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8-08

Viriditas

Viriditas @Viriditas

13 本书   1 部电视剧  

2025-08

银河英雄传说 第一季 (1988) [剧集] Bangumi 豆瓣 TMDB
銀河英雄伝説 Season 1 所属 : 银河英雄传说
9.6 (105 个评分) 导演: 石黑升 演员: 堀川亮 / 富山敬
故事发生在遥远未来的浩瀚宇宙中,银河帝国与从帝国中分裂开来的自由行星同盟是存在于其中的两大势力,他们相互为敌,之间不断发生着残酷的战争。联结着帝国和同盟的,是两条著名的回廊——“费杀回廊”和“伊谢尔伦回廊”,而在费沙回廊中,存在这一个特殊的国家——“费沙自治领”,这个看似弱小的国家以它的方式在动荡的局势中独善其身,成为了不可小觑的又一股势力。
长久以来,在三股势力之间维持着微妙的平衡,而帝国的莱因哈特·冯·罗严克拉姆(堀川亮 配音)与同盟的杨威利(富山敬 配音)的出现预示着平衡的终结,历史的车轮就此开始转动。
沙仑的玫瑰 [图书] 豆瓣
8.0 (9 个评分) 作者: 包慧怡 / 陈杰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20 - 8
当你或独自一人,或带着孩子读外文诗歌、看西方绘画展时,你手边应该有一本《沙仑的玫瑰》,它能帮助你很好地理解西方文化中的那些意向。无处不在的天鹅、头颅、花、塔楼、葡萄酒和玫瑰分别在讲述什么?怎么去理解?
复旦大学外文学院教授、博导,作家谈瀛洲,复旦大学外文学院英文系教授 、博导卢丽安推荐的《沙仑的玫瑰》全三册,分别讲述了英文、法文、德文3语种中的6个文化意向,配有200多幅画作,全彩印刷。
书中附课程视频二维码,扫码即听课,实现“视听读”“书+课”的全方位立体化知识学习。
这场独创性极高的致美体验,必定能撩拨起更多对文学文化求索的热情。
================================================================
《沙仑的玫瑰》脱胎于复旦大学外文学院英文系副教授包慧怡、法文系副教授陈杰、德文系副教授姜林静三位明星老师首次在复旦大学校内联合开设的跨学科、跨语种文学精读课,从天鹅、头颅、花、塔楼、葡萄酒和玫瑰这6个经典的意象入手,从诗歌的意象阐析、绘画的视觉符码到哲学的纵横导引,透过国际的视野、广博的见闻和清丽的文字对三语文学和绘画进行解读,并挖掘了与其有关的独具魅力的人文故事与浪漫典故,配上神秘、高贵、迷离、荒诞、恐怖而又浪漫的画作,让读者宛如置身于承载着历史烟尘与依附着神秘灵性的异域殿堂之中。
里尔克与罗丹 [图书] 豆瓣
作者: 刘志侠 中央编译出版社 2011 - 8
1902年,一个27岁的年轻诗人遇到了62岁的著名雕刻大师,从那一刻起,两个地位悬殊的人建立起了深厚而长久的友谊。这样的两个人如何将彼此的生命交织前行,将友谊持续了11年? 本书通过罗丹与里尔克之间的书信,通过里尔克的日记、家书和致友人信,再现两位大师分分合合交往全貌的同时,细致刻画了两位大师的性格和性情。另外,作者还通过里尔克的眼睛展现了欧洲、特别是巴黎的城市风物和人情世态,以及他们周边的许多艺术家和作家的鲜为人知的故事。
A Companion to Hildegard of Bingen [图书] 谷歌图书
作者: BEVERLY MAYNE KIENZLE, DEBRA L. STOUDT & GEORGE FERZOCO BRILL 2013 - 10
This volume provides an introduction to Hildegard and her works, with a focus on the historical, literary, and religious context of the seer’s writings and music. Its essays explore the cultural milieu that informs Hildegard’s life and various compositions, and examine understudied aspects of the magistra’s oeuvre, such as the interconnections among her works.
A Companion to Hildegard of Bingen builds on earlier studies and presents to an English-speaking audience various facets of the seer’s historical persona and her cultural significance, so that the reader can grasp and appreciate the scope of the unparalleled life and contributions of Hildegard, who was declared to be a saint and a doctor of the Church in 2012.

