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齡長者讀物

馬蛇隊

馬蛇隊 @splatoooooooon

7 本书  

關注晚年

沒有神也沒有佛 [图书] 豆瓣 谷歌图书
神も仏もありません
作者: [日本] 佐野洋子 译者: 陳系美 木馬文化 2017 - 3
活力熟年?嘖!老娘可是累壞了。
皮鬆肉垮,記憶衰退,不變的是懶散又難以取悅。
又哭又笑又不爽,迎接六十五歲,但只要現在活著,就只能活下去。
《我可不這麼想》詼諧自嘲的中年之後,《無用的日子》癌末之前, 佐野洋子說:「老年,是神明賜予的平安。」
五年在北輕井澤的山居歲月,她結識博學內斂的農家友人,以蔬果互為贈禮,收到友人自釀的蜂蜜就滿意得開懷大笑,覓得與傘一般大的蜂斗菜便心滿意足。她看山賞花,冬季時遠望覆雪的淺間山,春天時滿山遍野的辛夷花與櫻花,夏天的山頭如翠綠的沙拉,秋天則轉為絕美的楓紅。她還獨自一人開著車,三更半夜闖入山間野溪溫泉,連滾帶爬滑下河堤,摔得鼻青臉腫,只為了嘗試闃黑星空下一人獨享溫泉的滋味。
身體面容急速崩壞,鬆弛的手背肌膚可以捏出一座鬆軟的富士山。還得應付自己漫不經心的老毛病,時常搞不清是記性差,還是步上母親失智的後塵。日常生活丟三撿四,認真生氣認真發愣。往往忘記與友人的約會,被戲稱「放鴿子洋子」,配了三副老花眼鏡、四副隱形眼鏡卻還是一直在找眼鏡。
一旦受到死訊驚擾,才發現,老年的落寞就是陸續與周遭友人告別。老年,就是更接近死亡。然而,大哭之後,仍能被電視上的愚蠢節目逗得放聲大笑,也仍然去逛百圓商店,探望失智的母親,和妹妹吵架,並卯起勁來談論無用之事。
找不到活下去的意義,但每天都確實吃飯,大便,睡覺,好好活著。往往駐足流連路邊的花、遠方的山。不知道活著是什麼,不知道何時會死,面對人生的盡頭,只想蹣跚走完最後一段路,普普通通地死去。
什麼時候死都無所謂,不是今天也無妨。
●人究竟要到幾歲才能成為大人?混亂迷惑只比九歲的時候更複雜,更深不見底。
●笨蛋是天生就笨蛋,年歲增長也治不好笨蛋病。笨蛋只會重複聰明傢伙沒經歷過的蠢事,一直笨下去。然而我認為,活得愚蠢或許比較有趣。
●有比無用之事,更讓人雀躍的嗎?無用才是人生的醍醐味吧。
●我只是毫無目標地轉來轉去,儘管如此,我每天都好好地活著,確實吃飯,大便,睡覺。
●什麼朝氣蓬勃的老後啦,活力充沛的熟年啦,每次看到這種印刷品我就火冒三丈。都這把年紀了,為什麼還得參加賽跑?老娘可是累壞了。
●因為我是醜女,所以不介意自己性情乖僻,只想靠薄弱的力量鼓勵自己好好活下去,就這樣成為皺紋、鬆弛、斑點大放異彩的老人,真的很輕鬆。
●對我而言,六十歲是人生的盡頭終於來了。我只覺得登上了人生最頂點的山巔,接下來不是滾落山崖,就是站著面對死亡之谷。
●什麼時候死都無所謂,不是今天也無妨。
●我不知道我何時會死,但現在活著。只要還活著,就只能活下去。
老後行為說明書:解讀父母最需要你了解的16種行為,讓相處和照顧更順利 [图书] 谷歌图书
作者: 平松類 商周出版 2018 - 07
★日本Amazon網路書店銷售TOP 1??★日本上市九個月17刷!銷量突破14萬冊!
當親人變得難相處時該怎麼辦?用醫學、心理學瞭解其中真正的原因,學習正確的應對及改善方法。身體好脾氣自然跟著好。讓長輩不再為身體老化所苦,重新享受健康生活。
「為什麼媽媽又從電視購物買了不需要的平底鍋?」「為什麼阿嬤總是將『反正我就是沒用』掛在嘴上?」「為什麼平常不愛講話的阿公一談起往事就沒完沒了?」
日本狂銷14萬冊,第一本解讀老後行為手冊!由診治10萬名高齡患者的名醫,傳授與長輩和平共處的秘訣。
為什麼我們明明愛著父母,卻無法好好跟他們相處?當親人變得難以理解,連自己家人都避之惟恐不及時該怎麼辦?亂花錢、不講理、愛闖紅燈……在那些看似固執或糊塗的行為背後,其實藏有老人家說不出口的煩惱。
本書由接觸過10萬名以上高齡患者的醫師撰寫,告訴讀者當遇到老後常見的16種難相處行為時該如何應對。
作者透過醫學、心理學及自身的豐富經驗,以淺顯易懂的文字解釋行為成因,讓讀者學習正確應對、協助改善的方法。
每節一開始先分析老後會出現難相處行為的「原因」,接著是周遭的人該怎麼對應、幫助改善的「具體方法」,並對較年輕的讀者提出預防建議。
閱讀此書瞭解老化對父母的身心影響,學會如何與長輩和平共處,在不傷感情的前提下陪伴他們老去。
不想變成「難相處」的老人?讓名醫教你如何輕鬆從生活中預防!
●戴隱形眼鏡和化妝容易造成眼瞼下垂,眼睛睜不開?→隨時都能做的提眼運動,改善╱預防眼瞼下垂問題!
●耳機音量開太大會對耳朵造成傷害,老了會重聽、無法與人溝通?→改善聽力的超簡單訓練法。一天5分鐘持續八週,聽力增進2倍。
●吃加工食品會造成味覺退化,調味越吃越重易引發高血壓與糖尿病?→攝取特定營養素能夠鍛鍊味覺。另外只要懂得如何調整調味,搭配正確燈光、餐具也能讓食物更美味!
●年紀大了以後幫助殺菌與清潔口腔的唾液減少,容易產生口臭?→除了清潔口腔以外,也有食物能消除口臭!另外還教你唾液腺按摩法,有效促進唾液分泌!
●頻尿問題讓老人家不敢出門,怕拖累大家的行程?→躺在床上就能做的簡易骨盆底肌訓練法,改善漏尿及漏便問題,還給長輩有品質、有尊嚴的生活!
▌適用讀者 ▌
1. 家有長輩者2. 與老人家相處、溝通不順利者3. 已屆老年或即將邁入老年者4. 工作、生活中會接觸到老年人者5. 欲改善自己或長輩難相處行為者6. 想知道如何預防者

