住在新疆的維吾爾人,其實不管是在文化、宗教與語言上都與中國內地的漢人有不容忽視的差異。在這樣的差異下,不論是在交流或溝通上都難免會產生齟齬。然而,面對這樣的差異,中國政府卻是以「同化」為前提,企圖達到「維穩」的效果。
因此,即使中國政府一再強調對維吾爾人的照顧,但霍史達克仍觀察到中國政府抹去維吾爾民族色彩的軌跡。文化大革命時,紅衛兵強迫穆斯林羞辱自己的宗教──包括把豬養在聖陵內。他們破壞清真寺,燒毀古蘭經。改革開放後,中國表面上大力保護穆斯林的文化,但在「去維吾爾」化的腳步卻越來越快;包括大量移入漢人、透過義務教育漸次以漢語取代維吾爾語。後者被看做是從根本抹去維族文化的手段之一;而在結合前者,讓漢人勢力在新疆逐漸站到經濟上的優勢後,許多的維吾爾年輕人因為無法在家鄉享受到經濟成長的果實,只好離開故鄉到中國內地謀生。而在投入一個陌生環境後必須面對的劣勢,則讓一部分人淪為中國內地人民口中的「維族小偷」、「新疆團夥」,甚至成為一個族群印記。
霍史達克在書中詳細描述:中國為了統治與維持局勢穩定而採行的多項政策如何造成衝突,這些衝突又如何演化為民怨;中國政府因此加強對新疆的諸多管制,這些管制則同步激化民怨。而在連番衝突下,漢人與維吾爾人如何走向彼此分岐與仇視之路;這些衝突、憤怒與仇視在日後成為極端主義者的溫床,也可說是一部分維吾爾人從被壓迫的少數民族,轉變為極端主義者的起點。
◎中國的新疆政策,該是台灣的借鏡嗎?
早在胡耀邦時期,中國便因為土耳其的插手而恐懼「將新疆拱手讓給土耳其」;而維吾爾的極端主義者多次引發的動亂,不但讓中國政府派重兵進駐新疆,更讓中國政府與美國站在同一陣線,將東突厥斯坦伊斯蘭運動視作恐怖組織。在這樣的前提下,針對維吾爾人對政治上的不公所採取的反擊──即使是社會案件──中國政府的因應之道是:更加強對新疆的管制。
中國從來沒有緩解像這樣衝突、民怨與分歧的機會嗎?胡耀邦曾經想為此努力過,卻被指稱為賣國。對「新疆可能獨立」與「外國勢力可能進入新疆」的恐懼,讓中國採取最激烈的統治手段。未來會有好轉的機會嗎?對此,在新疆遊歷了十五年的霍史達克並沒有抱太大的希望。他對此抱持悲觀的理由,或許也該是台灣的借鏡。
邊疆中國:二十世紀周邊暨民族關係史述 [图书] 谷歌图书 Goodreads
作者: 劉曉原 香港中文大學 2016 - 6
劉曉原教授是目前國際上研究中國邊疆歷史問題並同時用中英文寫作的最優秀的學者。本書囊括西藏、新疆、蒙古、遼東半島等主要邊疆區域;從時間跨度看,從辛亥革命到毛澤東時代,對所涉問題的歷史脈絡有深度梳理;從書的結構講,既有提綱挈領的總論性文章,也有具體的個案研究;從作者功力看,可謂「古今中西」兼能,既能得心應手地運用中文古代文獻及現代檔案,也對西方理論框架和學術源流駕輕就熟。以上種種,都使本書對民族邊疆的研究具獨到見解,可以說是一部從民族邊疆史角度探討中國近現代轉型的厚積薄發之作。

─徐國琦
香港大學歷史系教授
何為「中國」?邊疆問題在中國由傳統「帝國」向現代民族國家的歷史性轉變中何以如此重要、又何以如此令人困惑?如何應對由此而產生的學理乃至現實政治範疇的各種挑戰?作為國際學術界在冷戰及中國邊疆史研究領域的一位最為傑出的學者,劉曉原在本書中奉獻給中文讀者的,是他近二十年間研究成果的精華部分。他以貫通中西的問題意識和學術視野為出發點,以極為紮實的史料甄別及發掘為基礎,提出了一系列極富原創性的看法,頗引人深思。

