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語語系南方/冷戰、帝國、殖民

Gui_Juezi

Gui_Juezi @Gui_Juezi

6 本书  

華語語系南方/冷戰、帝國、殖民

乌暗暝 [图书] 豆瓣 Goodreads
烏暗暝
8.6 (37 个评分) 作者: 黄锦树 后浪 |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20 - 1
调度不同的时间刻度,重新把灰烬还原为火
北京大学“世界华文文学奖”获奖作品《雨》作者
马华文学重量级作家黄锦树 早期代表作品全收录
※内容简介※
《乌暗暝》为黄锦树两本早期短篇小说集的合集。故事多发生在南洋的胶林小镇:移居南洋的华人处在野兽环伺、种族压迫、殖民侵略、认同焦虑的环境中,面临各种形式的离散、失踪,及死亡。黄锦树积极运用后设(元小说)、嘲讽、拼贴等手法与历史的沉疴对话,将马华文学、大马华人的处境以“附魔”的方式展演。在一篇篇黑色文字的背后,是作者对族群记忆缺失的修补、重构,也是对南洋华人集体命运的反省、思索。
※编辑推荐※
☆《乌暗暝》为黄锦树两本出道作品的短篇小说合集,为黄锦树早期作品首次完整引进大陆。其中收录《落雨的小镇》《说故事者》《M的失踪》《鱼骸》等多篇得奖作品。
☆在这二十一篇重量级作品中,读者可以读到充满热带原乡风情的景物描摹、一触即发犹如惊悚电影的悬疑氛围,黏腻溽热雨声不间断的边远小镇印象。人对于家、对于故乡最深层的复杂情感,在黄锦树的笔下展现得淋漓尽致。
☆作家将南洋沉重的历史串在多篇小说里,不只是作为一个背景设定,而是要借着这种书写方式,重新诠释一些逐渐遭人遗忘的历史,反抗主流的解释,反抗人们对某些故事的刻意遗忘。黄锦树用的不是传统的写实笔法正经地写某个事件:他笔下的场景四分五裂、人物的情绪和记忆分崩离析。正如马华文学研究者张景云所指出:“他通过一种新的叙事艺术,一种不像小说的小说,来建构一个霸权毫无专制话语权的‘虚构的真实’”。
☆在黄锦树小说中,对于“马来西亚华文文学如何成立?”“马华文学经典缺席”的叩问作为隐藏在小说背后的主题不时浮现。早在二十多年前,他就针对当时马来西亚华文文坛的腐朽做出尖锐批判,著名文学学者王德威曾评论他是中文学界的“坏孩子”、南洋的摩罗(鲁迅语,摩罗精神指勇于反抗传统压迫的叛逆精神)。这样关于华文文学的大哉问,作为一面镜子,很能引发人们对于本地文学现状的思想激荡,从而反思过去、追寻未来。
☆特别收录2017年新序、两篇初版自序,以及张惠思、杨照、张锦忠、张贵兴的评论文章。
※名人推荐※
黄锦树回首家乡人事,爬梳历史伤痕,前辈的垦殖经验,日军蹂躏马华村庄的血泪(《色魇》《说故事者》),马共兴衰始末(《鱼骸》),以及八十年代印尼非法移民所造成的治安恐怖(《非法移民》),都是笔下素材。胶林小镇总是他构思的始原场景。潮湿凝腻的氛围,简陋质朴的市井人物,阴鸷凄迷,而且时泛凶机。黄锦树是忧郁的,但他“非写不可”。
——哈佛大学讲座教授 王德威