▌誠摯推薦 ▌(以上依姓氏筆畫排序)
老年醫學、安寧緩和專科醫師;TEDxTaipei講者 朱為民弘道老人福利基金會執行長 李若綺前行政院院長 張善政台安醫院心身科暨景美醫院精神科主任醫師、國立交通大學管理學院高階管理學程助理教授、台灣精神醫學會暨台灣老年精神醫學會專科醫師?  許正典前花旗銀行(台灣)商業銀行董事長、現任麥肯錫亞洲區資深顧問 管國霖
「我們看到家人年邁後出現的一些行為,先是不習慣或不能體諒,後來甚至會不耐。但是這有可能是自己若干年後的寫照,今天自己的不耐或會變成將來別人對自己的異樣眼光。所以,我們怎能不用同理心來看年邁家人呢!?」——前行政院長 張善政
「閱讀此書,不禁讓我們可以了解什麼是「老」,同時更能夠有方向和方法去面對老化、適應老化。未來,台灣老年人只會愈來愈多。與老年人自在相處,是現在每個人都要開始練習的功課。」——老年醫學、安寧緩和專科醫師;TEDxTaipei 講者 朱為民
「當親愛的老人家變得難相處該怎麼辦?請記得作者把『視病猶親』反映為『視親猶病』,如果老化是一種病,那就好好應用書中的生理醫學和精神心理學,來了解真正老化的病因,學習作者累積超過10萬名診次的大數據經驗,演算出正確的解讀應對及改善方法。」——台安醫院心身科暨景美醫院精神科主任醫師 許正典
「長輩們需要的,不是最高等級的「照護」,不是無微不至的「保護」,而是願意伴隨同行的「守護」,守護長輩的健康、夢想與尊嚴;守護的第一步,就是真正理解對方的需求。若您還總是苦惱著不懂家中長輩的言行、總還是氣惱著被激怒的自己,或許,您可以選擇從翻開這本書開始,踏上認識老化真相之路。」——弘道老人福利基金會執行長 李若綺?
▌讀者評論 ▌
這本書讓我學到了很多。讓我開始思考與父母親相處的方法、與職場前輩相處的方法、以及自己往後的生活方式。——滿分★★★★★╱讀者 KAME夫
你對祖父母的行為感到困惑嗎?作者與老人家相處的機會多,為那些會讓我們感到困惑的老後行為提出了原因與對策。就算我們試著想要體諒老年人的心情,無奈想像力總是有極限。因此,讓年輕世代閱讀這類的書是件很有意義的事。——滿分★★★★★╱讀者 KOHAKU
瞭解原因以後似乎就不會覺得那麼煩人了。看這本書讓我不禁直說「原來如此~」。原本只是想知道如何應付雙親及職場中的長輩,沒想到看一看卻發現不少「如果自己以後變成這樣」的事。書中很多行為也讓超過45歲的我,對自己已快邁入老年這件事產生自覺。也讓我為了「以後不要變成這樣」,下定決心早點開始做準備。
像是書中所提到的,計算自己可以持續發出「啊—」聲音的時間。實際測量後才發現時間短到連自己都嚇一跳。仔細想想才發現自己最近講話容易覺得疲累,對話變得極度簡短。「原來自己逐漸變成了一個沉默沒啥反應的大叔!」的事實讓我驚訝。
另外這本書字體比較大,讀起來也較不費力。會注意到這件事的我,果然快邁入老年了吧(笑)
這是一本會「讓看到『周圍人容易犯的錯誤』驚覺自己的失誤,對『正確應對方法』連連稱是」的書。我很慶幸自己讀了這本書。我也決定要推薦此書給為了雙親煩惱的朋友。——滿分★★★★★╱讀者 bako