Contributors include: Michael Embach, Margot E. Fassler, Franz J. Felten, George Ferzoco, William T. Flynn, Felix Heinzer, Beverly Mayne Kienzle, Tova Leigh-Choate, Constant J. Mews, Susanne Ruge, Travis A. Stevens, Debra L. Stoudt, and Justin A. Stover.
Lectures on Imagination [图书] 谷歌图书
作者: Paul Ricoeur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024 - 03
Ricoeur’s theory of productive imagination in previously unpublished lectures.

The eminent philosopher Paul Ricoeur was devoted to the imagination. These previously unpublished lectures offer Ricoeur’s most significant and sustained reflections on creativity as he builds a new theory of imagination through close examination, moving from Aristotle, Pascal, Spinoza, Hume, and Kant to Ryle, Price, Wittgenstein, Husserl, and Sartre. These thinkers, he contends, underestimate humanity’s creative capacity. While the Western tradition generally views imagination as derived from the reproductive example of the image, Ricoeur develops a theory about the mind’s power to produce new realities. Modeled most clearly in fiction, this productive imagination, Ricoeur argues, is available across conceptual domains. His theory provocatively suggests that we are not constrained by existing political, social, and scientific structures. Rather, our imaginations have the power to break through our conceptual horizons and remake the world.
保罗·利科哲学中的圣经叙事 [图书] 豆瓣
Biblical narrative in the philosophy of Paul Ricoeur : a study in hermeneutics and theology
作者: 凯文杰·范胡泽 译者: 杨慧 2012 - 1
《保罗•利科哲学中的圣经叙事:诠释学与神学研究》内容简介:一般说来,保罗•利科是一个哲学家,而《保罗•利科哲学中的圣经叙事:诠释学与神学研究》从另一个角度,即神学的角度论述了利科的哲学思想。利科的哲学与神学之勾连,是贯穿于整、线索,他的哲学是一种神学思考,而他的神学则是一种哲学阐。《保罗•利科哲学中的圣经叙事:诠释学与神学研究》共十章,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谈论了利科的哲学与神学的勾连,第二部分针对“耶稣事件”,谈论了历史与想象的关系。而隐藏在该书表面段落结构背后的逻辑则是:利科的哲学即神学;利科的神学是希望的神学;表达这一希望的途径是诗歌。走进利科,意味着走进哲学、诠释学和神学交汇的边界,而诗学,是走进这一交汇地的唯一通道。
拉奥孔 [图书] 豆瓣
8.3 (14 个评分) 作者: [德] 戈特霍尔德·埃夫莱姆·莱辛 译者: 朱光潜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79
莱辛编著的《拉奥孔》是德国古典美学发展的一座纪念碑,表面上像是在讨论诗歌与绘画的界限,实际上牵涉到当时德国文化界争论激烈的根本性问题,具有极高的理论价值与文献价值。拉奥孔(TheLaocoon and hisSons),大理石群雕,高约184厘米,是希腊化时期的雕塑名作。阿格桑德罗斯等创作于约公元前一世纪,现收藏于罗马梵帝冈美术馆。据考证,系阿格德罗斯和他的儿子波利佐罗斯和阿典诺多罗斯三人于公元前一世纪中叶制作,1506年在罗马出土,震动一时,被推崇为世上*完美的作品。意大利杰出的伟大雕塑家米开朗琪罗为此赞叹说“真是不可思议”;德国大文豪歌德以为《拉奥孔》以高度的悲剧性激发人们的想象力,同时在造型语言上又是“匀称与变化、静止与动态、对比与层次的典范”。
