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學理論與史學史
中国近代思想与学术的系谱 [图书] 豆瓣 Goodreads
作者:
王汎森
河北教育出版社
2001
- 11
分为“传统思想与学术内部的危机”、“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化”、“‘建立一个学术社会’: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的志业与命运”三部分内容。
从“新史学”到“新汉学” [图书] 豆瓣
作者:
姜萌
2020
- 9
新史学发覆 [图书] 豆瓣
作者:
朱渊清 主编
本丛书《民国学术的知识谱系》一套三册,共收录文章24篇,从知识考古的角度,去发掘、梳理民国时期的学术史,作者均为相关领域的重要学者,根据历史学、考古学、器物学与艺术史三个主题分为三册,通过文章的编联,展现出一幅民国学术的脉络图景。第一册《新史学发覆》内容涉及史学理论、学者生平研究等,提出了一些史学理论和个案研究的新观点、新研究方法等,是一部重要的史学研究作品集。第二册《考古学的考古》内容涉及中国考古学的早期面貌、中外考古学的交流发展、考古学界早期重要人物研究、考古学理论研究等,是一部重要的历史和考古学研究作品集。第三册《器物学与艺术史》内容涉及中国早期“器物学”到现代考古学的转型、艺术学概念的分析探讨、古典建筑设计观念及实物分析、图像史的视觉文化研究,是一部重要的器物学和艺术史以及相关领域的研究作品集。
新史学(上下册) [图书] 豆瓣
作者:
杨念群
/
黄兴涛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3
- 10
《新史学:多学科对话的图景(套装上下册)》为我国现当代学术实力的一个集中反映。全国三十多位实力派精英学者,以“中国需要什么样的新史学——纪念粱启超《新史学》发表一百周年”为论域,从各自学科及研究的学术主题出发,对当下或历史中国的现代性、地方性知识、后现代等命题进行阐发,微言大义,很好地反映了多学科交叉背景下的中国历史学研究现状,具有很高的学术水平,对今后史学研究的探索大有裨益。可以说,这是一部在梁启超之后尝试展现当代”新史学”全貌的文粹,一部突破了传统单一学科研讨框架而策划的论文集著,一部中国史学界首次多学科交叉研讨会的全景记录,一部集萃了九大学科顶尖学者探究历史新型范式的长卷!
梁启超新史学的当代解读 [图书] 豆瓣
作者:
宋学勤
2013
- 5
梁启超与中国现代史学 [图书] 豆瓣
作者:
石莹丽
2010
《梁启超与中国现代史学:以跨学科为中心的分析》内容简介:若为20世纪中国史家排序,头把交椅非梁启超莫属。梁启超于中国现代史学的筚路蓝缕之功已是不待的事实。尤其是他那本《中国历史研究法》更是为人所称道。其实梁启超史学思想与方法的核心应是对跨学科治学门径的倡导与实践。石莹丽所著的《梁启超与中国现代史学(以跨学科为中心的分析)》尝试把梁启超放在中国近现代学术史的框架中,以史学史和社会科学史为双重维度,从二者的交集上集中考察他对地理史学、社会史学、经济史学、心理史学和历史统计学的拓荒之功,以期重新界定其在中国近现代学术史上的地位与贡献。
章太炎、刘师培、梁启超清学史著述之研究 [图书] 豆瓣
作者:
李帆
商务印书馆
2006
- 10
NO
梁启超中国哲学史研究评述 [图书] 豆瓣
作者:
陆信礼
2013
- 3
《梁启超中国哲学史研究评述》共分六章,内容包括:梁启超的文化观念的转捩:从“拿来主义”到“送去主义”;梁启超的先秦诸子哲学研究;梁启超的佛教哲学与佛学史研究;梁启超的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研究;梁启超对中国哲学史方法论的探讨;梁启超对20世纪中国哲学史研究之影响等。
戊戌时期康有为、梁启超的思想 [图书] 豆瓣
作者:
茅海建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21
- 5