出版社 商周出版 (城邦)?
一個人的老後 [图书] 豆瓣
おひとりさまの老後
作者: 上野千鶴子 译者: 楊明綺 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2009 - 3
結婚也好,不結婚也罷,無論是誰,最後都是一個人。
從這一刻起,妳需要的不是年華將老的自怨自艾,
而是積極面對生命風景的自在與期待。
日本熱銷100萬冊話題作品•單身熟齡女性的理想生活藍圖
附贈別冊【晚美人生悠活誌】提供台灣熟齡生活資訊參考,送給正在、將要、計畫一個人生活的妳
女人50才開始,21世紀是歐巴桑世紀!
獨身老後時光是女人的第二人生,請大方快樂地享用!
享受晚美人生,從現在開始動身準備,活出一個人的自信與優雅!
「一個人的老後」,並非僅指「終身未婚女性」的老後生活,而是所有「未婚」、「離婚」、「喪偶」的單身女性都會面對的人生大件事。由於高齡少子化社會的形成,加上女性平均壽命較男性長,不婚、離婚的趨勢也逐漸增加,大多數女性可能都將面臨一個人度過的晚年--身為單身老人預備軍的妳,是否做好準備了呢?
在本書中,社會學者上野千鶴子,以剴切的觀點和明快的筆調,分享自己長年累積的智慧與體驗,針對單身熟齡女性的住居、人際、照護、理財、遺產和身後事安排等生活課題,提供妥切、合宜的建議,更希望幫助所有女性建立成熟、健康、豁然的態度--只要順應自己的需求與心意來安排生活,做好心理上和實質上的準備,「一個人」和「寂寞」並不是同義詞;「老年」也不代表絕對的「弱勢」,一個人的老後並不可怕、也不悲涼,同樣能過得樂觀優雅、充實而有餘裕。
全書共分為六大章:第一章從單身女性晚年生活的趨勢談起;第二章闡述年長者應打破「和子女同住」的迷思,並列舉現行的各種年長者居所型態;第三章探討如何維繫人際交往,也可以利用手機、電腦等高科技設備輔助生活;第四章論及晚年的金錢規劃,以確定經濟獲得保障;第五章分享如何面對醫療照護問題;第六章則對遺產分配提出建言,並提醒讀者及早對臨終和葬儀方式進行思考,才能安心面對死亡。
本書在日本推出後廣獲迴響,銷售量突破100萬冊,中文版並附贈別冊【晚美人生悠活誌】,針對各章主題內容,提供台灣本地相關的熟齡生活資訊,以供讀者對照參考。
與兒孫同住,才能安享幸福晚年?
都會或郊區,住哪裡最適合自己?
結交好飯友,和性伴侶一樣重要?
除了靠年金,要如何生財、理財?
接受照護時,就該低聲下氣屈就?
遺產和遺物,給家人不如捐出來?
如何為自己,籌劃一場理想喪禮?
上野式單身暮年生活觀
不再為家人工作而煩惱、能好好享受人生的基本條件,就是有一處「專屬自己」的住所。
廣結善緣,多認識生活方式不同、和工作無利害關係的朋友,相處起來也比較坦率自然。
長壽的單身者,對於權勢和地位都已看淡,也就沒有拘泥於世俗人情的必要。
高齡者還是不要依賴投資,安心地採取較為平穩的資產管理方式為佳。
名下的房子就是自己的房子,沒必要留給子孫。
接受照護時,最麻煩的就是無謂的客氣和羞恥心,身體和心理的忍耐都毫無好處。
孤獨是單身者的重要伴侶,與其一味逃避它,不如試著學習面對。
預立遺囑,並且找到能確實代為執行的人,這樣就能有效活用身後的遺款。
無須害怕獨自面對死亡,但必須做好能讓別人及早發現並方便處理的準備。
如果父母老後難相處 [图书] 豆瓣
Coping With Your Difficult Older Parent : A Guide for Stressed-Out Children
作者: Grace Lebow / Barbara Kane 译者: 劉慧玉 橡實文化 2018 - 5
難解的家庭問題,在父母老後,只會更形嚴重
他們的固執、依賴、控制、不安、情緒勒索,讓子女身心俱疲
如何照顧好父母,卻不必透支自己?
★一覽6種「老後難相處」的父母類型
★zui健康的陪伴心態,zui務實的應對建議
★美國專業高齡照護組織「暮光服務網」創辦人,經典著作
聽聽這些父母說的話,你是否覺得熟悉?
「你有空做這做那,為什麼就是沒空關心我?」
「忙到沒時間接電話,我要你這種女兒幹嘛?」
「我為你付出一切,zui後換得了什麼?」