一.拉奥孔简介
拉奥孔是古希腊特洛伊城邦的一个祭司,在特洛伊战争中,因为识破了希腊人利用木马将希腊士兵运入特洛伊城的诡计,极力反对特洛伊人将那些希腊人的木马作为战利品搬进城(因为希腊人就是利用木马来装载自己的士兵)。拉奥孔因为阻止特洛伊人将这些木马搬入城,而触怒了希腊人 的守护神雅典娜,因此雅典娜从海中派了两条巨蟒来把拉奥孔和他的儿子们活活的缠绕死。后来雕塑家将这一个故事雕成雕塑群,其中就有一个雕塑表现了拉奥孔和他儿子们被蛇缠绕的痛苦的表情。后来这组雕塑群被长期的掩埋在罗马废墟中,直到1506年才由以为意大利人在挖葡萄园的把他发掘出来,其中这个雕塑(如上图)的右手膀已经残缺,当时罗马教皇请大艺术家米开朗琪罗补上去的,可惜的是米开朗琪罗并没有完成这项工作,而仅仅是留下了一张草图。罗马人对于这个故事有着很浓厚的兴趣,不仅将他体现在雕塑上等造型艺术上,而且还成为罗马大诗人维吉尔的史诗作品《伊尼特》中的所描写的经典场面。
二.内容简介
正如莱辛在前言中,所言他这本书并非严格的著作,乃是他的一些随想的记录,“这篇论文是随着我阅读的次序而写下的一些偶然感想,而不是从一般性的原则出发,通过系统的发展而写成的。它与其说是一部书,不如说是为着准备写一部书而进行的资料搜集”。所以这本书的条理并不是那么的清晰,我们就以问题式的方式来解读莱辛的《拉奥孔》。
通读莱辛的《拉奥孔》,我们能隐约的感觉到这部书有一个潜在辩论对手——温克尔曼和他的《论希腊绘画与雕刻艺术》、《古代造型艺术》。或许正如莱辛所说的该文是他阅读的心得,那么我们可以猜测他所阅读的正是温克尔曼先生的那两本著作。
对于《拉奥孔》,我想谈论三个问题,第一个正如改书书名所提醒的那样,对于雕塑“拉奥孔”中所表现的拉奥孔与维吉尔史诗中所描写的拉奥孔之间的区别作为分析;第二问题是论述诗与画之间的区别,在此莱辛所说的“画”包括造型艺术,例如雕塑等,而“诗”则泛指文学。第三个问题是论述诗与画的效果的比较。
1,维吉尔诗中所描述的“拉奥孔”与雕塑中的“拉奥孔”之间的区别。
莱辛的第一章就提出了这个区别“为什么拉奥孔在雕刻里不哀号,而在诗里却哀号”。在雕塑中对于拉奥孔被巨蟒缠绕的时候,他的面部痛苦表情只是通过他轻轻的一声叹息来体现;而在维吉尔的史诗中对拉奥孔的的痛苦的描述是,拉奥孔发出惨痛的哀号,张开大口来哀号,“拉奥孔想用双手拉开它们(蟒蛇)的束缚/但他的头巾已浸透毒液和淤血/这是他向着天发出可怕的哀号/······/挣脱颈上的利斧,放声狂叫”。在造型雕塑中,拉奥孔的呼天抢地的痛苦的哀号变成了一声无奈的叹息。有些批评家就认为雕塑家的这个处理没有把拉奥孔在临死之前的那些痛苦给完整的表达出来,从而认为雕刻家没有诗人那么的优越。莱辛认为其实雕刻家的对拉奥孔的痛苦的“叹息”的处理,反而更体现出了雕刻家与诗人的区别,而且是雕刻家的优越之所在,更能体现出了雕塑家的天赋与才能。雕塑家所用的材质乃是立体的大理石,他们的创作是在石块上进行雕塑,他通过手中的雕刻刀在石块上制造出凹凸不平的线条来塑造形象。而诗人通过的是文字和声音,他们制造出的是节奏的起伏来塑造形象。很显然地是,假如在大理石上真实的按照维吉尔诗中所描述的那个张开大口进行哀号的拉奥孔来进行雕刻,那么我们可想而知雕刻家要在石块上凿出一个大大的黑洞来表示拉奥孔的那张哀号的大嘴巴,但是这个深深的黑洞在雕塑上是及其的难看的,甚至是令人恶心和厌恶的。而将拉奥孔的那嚎啕大哭变成了一丝无奈的叹息,正是避免了那个黑洞洞的大嘴。莱辛认为正是在这一点处理上,雕塑家表现出了他的天赋与创造性。
那么这就出现了这样的一个问题,是诗人摹仿了雕塑家的雕塑,还是雕塑家摹仿诗人。因为罗马人对于拉奥孔这个传说是耳熟能详的,不仅雕塑家把它创造成了一个雕塑群,而且诗人也在许多的文学作品中对它进行过描述。关于拉奥孔的神话,在古罗马的文学与艺术中有许多的创作,其中最为著名文学上的创作的是维吉尔的对拉奥孔的描述,而且在古罗马的雕塑中也经常的出现关于拉奥孔的故事,所以在文学与雕塑上的谁模仿谁的问题上出现过巨大的差异.虽然这个争论可以通过史学上的考据可以断定.但是在由于雕塑的年代难以断定,所以这个问题也随着进入了艺术领域中.在艺术上这个问题的争论比史学上的争论复杂得多了,涉及到了造型艺术与文学的差异的问题。
活的隐喻 [图书] 豆瓣
La Métaphore vive
作者: [法]保罗·利科 译者: 汪堂家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4 - 7
本书是法国著名哲学家保罗·利科继《意志哲学》和《历史与真理》之后的第三部主要著作,是关于隐喻的专著。全书由八篇论文组成,分别阐述了隐喻与符号学、修辞学、语义学、诗学和诠释学的关系与理论。作者系统介绍了从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柏拉图以及西方近代哲学家海德格尔、维特根斯坦一直到现代语言学家对隐喻的看法,并从词汇、句子等不同角度对隐喻这一千古之谜作了深入细致的探讨。
