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丑读书举例——罗新的书单

生成式前网友

生成式前网友 @light

8 本书  

连续几年都有新出好书太多根本读不过来的压力,更何况有限的读书时间还不得不主要分配给读旧书、读古书。今年也不例外。要在迄今读过的今年新书中举出十种当然毫不费力,不过为了表明我并不是在评选十佳,尽管我过去总是推举十种当年新书,这里特别破例,只举八种,这八种在我看来都是兼具思想性和可读性的辛丑新书。

——原载于《南方周末》2022.01.03

奶酪与蛆虫 [图书] 豆瓣 Goodreads
The Cheese and the Worms
7.9 (72 个评分) 作者: [意]卡洛·金茨堡 译者: 鲁伊 理想国|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1 - 7
多梅尼科•斯坎代拉,一位普通的磨坊主,生活于16世纪意大利东北的弗留利地区。他能读会写,读过《十日谈》、意大利本国语言版《圣经》和曼德维尔游记之类的书,也能用自己的语言重述它们。他先后面对乡邻、神父和宗教法庭的法官,表达自己的情感,阐述自己对教会和世界的看法。如果有机会觐见教皇、国王,他也想要慷慨陈词。
他不相信基督救赎,怀疑圣经文本,讥讽洗礼等诸圣事不过是一桩生意。他说上帝是一缕空气,视众天使为奶酪中的蛆虫。他大声指斥压迫穷人的教士、贵族,呼吁教会放弃特权、返朴归贫,甚至渴望发起一场激进的宗教改革。对他的两次审判相隔十五年,亲朋的退避、教士的斥责和审判官的威吓,皆未动摇他“离经叛道”的立场和信心。
最终,在近乎默默无闻中度过一生之后,由于教皇的直接干预,他被宗教法庭下令烧死在火刑柱上,就死在大名鼎鼎的布鲁诺被烧死前夕。
金茨堡在错综复杂的审判档案和精英文化、低层文化之间穿梭游走,编织了一个结构巧妙、叙述迷人的故事。通过磨坊主多梅尼科的眼睛,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普通人的生活和思想世界,他的奇思异想、喜怒哀乐和挑战权威的决心,16世纪欧洲大众文化的瑰丽图景乃至欧洲宏大的历史画卷也徐徐展开。
编辑推荐:
★史学巨擘金茨堡经久不衰的经典,出版45年来首次在中文世界出版
本书是几乎每一个学历史的人都知道或听过的名著,自1976年出版以来,享誉全球,至今已以意大利语、英语、法语、德语、葡萄牙语、加泰罗尼亚语、西班牙语、俄语、日语、韩语、捷克语、希伯来语、波兰语、爱沙尼亚语、芬兰语、克罗地亚语等多种文字出版了二十多个版本。本书不仅是微观史学三大代表作之一,经过半个世纪的检验,也已成为当之无愧的现代史学经典。
★抽丝剥茧,探索个体的知识来源与世界观,呈现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的碰撞
在本书中,作者花了很大的力气去探讨主人公离经叛道的思想、读过什么书、可能接触过哪些思想和团体,展示了他读过的那些书与他阅读这些书的方式之间的差异,他以相当不同的方式重述(甚至扭曲)了他读过的内容。通过他的故事,我们不仅看到了他的生活,还看到了普通民众的宗教信仰、他以一己之力向宗教和政治权威发起的挑战,也可以感受到书面文化与口头文化之间的交织渗透:启蒙运动、宗教改革和印刷术都对这个“边缘小人物”产生了影响。
生成式前网友: 意大利历史学家卡洛·金茨堡在16世纪宗教裁判所档案里,读到了那时意大利北部某偏僻山村里一个小磨坊主因异端思想被审判的全部文件,他利用这些档案文件复原了审判,最重要的是,他复原了这个小磨坊主的精神世界,并且深入探查了这个精神世界的构成与发展,由此勾勒出那个时代的大众文化及其与精英文化的互动。不管是被归为微观史还是大众文化史,这本书无论在方法上、思想上,还是在具体的写作上,都开启了全新的史学方向。也许足以令所有同行惊奇和羡慕的是,金茨堡写得流畅、清晰且引人入胜,不是小说,胜似小说。必须强调的是,此书的中文翻译质量非常高,称得上当今的最佳译笔,是罕见的高水准学术翻译。对金茨堡有兴趣的读者还应该读同一出版社同时推出的他的另一部名作《夜间的战斗——16、17世纪的巫术和农业崇拜》(朱歌妹译)。
