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出版的人文書籍

SeattleRead

SeattleRead @SeattleRead

4 本书  

台灣出版人文書籍

天堂春夢:二十世紀香港電影史論 [图书] 谷歌图书 豆瓣
作者: 游靜 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2024 - 05 其它标题: 天堂春夢
電影是時代變遷的見證者!本書重溯香港上世紀20至90年代的文化脈絡,建構出香港電影中文化政治的史觀,對昨日與今日的香港,提供不一樣的理解。
作者游靜爬梳大量原始資料,穿梭於電影個案解讀、影人自述,及時空政治脈絡分析;大歷史與微歷史之間,國、粵片兼論,細緻勾勒出香港百年璀燦光影,洞察歷史足印的偶然與必然,為華語電影研究、殖民及冷戰研究、香港文化研究,開創新天。同時提出關鍵探索及叩問:
▎對香港的思考成為協助反思其他華語文化歷史的資源。▎作為華語電影世界的夢工場,香港電影的獨特貢獻在哪些方面。▎香港電影史如何與文學史息息相關?▎香港電影成為無權無勢的庶民抒解焦慮不安的重要場域。▎李小龍的奮不顧身是香港傳奇的比喻。▎香港主流道德價值曾經歷怎樣的翻新打造。▎「大冷戰」與「小冷戰」如何影響香港電影發展?▎香港電影史如何同時見證殖民治理與文化冷戰的軌跡?▎資本主義現代性怎樣改造性/別關係,風月片如何展現反殖心結。▎新浪潮電影如何叩問香港的冷戰前沿位置?▎喜劇是香港夢的呈現?無厘頭揭示時代的壓迫、港式主體的反撲?
透過回顧香港電影史,進一步深思過去耳熟能詳的電影、人物、性別角色、文化歷史及其構成,體味今天華語以致全球流行文化,如何依舊從這份龐大深厚的歷史遺產中取經。

國內名家一致推薦王君琦(國立臺北藝術大學電影創作學系副教授)井迎瑞(前國家電影資料館館長)李焯桃(香港電影評論學會董事局主席、M+香港電影及媒體外聘策展人)林文淇(國立中央大學文學院教授、台灣電影研究中心主任)重點就在括號裡(影評人)張小虹(國立臺灣大學外文系特聘教授)許仁豪(國立中山大學副教授)馮美華(獨立藝文工作者)黃建業(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副教授)聞天祥(影評人)羅卡(香港電影資料館前特约研究員)──好評推薦(依姓氏筆劃排序)
好評推薦很喜歡游靜老師談楚原導演以及李翰祥導演一段,當時年紀輕,看完只覺得輕浮。經老師分析,深感我當年真是大錯特錯。──重點就在括號裡(影評人)
構越香港電影70年發展,游靜以不同的史觀,為主流華語片論述,作出新平衡。也凸顯了港產作品的豐富性。──黃建業(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副教授)
原以為香港電影「這麼近」,本書卻能讓我們看到「那麼遠」。拜讀完,香港於我也有了更複雜的情懷與意義。」──聞天祥(影評人)(推薦語依推薦人姓氏筆劃排序)
末日練習 [图书] 豆瓣 博客來
作者: 廖偉棠 聯合文學 2024 - 5


睽違二十年,廖偉棠再次出版小說集
「這是時代的失眠症把我魘著了,可是我喜歡這種驚醒,不斷驚醒。」
 
  在《末日練習》中,地球被巨大到如同墨西哥的外星人籠罩天際,人類在它面前沒有祕密;一位詩人與其他乘客一同經歷了飛機故障,而這趟航班是飛行史上最大的謎團;西藏轉世靈童與魔鬼數百回合的傳奇鬥法,每一次都是末日的預演;民國初年,久旱逢雨,神祕的人魚公子變幻莫測;舊愛的鬼魂現身,只為再死一次……
 
  廖偉棠在科幻與玄幻、夢境與清醒之間穿梭,將創傷、暴亂和不義串聯,彷彿一場又一場的噩夢,不斷驚醒。「末日」或許不在未來,而是無所不在,不該發生的已經發生,即將發生的已成為過去;「練習」不是未雨綢繆,而是重複悼亡,預言幽靈的歸返。
 
  廖偉棠:我的小說寫得比詩放鬆很多,雖然我在小說中時刻不忘自己詩人的身分、詩在這個屬於我的文字宇宙中強烈的存在感。在這種放鬆中,我漸漸重獲了結構的快感、虛構與想像的快感,這是我寫那些越來越沉重艱澀的詩時不可能有的。我希望詩與小說之間的界限更模糊,讓作者與讀者的靈魂、離散者和留守者的靈魂,在這些文字的迷宮裡漫遊穿梭、秉燭夜遊。
 
專文推薦
 
  王德威(中央研究院院士):廖偉棠寫的不是香港的過去與未來。他寫的是香港的「原來」與「後來」。該發生的不該發生的都已經發生,因緣俱分進化。在更廣袤的劫毀裡,香港後來怎麼了? 當大敘事頭頭是道的描寫香港未來時,廖偉棠暗示香港的後來說不清,也不必說得清。
 