在现代政治中,理论决定政策,其关系可谓紧密。戊戌变法堪称近代史的转折事件之一,它的主要推动者康有为、梁启超有没有核心思想和成体系的理论?他们的思想资源从何而来?与改革的走向又有着怎样的关系?二十余年来,茅海建教授沉浸于戊戌变法,从点滴的档案释证做起,依次完成了厘清重要史事、鉴注核心史料、考察康梁以外z大的改革派——张之洞陈宝箴集团的多项工作,进入到戊戌变法的“深水区”——康梁的思想研究,通过文本与史事互证、“由梁渡康”等方式,确认了在变法前形成的“大同三世说”的内涵及持该学说的康有为在政治上的权变、康有为派上层路线与下层路线并举的基本策略、康梁变法思想形似西学而主体仍为中学的本色,为戊戌变法史再添稳固的基石。
梁启超与中国思想的过渡:1890-1907 [图书] 豆瓣
Liang Ch'i-ch'ao and Intellectual Transition in China, 1890-1907
作者:
[美]张灏
译者:
崔志海
/
葛夫平
三辉图书 / 中央编译出版社
2016
- 6
【内容简介】
19世纪90年代中期到20世纪初,近代中国正处于思想转变的关键时期。面对西方的冲击,儒家经世致用理想受到严重侵蚀,传统的文化价值观和政治原则不再适用。于是,晚清的知识分子开始寻求新的思想和政治方向。
梁启超是这一过渡时期的关键人物,他既继承了中国文化传统,又从西方现代文明中寻找借鉴。他在《新民说》中提出了一套新的人格理想和社会价值观,对20世纪中国的许多思想流派均有极大的启发。直至今日,其国民理想对绝大部分中国知识分子依然有着持久的吸引力。
本书是继列文森之后研究梁启超思想的又一力作,追述梁启超从儒家经世致用理想到新的国家和国民思想之转变,并以此为纽带,从内部探索晚清儒家思想的变化,考察巨变时期的中国如何在思想文化领域从传统逐渐迈向现代。
通过他那富有感染力的笔触和汪洋恣肆的著述,梁启超对这一时期思想气候的形成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因此,研究梁的思想,为探讨他所处时代的思想变化提供了一个理想的切入点。
—— 张灏
【编辑推荐】
1、张灏是享誉华人世界的学者、思想家,曾师从著名哲学家殷海光、著名汉学家本杰明·史华慈。他对中国思想史的研究已得到海内外学人的普遍认可和重视。
2、本书是继列文森《梁启超与中国近代思想》后研究梁启超思想的又一力作。梁启超是许多同时代人中的一个典型人物,既接受近代国民思想,但仍在儒学中寻找一些珍贵的束性训诫。作者对梁启超在这时期思想转变言简意赅的总结,使读者清楚地看到了梁启超的思想变化脉络,也使读者得以窥见在那个转折性时代,知识分子的普遍心理和思想困境。
3、此次集结出版了张灏学术生涯中的代表作《危机中的中国知识分子》《烈士精神与批判意识》《梁启超与中国思想的过渡》。通过理解这批知识分子身上共存的传承性和断裂性,探讨他们如何回应时代的刺激和生命的感受,张灏著作能为当下日新月异的中国社会提供明智的历史借鉴。
【学者、媒体推荐】
张灏先生思想史的研究方法,细微而复杂,深刻继承了史华慈先生的传统……通过与张灏先生的接触,我就不仅找到了家法,而且还从他那里获得了一种人格的品质,那就是中国传统读书人的儒雅。
——许纪霖,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
这部著作的价值在于, 作者采取一种与列文森不同的研究态度和研究方法,熔思想性和求实精神于一炉,以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梁氏思想的发展为突破口,力图写出一个真实的梁启超。
——崔志海,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
张灏是台湾著名学者、思想家、中国现代自由主义思潮的代表人物殷海光的学生,殷海光先生自称为“五四之子”,自觉地担当五四之精神,而作为“殷门弟子”的张灏便从殷海光的“师范”中承接了五四精神的火种——以民族、国家之命运为终极关怀。
——蒋贤斌,江西师范大学政法学院教授
过去的半个世纪里,虽然张灏极少回大陆讲学,但他的“幽暗意识与民主传统”、“低调的民主观与高调的民主观” 等思想,近年却成为大陆知识分子的“通识”——用一名西方学者的话来说,这种渗透式的影响使得张灏这个名字成为一个“传奇”。
——《南风窗》
19世纪90年代中期到20世纪初,近代中国正处于思想转变的关键时期。面对西方的冲击,儒家经世致用理想受到严重侵蚀,传统的文化价值观和政治原则不再适用。于是,晚清的知识分子开始寻求新的思想和政治方向。