支配与抵抗艺术:潜隐剧本 [图书] 豆瓣 Goodreads
Domination and the Arts of Resistance: Hidden Transcripts
8.1 (22 个评分) 作者: 詹姆斯·斯科特 (James C. Scott) 译者: 王佳鹏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21 - 4 其它标题: 支配与抵抗艺术
无权者与有权者之间的对抗充满了欺骗——无权者假装恭敬有礼,有权者则故意夸大他们的名望与掌控能力。如果仅接受这些表面价值,我们将无法把握权力关系中的各种矛盾、紧张和内在可能性。

通过考察世界各地文学、历史学、政治文化中的实例,著名政治学、人类学者詹姆斯· C. 斯科特深入探讨了支配者与从属群体的公开剧本及潜隐剧本之间的联系、区别和界限。出于各自的利益考虑,有权者与无权者会心照不宣地在公开互动中合作共谋,这使得公开剧本往往带有程式化和仪式化的色彩。相对地,任何从属群体都会在其苦难之中创造出特定的潜隐剧本,这些发生在后台的话语、姿态与实践代表着他们对支配者的某种权力批判。与此同时,有权者亦会发展出他们的潜隐剧本,即那些使其统治得以维系但又不能公开承认的措施和观点。

斯科特指出,在公开剧本和潜隐剧本之间最具分歧的地方,话语和权力关系会得到最为显著的表露;两者的交界之处,则是支配者与从属者持续斗争的重要地带。这部里程碑式著作,将修正我们对从属、抵抗、霸权、民间文化和反叛背后的各种观念的理解,并为权力关系的研究提供一条新的路径。
生成式前网友: 还是那个一如既往站在弱者一边对抗强权的斯科特,略有不同的是这一次他要揭示的是,弱者对强权的抵抗不是一个理想,而是无处不在的历史与现实,只是为人们所忽视,或者说,是人们选择予以忽视。善于创造新工具的斯科特这次祭出的法宝是“潜隐剧本”——隐藏在公开剧本之下的表演依据,写在文字后面的意志、情感、立场和行动。在斯科特的透视之下,无权者与有权者之间的对抗充满了假象,一方假装服从,一方夸大其掌控能力,只有我们能阅读潜隐剧本时,这种对抗的复杂性和可能性才会显现出来。比如他说:“支配者必须呈现的表演,不仅源自弱者的期待,还源自他们的理念或者那些他们视之为其权力正当性基础的观点。”权力表演的方向与局限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被支配者对支配属性的理解,无论这一理解是否接近真相。斯科特此书接续他的《弱者的武器》和《逃避统治的艺术》,开掘被支配者视角的历史观的理论矿藏,从未减弱其批判性和启发性。
利马之梦 [图书] 豆瓣
7.5 (22 个评分) 作者: 吕晓宇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21 - 8
一个身陷志业危机的政治学学子,面对学术和生活的困惑,偶然得到机会前往秘鲁,进入一支总统候选人的竞选团队,亲身地实践何为“做政治”。在这个过程中,秘鲁乃至拉美的历史碎片不断闪现,作者的文本知识与现实经验不断碰撞,由此,他重新思考有关政治实践、学术意义和真实生活的问题。这本 书不仅是作者个人的一段实践记录、旅行笔记,也是一个青年人对自身与世界、知识与行动的关系的真诚反思。在一场恍然的利马之梦里,潜藏着更多思考和行动的可能。
推荐语
亲身参与秘鲁政治的个人经历已足够炫目,不过这本书更动人的是作者对世界与自我、学术与人生之间紧张关系的持续发问,这些发问不仅会蕴结沉郁的忧伤,还能激发平静面对一切不确定的时代勇气。——历史学家、作家 罗新
《利马之梦》以一段极为特殊的观察性参与经历,精彩再现了2016年秘鲁总统选举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事,为透析拉美政治的现实与超现实提供了一个独特视角。——法学博士、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 郭洁
