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雨

山丛夜露

山丛夜露 @sayhi

10 本书   1 部电视剧  

需要一点清醒、希望、困惑、和少许的痛苦

选择的艺术 [图书] 豆瓣
The Art of Choosing
作者: 席娜•伊加尔(Sheena Iyengar) 译者: 林雅婷 中信出版社 2011 - 4
《金融时报》、高盛2010年度商业图书大奖
麦肯锡公司、富达投资集团参考她的研究
著名畅销书作家格拉德威尔赞赏她的观点
离开还是留下?是喝可乐还是百事?是存钱还是花钱?
我们每天都要作出很多选择,无论是微不足道的选择,还是改变人生的抉择,这些选择决定着我们的人生。著名心理学家Sheena Iyengar给自己选择了这个普遍却难以解答的问题:我们为什么要进行选择,又是如何做出选择的?选择的诉求是天生的还是与文化相关联?为什么我们有时候做出的选择甚至与利益相违背?我们做出选择时,自己究竟有多少控制权?
书中一个惊人的发现是,无论对于猫﹑狗﹑老鼠等动物,还是英国政府公务员,过少的选择并非好事。但是,作者也同意,我们也会被选择误导,会因选择而感到有压力。作者旁征博引,事例丰富,紧扣主题:用构思巧妙的科学试验探索变化莫测的人类选择。
婚姻生活 (1973) [剧集] 豆瓣 TMDB
Scener ur ett äktenskap Season 1 所属 : 婚姻生活
9.2 (249 个评分) 导演: 英格玛·伯格曼 演员: 丽芙·乌曼 / 厄兰·约瑟夫森
律师玛丽安(丽芙•乌曼Liv Ullmann 饰)与精神学讲师约翰(厄兰•约瑟夫森Erland Josephson 饰)结婚十余载,育有两名女儿,生活幸福平稳。朋友皮特(金•玛思索Jan Malmsjö饰)与卡特里娜(毕比•安德森Bibi Andersson 饰)的婚姻生活却濒于解体。感慨万千的玛丽安发现自己怀孕,没曾想约翰竟倾向于打胎。有一天约翰突然向玛丽安提出自己爱上了一名叫宝拉的女子,二人痛苦分居。在协议离婚的过程中,二人的愤懑不满纷纷爆发,直到多年后,玛丽安与约翰才终于体会到爱情是什么。
电视版本分六集,295分钟;电影版168分钟,获1975年金球奖最佳外语片奖,丽芙•乌曼提名金球奖及英国电影电视艺术学院奖最佳女主角。
宪法学导论 [图书] 豆瓣
9.9 (30 个评分) 作者: 张千帆 法律出版社 2014 - 4
《宪法学导论》第二版自2008年出版以来,取得引人注目的成绩,社会反响与经济效益卓越。近年来,我国宪法学理论与法治建设实践取得了诸多进展,作者根据学科最新成果与实务典型案例,保持第二版多元、立体式写作风格,融合理论讲述、评注、案例、探讨、动态、图表等多种形式于一书,修订为第三版,在内容与形式上对全书进行了创新与完善,使本书更显卓越,堪称学习宪法不可不读的优秀教材。
本书把宪法严格作为一门法律来对待,因此它在风格上和民法、刑法或行政法没有根本区别。本书具有普通法律教科书的特点。由于本书把宪法严格作为一门法律来对待,因此它在风格上和民法、刑法或行政法没有根本区别。全书将宪法学原理与案例分析相结合,介绍与比较中国和其他国家的宪法制度。
在内容上,本书分三大部分,共八章。第一部分是概论,其中包括宪法学的基本概念,宪法的形成、发展及其思想渊源,以及宪法审查机制三章。之所以将审查机制作为概论部分,是因为发达国家的宪政经验普遍表明,宪政审查是宪法效力的必要保障;没有某种形式的宪政审查,宪法就失去了实际效力,宪法学也就成为没有意义的空头理论。因此,和前两章一样,这部分内容具有基本与普遍意义。第二与第三部分是关于宪法学实体理论。第二部分介绍国家机构,包括国家权力结构的划分,政府组织结构以及政府产生的方式三章。第三部分讨论公民权利,包括权利的基本概念和宪法保障两章。之所以把公民权利放在国家机构的后面,部分是出于循序渐进的考虑,因为“宪法”(constitution)的原始含义毕竟是指政府的组织法;部分则是因为国家权力的合理分配是保障公民权利的前提——我们所说的宪法保障,实际上是指通过政府有关部门依据宪法对公民权利实施的保障。