梁启超是这一过渡时期的关键人物,他既继承了中国文化传统,又从西方现代文明中寻找借鉴。他在《新民说》中提出了一套新的人格理想和社会价值观,对20世纪中国的许多思想流派均有极大的启发。直至今日,其国民理想对绝大部分中国知识分子依然有着持久的吸引力。
本书是继列文森之后研究梁启超思想的又一力作,追述梁启超从儒家经世致用理想到新的国家和国民思想之转变,并以此为纽带,从内部探索晚清儒家思想的变化,考察巨变时期的中国如何在思想文化领域从传统逐渐迈向现代。
通过他那富有感染力的笔触和汪洋恣肆的著述,梁启超对这一时期思想气候的形成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因此,研究梁的思想,为探讨他所处时代的思想变化提供了一个理想的切入点。
—— 张灏
【编辑推荐】
1、张灏是享誉华人世界的学者、思想家,曾师从著名哲学家殷海光、著名汉学家本杰明·史华慈。他对中国思想史的研究已得到海内外学人的普遍认可和重视。
2、本书是继列文森《梁启超与中国近代思想》后研究梁启超思想的又一力作。梁启超是许多同时代人中的一个典型人物,既接受近代国民思想,但仍在儒学中寻找一些珍贵的束性训诫。作者对梁启超在这时期思想转变言简意赅的总结,使读者清楚地看到了梁启超的思想变化脉络,也使读者得以窥见在那个转折性时代,知识分子的普遍心理和思想困境。
3、此次集结出版了张灏学术生涯中的代表作《危机中的中国知识分子》《烈士精神与批判意识》《梁启超与中国思想的过渡》。通过理解这批知识分子身上共存的传承性和断裂性,探讨他们如何回应时代的刺激和生命的感受,张灏著作能为当下日新月异的中国社会提供明智的历史借鉴。
【学者、媒体推荐】
张灏先生思想史的研究方法,细微而复杂,深刻继承了史华慈先生的传统……通过与张灏先生的接触,我就不仅找到了家法,而且还从他那里获得了一种人格的品质,那就是中国传统读书人的儒雅。
——许纪霖,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
这部著作的价值在于, 作者采取一种与列文森不同的研究态度和研究方法,熔思想性和求实精神于一炉,以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梁氏思想的发展为突破口,力图写出一个真实的梁启超。
——崔志海,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
张灏是台湾著名学者、思想家、中国现代自由主义思潮的代表人物殷海光的学生,殷海光先生自称为“五四之子”,自觉地担当五四之精神,而作为“殷门弟子”的张灏便从殷海光的“师范”中承接了五四精神的火种——以民族、国家之命运为终极关怀。
——蒋贤斌,江西师范大学政法学院教授
过去的半个世纪里,虽然张灏极少回大陆讲学,但他的“幽暗意识与民主传统”、“低调的民主观与高调的民主观” 等思想,近年却成为大陆知识分子的“通识”——用一名西方学者的话来说,这种渗透式的影响使得张灏这个名字成为一个“传奇”。
——《南风窗》
梁启超与中国近代思想 [图书] 豆瓣
作者:
[美]约瑟夫·阿·勒文森
译者:
刘伟
/
刘丽
四川人民出版社
1986
梁启超年谱长编 [图书] 豆瓣
作者:
丁文江
/
赵丰田编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3
- 8
《梁任公先生年谱长编初稿》是在梁启超去世后,1929年交由丁文江先生负责搜集、编撰。1932年赵丰田开始任先生助手,1934年秋编出第一稿,抄成24卷,一百余万字。1936年1月先生去世后,翁文灏续主持其事。1936年5月完成第二稿,约六七十万字,油印50部,每部装成12卷,分发给梁氏的亲友征求意见。台北世界书局1958年据油印本正式出版,书名《梁任公先生年谱长编初稿》,书前有胡适的序和丁文渊的前言(简称“初稿本”)。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8月出版此书修订本,由赵丰田和其助手负责修订,书前有顾颉刚的序和赵丰田的前言,书名改题《梁启超年谱长编》(简称“长编本”)。1999年4月北京图书馆出版社出版《北京图书馆藏年谱珍本丛刊》,其中第193至196册收入影印的《梁任公先生年谱长编初稿》(油印本),现据北京图书馆出版社版所出“油印本”收入,并参照“长编本”、“初稿本”对个别文字刊误,对某些引文据原作加以校订。吴铭能博士的《梁启超研究论稿》(台北:学生书局,2000年版)所附《台北世界书局版(梁任公先生年谱长编初稿)校后记》一文,据《梁启超未刊书信手迹》(北京:中华书局,1994年版)对《梁谱》中所引梁启超家书作过校勘,对我们的编校亦有助益,我们在校订过程中予以参考,特此说明,并谨表谢意。此外,收入“初稿本”胡适的序、丁文渊的前言和“长编本”的例言,裨读者参考。