晓宇是我心中理想的青年知识分子的模样,视野开阔、生机勃勃,随时准备卷起袖子,进行一场智识与经验的双重冒险。这本《利马之梦》正是明证。——作家 单向空间创始人 许知远
文本的世界越来越恢宏,却永远无法取代经验的世界。选择了以学术为志业的晓宇意识到理论与现实之间的巨大鸿沟,从英伦的象牙塔远赴南美的喧嚣街头,对秘鲁政治进行了一番沉浸式体验,体味到“进入现场”的伟大意义,无意中也重拾了中国士人“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宝贵传统。——南京大学西班牙语系副教授、拉美文学研究者、译者 张伟劼
利马之名源自南美当地的克丘亚语,本意是“说话者”,而晓宇的《利马之梦》难得之处在于,其中展现的是当代青年学人将实践、阅读与思考紧密结合后的言说。全球化时代中国去往海外的参与者虽然日渐增多,却往往敏于行而讷于言,书斋中的研究者视野日渐广阔,但却难以落到实处。晓宇的经历也许很难复制,但国人需要这样一猛子扎进未知的勇气,也需要坚持思索的“知识分子的矫情”。——文学博士、译者 王渊
生成式前网友: 现在已是北大青年教师的吕晓宇几年前还是在牛津读政治学的一个博士生,他得到一个机会参与2016年的秘鲁总统选举,加入某位有土著背景的前总统的竞选团队,深度观摩在外界看来相当混乱的拉美民主实践。他的专业训练、文本学习、人生体验和职业准备,都在这一田野过程中面临一而再再而三的拷问,这些拷问成为这本乍看似乎只是本田野记录的小书最大的亮点。亲身参与拉美政治的特殊经历已足够炫目,而作者对世界与自我、学术与人生之间紧张关系的持续发问显然更富意义、更加动人,因为,不论对作者还是对读者来说,这些发问不仅会迫使自己反观过往、蕴结忧伤,还能激发力量,让我们可以平静面对现实和未来的一切不确定。
深时之旅 [图书] 豆瓣
UNDERLAND:A Deep Time Journey
8.5 (22 个评分) 作者: [英] 罗伯特·麦克法伦 译者: 王如菲 文汇出版社 2021 - 7
“深时”是地质时间概念,是地下世界的计时单位。在萨米族传说中,地下世界像是人世的颠倒镜像,地面就是镜面,“生者直立,而逝者行走时上下颠倒,二者的脚彼此接触”。本书讲述的是黑暗之旅,是对地下世界的求知之行。从中石器 时代藏骸所、深海实验室、森林菌根网络,到双生地下城、地下无星河、战时万人冢,再到洞穴岩壁、冰臼、核废料处置库… 我见到了一些希望自己永远铭记之物,也见到了一些宁愿从未目睹之事。我们脚下的世界,不只安顿着黑暗和死亡,也珍藏着隐秘的人性、漫长的文明。
生成式前网友: 罗伯特·麦克法伦是当今最著名的旅行写作、自然写作作家之一,考虑到他的学院派背景,他对野外的痴迷似乎与他在图书馆的探险出人意料地无缝对接。他的《心事如山》、《荒野之境》和《古道》出版不久即成经典,而这本《深时之旅》却比他之前的所有作品更具雄心和慈悲心。他把目光投向脚下的世界——那个被时间抛弃的世界,那些古代洞穴、地下城市、废弃的矿井、隐秘的坟茔和幽深的冰洞,对它们进行了全景式探索。他的回访既是对往昔的发掘和复原,又是对人性幽暗面的揭拨和撕扯。每一个人都毫无困难地看到自己是往昔人类的后代,却常常意识不到自己也将会是未来人类的祖先,每一代人既是儿孙又是祖宗,既继承前人又留赠后人。书中反复出现的一个震撼人心的问题是:我们会成为好的祖先吗?
历史的运用与滥用 [图书] 豆瓣 谷歌图书 Goodreads
The Uses and Abuses of History
7.8 (36 个评分) 作者: [加] 玛格丽特·麦克米伦 译者: 孙唯瀚 一頁丨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1 - 3
【编辑推荐】
北京大学历史学家罗新教授特别推荐。
.
当我们制造谎言或是只从单一视角出发书写历史时,我们就在滥用历史。
——玛格丽特·麦克米伦
.