语言本能 [图书] 豆瓣
The Language Instinct:How the Mind Creates Language
8.5 (30 个评分) 作者: [加拿大] 史蒂芬·平克 译者: 欧阳明亮 浙江人民出版社 2015 - 5
一扇了解语言器官、破解语法基因、进入人类心智的大门;
一个关于语言问题最权威的答案;
一些令人信服、生动有趣的例证;
一场常识对谬论的彻底胜利。
悲惨世界 [图书] 豆瓣
Les Misérables
9.7 (57 个评分) 作者: [法] 雨果 译者: 李丹 / 方于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5 - 6
《悲惨世界(上中下)(精)》是雨果在流亡期间写的长篇小说,是他的代表作,也是世界文学宝库的珍品之一。
《悲惨世界(上中下)(精)》通过冉阿让等人的悲惨遭遇以及冉阿让被卞福汝主教感化后一系列令人感动的事迹,深刻揭露和批判了19世纪法国封建专制社会的腐朽本质及其罪恶现象,对穷苦人民在封建重压下所遭受的剥削欺诈和残酷迫害表示了悲悯和同情。
第一本复杂性创伤后压力症候群自我疗愈圣经 [图书] 豆瓣 谷歌图书 谷歌图书
Complex PTSD: From Surviving to Thriving: A Guide and Map for Recovering from Childhood Trauma
8.5 (8 个评分) 作者: Pete Walker 译者: 陈思含 柿子文化 2020 - 2
内容简介
★★★这是第一本针对複杂性创伤后压力症候群如何进行自我疗癒的书★★★
创伤如何被製造?创伤如何来分解?
当所有的情绪、关係问题都沉重地压到自己身上时,
该如何让一颗受伤的心获得真正的自由?
?
这本书要特别给—
有过不快乐的童年、与父母关係欠佳、
人际关係经常不良、反覆出现亲密关係困难、
或长期以来人生观黑暗的你!
★美国亚马逊网路书店CPTSD相关议题畅销Top1
★亚马逊网路书店读者4.8颗星好评支持
★全面性的分类与说解,直接点破会轻易忽略的心理创伤
★提供有效可行的恐惧与压力减轻方案
★世界卫生组织于2019年首度将CPTSD纳入了疾病分类标准中
★理论教科书之外,值得细细研读、反覆内省的第二本教科书等级的书
你以为自己的不够好、不被爱、没价值、不安全、不被倾听,
就是医师所诊断的忧鬱症、成瘾者、焦虑失眠患者……
但其实,根源是来自你童年所受的伤害:虐待、贬抑、忽视、责打辱骂、没有爱……
以致你的「情绪调节」出了问题,让你——
拥有一颗易破碎的玻璃心、常为了别人的一句话而丧失信心、
觉得事情没有自己来就很容易失败、总觉得朋友都不是真心待己、
成为别人眼中的暴躁公主、情绪王子……
◎不搞错病症,对症**才有效
複杂性创伤后压力症候群(CPTSD)很容易被误解为一般的创伤后压力症候群,甚至被误诊为边缘性人格障碍、自恋型人格障碍、焦虑症、忧鬱症、解离性障碍,以致採用不当疗癒方法措施,造成治标不治本,或是误诊误治的状况。
本书是第一本针对複杂性创伤后压力症候群如何进行自我疗癒的书,作者在书中多次强调多元取向的**方式(非单一性的**方式),才是对CPTSD 有效的疗法。同时,也以精闢详细的说解,让读者得以正确地了解并确认複杂性创伤后压力症候群,而非其他的常见错误标籤,进一步来帮助当事人更正确地了解自己,并且摆脱种种错误标籤和无效**的自卑感或挫折感。
◎或许你忘了来自童年的伤
複杂性创伤后压力症候群(CPTSD)是后天因素所造成,多数是在虐待或忽略的家庭中成长,遭受长期创伤经验所致,而这创伤经验,可以发生在语言、情绪、心灵或身体的层面。
孩子因为试图努力与人亲近或得到接纳,但最后却徒劳无功,所以只能在被遗弃所带来的绝望中受苦。而一些父母更会透过体罚与轻蔑,来加深遗弃性的创伤。
父母的拒绝,放大了孩子的恐惧,再镀上一层羞耻感,而随著时间的进展,就演变成有毒的内在找碴鬼(恶性的自我批判),直到孩子长大后,都还在承担著父母的抛弃,最终变成自己最糟糕的敌人,落入了CPTSD的深渊。