正是基于对隐喻问题在语言哲学和诠释学中的重要地位的认识,利科从修辞学、语义学、符号学和诠释学的角度对隐喻作了深入的研究。1975年出版的《活的隐喻》一书便是这一研究的具体成果。这是迄今为止阐述隐喻问题的最为详尽的著作,也是利科在70年代写的最为重要的著作。它是意志现象学与成熟的哲学诠释学之间的必不可少的环节。
《活的隐喻》由八篇各自独立的论文组成。利科在该书前言中指出:“每篇论文都是一条独特路径的一段,这条路径始于古典修辞学,经过符号学和语义学,最后达到诠释学。从一门学科向另一门学科的过渡与相应的语言学实体,即,语词、句子,话语的过渡相一致。”在这本著作中,利科再次显示了他的博学多识和出色的分析技巧以及由小见大的远大眼光。
魏玛德国 [图书] 豆瓣
Weimar Germany: Promise and Tragedy
8.5 (6 个评分) 作者: [美] 埃里克·韦茨 译者: 姚峰 / 聂品格 (校译)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21 - 1
前承一战战败,后启第三帝国,魏玛共和国经历了逾14年动荡不已的发展历程,呈现出复杂的两面性:一方面,无法摆脱战争赔款重担,经济危机不断,社会矛盾重重,政治四分五裂,最终极端右翼崛起,民主共和国消亡;另一方面,社会福利制度和妇女选举权得到确立,大众消费兴起,文学、艺术、思想等领域迸发出惊人的活力和创造力,众多德国人沉湎于柏林式五光十色、充满刺激的现代化都市生活。
在本书中,韦茨引领读者在魏玛时代的柏林漫步,辗转于咖啡馆、夜总会、电影院、百货商场和公共住宅,观察各阶层的日常生活和社会变迁。我们也将邂逅各领域的杰出人物,与小说家托马斯·曼、建筑师埃里克·门德尔松、评论家克拉考尔、哲学家海德格尔等同行,见证那些伟大作品的诞生,聆听他们对现代性的反思。
纳粹上台后,艺术家和学者纷纷流亡海外,将锐意创新与反思的魏玛精神播撒至全世界。时至今日,在日本、土耳其、美国,于建筑、电影、思想中,仍能看到魏玛遗产闪耀的光芒。韦茨强调,我们不应总是从历时12年的第三帝国出发,将魏玛共和国简单视为纳粹时代的前奏,而应从全球视角出发,重估其历史成就和丰富遗产。
水与梦 [图书] 豆瓣 谷歌图书
8.5 (8 个评分) 作者: [法国] 加斯东·巴什拉 译者: 顾嘉琛 河南大学出版社 2017 - 1
在水的表面形象之下,有着一系列更加深刻、越来越强烈的形象。在形式的想象之下,读者会在水的实体中,识别出一种亲近,这种亲近极不同于火或土的“深度”给人造成的亲近。当读者具有了在物质本原中对某种深度的认识时,他最终会理解水也是一类命运,不再仅仅是流逝的形象的无为的命运,即永不会终止的梦的无为命运,而是一种不断地在改变着存在实体的根本的命运。
人们不会在同一条河流中洗两次澡,因为,人在自身的深处具有流水的命运。水确是那种过渡的本原。它是在火与土之间的本质的本体论变化。许给水的存在是一种眩晕的存在。它每分钟都在死去,它的实体中某种东西在流逝。每日的死亡不是火光冲天的火的旺盛的死亡;每日的死亡是水的死亡。水不断地在流淌着,水往下流着,它总在水平的死亡中消亡。水的死亡比土的死亡更令人沉思:水的苦难是无止境的。
莫扎特论 [图书] 豆瓣
Mozart
作者: [德] W. 希尔德斯海姆 译者: 余匡复 / 余未来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 - 3
《莫扎特论》是对莫扎特的音乐、生活、思想三者关系的精妙解释。作者坚信,只有合理重建这三者之间的联系,才能对莫扎特这个天才的形象有更加全面、清晰和准确的认识。
这当然绝非易事。三者的关联是隐晦且复杂的。作者认为:作为一个真正罕见的天才,莫扎特是不善——或者说“不想”——自我表白的(正所谓“天机不容泄露”),有时他故做谜语,有时他言不由衷,还有时他辞不达意或心不在焉……凡此种种使得他的书信、语录乃至他的音乐均不同程度地蒙上了一层甚至几层神秘的面纱,这面纱成为长期以来蒙蔽和误导我们意念的隐形屏障。
作者审慎地运用了心理分析策略,对广大奠扎特传记学者所普遍占有但却每每忽视、避讳甚至误读的原始资料进行了富有洞见的解读和诠释,从而在很大程度上为我们修复——有时是“揭示”——了莫扎特的形象。
Jimmy Page: The Definitive Biography [图书] Goodreads
作者: Chris Salewicz HarperCollins Publishers Ltd 2018 - 7
Founder of one of the most influential and successful rock bands of all time, legendary Led Zeppelin guitarist Jimmy Page has nevertheless remained an enigma. In this definitive and comprehensive biography of his life so far, Chris Salewicz draws on his own interviews with Page and those closest around him to unravel the man behind the mystery.