★撷取近现代舞台上的知名人物与事件,解读历史如何被看不见的手所操纵
当今世界,对历史的操纵越来越普遍。独裁者可能会压制历史,以免失去威权统治的立基点。民族主义者可 能会讲述关于过去的虚假故事。政治领导人可能通过说谎来动员人民。
牛津大学教授麦克米伦撷取近现代人物史事,从罗伯斯庇尔、希特勒、丘吉尔到克林顿和小布什,皆是引领一时风骚的政治外交巨子,以各国政治及历史人物的大小故事与关键时刻借镜、立论,讲述了历史如何被扭曲、美化和政治化,反映史实理解的多重可能。
.
★顶级史学名家,非凡的国际视野
麦克米伦是当代西方史学界声誉卓著的大师级人物,主力研究领域为一战史事、国际关系及外交史,家承显赫,其曾外祖父即为主导一战后巴黎和会的英国一代名相劳合•乔治。
本书是其浸润在政治外交领域笔耕多年的心得集成,展现了她非一般历史学者所能及的国际视野。
.
对于任何想要了解正确理解历史的重要性的人来说,这部雄辩、高度可读,且极具说服力的作品,是一本必读书。
——《出版人周刊》
.
麦克米伦是一位杰出的历史学家,她讨论的话题从1919年“巴黎和会”到伊拉克战争。她也是一位有天赋的作家,对历史各种用途的描述信手拈来。她告诉我们,当我们试图塑造未来时,我们不能不唤起过去,但是应该以应有的谨慎和谦逊来使用它。
——约翰·格雷,《卫报》
.
【内容简介】
政治领袖压制真相;民族主义者虚构神话;历史学者试图总结模式;谁真正拥有历史?
.
牛津大学史学名家玛格丽特·麦克米伦从历史和集体记忆、个人认同、国族主义、记忆与遗忘、专业史家的职责等面向切入,剖析人们如何利用历史来认识过去、理解现在和想象未来。她提醒我们,历史往往是一个陌生的国家,重新审视对历史的理解,避免在思维上落入太过常见的陷阱,甚至成为牺牲品。
.
麦克米伦是以研究国际关系史著称的史学名家,她在本书中撷取近现代人物史事,从罗伯斯庇尔、希特勒、丘吉尔到克林顿和小布什,皆是引领一时风骚的政治外交巨子,本书是其浸润在政治外交领域笔耕多年的心得集成,展现了她非一般历史学者所能及的国际视野。其文字精辟、诙谐、雄辩有力,本书可说是一份历史如何被扭曲、美化和政治化的最佳总结。
生成式前网友: 人们总是拿过去来解说当下,当下越扑朔迷离,被纠缠进来的历史就越混杂易变。历史学家的责任,与其说是澄清事实、还原历史,不如说是从专业角度鼓励人们正确地引据历史,同时尽可能地防止人们滥用历史,比较之下,防止滥用历史是更重要也更艰难的使命。玛格丽特·麦克米伦《历史的运用与滥用》我六年前读过原版,今年再读孙唯翰的译本,同样感受到当初的激动与赞赏。什么是滥用历史?麦克米伦说:“当我们制造谎言,或是只从单一视角出发书写历史时,我们就在滥用历史。”防止滥用历史,意味着我们必须生产多视角的历史,要让大众理解历史学没有标准答案,过去与现实一样充满流动性、开放性和可能性。
法西斯谎言简史 [图书] 豆瓣 Goodreads
作者: [阿根廷]费德里科·芬切尔斯坦 译者: 张见微 一頁folio|辽宁人民出版社 2021 - 11
★只有理解了法西斯与谎言的关系,才真正知道法西斯是怎么回事
撒谎和政治一样古老。以更大的善为名掩盖真相,是大多数政治史的标志。君主、自由党和保守党也说谎,但谎言在他们那里是附带的,不像法西斯主义者,“我撒谎故我存在”,并且不知道自己在有组织地撒谎。法西斯得势的历史也即谎言掌权的历史。
★阿伦特的“平庸之恶”只说了一点,但还有更重要的一点
阿伦特让我们了解了谎言在极权体制中的作用,但是她忽略了一个更重要的问题:为何法西斯主义者会将简单的、往往可憎的谎言视为真理,有的甚至不惜为之而死。本书表明,艾希曼不仅是平庸的,更是狂热的。这种狂热绝非只是病态的激情,背后有它自身的一套逻辑。
★不只是希特勒和墨索里尼,打破在谈论法西斯主义时的欧洲中心主义