有太多的人因为忽略了这样的创伤或情绪,造成了莫名的人际关係障碍、情感关係不协调……
「我为了自己所说所做的每件事而感到怀疑、羞耻,并因此感到痛苦。」
「我知道我对自己很严苛,但是如果我不时常督促自己,我会比现在更失败。」
「人生烂透了,而我甚至更烂!我甚至连挑母亲节卡片这麽简单的事都做不到。」
「看看我,没有什麽吓得了我,我这麽放鬆,连在椅子上都坐不直了。」
「你以为我会被那虚假的微笑给骗走吗?」
「我真是个失败者!我什麽都做不好!你一定对我很厌烦了。」
「我觉得好像要死了,我的背痛大概是肿瘤吧?我这个月瘦了将近一公斤,我就知道我有癌症!我真希望我赶快死了算了。」
◎来自自身有深度创伤的资深心理**师建言
本书作者是美国资深心理**师,也曾有严重的複杂性创伤后压力症候群(CPTSD),但在这本书裡,他以充满慈悲和同理心的角度,完整地协助读者理解複杂性创伤后压力症候群的种种複杂层面,尤其是情绪面的恶性循环与死胡同。
这样完整性、系统性的理解,使得倖存者(从创伤中复原者)能够更看清自己的状况、突破盲点,也能更有动机、採用更好的角度来帮助自己。
在同类型的书籍中,被推崇是複杂性创伤后压力症候群倖存者的疗癒圣经,更在创伤倖存者社群中受到了极高的评价与推荐,同时也是被心理助人工作者所採用的宝贵工具。
◎你受伤了吗?——5个常见的创伤症候
1.情绪重现(emotional flashbacks)。症状是突发的,而且常有一段时间的退化现象,排山 海地感受到童年受虐或受遗弃时的感觉,包括压倒性的恐惧、羞耻、孤立、暴怒、哀恸或忧鬱。
2.毒性羞耻(toxic shame)。倖存者压倒性地觉得自己丑陋、愚蠢、令人厌恶或烂得要命,于是消灭了受创者的自尊。毒性羞耻也可能来自于父母持续的忽略和拒绝。
3.自我抛弃(self-abandonment)。这是指严重失去了健康的自我意识。
4.恶性的内在批判(vicious inner critic,或称内在找碴鬼)。自我羞辱和责备,感觉自己不够好。
5.社交焦虑(social anxiety)。对社交非常不自在,变得不愿向他人寻求支持,并且不得不把「靠自己」当作求生的策略。
◎明白你受伤的心——4种创伤类型
童年虐待或遗弃的模式、出生排行、基因等差异,会导致受创的孩子偏向4F求生策略中的其中一种(或合併两种以上),而小时候之所以会这麽做,是为了预防、逃离或改善更多的创伤。
「战」(fight)类型会发展出一种像是自恋性的防卫反应,突然用有攻击性的反应去对待威胁。
「逃」(flight)类型会发展出一种类似强迫症的防卫反应,如逃跑,或象徵式地过度活跃。
「僵」(freeze)类型会发展出一种像是解离的防卫反映,如放弃、麻木、进入解离或崩溃,像是接受注定会受伤一样的反应。
「讨好」(fawn)类型则会发展出类似关係依赖的防卫反应,用取悦或提供帮助的方式,企图缓和或阻止对方。
◎13个实用步骤,帮你管理情绪重现
1.对自己说:「我正在经历情绪重现。」
2.提醒自己:「我感到害怕,但我没有危险!我现在很安全。」
3.承认自己有界线的权利和需求。
4.安慰鼓励地对内在小孩说话。
5.破解永恆的想法。
6.提醒自己现在是处于成人的身体中。
7.重回你的身体。
8.抗拒内在找碴鬼的夸大和灾难化。
9.允许自己哀悼。
10.培养安全的关係和寻求支持。
11.学习辨识会引起情绪重现的诱发因子。
12.搞清楚情绪重现的经历是什麽。
13.对缓慢的复原过程要有耐心。
脆弱的力量 [图书] 豆瓣
Daring Greatly: How the Courage to Be Vulnerable Transforms the Way We Live, Love, Parent, and Lead
作者: 布芮尼.布朗 / Brene Brown 译者: 洪慧芳 馬可孛羅文化 2013 - 9
TED最受歡迎講者,《休士頓女性雜誌》指名最具影響力女性
歐普拉、CNN、ABC、NBC、美國公共電視網、華盛頓郵報、紐約時報指定專訪
布芮尼.布朗博士(Brené Brown Ph. D.)創造千萬共鳴的全球暢銷著作!