「你要送我去安養中心,我乾脆去死算了!」
「你爸丟下我先走了,我活著還有什麼意義?」
聽聽這些子女的心聲,你是否心有同感?
「每次只要電話一響,我超怕又是我媽,指責我又做錯了什麼事。」
「每次想出國度假時,我媽就會『剛好』生病。」
「我媽成天跑醫院、換醫生,不料卻是愈看愈糟。」
「我爸年紀越大越固執,看誰都不順眼,什麼都要他說了算。」
「父母老後變得性格負面,我好怕自己也受影響變得負面。」
「面對難搞的家人,再多的SOP都不一定有用。有時候,你的家人需要的是被理解,而不是解決。這本書則是替這份『理解』提供了一個起點。」——海苔熊(科普心理學作家)
【依賴型父母】
無法忍受獨處,希望兒女能時刻相伴、隨傳隨到
緊緊依附兒女,凡事皆靠其打理
要與子女分離時,立刻表現出身體不適或明顯不安
無法為自己的決定負責,凡事都仰賴子女幫忙定奪
【潑冷水型父母】
言語負面,滿腔怨言,覺得全天下人都對不起他
對別人極度挑剔,自己卻承受不了別人的責難
不講理,總要別人先讓步
疑神疑鬼,充滿戒心,有時到了偏執的地步
【自戀型父母】
只從自己的角度看事情,無法理解對別人造成的影響
一下自認高人一等,一下又覺得矮人一截
對他人的需求無感,卻自以為寬厚慷慨
嫉妒別人的生活,見不得別人好
【控制型父母】
利用內疚感等情緒勒索的手法操縱子女
生活方式不容挑戰,無論是一般瑣事或重要的價值觀
若子女的回應不如預期,馬上展開報復行動
樂於激起子女的無助感,實際上是反映出自己內在的無力感
【自毀型父母】
曾有酒精或藥物成癮、飲食失調等問題
曾有自殺傾向,或威脅有此打算
曾有某些強迫行為,像是賭博、不停清洗身體等
不配合醫療,不遵守飲食限制或不肯服藥
【恐懼型父母】
杞人憂天,容易恐慌,擔心個不停
一天到晚覺得身體不適,也許是真的,也許是想像
有許多莫名的恐懼,害怕人群、細菌等
拒絕面對現實,不敢看醫生、害怕住進醫院就再也出不來
你的父母可能一直以來都難相處,到了老年變本加厲;也可能因為疾病或喪偶,到了老年才變得難相處、難溝通。不論如何,成年子女都必須理解到:父母老後只會格外抗拒改變,因為那會摧毀他們終生的自我防衛機制。
根據美國高齡照護組織「暮光服務網」的統計,前來尋求專業照護諮商的成年子女當中,為難相處父母感到焦慮的比例超過百分之五十。子女的壓力來源,不只是照顧父母所需的體力負荷,還有面對父母一再非理性行為的心力交瘁。許多子女,即便很早就離家獨立生活,與父母保持距離,但是當父母年老體衰,他們不得不重新回頭面對這段關係。
本書填補了老年照護研究的一塊空缺。談照護的優秀著作已有很多,但深入探討父母麻煩行為的書籍卻付之闕如。探討人格障礙的書籍也汗牛充棟,但多半從治療患者出發,至於旁人該如何協助則幾乎少有著墨,更遑論直接以老年人口為主題,因為有人格障礙的老年人很少會主動尋求治療。
作為一個負責任的成年子女,必須了解問題並不在單一方面。你若只聚焦在父母的問題行為上,而忽略了彼此的互動關係,便很難走出困境。本書的功用之一,是讓你看到這令人痛苦的親子關係,可以透過應對心態及溝通模式的調整而獲得改善。也希望藉由此書,讓為人子女者,能更加理解父母難相處背後的掙扎與痛苦。
專家推薦
方孝鼎/朝陽科技大學社會工作系副教授
呂旭亞/榮格分析師、諮商心理師
吳若權/作家、廣播主持、企管顧問
李偉文/牙醫師、作家、環保志工
林依瑩/臺中市副市長
周慕姿/心曦心理諮商所所長
陳穎叡/臺北仁濟院社服室主任、新北市家庭照顧者關懷協會理事長
海苔熊/科普心理學作家
陳正芬/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系教授
孫健忠/臺北大學和實踐大學社會工作學系兼任教授
張美珠/財團法人臺北市立心慈善基金會總幹事
許皓宜/諮商心理師、作家
楊培珊/臺大社工系教授兼系主任
(以上依姓氏筆劃排列)
【評量表:父母的難相處程度有多高?】
一直喊不舒服,卻又不去看病:老年精神科醫師蔡佳芬教你照顧長輩,不心力交瘁 [图书] 谷歌图书
作者: 蔡佳芬 寶瓶文化(udn) 2020 - 04
  為什麼老爸老媽一句話,
  秒怒中年子女?