─陳兼
康奈爾大學胡適講座教授、上海紐約大學全球體系傑出歷史學教授
劉曉原教授以精研中國邊疆問題而聞名於國際學界,其近年來的研究重心,為近代中國領土屬性轉型,探究近代中國如何從「邊疆國家」走向「整合國家」,而本書可說是劉教授對此命題的一個重要成果。本著作具有寬廣的視野與歷史的縱深,以堅實的文獻史料為基礎,同時兼具西方學術理論框架與新觀點的建構。本書各章節所提出的諸多精闢論點,在極大程度上提升了吾人理解中國邊疆與少數民族問題的視野。任何關心過去、現在和未來中國邊疆與民族政治發展之士,都能從這部上等佳作中,得到許多新的啟發。
─林孝庭
斯坦福大學胡佛研究所研究員、胡佛檔案館東亞館藏部主任
夹边沟记事 [图书] 豆瓣 谷歌图书 Goodreads
9.3 (203 个评分) 作者: 杨显惠 广东省出版集团 2008 - 9
《夹边沟记事》从2000年春季被《上海文学》开始连载至今,时间已经过去了九年。其间天津古籍出版社出过一册《夹边沟记事》,但其内容不全是“夹边沟”,还有几篇作者早期的中短篇小说。后来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了全部的“夹边沟”故事,书名变成了《告别夹边沟》。现在花城出版社要重新出版《夹边沟记事》,且恢复了它的原名。
定西孤儿院纪事 [图书] 豆瓣
9.4 (74 个评分) 作者: 杨显惠 花城出版社 2007 - 3
定西专区是甘肃省1958年到1960年饥荒的重灾区,灾难的三年过去,定西专区紧急成立了一个专署儿童福利院,接纳了几百孤儿。同期,定西专区的各县、镇、重灾县的各人民公社都成立了儿童福利院或是“幼儿园”。这些大大小小的儿童福利院收容了大约五千左右的孤儿。 杨显惠在本书中以忠实史料事实和当事人陈述事实的基础上,创作出一个个具有高度典型性和独特性的作品。完全是白描的手法,纪实性的语言,平实的语调,将一幕幕饥饿与死亡的惨烈情境撕裂在人们眼前。
長春餓殍戰:中國國共內戰最慘烈的圍困,1947.11.4~1948.10.19 [图书] 谷歌图书 Goodreads
9.0 (6 个评分) 作者: 杜斌 白象文化 2022 - 1
歷時10年,在艱困的政治環境中,蒐集各類珍貴史料、訪談倖存者與相關回憶錄,完成全球第一本完整記錄國共內戰中「長春圍困」的始末。
◎收錄倖存者照片與相關史料文件,以「編日史」方式,逐日來展示餓殍戰造成的城外屍橫遍野和城內餓殍遍地,以及萬籟俱寂的無人區。


「『我們接到軍令是:他們(難民)是敵人,他們必須死。』」
——Andrew Jacobs 《紐約時報》 2009年10月1日

毛澤東欲奪取長春作為中共與中華民國政府對峙的首都,林彪以人禁出、糧禁入的餓殍戰術,圍困350天,一座至少63萬人的城市,僅剩下17萬人。

中共在長春引爆了餓殍原子彈。數十萬生靈好像從未在人間存在過一樣。
本書作者歷時10年苦蒐相關史料並進行爬梳,與此同時,還四處探訪死裡逃生的倖存者。在極其嚴酷的政治環境下,完成了毋庸置疑是第一本最逼近困餓長春的殘暴真相的紀實書,也是一本哀悼與悲痛之書。
為抵達歷史現場與還原戰爭細節,作者使用國共兩軍的機密電文與作戰會議的秘密講話、中共公開與內部的出版物、軍方的陣中日誌與內部資料、未能寄達的國軍官兵家書、國共雙方親歷者的備忘錄、倖存難民的回憶錄與證言、國共與民間報刊在中華民國時期的新聞報導等方面的見證史料,以嚴謹且客觀的敘述,來審視這場血腥內戰的全過程,以及餓殍戰術是如何策動、部署、指揮和具體實施的,又是如何將數十萬清白無辜的難民變成餓殍的。
作者遵循「有一分證據說一分話」的原則,以「編日史」方式,逐日來展示餓殍戰造成的城外屍橫遍野和城內餓殍遍地,以及萬籟俱寂的無人區。
地球和食人者的胃是餓殍的墳墓。