  高翊峰(作家):「以詩戲仿了小說、以小說戲仿了詩。」這些戲仿,形式上穿引歷史、古典、科幻、奇幻、寫實、魔幻。作者逐篇如俄羅斯娃娃套用,多重的後設,在不同的時輪所在地,以詞彙向這個時代吹拂文字風暴,試圖洗滌一切似罪與無惡。

素食者 [图书] 博客來 Goodreads 豆瓣
채식주의자
8.2 (17 个评分) 作者: Han Kang / 胡椒筒 译者: 胡椒筒 漫遊者 2023 - 5 其它标题: 素食者【亞洲首部榮獲國際曼布克獎作品】
管他世界的壓迫與否定,她找到了唯一的出路:成為一株植物。
「我的身體需要澆水。」她的身上冒出枝葉,手上長出樹根……
唯有融入土壤,她才能萌芽重生。

榮獲國際曼布克獎x韓江
亞洲第一位獲獎作家 探索人類內心壓抑的瘋狂與傷痕之作
◎2023年全新完整翻譯,全新封面設計,新增知名文學評論家許允溍專文導讀
◎美國獨立書商協會排行榜、倫敦標準晚報暢銷文學小說榜
◎韓國小說文學獎、今日青年藝術家獎、李箱文學獎、東里文學獎、萬海文學獎得主
◎小說改編同名電影入圍2010年日舞影展世界劇情片

我再也沒辦法忍受肉的味道。
只有植物能讓我平靜,讓我渴望。
就這樣倒立著,變成一棵樹吧……
在開始不斷做著充滿殺戮和鮮血的噩夢之前,英惠只是個生活平凡至極的家庭主婦,無數失眠的夜晚和夢中恐怖的景象令她飽受折磨,有一天,她突然無法再吃肉、無法忍受肉的味道,成為了一名「素食者」,這個小小的舉動不但讓她的婚姻陷入危機,並且成為一連串失控之舉的開端。
英惠的姐夫是個藝術攝影師,正陷入創作的低潮。他從妻子那裡聽說小姨子英惠的臀部至今還留著胎記,突然產生了久違的靈感,身上彩繪著花朵的全裸男女交合的場景,從此鐫刻在他腦海裡。他想要在英惠的裸體上作畫,並拍攝成影片。英惠成為姐夫的模特兒之後,身上的花朵彩繪竟然讓她不再受到夢魘困擾,也重新燃起她的肉體慾望……
因為小時候一同活在被性情暴躁的父親家暴的陰影下,仁惠把照顧妹妹英惠當成這輩子的責任。然而,她內心其實痛恨著住在精神病院逐漸走向瘋狂世界、把一切丟給她的妹妹。看似開朗穩重的仁惠,也曾有過對生活萌生倦怠和絕望,拋下稚子尋死的舉動。痛苦而壓抑的她,是否能帶著掙扎在噩夢邊緣的英惠,踏上自我救贖新的旅程?