梁启超启蒙思想的东学背景 [图书] 豆瓣
作者:
郑匡民
2003
- 10
引言
第一章 梁启超戊戌变法时期的日本观与流亡日本后的处境
第一节 梁启超戊戌变法时期的日本观
第二节 流亡日本谋救皇上
第二章 福泽谕启蒙思想与梁启超
第一节 福泽谕吉的身世和师承对其思想的影响
第二节 福泽谕吉与西洋文明的初次接触
第三节 福泽谕吉的“以西洋文明为目的”与梁启超的《文野三界之别》
第四节 文明之形质与文明之精神
第五节 福泽谕吉的“一人独立,方能一国独立”对梁启超的影响
第三章 中村正直《西国立志编》、《自由之理》与梁启超的新民思想
第一章 梁启超戊戌变法时期的日本观与流亡日本后的处境
第一节 梁启超戊戌变法时期的日本观
第二节 流亡日本谋救皇上
第二章 福泽谕启蒙思想与梁启超
第一节 福泽谕吉的身世和师承对其思想的影响
第二节 福泽谕吉与西洋文明的初次接触
第三节 福泽谕吉的“以西洋文明为目的”与梁启超的《文野三界之别》
第四节 文明之形质与文明之精神
第五节 福泽谕吉的“一人独立,方能一国独立”对梁启超的影响
第三章 中村正直《西国立志编》、《自由之理》与梁启超的新民思想
梁启超与晚清“今文学”运动 [图书] 豆瓣
作者:
张勇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7
- 7
《梁启超与晚清“今文学”运动——以梁著清学史三种为中心的研究》细读梁启超三种关键的清学史著述,澄清梁启超在晚清“今文学”运动中的角色。从细处再现近代中国思想史的发展及陈述语境,是一部精心打磨十年的思想小品。
内容提要
梁启超在中国近代史上的特殊地位在于,他既是重要历史事件的参与者,又是记述者和阐释者:无论是清末新政、民初宪政等政治大事,还是晚清学术传承等文化思想进程。《梁启超与晚清“今文学”运动——以梁著清学史三种为中心的研究》从梁启超三种关键的清学史著述(即《清代学术概论》《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以及《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的第八章《近世之学术》)入手,还原梁氏前后叙述的不同语境,澄清其在晚清“今文学”运动中的角色,将梁氏及谭嗣同、夏曾佑等人的“今文学”言论加以历史的解析,呈现出一个逐渐生成和变化着的过程。
内容提要
梁启超在中国近代史上的特殊地位在于,他既是重要历史事件的参与者,又是记述者和阐释者:无论是清末新政、民初宪政等政治大事,还是晚清学术传承等文化思想进程。《梁启超与晚清“今文学”运动——以梁著清学史三种为中心的研究》从梁启超三种关键的清学史著述(即《清代学术概论》《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以及《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的第八章《近世之学术》)入手,还原梁氏前后叙述的不同语境,澄清其在晚清“今文学”运动中的角色,将梁氏及谭嗣同、夏曾佑等人的“今文学”言论加以历史的解析,呈现出一个逐渐生成和变化着的过程。
梁启超与中国思想的过渡(1890-1907) [图书] 豆瓣
作者:
张灏
译者:
崔志海
/
葛夫平
江苏人民出版社
1995
- 1
《梁启超与中国思想的过渡(1890-1907)》一反“西方的冲击”这一研究模式存在的偏颇,强调了中国文化传统在面临外部冲击时所具有的活力。作者张灏通过支1890-1907年过渡时代梁启超思想的研究,详细考察了中西思想在很多领域内的相互影响,勾画出它们在梁启超思想发展中所起的作用指出梁启超塑造的一代“新民”,与现代中国之间的联系,要比五四“新青年”更具有代表性。《梁启超与中国思想的过渡(1890-1907)》不愧为继李文森之后国外研究梁启超思想的又一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