「參加圍困長春的共匪部隊,是由東北共匪國際部隊混合編成的。在長春西北方面……是蒙古騎兵,這些蒙騎部隊具有一種原始的殺人獸性……長春正南方向……是韓共的獨立師……經過一番共匪的民族離間的政治訓練,對於中國人民都持有偏頗的嫉仇觀念。……這些異族部隊,對於困死餓死中國人民的政策,執行的特別嚴厲,更特別徹底,任憑你怎樣的哀懇,是絲毫不會換來他們的同情的。」
——范叔寒,天津《益世報》,1948年9月16日

「八里堡便處在我軍陣地的前沿。我軍的火力控制了村莊的大部分,而在村莊的另一端即滿布著敵人的地堡工事……我走進了這個人間地獄。……每斤人肉賣價250萬元,是所有能吃的食物中最便宜的一種。許多父母吃了自己的孩子。」
——關寄晨,中共《東北日報》,1948年9月21日

「有一個男子在不聲不響地啃著人骨頭,眼珠注視著倒下的女子,一心一意地啃著骨頭,又長又大的骨頭。」
——日本倖存者遠藤譽

「長春解放的第二天,我坐著吉普車沿著長春市轉了一圈,我的車沒法起步了。走一走,我的通訊員就得跳下去,把死屍拖到一邊。再走走,再跳,把死屍拖到一邊。」
——圍城高級指揮員、中共東北野戰軍獨立第八師政委鄒衍