一般讲法西斯主义,几乎等同于纳粹,偶尔延伸到意大利,过于欧洲中心主义,忽视了法西斯主义是一个跨国现象,尤其拉美是重灾区。而本书填补了这一块,并且主要以博尔赫斯为批评资源,让我们明白这位失明的大师绝非中国作家想象的,活在书本中。
★不仅是法西斯主义的历史,更是民粹主义的照妖镜
民粹主义是根据民主时代的要求改头换面的法西斯主义,因此本书不仅分析了历史上的法西斯主义谎言,还剖析了特朗普、博索纳罗等当权的右翼民粹领袖言行背后的实质,为我们敲响了警钟。
【媒体推荐】
关于法西斯主义与真理之间复杂而棘手的关系,再没有比这更好的书了。
——贾森·斯坦利,耶鲁大学哲学系教授
费德里科·芬切尔斯坦提供的这份重要的纲要,关乎一条贯穿着现代政治的隐秘的接缝。这不仅是一部灵巧的法西斯主义思想史,而且迫切地提醒我们,在我们这个充斥着“另类事实”和“假新闻”的时代之下,隐藏着深深的仇恨之井。
——《华盛顿邮报》
如果你想深入了解可能导致法西斯意识形态的假新闻、谎言、反转和心理学,请拿起这本薄薄的书。它让人大开眼界。
——亚马逊网读者
【内容简介】
法西斯主义历史带来的一个重要教训是,种族主义的谎言会导致极端的政治暴力。如今,世界各地涌现出了一波新的右翼民粹领袖。就像过去的法西斯领袖,这些民粹领袖的政治权力在很大程度上源自对现实的质疑,对神话、愤怒和偏执的支持,以及对谎言的宣扬。
如果想了解我们棘手的当下,就需要关注法西斯意识形态家的历史,关注他们的修辞是如何,以及为何导致了大屠杀、战争和毁灭。
本书旨在提出一个历史学框架,考察法西斯分子如何不仅接受谎言,而且将其整合为独特的、非理性的“真理”,以服务于其政治目的。法西斯主义所理解的真理不需要经验证据的证实,而是来自对超历史神话,尤其是种族主义神话的直觉确认。法西斯领袖被视为真理的化身,进而作为人民和民族的化身,依靠独裁式民主进行统治,操纵或发明事实。当有组织地撒谎成为生产神话的手段,法西斯主义必然是反对民主的,并且要求对历史发动战争。
生成式前网友: 我们对法西斯主义这个词可能都不陌生,因为中文语境中常称包括中国抗战在内的二战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但是在中国,有关法西斯主义思想脉络的知识并不普及,很多人把法西斯和纳粹简单地视为疯狂,并且一般不认为法西斯主义在二战以后还有什么影响,更不会想到我们身边五颜六色的思想言论中每每飘过法西斯主义的遗产。阿根廷历史学家费德里科·芬切尔斯坦的《法西斯谎言简史》对我们来说是一本补课的书,特别是因为此书选取了一个日常的切入点,即法西斯主义者总是会有组织成系统地制造并传播谎言,这样就把法西斯主义、纳粹主义与如今世界上颇为常见的民粹主义联系起来,指出它们之间的血缘亲属关系,以警示对民粹主义掉以轻心的政治家、知识分子和社会公众。读芬切尔斯坦这本书,我们有时候会非常吃惊——难道我们离一百年前如此之近吗?有人说历史虽不重复却会押韵,芬切尔斯坦是不是就这样找到了一些历史的韵脚?“每当希特勒要颠倒是非的时候,他总是会谈论起大是大非。”在法西斯主义和纳粹主义思想史研究中,这本书一个最突出的贡献是加入了拉美视角,清理了我们几乎一无所知的拉美地区的法西斯主义思想史(同时让我们添加了对博尔赫斯的敬意)。
晚清官场镜像 [图书] 豆瓣 Goodreads
8.0 (8 个评分) 作者: 邱捷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21 - 5
【内容简介】
晚清州县官杜凤治宦粤十几年,留下一部数百万字的日记,主要内容是杜凤治眼里和心中的官场。日记如同一面镜子,照出晚清官场的百态,为州县衙署的具体运作、州县如何借助士绅的基层权力机构管治乡村社会等方面提供了很多细节。南海知县任上的日记反映了晚清官府对大城市的管治。有关听讼 的记载透露了州县官在审案时的种种考量,使今人得以了解官员为何经常偏离王法做出判决。有关州县催征的记述,有不少清代赋税研究者尚未充分注意的事实。对官员交往、馈送、收支的记述,构成了一个个关于晚清官场“无官不贪”的生动而可信的故事。