“我们”即使不懂“马华”内心那伤害史时钟、层层累聚之离散者考古地层学的,那么艰难晦涩的整幅二十世纪“史的现场”,也能“魂兮归来”,将之“聊斋化”、福克纳“南方化”、马尔克斯“百年孤独化”的阅读:一种异史与无河之流、鬼影幢幢,符号大矩阵快闪纷繁的神话学式挤压与狂欢。
——作家 骆以军
台湾读者很难理解一个从小受华语教育的大马华人的尴尬矛盾乃至维系甚或扯断这条来自华语母体供给自己养分的脐带时的柔肠寸断和鲜血淋漓。如果说锦树的作品仅仅提供了这种经验显然过度单纯。锦树最大的优点就在陷阱处处,容易误读,如步入一座处女森林。
——作家 张贵兴
黄锦树的小说里多次出现“附魔”的情节,作者被某种神秘的力量支使,写作出似熟悉却又陌生的作品。我们可以把他自己的小说看成是在文学史沉重魅影附魔下的产物。强烈的文学史意识使他的作品具有异于其他新人习作的熟练技巧、明确的创意动机以及可供多方解读的文本厚度。
——作家 杨照
他高明之处,在于没有宗法马华文学现实主义老前辈们的努力,提供族人或读者一盏指路明灯。书中诸篇小说着重的,毋宁是如《血崩》中做“马来西亚史”田野调查的叙述者召唤逝者亡魂般,重新召唤被抑制的族群记忆或失忆,彰显再现的不可能及其政治意义
——文学研究者 张锦忠
通过小说书写,黄锦树一直在为马华文学与近现代文学、甚至是世界文学,细密地做一种内部的勾连。例如其中几篇明显地散发马尔克斯味道的小说,失踪、消散、梦境中故乡的潮湿感、文稿上的蚂蚁,这些熟悉的符号皆反复出现。
——马来亚大学中文系高级讲师 张惠思
※获奖记录※
☆第七届联合文学小说新人奖短篇小说推荐奖(《落雨的小镇》)
☆第二届客联小说奖第一名(《郑增寿》)
☆第十七届联合报文学奖短篇小说佳作(《说故事者》)
☆台大文学奖小说次奖(《伤逝》)
☆第三届乡青小说奖特优奖(《M的失踪》)
☆第六届大马旅台文学奖小说主奖(《大卷宗》)
☆第一届《幼狮文艺》 “世界华文成长小说奖”首奖(《貘》)
☆第十八届时报文学奖短篇小说首奖(《鱼骸》)
☆第十四届洪醒夫小说奖(《鱼骸》)
大象死去的河邊 [图书] 豆瓣 Goodreads
7.6 (10 个评分) 作者: 黃錦樹 麥田 2021 - 4
思索南洋華人命運的重要小說
馬共對我而言是文學的實驗場域,甚至可能讓我抵達寫作本身。——黃錦樹
百年前兩頭公象纏鬥同歸於盡之河,惡臭持續,河魚翻肚,草木都枯死。兩張大象皮和四支象牙、象骨,被村大巫師取走當傳家寶,象牙則獻給紅毛鬼佬。兩張厚重象皮,輾轉賣到好萊塢,被剪裁成蝙蝠俠和羅賓的披風了。
〈遲到的青年〉小說開篇即被緊張肅殺的氣息扼住。這個神祕人物能夠遏制時間流動、甚至偷走時間的能力。青年所到之處,鐘表指針大亂,交通工具緩慢,赤道天寒地凍,孩童瞬間變成老人。透過在一切重要歷史節點中遲到的青年,講述了一個在時間中無家可歸的寓言。
國共內戰後,卯主席敗戰,被送至台灣,與老蔣同在島上。〈再會,福爾摩莎〉帶著喜劇色彩,描繪台灣島上二大獨裁強人之死,以及藏在小說虛實之間的黑色幽默。
大哥留學台灣爾後失蹤,經商的父親重金懸賞尋人;他告誡二戰後留在南洋的前台籍日本兵說,台灣已是共產主義實驗室,有任何不同想法都可能被「整」,或被送去勞改,挖礦、清除從中國海漂來的垃圾……〈似乎是〉裡提著老皮箱返家的青年,跟無人島上的青年會是同一人嗎?