「我爹和我弟弟在幾個月前就餓死了,狗都把遺體叼走了。我媽享受的待遇是最好的了,她被國民黨軍埋起來了,到解放後,被解放軍扒出來,弄去燒了。」
——長春倖存者范傳華
血的神話:公元1967年湖南道縣文革大屠殺紀實 [图书] 谷歌图书 Goodreads
作者: 譚合成 天行健出版社 2010 - 12
公元1967年春夏之交,湖南道縣及周圍數縣市發生了一場震驚世界的文革大屠殺,被無辜殺害者達九千餘人之多,因以道縣殺人最多,又被稱之為「道縣文革大屠殺」。殺人者手段之血腥,受害者形狀之慘烈, 曠世罕見,可謂當代中國最冷血的大殺戮。<br /> 道縣是一個有兩千年歷史的文明古縣,這塊土地上曾孕育了宋代理學宗師周敦頤、清代書法大家何紹基等一大批歷史名人。然而,就是在這個浸淫了二千多年古文明的地方卻發生了如此殘暴的大屠殺,其真相究竟如何?這一段歷史為何至今仍被刻意隱瞞?<br /> 本書初稿寫於二十四年前的1986年,作者當時有緣接觸到道縣及周圍十縣市的這場大屠殺的大量原始資料,並將之記錄在案,此後又多次赴當地採訪相關人事,核實、訂正、補充原稿,所搜集資料多達數百萬字,僅案例就有近四百個,在這個基礎上,終於寫出了這部長達五十萬言的大書。書中以大量珍貴的原始資料清理正在被遮蔽的這段罪惡,引領人們重返當年的歷史現場,讓讀者看清:一個有?悠久文明史的民族如何在群體的瘋狂中墮入野蠻的狀態。本書內容十分震撼,有些情節令人不忍卒讀,讀後毛骨悚然,乃至今為止所有有關這場大屠殺的最詳盡、最權威的信史。而且,目前流傳於海內外的關於這場大屠殺的資料大部分源自本書作者的調查與採訪,但都只是冰山一角,而此書寫作時間長達二十多年,作者數易其稿,嚴肅求實,充分展現了一個中國知識分子的勇氣、良知和為歷史負責任的講真話精神。
格拉古軼事: 勞改回憶錄之一 [图书] 豆瓣 Goodreads
作者: 張先癡 秀威資訊科技 2013 - 11
1989年,作為地下出版物流傳了十多年的《古拉格群島》,終於在蘇聯出版。歷史上,並沒有「古拉格群島」──索忍尼辛在書中描述的群島,寫的是在蘇聯這片「大海」上,處處皆是如同島嶼的監獄和集中營。這本曾經被禁了長達十六年的作品,在2010年被列為俄羅斯中學生的必讀教材,現任俄羅斯總統普丁曾言:「若沒有書中的所紀錄的現實,我們便無法全面了解我們的國家,思考未來必將困難重重。」本書可謂是中國版的《古拉格群島》──作者經歷被打成「極右份子」、勞教、勞改的人生,不只是個人的血淚史,更是中國那段不該被埋沒、更不該被遺忘的歷史。藉由真實的描述,反思過去,才有思考未來的可能。
沒有墓碑的草原:內蒙古的文革大屠殺實錄 [图书] 谷歌图书 Goodreads
墓標なき草原:内モンゴルにおける文化大革命・虐殺の記録
作者: 楊海英 译者: 劉英伯 / 劉燕子 八旗文化 2014 - 10
第十四屆司馬遼太郎大獎作品
蒙古,曾經縱橫世界版圖的鐵騎民族,今天蒙古人只有400多萬,而生活在內蒙的漢人則有1800萬。隨著漢人移民和農業墾殖,美麗的草原也越發變得荒漠化。而在政治上,從晚晴以降的蒙古精英階層,到文革幾乎被屠殺殆盡,在那個清算與鬥爭的年代,身為「蒙古人」,是苦難的唯一原罪。
本書還原才從晚清以來的內蒙古,在民族自決、國家獨立之途上的重重困厄,以至於被中國納入版圖後至文革時期發生的屠殺真相,弔祭未竟全功的草原英靈。本書以十四位蒙古人的述說為軸心,透過描述他們的人生命運及民族命運,並參考了大量國際關係與中國整體的時政、歷史資料,建構了一幅沒有墓碑的荒蕪草原圖景。本書由以下四個部分構成:
第一部分:清帝國瓦解後,沐浴日本近代教育的蒙古知識人如何在嚴酷的中共政治運動中努力探尋民族生存之道。中共對蒙古人民族自決運動的否決以及迫害,實質上就是中共對日本殖民統治的間接清算。
第二部分:進入中共建政時代,蒙古東部草原依舊培育了無數的新知識青年,但在文革爆發後,這些青年無一例外地遭到了肅清,因為被父輩們的「對日協力者=偽滿日奸」之「原罪」株連。
第三部分:最初參加共產黨陣營的蒙古人,主要是土默特和鄂爾多斯地區的蒙古人,曾是「根正苗紅的延安派」。中共有效地利用了延安派肅清和瓦解東蒙幹部。達到目的之後,「無用的」延安派也被整肅。最後,蒙古民族精英整體被迫害殆盡。
第四部分:文革期間,共產黨和被煽動、被愚弄的漢人對蒙古人的殺戮規模之大,時間之長,為歷史罕見。內蒙古草原化作了駭人聽聞的大屠殺原野。男人遭清算,女人被強姦,牧民被強制內遷,家園由漢地移民居住,母語被禁言,這一部分記錄了民族大屠殺的倖存者從不同角度的證言。
內蒙古的現當代史就是蒙古固有的領土遭受外來侵略和分割,被迫捲入政治陰謀而慘遭大屠殺的過程,也是傳統遊牧經濟形態被迫迅速消失的過程,而侵入內蒙古,建立殖民地的外部勢力,對蒙古人進行分而治之的是中國和日本,只不過發動民族大屠殺的則只有中國。這,就是追溯通向大屠殺之路的一個蒙古人學者的視點。
得獎記錄
本書日文版《墓標なき草原》榮獲第十四屆司馬遼太郎大獎
本書特色
成吉思汗的子孫為何隕落?
內蒙古的近現代史,是蒙古固有領土遭受外來侵略、分割,被迫捲入政治陰謀而慘遭大屠殺的過程。「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現牛羊」如今已不復見,傳統遊牧被漢人殖民的農墾經濟取代。政治、生活、文化、歷史……蒙古人所擁有的一切即將消失殆盡……
任人欺凌之後,少數民族的未來何在?
從近代至今,殖民地統治和大量虐殺是少數民族統治的基本特徵,而目的則是文化上的種族滅絕──而「消滅了人民和文化」的正是暴力共產革命!蒙古人面臨的是抄家滅族的清算,而中共政權當局卻能一笑置之、雲淡風輕?
名人推薦
楊海英教授的這本書會讓世人看到,內蒙古問題將和西藏、新疆問題一起,成為中華帝國未來的噩夢。——王力雄《天葬》《你的西域,我的東土》作者
暴政史:二十世紀的權力與民眾 [图书] Goodreads 博客來 谷歌图书
作者: 徐賁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20 - 7 其它标题: 暴政史
在人類歷史的任何一個時期,人們遭受的暴政之害都遠甚於他們所受的自由之益,然而,奇怪的是,討論自由的書籍數不勝數,而剖析暴政的書籍卻少之又少。這種學術關注的失衡一直延續至今。儘管歷史上暴政頻繁,但很少有政治哲學家把暴政本身當作一個核心理論問題來討論。