★《商業週刊》1348期書摘介紹
★《Cheers快樂工作人雜誌》10月號作者越洋專訪
★TED演講全球點閱率前五大,超過千萬人次觀看
★蟬聯紐約時報暢銷榜超過18週
★全球熱銷26國版權
★勇奪2013年「美好人生書獎」
★《讓天賦自由》肯.羅賓森,《過得還不錯的一年》葛瑞琴.魯賓聯袂強推!
每天問自己三個問題:
生涯遭逢瓶頸、創新可能失敗,令你不敢冒險突破舒適圈嗎?
社會瀰漫批判,教育缺乏對話,人際充滿比較,讓你更加冷漠自保嗎?
明知全心投入不保證會有所回報,所以你從不給自己一次機會嗎?
成功者勇於追求不確定的冒險與夢想,內心必定承受不為人知的不安與脆弱
這本書點醒我們:「掙扎,才有希望;讓我們脆弱的,也讓我們偉大!」
在脆弱的時刻,我們找到自己的力量!
《脆弱的力量》是世界知名情感與同理心專家布芮尼.布朗博士的全球暢銷著作。本書強調「脆弱」是人的本質,是所有創造力和情感的核心,也是人性最強大的力量。展現脆弱真實的一面,真誠面對自己很害怕的部分,反而一再提升我們人際、情感、求學、職場和教養的能量。
「脆弱」,是面對冒險和不確定時,產生的深刻恐懼和不安全感。當我們因為害怕脆弱、害怕丟臉、害怕失敗而退縮,我們也犧牲自信參與世界的機會,同時放棄自己得天獨厚的才能。
「脆弱」不是軟弱,不是輸的感覺,更不是毫無保留──沒有走過脆弱,不可能獲得真正的勇敢。當我們願意在生命每個當下直視脆弱,同時也撬開了自信、喜樂、創造力與一切可能性。
如果我們真的想要展現脆弱,別讓自己成為最大的批評者。站出去,讓大家都看見真正的你!《脆弱的力量》將讓你以嶄新的視野看待生命,幫助你每一天克服瓶頸,自我不再受限。
本書能夠全面扭轉你的人生:
──如果我們想重新點燃生命的熱情和使命感,就必須學習如何擁抱脆弱
──既然無法逃避脆弱,我們又該如何因應?
──展現脆弱的力量之前,如何先克服自卑?
──脆弱如何化解感情、家庭與校園中的困境?
──如何運用脆弱激發職場中的領導力?釋放創造力?
──在鼓吹強勢的文化中,如何教養下一代脆弱的力量?
搜尋關鍵字:「脆弱的力量」
你將可以看到作者激勵人心的TED演講:
www.ted.com/talks/lang/zh-tw/brene_brown_on_vulnerability.html
以及所有發揮「脆弱的力量」的人生進階者的經驗分享
逃避自由 [图书] 豆瓣
Escape from freedom
9.2 (96 个评分) 作者: [美] 艾里希·弗洛姆 译者: 刘林海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5 - 6
《爱的艺术》作者 艾里希·弗洛姆
影响现代人精神生活最深远的社会心理学名著
要战胜极权主义势力,就必须首先弄清楚极权主义者竭力逃避自由的原因。
—艾里希·弗洛姆
“极其重要且令人深思的著作!”