Having sold over 300 million copies worldwide, Led Zeppelin was the biggest band of the ’70s and has been loved by the legions ever since. From his own conversations with Jimmy, the rest of Led Zeppelin, old girlfriends, tour managers and session musicians to name but a few, Salewicz reveals the many trials and tribulations which transformed the middle class boy from the Surrey suburbs into one of rock’s most enigmatic frontmen.


Detailed, thrilling and expertly researched, Salewicz discovers a man who was prepared to die for his art; who justified heroin use so he could harness its narcotic focus whilst making albums, and who overcame numerous death threats during this time. A warrior magician, Salewicz delves into the many skeletons and eccentricities in Page’s closet, contextualising him against a background of London gangsters, deaths, and power struggles which Page has continued to rail against to this day, even within his own band.


As entertaining as it is insightful, and from a writer who experienced first-hand the Led Zeppelin furore, this promises to be as close to a Jimmy Page autobiography as fans can get.
抽象与移情 [图书] 豆瓣
Abstraction and empathy
7.7 (7 个评分) 作者: [德] 沃林格 译者: 王才勇 金城出版社 2010 - 9
沃林格的这部早期著作是从情致的反命题出发的,抽象与移情的对峙构成了全书的结构,全书的论点和框架均由这个对峙而来。抽象是一个至上的艺术律令,沃林格首先是单纯作为移情的对立面而否定性地去界定这个概念的。至于移情这个概念,沃林格则是从立普斯的美学中吸收而来的,但他与立普斯不同 ,他不认为移情是我们面对对象的审美态度以之为前提条件并始终以其为特征的普遍原则,他更多地是把移情描述为这样一种审美态度,这种审美态度仅仅适用于古希腊罗马时期、文艺复兴时期,以及一切以之为传统的艺术作品和面对这种艺术作品的观赏者的态度,因而我们可以进一步推断,这种极具人性意味的向自然的移情并不是天生自在的,而是一种历史的产物,而且,尤其是由艺术所催发出的东西。
◎通过本书,读者可以触及到一个纲领性的核心,这不仅是艺术学和美学方面的核心,而且也是艺术史和艺术批评方面的核心。
◎出版之后短短十几年内,该书不断得到重新再版和修订,这本著作成了表现主义时代最杰出的艺术学文献。
金城出版社同系列作品还有:
《席勒美学信简》http://book.douban.com/subject/5333436/
《弗洛伊德论美》http://book.douban.com/subject/5387860/
《文明的忧思》http://book.douban.com/subject/5407815/
空间的诗学 [图书] 豆瓣
La Poétique de l'Espace
8.6 (16 个评分) 作者: [法国] 加斯东·巴什拉 译者: 张逸婧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3 - 7
本书初版于1957年。在现代主义晚期建筑文化快要窒息的氛围中,此书从现象学和象征意义的角度,对建筑展开了独到的思考和想象。作者认为,空间并非填充物体的容器,而是人类意识的居所,建筑学就是栖居的诗学。书中最精彩之处,莫过于对亲密空间的描绘与想象。他指出,家是人在世界的角落,家的意象反映了亲密、孤独、热情的意象。我们在家屋之中,家屋也在我们之内。我们诗意地建构家屋,家屋也灵性地建构我们。
创建日期: 2025年8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