本書第一部分回顧貫穿於古代暴政和現代暴政的一些彌久常新的專制統治原則。專制暴政「有一樣東西要死死抓住,那就是權力;必須奉為一項基本原則」。只要人性的幽暗和軟弱不變,這些馭民的原則只要做一些技術性的修正和更新,也就會永不過時。

第二部分討論20世紀的極權暴政和領袖崇拜——希特勒、列寧、斯大林、毛澤東,尤其是共產意識形態國家的領袖個人崇拜。個人崇拜是領袖崇拜的極端形式,它經常被錯誤地理解為只是因為某個政治人物的個人權力慾望失度、道德操守低下、個性強梁霸道才出現的特例情形。

第三部分轉而思考領袖崇拜與民眾感恩、膜拜和盲從的關係。極權主義制度通過允諾改善社會和人民生活來實現其權力統治並索取忠誠,允諾還未兌現,人民就必須先付出忠誠。

第四部分討論普通民眾中的一個特殊的群體:知識分子。他們有的曾因為嚮往自由的價值而匍匐在革命之神的腳下,對之頂禮膜拜。有的則崇拜革命化身的領袖個人,甘願充當其文化鷹犬或政治打手。他們是偶像神話的製造者,也是這個神話最執著的迷戀者,最痛苦的幻滅者和最可能的抵抗者。一旦幻滅並成為抵抗者,他們便會留下親歷見證,也會告訴世人,再高聳的惡神偶像也有轟然隕歿的一天,為了這一天早日到來,需要每個人絕不放棄希望和抵抗,正如奧威爾所言,「即使是被打敗,也要充滿勇氣」。
红太阳是怎样升起的 [图书] 谷歌图书 Goodreads
9.3 (51 个评分) 作者: 高华 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 2000 - 2
《红太阳是怎样升起的——延安整风运动的来龙去脉》是歷史學家高华关于中國共產黨延安整风运动的历史著作。 2000年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出版,此后重印数十次。 《紅太陽是怎樣升起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禁书。 2020年2月14日,该书获美国列文森图书奖2020年度特别荣誉奖。
劉曉波傳 [图书] 谷歌图书
作者: 余杰 新世紀出版社 2012
對劉曉波而言,政治始終不是他的強項,比政治更加重要的,乃是人性。

  劉曉波本來是個詩人和美學家,性情也是如此,卻被迫成為人權活動家和異議知識分子的領袖。

  從一九八九年六四天安門事件以來,這二十多年他一直無法過正常的生活;而如今,他年過半百的人生經歷,與中國當代歷史的波動緊密呼應,並發揮著啟迪人心的無限影響力。

  本書作者余杰是劉曉波這十餘年來最親密的朋友和助手之一,參與了二十世紀九○年代末以來劉曉波從事的所有人權活動。

  二○○八年劉曉波因組織和起草《零八憲章》被捕後,余杰便著手撰寫本書,他不僅從劉曉波的日記和筆記中蒐集並考察大量第一手資料,並在劉曉波的妻子劉霞的引薦下,訪問了五十多名在劉曉波生命的各個階段與他有過深入交往的人士,當中包括了劉曉波的親人、同學、好友、西方漢學家和媒體記者等,而這也使得本書堪稱為到目前為止以劉曉波為主題的書中,最具代表性的傳記。