馬來語「革莫」是胖子的意思,綽號叫革莫的人,人生遇見了五個名字都叫建國的人,其中包括一名女同學百合子。〈建國那回事〉描寫革莫叫建國的朋友與同學不同的生命際遇。
〈大象死去的河邊〉描述血月喚醒老婦伊尼的過往,童年的她居住在一個叫「大象死去的河邊」的小鎮。有一天,家中來了三個北方難民,是俄羅斯馬戲團的魔術師,由父親款待,在這場聚會後父親被帶走失蹤復現後,瘋了。長大後的伊尼結婚、工作於圖書館。有一天她收到一本書名《老虎革命潰敗後的山老鼠革命》的書,這本孤本書是否得以解開她的身世與父親失蹤之謎?而,父親真的有參與革命運動?那晚發生了什麼事?
〈匪夷所思〉怡保市郊一間名為「紅毛丹」的精神病院裡的精神病患,以囈語似的瘋言,正確道出當代人類的病徵。
寫作源於絕望,但在絕望中絕處逢生,創作更令人驚豔的小說。
儘管《大象死去的河邊》不全然涉及馬共,但身處於馬來西亞與台灣之間,作家黃錦樹在思索馬共議題的意義上,它留給我們的遺產是什麼――包括可能發生而實際上沒有發生的。
黃錦樹說:此刻過去、現在、未來同時呈現,在思索東南亞華人的命運的同時,很嘲諷的我將在時空中不著痕跡地消失,消失在歷史敘述的邊緣。我的「馬共寫作」本就是個沒有計畫的計畫,而且很可能一開始就在做「收尾的動作」,現在也還在繼續「收尾」……馬共對我而言是文學的實驗場域,甚至可能讓我抵達寫作本身。對實存的馬共和馬華革命文學的信仰者而言,那是不可理解的,個人主義,小資情緒。
冷戰、本土化與現代性 [图书] 豆瓣
作者: 張錦忠 / 黃錦樹 台湾中山大學人文研究中心;離散/现代性研究室 2022 - 4
《蕉風》作為 馬來西亞 最具地位及影響力的純文藝雜誌,出版迄今六十七年,將其作為馬華文學與文化的研究重心可說是極其適合。而本論文集即以《蕉風》研究為主軸,共收錄十二篇研究論文,分別以「冷戰與國族想像」、「編者的身影」和「交流、反叛與變異」三大主題切入,探討《蕉風》所 反映出的種種議題──那些關於時空脈絡的、文藝思潮的和國族建構的。
火,與危險事物:黃錦樹馬共小說選 [图书] 豆瓣
作者: 黄锦树 有人出版社 2014 - 6
黃錦樹第一本在馬來西亞出版的書。
收錄十一篇馬共短篇,仿如黃錦樹“一個人的戰爭”,潛入陽光打折的森林,迂回行進多方側擊,追擊與隱遁,狂歡與哀傷。
這是他的戰利品:一部狂想曲。一群被歷史玩弄的人。
張錦忠:
小說不是歷史書寫,黃錦樹這批書寫馬共的小說,看似在戲謔歷史與惡搞馬共,其實他所處理的,是重重暗影下的歷史創傷與林蔭深處的集體記憶。黃錦樹以“小說家言”寫出了這段歷史的哀傷。
哀傷的,其實不是“新加坡與馬來西亞歷史”沒有馬共,而是“有馬共的新加坡與馬來西亞歷史”也還是哀傷的歷史。
駱以軍:
“馬華小說”的那個孫悟空的黃錦樹,將華文小說的創作維度,帶進無比自由的故事冒險大曠野,這樣一個現代小說飛行計劃可能擁有最未來設計圖、最大運算資料庫、最強噴射引擎的變形金剛,卻站在一個“預先宣判缺席”的空曠太空。一個魯賓遜,一座“先要把亡佚的父親重新生回來”的孤島。
我想將來的文學史家會重新丈量錦樹這批小說,觔斗雲翻滾又翻滾,將華文小說帶到多麼遠之地。
民國的慢船 [图书] 豆瓣
作者: 黃錦樹 有人出版社 2019 - 6