【编辑推荐】
本书信息丰富,众多鲜活材料刷新了人们以往对晚清“基层治理”的认知。由于日记的私密史料性质,对其耙梳可见晚清地方政治的实在肌理,而非写在典章制度里的“纸上政治”。书中对官场各色人物均有描摹;亦写出地方官的种种公务——如在“刑侦”技术极为落后的情况下审命案,在不知纳皇粮为天经地义之事的地方收皇粮,协同地方士绅士完成有限的“城市公共服务”等;对广东的民生礼俗、岁时节令也有勾勒。对研究政治史、经济史、社会史的学者,对于对近现代历史感兴趣的知识大众,本书都有阅读价值。
【一句话推荐】
日记如同一面镜子,照出晚清州县官杜凤治笔下的官场百态。
生成式前网友: 我一般看到书名有“官场”字样就会敬而远之,这一次好在有师友提醒我才没有错过。这本基于一名晚清州县级官员的日记写成的晚清地方政治社会史,一开始读就让人停不下来,大开眼界,感触良多。作者以近代史专家的身份整理原始文献,小中见大,细处求深,寓原创性研究于平实晓畅的叙述之中,既有超强的可读性,又饱含锐利的史学分析。由于书中随处都是作者精心选录、巧妙引据的日记原文,读者深深沉浸在日记反映的历史世界里,可能容易忽略这本研究性著作的学术取向:作者着力于那些过去研究不足的地方(详人所略,略人所详),比如省府都会所在的首县地方官行政特色,州县级地方官与佐杂吏员的复杂关系,他们如何领导并直接参与颇具暴力色彩的催征,如何审案断狱,如何利用和应对地方士绅,以及普通官员的日常生活。如果没有对杜凤治日记的大量引文,这几个方面的侧重研究难免流于抽象条文,但如果没有作者对晚清制度与社会的透彻把握,这些引文也难以体现足够的学术价值。对我这样不熟悉晚清文献与史料的人来说,最受震动的还是那些细节,即书中引用的日记原文和作者的分析,比如科举制度下年龄的增大与减小,候任官员的艰难生活,地方官灰色收入的途径与数额,等等。在2021年新出的史学著作中,这是在可读性与学术性两个方面都相当突出的一部。
当经济遇上法律 [图书] 豆瓣
作者: 邱澎生 浙江大学出版社 | 启真馆 2021
明清中国的一些商业城镇曾经发生经济组织、经济法令乃至文化意识形态方面的变动,进而促成当时的制度变迁。针对苏州商人团体、苏州与松江棉布加工业、云南铜矿业与重庆航运业的种种经济组织,还有重庆债务与合伙诉讼、明清商业书的传播,邱澎生进行了具体的个案分析,借以呈现当时中国在“经济组织、法律体系、文化观念”三者间的密切互动,希望能进而论证这些变化如何共同构成明清中国的“市场演化”。至于如何比较明清中国与西方商业制度史的异同,邱澎生主张:与其斩钉截铁地简化近代西方种种复杂的发展历程,研究者或许可以保持更开放的心态,来探究包括中国在内的西方以外地区如何进行其各自的市场演化道路。
生成式前网友: 读过《当法律遇上经济——明清中国的商业法律》,再读这本《当经济遇上法律》,才体会到邱澎生对明清商业的制度与实践多个层面都有深刻的理解。在这本书里,作者考察商业城镇的经济组织和相关法令所发生的变化,以及与之适配的文化观念的演化,如何共同推动了王朝相关制度的变迁。书中选取的经济组织个案有苏州商人团体、苏松棉布加工业、云南铜矿业与重庆航运业等,借助重庆债务与合伙诉讼的个案讨论法律体系如何因应商业变迁,又通过考察明清商业书籍的传播,研究社会文化如何在商业时代发生相应的演化,由此建立起对经济组织、法律体系、文化观念三者间密切互动的新认识,从而呈现明清中国“市场演化”的历史逻辑。书中部分章节过去作为单篇论文发表时我本已拜读过,读到全书才对作者的全局观有所领会。
创建日期: 2022年1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