  本書得到劉霞的委託授權,她並親自與余杰討論全書內容,成稿過程歷時三年餘。書中細膩記錄劉曉波求學過程、愛情故事、參與人權活動始末,更旁及他的政治理念及以和平手段爭取人權的理想,生動描寫了劉曉波直率浪漫的性格,與其充滿戲劇化的人生,是一部可讀性高且具學術參考價值的經典之作。
米拉蒂 [图书] 豆瓣 Goodreads
8.7 (22 个评分) 作者: Geling Yan New Song Media Gmbh 2023 - 6
米拉蒂是個女孩的名字。八十年代初,二十歲的米拉蒂從軍隊文工團轉業,她的人生也經歷了最關鍵的轉型——從一個被動表演藝術的舞者,轉為一個獨立思考創作的年輕作家。八十年代初,似乎給米拉蒂帶來了一次觀念大洗牌:愛情、性、自由、民主…..似乎人們的觀念和行為模式在一夜間發生了顛覆性改變,曾經的不可能變成了可能,並且可能性似乎是無限的:婚外戀、一夜情、迪斯科、黑燈舞會、地下出版、畫裸體模…故事圍繞米拉蒂的個人經歷,見證了中國兩代藝術家、作家、知識分子的覺醒和幻滅...
天地翻覆 [图书] 谷歌图书
作者: 杨继绳 著 天地图书 2017 - 7
「文革」十年是中國當代史上一個規模最大的暴風驟雨般的群眾運動,這場運動將全國十億多的民眾捲入其中,是一場中華人民共和國建政以來持續最久的天地翻覆的「革命」,這場「無產階級專政下的繼續革命」下掃政治賤民,上打官僚集團,神州大地,幾乎每個階層、每個單位、每個地區、每個家庭都不可避免地捲入其中。 隨着「四人幫」的覆滅,「文革」正式落幕。1981年,中共中央十一屆六中全會通過了《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將這場持續了十年,給中國帶來巨大災難的「文革」定性為「十年浩劫」,徹底予以否定,並開始了改革開放的歷史性抉擇。時隔五十年,《人民日報》於2016年5月17日發表的文章重申了官方對十年文革的否定之定性。 著名作家王蒙在文革後出版的《中國天機》的書中說過:「誰能解釋與進一步從政治上從學理上總結1966年開始的十年『文革』?中國人應該幹這個活。中國共產黨應該幹這個活。中國學者應該幹這個活。這是中國人的歷史與國際責任。中國責無旁貸。正確地毫不含糊地總結『文革』的方方面面,這也是中國對人類歷史的貢獻。」也就是說,「以史為鑑」是為了中華民族更好地前進。 三十多年來,「文革史」題材寫作一直是數以億計中國親歷者關注的讀物,但對「文革」的褒貶之議不斷。這個話題也成為海內外「當代中國史」的一門持續重要課題,本書就是中國學者的一個新的嘗試。 從2007年起,本書作者楊繼繩窮近十年之功,撰著了這部長達九十萬字的力作,不僅從「文革」前發生的重大事件追溯起源,且「清明上河圖」式地展現了文化大革命的全過程,本着「敍事客觀,分析深入」的寫史原則,力圖用客觀、公允、中立的理性角度來還原歷史本來的面目。而且,希冀站在人類文明、政治文明的高度,以普世價值的觀點來研究與反思文革。本書分為上、下二部,上篇從「文革前發生的重大事件」到第十六章「清查『5.16』之謎」;下篇從「清理階級隊伍」至「文革落幕」。全書合共32章,既有史實的細節考證,又有新穎、獨特的史論,成一家之言。尤其是長文「導論」就文革對中國社會五十年之變局及現狀的探索,值得當代讀者掩卷長思。
新疆再教育營:中國的高科技流放地 [图书] 博客來 Goodreads
In the Camps: China’s High-Tech Penal Colony
9.5 (13 个评分) 作者: Darren Byler 译者: 閻紀宇 春山出版 2023 - 5