—《纽约先驱报》
“极为精彩地分析了当代文明社会的精神官能性病征。”
—《国家周刊》
“弗洛姆的思想值得所有关切人类处境及其未来者的高度重视。”
—《华盛顿邮报》
弗洛姆语录
自由是所有成长的基本前提。
自由虽然给人带来了独立和理性……个性为基础的积极自由。
思想能成为……才能变为现实。
我们不能丧失现代民主所取得的任何基础成就,无论是最基本的代议制政府(即民选且对人民负责的政府),还是《权力法案》赋予每位公民的所有权利。我们也不应该伤害下述这些新的民主原则:任何人不得挨饿,社会必须对所有成员负责,任何人不得因害怕失业和饥饿而臣服于他人或失去尊严。
如果人性不能适应自由所固有的危险和责任,它就很可能转向极权主义。这是艾里希·弗洛姆在1941年出版的社会心理学里程碑式著作《逃避自由》中所探讨的主题。
《逃避自由》诞生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西斯极权威胁着全人类的共同命运。《逃避自由》即是弗洛姆对两次大战之后社会政治现状的诠释,也是他从心理学角度对当代社会做出的系统而强烈的批判,在今天依然振聋发聩,发人深思,被誉为精神分析运用在社会学的不朽名著。
弗洛姆开宗明义:要战胜极权主义势力,就必须首先弄清楚极权主义者竭力逃避自由的原因。他在书中主要探索了历史进程中,“人性”和“自由”概念不定变化的关系。他提出,如果民主的兴起让某些人自由,那么与此同时,它也产生了一个个人感到孤立、无能为力的社会。
很少有一本著作像《逃避自由》这样深入地解释形成现代社会的力量、透彻地分析极权主义机制滋生的原因。也很少有心理学家像弗洛姆这样热烈地谈论自由的价值、社会的塑造、民主政治的真义,以及个体发自内心的爱。他努力教导人如何自由而不致孤独、自爱而不自私、理智判断而不找合理化借口、拥有信仰而不迷信于神学。
身体从未忘记 [图书] 豆瓣 谷歌图书 Eggplant.place
The Body Keeps the Score: Brain, Mind, and Body in the Healing of Trauma
8.7 (41 个评分) 作者: Bessel van der Kolk M.D. (范德考克) 译者: 李智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6 - 3
本书是一部杰作。作者充满感情和同理心的深入视角,令人深信今后对心理创伤幸存者的治疗会日益人性化,极大地拓展了自我调控和疗愈的方式,同时也激发了更多关于创伤及其有效治疗方式的研究创新。作者范德考克通过充分呈现他人工作中令人信服的证据,连同他自己的开拓性探索以及在此过程中获取的经验,证实了身体会记录创伤的经历。除此之外,他开发了一套借助瑜伽、运动和戏剧表演的方法,巧妙地将人们的身体和心灵(以及他们的思想和情感)联系起来。这个新鲜观点是美好和令人欢迎的,并为心理治疗界带来了新的可能性。
爱的艺术 [图书] 豆瓣 Goodreads
The Art of Loving
8.6 (50 个评分) 作者: [美] 弗洛姆 译者: 李健鸣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1 - 7
《爱的艺术》是德裔美籍心理学家和哲学家、法兰克福学派重要成员艾里希-弗洛姆最著名的作品,自1956年出版至今已被翻译成32种文字,在全世界畅销不衰,被誉为当代爱的艺术理论专著最著名的作品。
在这本书中,弗洛姆认为,爱情不是一种与人的成熟程度无关,只需要投入身心的感情。如果不努力发展自己的全部人格并以此达到一种创造倾向性,那么每种爱的试图都会失败,如果没有爱他人的能力,如果不能真正谦恭地、勇敢地、真诚地和有纪律地爱他人,那么人们在自己的爱情生活中也永远得不到满足。
弗洛姆进而提出,爱是一门艺术,要求想要掌握这门艺术的人有这方面的知识并付出努力。在这里,爱不仅仅是狭隘的男女爱情,也并非通过磨练增进技巧即可获得。爱是人格整体的展现,要发展爱的能力,就需要努力发展自己的人格,并朝着有益的目标迈进。
此版特别收录弗洛姆学术助手纪念文章《弗洛姆生命中的爱》。
爱的艺术 [图书] 豆瓣
8.5 (249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艾·弗洛姆 译者: 李健鸣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8 - 4
《爱的艺术》是德裔美籍心理学家和哲学家、法兰克福学派重要成员艾里希-弗洛姆最著名的作品,自1956年出版至今已被翻译成32种文字,在全世界畅销不衰,被誉为当代爱的艺术理论专著最著名的作品。
在这本书中,弗洛姆认为,爱情不是一种与人的成熟程度无关,只需要投入身心的感情。如果不努力发展自己的全部人格并以此达到一种创造倾向性,那么每种爱的试图都会失败,如果没有爱他人的能力,如果不能真正谦恭地、勇敢地、真诚地和有纪律地爱他人,那么人们在自己的爱情生活中也永远得不到满足。
弗洛姆进而提出,爱是一门艺术,要求想要掌握这门艺术的人有这方面的知识并付出努力。在这里,爱不仅仅是狭隘的男女爱情,也并非通过磨练增进技巧即可获得。爱是人格整体的展现,要发展爱的能力,就需要努力发展自己的人格,并朝着有益的目标迈进。
此版特别收录弗洛姆学术助手纪念文章《弗洛姆生命中的爱》。
创建日期: 2023年7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