小說可以言志,也可以喪志。書裡十一篇小說,大抵都是消極憂傷,讀來叫人喪志。但此種喪志,在黃錦樹手裡心底翻出來,更像是玩物喪志。你得沈溺其中,才浮得上來。他自是有厚實的積累與投注,才能召喚膠林深處的馬來亞共產黨、寶島曼波流光裡的檳榔西施,還有那些引人發噱的「詩人作家」們。
於此,「小說」更像是黃錦樹珍惜的玩物,藉此「喪志」,而喪志恰恰是另一種言志,一種更深刻的表達。他以《民國的慢船》一書回應馬來西亞和台灣種種慘狀與怪狀──希冀與無望,情感與斲喪。一為出生成長之地,一為就學定居之地,不知道什麼人,在什麼時候,就因為他剛好在那裡,硬硬塞了個東西給他。他一個人搖著頭在抵抗,但從來沒有把手放下。
黃錦樹:
台灣的局勢令人生厭,民國的歷史顯然已進入傷停時間,因此書名最初擬做《離開民國的慢船》;但大馬的環境看來也並不友善,因此書名一度又擬為《航向民國的慢船》。然而,民國這艘船畢竟泰半都沈沒在過去了,也許只有翹起的船尾一角還勉強是乾的。去除向量之後,在去來之間,老舊的破船只剩下它自己,漂浮在赤道無風帶。
南洋人民共和國備忘錄 [图书] 豆瓣 谷歌图书 Goodreads
8.4 (5 个评分) 作者: 黃錦樹 聯經出版公司 2013 - 10
馬來西亞的月球暗面
從此留住
沒有國籍的人
不被國家承認的魂
回不去的家園
被背叛的祖國
革命如何顛覆家庭/感情  性慾如何顛覆革命
歷史如何顛覆真實     碎紙屑如何顛覆歷史
膠林深處,馬共出沒──南洋華人的政教禁忌
黃錦樹最新短篇小說集《南洋人民共和國備忘錄》
在奇幻想像、魔幻傳奇境地
挑戰歷史不能說的、沒人敢寫的祕密
對共產黨的想像  全面翻轉
一個一身傷疤的謎樣男子
一位在森林深處等待共黨英雄歸來的孕婦
一群因新村計畫餓昏了頭、準備吃人肉的馬共男子
一位因為愛上大哥的女人為自保而供出黨的一切的叛徒
一位走出森林後在出版業大發利市的馬共零餘者
一個讓女生懷孕卻不願意負責的左翼婆羅洲青年
一名被馬來亞建國總理,也就是自己的好友關起來的策士
一群靠馬共經驗扮人偶四處表演的四兄弟
一篇從章魚口中吐出來的殘簡
集評論、小說、散文寫作於一身的黃錦樹,以鮮明的個人風格和馬華題材,開拓了獨具視域的馬華小說風貌。他的小說呈現了大馬政教環境、華人生存寓言和歷史傷痕,關注馬華文學生態、華人移民的處境和命運,無論題材和思考,其顛覆、戲謔和後設技法,和飽滿的歷史憂患,獨具個人強烈特色和風格。
黃錦樹最新短篇小說集《南洋人民共和國備忘錄》收入11篇獨自成立又合為整體的小說,企圖呈現的都是馬共黨人及其親人的真實樣態──並非官方右翼歷史的虛偽,也不是馬共回憶錄所歌頌的英勇──那是一個個有血肉有情慾、正義激昂卻同時會計算利益的活生生個體。在某個歷史的瞬間裡,人咧嘴或哭或笑,連皺紋都凍結。生命的荒謬性。在那樣的片刻,時代的颶風掃過,政權的動盪使得生命的一次性變得如此殘酷,人是再也不能回頭了。那是作者念茲在茲對歷史的懷抱、對即將被湮沒的記憶之召喚。作者有如說書人,以歷史真實為背景,以小說寓言為主題,描繪/虛構了大馬社會極少碰觸的題材──馬共,即馬來亞共產黨,挑釁政教禁忌,引領讀者進入不甚熟悉卻又別具魅力的馬華/馬共視域。
《南洋人民共和國備忘錄》圍繞著馬共,以個人的方式向這些歷史人物致意。小說中不同流亡、離散的歷史/人物,由此發生的悼亡、憤慨、無奈、悲涼等複雜情緒,形成抑鬱、嘲謔等不同形式的小說面目。
创建日期: 2022年8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