理解新疆的重要研究,揭開再教育營真實狀況

探究極權統治的再進化

面貌、聲音、行為、情緒,高科技監控以前所未有的方式掌握人類

這一切不只來自中國,更來自美國矽谷與西雅圖

人性在監控下的扭曲及兩難,無所遁形

 

  在新疆,高科技監控已經成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大城市中監視器密布宛如「天網」,每隔兩百公尺就有一個檢查站,人們必須掃描身分證,通過依族群劃分的通道。另一端,螢幕中的人臉被以綠框或黃框鎖定,方框旁是人物的基本資料,綠框代表你是「還沒問題的人」,黃框則標示出你「需要被注意」。公安可以隨時要求你交出手機,檢查是否有「可疑」的聯繫紀錄,並強制安裝官方的監測APP。

 

  中國政府之所以有如此強大監控系統,一方面是以全民健檢的名義,蒐集新疆兩千五百萬人的生物特徵,包含臉孔、虹膜、聲紋、血液、指紋和DNA。另一方面,從美國西雅圖及矽谷移植而來的科技,也成為國家監控的核心技術,不僅如此,自美國九一一事件以來的全球反恐論述,也正當化中國對伊斯蘭的壓制,即便政府宣稱對所有族群一視同仁,但只要造訪清真寺超過兩百次,就會被系統辨識為「預備犯」,穆斯林逐漸失去集體實踐宗教及文化的自由——再教育營,就是對新疆維吾爾族、哈薩克族、回族等族群進行強迫改造的具體例證。

 

  戴倫・拜勒是全球最頂尖的維吾爾族社會與中國監控體系專家,他對新疆地區進行長達十年的研究,透過檢視官方文件及長期深入的訪談,揭露再教育營如何成為新疆的「日常」——超過一百五十萬維吾爾人被迫進入再教育營及其附屬的工廠。本書受訪者涵蓋全面,包含曾受拘禁的美國回族大學生、哈薩克族農夫、卡車司機,以及協助抓人的輔警、被迫於再教育營「教學」的老師,這些不同位置的人提供瞭解再教育營的多面視角。作者透過扎實的研究觀點與人物故事,呈現新疆再教育營的現況、中國的監控治理網絡,以及跨國的高科技產業關係。

 

  中文版特別新增五篇文章:維吾爾學者艾賽提.蘇來曼(Eset Sulaiman)的導讀、維吾爾語言學家及詩人阿布都瓦力.阿尤普(Abduweli Ayup)的推薦序、本書海外簡體中文版翻譯小組推薦序、《真相製造》作者及國際新聞記者劉致昕對作者的專訪,以及戴倫・拜勒為臺灣讀者新寫的序。

 

國際讚譽

 

  「新疆的中國移居者殖民主義所呈現的結構性種族主義,會讓人聯想到世界其他地區的種族主義;但是戴倫・拜勒記錄、分析了中國穆斯林少數族裔承受的新的、數位方式的種族化(racialization)——亦即透過龐大拘留營系統進行的『自動執行的種族化』(automated racialization)——如何將去人性化(dehumanization)的意義帶到截然不同的層面 。這本書怵目驚心、非常悲慘,但是又以滿懷同理心來細膩呈現受害者。任何人想要探討世界各地種族正義,這本書都是必讀之作。拜勒的書讓我們看到,中國的現實也正是全球的現實,當一個殖民政權遂行暴力,全世界都是幫凶。」——史書美(SHU-MEI SHIH),美國比較文學協會主席、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愛德華・薩依德比較文學講座教授。

 

  「無論中國政府如何否認,真相就是如此。戴倫・拜勒這本書取材豐富,不僅描述中國的穆斯林族群裔只因為奉行宗教信仰就會被關進再教育營,也呈現了再教育營牆外的穆斯林如何被電子與人力監控的網羅剝奪自由。這本書以真人實事為基礎,既引人入勝也令人恐懼,記錄了今日全世界最惡劣的踐踏人權事件。」——黎安友(ANDREW J. NATHAN),美國哥倫比亞大學一九一九年班講座政治學教授。

 