  27個與老後父母相處的難題與困境,
  臺北榮總老年精神科主任蔡佳芬醫師細膩剖析,並提供應對方式。

  一本兼具醫學與心理學,適合老爸老媽及中年子女的實用書。

  身為子女,在父母將問題丟過來時,試著體察上一輩的變化,了解他們行為背後的原因。

  身為父母,需要學習如何適當地表達自己的需要,如何說出內心需要協助的想法,不管是外在的或是內在的需求。

  明明想好好照顧父母,但為什麼總是一觸即發、不歡而散?
  子女滿是挫折、無奈與不解,父母覺得萬般委屈,「我再活也沒幾年了啊?!」

  ‧ 「為什麼不管我怎麼做,我媽都不滿意?」
  ‧ 老是嚷著「不想活了」,怎麼辦?
  ‧ 堅持不去精神科看病,怎麼辦?
  ‧ 「恁麥擱卡啊!」──老媽一直打電話到我上班的地方?
  ‧ 七十幾歲的老媽想和老爸離婚?
  ‧ 「可不可以不要一天到晚傳長輩圖啊?」
  ‧ 「你看你爸啦……」老媽一直把老爸的問題丟給我?
  ‧ 越老越固執,越難相處,怎麼辨? 
  ‧ 不斷猜疑、擔心與害怕,越活越沒安全感?
  ‧ 老是這裡疼、那裡痛,但上醫院,又查不出問題?

  臺北榮總老年精神科主任蔡佳芬,每個月平均與近千名長者、失智者或其照護者接觸,因此她深刻明瞭長輩們因為老化,在身體與心靈上造成的衝擊與問題,而這些看似很日常,但通常卻讓子女痛苦不堪的精神折磨背後,其實可能隱藏著疾病,例如失智症、憂鬱症、恐慌症等,愈早發現,愈能做更好的治療。

  但若無身體上的疾病,一個人年老後,在各方面可能都會遭遇到龐大的失落,除了生理、心理退化外,內心也可能潛藏對老化及死亡的恐懼與焦慮,這會讓老爸老媽變得很魯又固執、難以溝通與相處。蔡醫師除了提供醫學上的解析,讓中年子女理解爸媽的「找碴」,背後原因可能是撒嬌與討愛,或老爸老媽可能為了突顯自己日益薄弱的價值感與存在感,而願意同理、接納之外,她也提供許多實用的技巧,例如若爸媽堅持不看精神科,可以用「順水推舟」、「買一送一」、「假傳聖旨」、「轉轉遇見愛」、「名人效應」及「實話巧說」等六個方法巧妙因應。

本書特色

  ◎ 你了解你的父母嗎?
  ‧ 有許多的長輩,說不出內心真正的想法,可能他想說的是:「我很想念你們,很想孩子能常來看我,也很想另一半能常常陪在我身邊!」但說出口的卻是「我快要死了。」