《素食者》由三個章節構成,每章分別以不同的視角刻畫行為日趨極端的素食者英惠。在她斷絕食物的過程中,融合了關於暴力、美、欲望、罪和救贖的疑問。書中出現多種意象:絢麗的盛開花朵、直挺的陰鬱樹木、花瓣大小的藍綠色胎記、血淋淋的垂死動物與飛翔之鳥,有性的符號,卻非刻意強調煽情。作者行文如詩,捕捉瞬間掠過的情感來勾勒角色無奈又痛苦的命運,有如一則黑暗預言。
好評推薦
《素食者》是一本會讓人一直想讀下去,想知道「接下來發生什麼事」的小說。崩壞的結局在一開始似乎就若隱若現,但我們還是抱著興奮的期待和悲傷的預感繼續往前,就像人生。如果哈姆雷的問題是To be, or not to be,那在《素食者》中就是「吃,或者不吃」。雖然整體的氛圍是壓抑悲傷的,但也因為小說人物的坦率,而讓人有了一種平靜安慰、甚至愉快的感覺。——林蔚昀(作家)
心理疾病患者的內在存著另一個世界。某些畫面、顏色、行為完全是超現實。怎麼產生跟影響的?甚至內化成自己的生存意識,這部小說解釋了一些身為人的悲哀。家庭的暴力、旁人的沉默無援、限於壓力環境而無法脫離、讓己身逐漸平面灰化,成為最不起眼的個體。這種安全其實是欺騙。《素食者》一步步推演出精神領域的偏軌,演繹出人之所以不想為人的過程,或失控的狀態,是一部非常細膩的小說。——顏艾琳(詩人)
媒體評論
● 這個故事恐怖地描繪出身邊人的不可知,即你突然察覺你其實完全不認識身邊的某個人……作品的三段式結構很精彩,逐漸地挖出更深、更黑暗的角落;作者筆法簡潔卻讓人縈繞心頭,最令人難忘的應該是其中壓倒性的故事高潮,一個幻象似的、但情感上真實的片刻,這必然是今年最強有力的故事之一。這是部獨創、擾動人心與令人難忘的作品。——《出版人週刊》
● 這部作品以一種幾近於催眠般的寧靜氛圍,被各種超現實的意象和令人驚恐、卻可辨認出的絕望時刻打斷,緊緊抓住了讀者的注意力。韓江的書寫,有力地展現了渴望所具有的毀滅力量,以及選擇去擁抱還是否定這樣的力量。故事用了許多幾乎是奇幻式、教人陌生的細節,深入探索一種非常人性的覺察經驗,也就是當人不再滿足於為何生命僅是如此。一部不凡與迷人的作品,筆法優雅卻強力擾動人心。——《柯克斯評論》
● 這是韓江第一部在美國問世的作品(希望未來還能引進更多新作)……小說風格是寫實、心理描述的,絕無留給讀者這是篇童話或變形神話的迴旋空間。我們都喜歡讀女孩的魚尾巴變成了人腿,或胳臂變成了樹枝的故事,但是一個人卻不可能成為一株綠色植物。主角英惠似乎沒有理解,這一切讓她變得危險與受到詛咒。——《哈潑雜誌》
● 簡潔、驚人的小說……作者以優雅準確的筆法,呈現文化壓迫之下的家庭失和,讓讀者在閱讀中變成主角的同謀。——《圖書館期刊》
● 多虧了卡夫卡,這部描述南韓女子在放棄肉食之後,身心上有了徹底轉變的故事,會讓你在閱讀過程中掩口大驚。——《歐普拉雜誌》
● 有一輩的作家,企圖探索每個人命運背後的祕密趨力、野心與苦難的故事,韓江就是其中之一……這部小說處理了暴力、精神失常、文化的侷限,和身體作為最後避難所與私人空間的價值。——《阿根廷時報》
● 這部小說裡那種近於變態的誘惑,源自字裡行間的畫面詩意。它們暴力又情色,彷彿惡夢。整部作品像是充滿了大型花卉的房間,濃濃的麝香味掐住你的喉頭。—《綠色阿姆斯特丹人雜誌》
● 黑暗夢魘、升溫中的緊張、令人戰慄的暴力……這部南韓作品真教人過癮……這是一部官能、刺激和暴力的小說,充滿了強有力的意象、駭人的色彩與讓人不安的質問……逐句讀來,這個故事精彩無比……很難有作品可與之匹敵。——《衛報》
● 這是一部奇特迷人的小說;故事裡充滿虛無,卻也有著抒情。書寫風格收斂,即使是描述最狂熱與暴力的片段亦然。這部作品有著超現實和魔法的特質,特別是在描述自然與身體景觀時,讀來是如此動人,儘管諸多磨難圍繞仍不減其美麗。——Arifa Akbar,《獨立報》
● 這部短短的小說是我讀過最駭人的作品之一……既刺激又富想像力……作者展現了在這個講究禮貌的社會中,自然、性別與藝術如何相互衝撞……那些勇於建立自己身分認同的女人都會被處死。敘事清楚地告訴我們,韓國禮教的壓力謀殺了她們……讓人坐立難安的小說。——Julia Pascal,《獨立報》
● 奇特、優雅的故事……這個後人類奇幻故事最讓人不解之處,是當身邊人都施以壓迫與否定的世界,主人翁似乎是找到了合理出路。——《泰晤士報文學增刊》
● 這部小說很快地以它對內心創痛的毀滅性研究,達到了黑暗、威嚇的才華,類似於天才的日本作家小川洋子……這部作品並非只是對於虐待女性的警示故事,它更是對於折磨與苦難的思索,討論躲避與一位夢想家如何逃脫。更重要的是,故事談的是空虛、所有的希望與安慰都將落空後無計可施的憤怒……探索野蠻之美和令人不安的身體。——《愛爾蘭時報》
少年來了 [图书] 豆瓣
소년이 온다
9.2 (173 个评分) 作者: 韓江 译者: 尹嘉玄 漫遊者文化 2018 - 1
很荒謬吧,拳頭怎麼可能贏得過槍呢?
1980年5月,韓國光州市民與學生組織示威遊行反抗全斗煥政權。15歲的少年東浩和朋友正戴,也一起參加了示威活動。當政府派軍隊進駐光州冷血鎮壓,軍人開始開槍射殺市民的時候,東浩害怕地逃走躲了起來,並且親眼目睹正戴被當街射殺。
東浩愧疚之餘,來道廳的尚武館找尋正戴屍體,遇到了負責處理遺體入殮的女高中生恩淑,以及年輕的女裁縫師善珠,受她們請求留下來幫忙,也因此認識了館內負責調配人力與物資的男大學生振秀。
在協助無名屍體登記的工作時,東浩不時對自己的懦弱感到自責。幾天後,軍方即將攻入道廳的那晚,東浩下定決心要堅守到最後……
到底為什麼他死了,我卻還活著?
因為處理過屍體、從此無法再吃肉的恩淑;在拘留所遭遇非人對待的大學生振秀;背負著入獄汙點、把自己封閉起來的善珠;未能即時勸說兒子東浩回家的母親,他們剩餘的人生從此都懷抱愧疚,懷念著那名鼓起勇氣迎向軍隊的少年……
创建日期: 2024年7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