  「對於一項往往籠罩在民族主義與恐中情結(Sinophobia)的論述,《新疆再教育營》提供了迫切而深具人性的切入方式。戴倫・拜勒一方面毫不避諱地呈現中國政府對新疆穆斯林犯下的恐伊斯蘭(Islamophobic)人權踐踏,一方面突顯這些作法取材自吾人熟悉的移居者殖民主義思維:將『他者』(others)種族化之後,就可以肆意剝削與傷害。」——梅瑞迪思・惠特克(MEREDITH WHITTAKER),美國紐約大學(NYU)明德魯基金會研究教授、今日人工智慧學院(AI Now Institute)院長。

 

  「本書最重要的貢獻是訪談受到新疆國家安全機制衝擊的維吾爾人,不僅如此,戴倫・拜勒更縝密呈現了矽谷(Silicon Valley)企業——特別是微軟(Microsoft)——對於建構此一機制扮演不可或缺的角色。」——傑克.鮑爾森(JACK POULSON),科技調查(Tech Inquiry)執行長

 

  「『中國政府』與『監控』的結合,已經成為當今科技去人性化威權主義暴政的代表,這樣公平嗎?《新疆再教育營》是戴倫・拜勒勇敢而鞭辟入裡的研究著作,讀來令人毛骨悚然,就連熟知歷史、見怪不怪的讀者,都會震驚於作者描繪的控制系統竟有如此的規模、強度與極端粗暴。拜勒不厭其詳呈現這個系統的細節,在新疆已然常態化,在世界其他地方卻已被遺忘。」——伊凡・塞林傑(EVAN SELINGER),美國羅徹斯特理工學院哲學教授。

鴻:三代中國女人的故事(23週年紀念版) [图书] 谷歌图书 Goodreads
9.4 (5 个评分) 作者: 張戎 麥田 2014 - 9
一個激勵人心的故事,三代女性經歷了無數艱難困苦和政治風暴,始終保持著人性的尊嚴和美。──希拉蕊•柯林頓
走過纏足的時代、封建體制的婚姻、抗日戰爭、國共內亂……直至文化大革命的劫難,她們歷經了人間的悲歡離合,也創造了不平凡的一生。
三代中國女性 一部感人家史 理解二十世紀中國的重量級磅礡史詩
「我享受過特權,也遭受過磨難;有過勇氣,也有過恐懼;見過善良、忠誠,也見過人性最醜陋的一面;在痛苦、毀滅與死亡之中,我更認清了愛及人類不可摧毀的求生存、追求幸福的能力。」──張戎
從滿清王朝到共和體制,從共和政體到共產專政,國家體制的轉換,標誌了三代中國女人的命運。姥姥玉芳出生於一九○九年。這年,正值滿清統治中國兩百六十年後面臨危亡之秋。天生麗質的姥姥沒能逃過纏腳的痛苦,因為父親希望未來靠著這個女兒平步青雲,有雙三寸金蓮能更快找到乘龍快婿。她的父親心願達成了,儘管姥姥做的是軍閥的姨太太。這年姥姥十五歲。母親德鴻,出生於一九三一年。這年,日本人入侵東北,占領東三省,成立滿州國,扶植傀儡皇帝溥儀。德鴻的父親在她兩歲時過世,隨著姥姥改嫁,她有了待她如己出的父親,一位滿族醫生。經過日本人統治、國共交戰的年代,十五歲時,德鴻參加共產黨地下工作,在一次面見上級時遇到了令她傾心的終生伴侶──作者張戎的父親。女兒張戎出生於一九五二年,父親守愚和母親德鴻都在四川擔任共黨高幹,她在成長的過程中,既感覺到接二連三的政治運動帶來的緊張氣氛,也享受了生活在這個家庭的愛與溫暖。然而,文化大革命的浩劫,沒有人能逃得掉……在這樣的環境中成長的作者,她能一改姥姥與母親的宿命,走出自己的路來嗎?
歷經三個世代的故事,發端於中國東北的偏遠小城義縣,擴展到大城錦州,再隨著母親的足跡跨越半個中國到了四川。一個家族橫跨了一世紀的滄桑,由三代女人的一生刻畫出一段奇蹟,而這個奇蹟,仍在持續發生中……
创建日期: 2023年10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