  ‧ 當媽媽說「帶你爸去看醫生」,媽媽並非是不能體諒子女的工作繁忙,多半是擔心「自己不知道該怎麼辦」。尤其是女性長輩,受到傳統觀念的影響,常常會希望在做重大醫療決策時,有家族男性在場,甚至希望由兒子(甚至一定要是長子)來下決定。

  ‧ 「明明他可以,為什麼要丟給我?」其實,這些行為可能連不是心理精神專家的人,也都可以說出它的名字,就叫「撒嬌」。也就是心理的支持與鼓勵。藉由「丟問題」,實為「找關心」。

解惑推薦

  朱為民(臺中榮總老年醫學、安寧緩和主治醫師)撰推薦序
  朱偉仁(愛長照執行長)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郎祖筠(全方位藝術表演工作者)
  翁宗斌(仁寶電腦總經理)
  黃宗正(台灣老年精神醫學會理事長)
  詹鼎正(台大醫院竹東分院院長)
  (依姓氏筆劃順序排列)

專家書評

  朱為民(臺中榮總老年醫學、安寧緩和主治醫師)

  蔡醫師在書裡第一篇說的一句話,讓我非常有感:「你給的,是他『需要』的,但不是他『想要』的。」我們對於長輩的那些看似善意的行為和舉動,是不是只是一廂情願的,以愛為名的支配?

  也許你會問:「可是我們兩代之間的溝通,一直都這樣啊。是要怎麼改變?」
  那我會非常建議,好好看看這本書。
面對父母老去的勇氣 [图书] 豆瓣 谷歌图书
老いた親を愛せますか?それでも介護はやってくる
7.5 (6 个评分) 作者: 岸見一郎 译者: 陳令嫻 遠見天下文化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2016 - 6
暢銷書《被討厭的勇氣》作者岸見一郎動人新作
我年輕時學習的阿德勒心理學,在我獨力照護年老的父親時,輕鬆化解了長期緊繃的父子關係。──岸見一郎
你愛父母,卻沒辦法和他們獨處?
你愛父母,卻只能靠中間人傳話?
你愛父母,卻只願付出金錢而不願付出時間?
你愛父母,卻對他們的關懷詢問避之唯恐不及?
你愛父母,卻無法忍受他們的嘮叨碎念?
你愛父母,卻不肯面對他們越來越需要你的現實?
當父母老了,你的機會來了,拿回親子關係的主導權,換一種方式愛他,重新建立人生最重要的人際關係。
如果你因為過去的不快與心結,而不知該如何與父母相處,
你需要覺悟今天不是昨天的延續,每天的關係都要更新。
如果你「為了父母好」,堅持他們照你的安排生活,
你可以放棄誰對誰錯的想法,接受現在就是他們最幸福的樣子。
如果你因為父母的日漸衰老與退化,而憂心忡忡,
你可以換個角度,為他現在「還做得到什麼」而喜悅。
如果你因為父母好像不記得你,而不斷問他「我是誰」,
你可以把今天當成是你們第一次見面,讓他重新認識你。
如果你因為照護很累,而不自覺對父母或兄弟姐妹動怒,
你可以坦率的承認做不到,請求他人的支援。
名人推薦
林依瑩、郭強生、彭懷真、盧建彰 專文推薦
林書煒、郎祖筠、唐從聖、許皓宜 感動推薦 (依姓氏筆劃排序)
這本《面對父母老去的勇氣》既不是提供醫療常識,也不是生死哲學,而是把照護年老父母定位在一種新的人際關係上。這是讓我覺得值得參考的一種新觀念,在書中提到的許多經驗,我讀來都心有戚戚焉。──郭強生(作家)
生病使我們知道自己多麼的有限,以往人生的主題是「我想、我要、我能」,都是肯定句;但因為家人和自己的病痛,生命的主題轉換為否定句,也就是《面對父母老去的勇氣》作者在書中一再提到的「我不想、我不要、我不能」。──彭懷真博士(中華民國幸福家庭促進協會理事長)
《面對父母老去的勇氣》這本書,是一個在人生路上和父母跑過的跑者誠實的說法,你可以聽聽,可以對照,可以學習,可以安慰,可以當做教科書,可以當聖經,卸下自己的內咎,也可以扛起自己該有的思念。──盧建彰(廣告導演)
《面對父母老去的勇氣》的作者,必定是對父親有著極大的同理心,才能有書中如此深刻的體會。全球的高齡化趨勢,各國無不嚴陣以待,但我想,能貼近、同理失智與失能長者的心,才是全球最實用、通用的真理!──林依瑩(弘道老人福利基金會執行長)
論老年 [图书] 豆瓣
La Vieillesse
作者: 西蒙.德.波娃 译者: 邱瑞鑾 漫遊者文化 2020 - 8
「老年」代表一個人於根本存在上的改變。
它最顯而易見的,就是「無數的事物一去不復返」。
如果有人不為失去那些事物而遺憾,那是因為他不曾愛過它們。
我覺得,那些輕易就接受「老年」、歌頌「老年」這件事的人,
他們沒有真正熱愛過生命。
——西蒙.德.波娃
我們時時懼怕死亡,但我們不會在剎那間成為老年人。人生這個斜坡緩緩而降,讓人幾乎完全感受不到其傾斜。由於老年和我們相隔如此漫長的時間,以致它的到來在我們眼中有如永恆之久。這個遙遠的未來,在我們看來是如此不真實,因此普魯斯特說:「就所有現實來看,老年說不定是我們生命中一個懷抱最久的『抽象』概念。」
絕大部分的人都會成為老年人,但很少人會提早正視這個新的身分。
沒有什麼比老年更確定會到來,但也沒有什麼比老年讓我們更沒準備。

在人類史上,女人的歷史不曾被當作是個主題,但至少,女人的景況是遵循一條變幻莫測卻帶有意義的主線在進展。「老年人」,作為社會成員的一個範疇,卻從來沒有介入世界的運行。事實是,當他仍保有活動力,就能融入群體,而且和群體沒有區別,也就是說,他是個「男性成年人,只是年紀比較大」。然而,一旦他失去在社會上的活動力,就落入「老年人」的範疇,是被排除在群體之外的「他者」,而且比女人更加徹底成為純粹的「物」。
西方文明史上,除了古希臘的西塞羅(Marcus Tullius Cicero, 106-43BC),幾千年來再無其他人專注探討老年主題,只散見於各專門學科著作上,或點綴在文學作品字裡行間。西方社會只討論死亡,不討論老年。在他們的眼裡,死亡將生命轉化為命運,具有悲劇美感,老年則只是「對生命的滑稽模仿」。從某個角度來看,死亡在授與生命絕對的面向之時也解救了生命,是死亡使他又成為他自己,因為死亡撤銷了時間,而時間等於老人,所以有「時間老人」(Father Time)的存在,以老人的形象來呈現時間。
在西蒙.德.波娃看來,西方社會對老年問題的蓄意忽視,可以從兩個層面來理解:
1.外部的社會集體漠視
人類文明幾乎可以說都是取決於建立在追求利潤的經濟之上,於是我們只有在能夠帶來利潤時才關心人類的境況。一旦沒有利益可以榨取,我們就把人拋棄。到了資本主義時代,社會更明目張膽哀嘆已經退出勞動市場的人為仍在社會中勞動的人帶來極大負擔,還用「退休生活是自由自在、盡情休閒娛樂的時光」這種謊言來粉飾一個殘酷的事實:這個社會讓絕大部分老人活得如此貧賤,以至於「老」和「窮」幾乎成為同義複詞。
有了空閒沒能為退休人士帶來新的可能。在他終於擺脫勞力奉獻的桎梏之後,他仍沒辦法行使自由,因為他有如被判決了充混、厭煩度日之刑,儼然是社會群體眼中的渣滓。
社會的制度性缺陷,加上中產階級傳播的迷思與陳腔濫調,老年人成了社會的「非我族類」。彷彿事不關己,可以造成改變的人都選擇保持沉默,於是「老年」問題成為「我們社會集體不願正視的一項羞恥」,那就是:老年人「必須」忍受被社會區隔、漠視的對待。
但一個人在他人生最後的十五、二十年,不應該是「不被需要的」。這種情況顯示了我們這個文明的挫敗。
2.內在的個人認同危機:
我們每個人,在不知不覺間一日度過一日、一年度過一年。疾病會向人提醒它的存在,老年卻是即使身體有些徵兆出現,也是含糊不清的,於是本人往往沒有別人那麼清楚知道自己在變老。
老年,是在「我的『為他存有』」和「我透過他人而得到自己的意識」之間的辯證。沙特(Sartre)所謂的「為他存有」(être pour autrui),指意識到別人在觀看我們時的一種存在。我們因他人的注視而成了客體,成為被「他有化」的自己,把他人的主觀轉嫁,因而感到不自在、失去自由,引起存在不安的感覺。在我內心裡,「年紀大的」是他人,是那個我對於他人而言的他人;而這個他人,就是我。
「老年」教人難以承受,也因為我們向來把老人看成異種生物。邁入老年,意味著:我在仍是自己的情況下,是不是正在成為「另一種」人?
而當我們還年輕,心裡會有個聲音否定老年終將落到自己頭上——雖然很荒謬,卻始終無法想像老年和自己的關係。也就是說,當事情在我們身上還沒成立時,老年只是別人的事。所以,這個社會可以成功讓我們轉過頭去,放任制度剝削勞動者、分化社會、將文化保留給權勢,讓老年人陷入「非人」的景況,使一個人在他最後的年歲中不能活得像個人。

事實是,人到了一定年紀之後會出現身心衰頹的現象。這種進程是無可避免的。到了一定時間以後,我們的活動能力會衰退,心智能力往往也會減弱,對世界的態度也會跟著改變。
為什麼對我們個人而言,「老年」很重要?
因為是老年——而不是死亡——揭露了我們之前的人生有意義還是沒有意義。
西蒙.德.波娃如何「論老年」?
如同石破天驚的《第二性》,西蒙波娃再次打破西方千年的沉默,從神話、歷史、文學、社會學、哲學、人類學、生物學、醫學等多元角度,深入探討人類文明中各種對於「老年」那些從未被正視、辯證過的觀念,使本書成為時間軸橫跨千年、空間軸跨越不同國家與文化的第一份老年研究論述。
她將本書切割為兩部,第一部是由外而內的檢視,亦即人類各種社會——含括偏遠世界的原始部落、東方傳統國度與歐美文明世界——如何為了存續而頌揚青春的活力、繁殖力,畏懼老年的精力消退、無生育能力,闡述社會與家庭如何看待家中的老者,以及歷史上的哲學家、文學巨匠對於老年的觀點。帶領讀者發掘他們的觀點如何影響了整個西方社會,也點出這些影響如何在人類的心理與社會上落腳,塑造了我們對於「老年」的刻板想像。
第二部則是由內向外的透視,西蒙波娃精細描繪了老年在個人身上造成的身心煎熬,也藉此揭露了老年人對於生命/人生所懷抱的熱情,事實上一點都不遜於年輕的世代——跟社會習以為是的預期正好相反。這個社會只知道附和「人生就如同四季遞嬗或時日流逝,老年相當於冬季或黃昏」的陳腔濫調;這個社會也深信人到了一定年紀後應該「精神自動昇華」,在各種德行上作為他人的典範,沒有資格擁有和年輕人一樣的慾望、感受、渴求。他/她如果不符合社會期待的形象,就會被按上「老不修」的道德指控。所有關於老年的迷思,使成年人將老年人視為他者,而非他的同類。
如何對待老年族群,反映了我們社會的價值觀
西蒙.德.波娃認為:一個社會怎麼對待老年人,揭露了這個社會的原則及其目的。
我們的社會讓勞動者可以過日子,卻拒絕讓他們證明自己的存在具有意義。像荒漠一樣的人生,讓他們老後無法投入願景之中,而這些願景原可使他們老後的世界仍具有目的、價值與存在的理由——讓他們活得像個人。當他們為當前無意義的人生而感到絕望,那是因為他們人生的意義向來都被人竊走。
這種悲慘的生命終局,意味著一切得重頭開始:這個殘傷人的社會系統必須進行徹底的改變。
西蒙.德.波娃要藉此書打破沉默的陰謀,在本書中如實勾勒「老者」這群「賤民」的處境,描繪他們如何經歷社會面、個人心理面上的掙扎。她要讓世人聽見他們的聲音,並鼓舞、邀請讀者起身改變自己的未來,因為老者就是我們,我們即是老者。畢竟,如果我們忽視我們即將成為的,就不會知道自己是誰。
本書特色
◆ 西蒙波娃隱藏版經典作,法國重磅出版社Gallimard隆重授權
◆ 史上第一部跨千年、跨文化老年議題深度研究論述
◆ 揭穿在文明進步表象下,現代社會至今仍視而不見的結構性缺陷
直指威脅自我存在、令人難以面對老之將至的個人心理困境
◆《第二性》知名法文譯者邱瑞鑾費時三年精心翻譯
各界名家推薦(依姓氏筆畫序)
王聰威|小說家
朱為民|臺中榮總老年醫學/安寧緩和主治醫師
吳若權|作家/廣播主持/企管顧問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郝譽翔|國立台北教育大學語創系教授/作家
張小虹|台大外文系特聘教授
張翠容|香港獨立記者
郭強生|作家
楊力州|紀錄片導演
楊索|作家
鄧惠文|精神科醫師/榮格分析師
鍾文音|作家
蘭萱|資深媒體人/中廣蘭萱時間節目主持人
顧燕翎|交通大學退休教授/前台北市社會局長/前婦女新知基金會董事長
创建日期: 2023年3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