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o research

zag

zag @zag

56 本书  

自用男同性恋电影研究

Homosexuality in Renaissance England [图书] 豆瓣
作者: Alan Bray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95 - 4
Alan Bray's Homosexuality in Renaissance England is a milestone work, one of those rare books that can be said to have virtually milestone work, one of those rare books that can be said to have virtually inaugurated a field of study--and one which remains a standard, comprehensive introduction to the subject. Since it was first published in England in 1982, however, it has been difficult to find in America. Examining the image of the sodomite in sixteenth- and seventeenth- century literature and polemic, Bray demonstrates how widely that image differed from the everyday occurrences of male homosexual behavior in ordinary households and schools. Homosexuality in Renaissance England explores how men who engaged in sodomy reconciled this behavior with their society's violent loathing for the sodomite, and shows how a social more that had remained stable for centuries changed dramatically toward the end of the seventeenth century. Widely considered the best study of its kind Homosexuality in Renaissance England clearly shows why the modern image of "the homosexual" cannot be applied to the early modern period, when homosexual behavior was viewed in terms of the sexual act and not an individual's broader identity. Bray's classic work goes on to show how the early eighteenth century saw the earliest emergence of a "homosexual identity." Finally available to a broad general audience in America, Homosexuality in Renaissance England is a must-read for anyone interested in sexuality during the early modern period.
恋人絮语 [图书] 豆瓣 Eggplant.place Goodreads
Fragments d’un discours amoureux
8.9 (81 个评分) 作者: [法] 罗兰·巴特 译者: 汪耀进 / 武佩荣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9 - 6
《恋人絮语》是一部无法用传统体裁定性的奇书。作者在此尝试了一种高度神经质的“发散性”行文,糅思辨与直接演示为一体。这是一种“散点透视”的“零度写作”。恍如一万花筒:作者撷取出恋爱体验的五彩碎片,在他哲人思辨的反光镜折射下结构出扑朔迷离的排列组合。作者以对应的文体形式揭示了恋人絮语只不过是诸般感受,几段思绪,剪不断,理还乱。相形之下,以往的关于爱情、恋语的条分缕析、洋洋洒洒的“发思”八股显得迂腐、浅陋……而这正是解构主义要证实的。
Sexual Preference [图书] 豆瓣
作者: Alan P. Bell / Martin S. Weinberg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1988 - 4
Book Description
Publication Date: April 1988 | ISBN-10: 025316673X | ISBN-13: 978-0253166739 | Edition: 1st
Alfred C. Kinsey Institute for Sex Research publication.
Product Details
Hardcover: 256 pages
Publisher: Olympic Marketing Corp; 1st edition (April 1988)
Language: English
ISBN-10: 025316673X
ISBN-13: 978-0253166739
Product Dimensions: 9.3 x 6.1 x 1.1 inches
Shipping Weight: 1.4 pounds
男人之间 [图书] 豆瓣
Between Men
7.0 (10 个评分) 作者: [美] 伊芙·科索夫斯基·赛吉维克 译者: 郭劼 上海三联书店 2011 - 7
20世纪80年代以来, 性与性别开始成为美国大学里的重要研究领域,而塞吉维克正是该领域与巴特勒齐名的最具原创性的学者,并在美国和欧洲拥有大量读者。 她在本书中首次提出了一个区别于“男性同性恋”的重要概念“男性同性社会性欲望”。本书从社会、经济及权力关系的角度,对欧洲和美国文学史上的一系列小说和诗歌文本进行解读,从而揭示出传统异性恋结构是以女性为交易媒介的男-男关系,以及这一传统结构与同性恋之间的博弈关系,同时论述了“同性恋恐惧症”的现象和成因。
西方性学名著提要 [图书] 豆瓣
作者: 李银河 江西人民出版社 2002 - 5
本书采用了性反应周期的四阶段论作为基本的分析框架。这四个阶段包括:兴奋期、平台期、高潮期、消退期。作者突出了反应的强度和持续时间等能较鲜明地表征性反应能力及其变化的指标。
性学是一门年轻的学科。直到19世纪末西方才出现了可以冠以性学之名的著作。虽然经过了一个世纪的发展,西方性学已经取得了不少成就,但是其成熟程度还远不能同哲学、历史、社会学这样的学科相比。这就为本书的编选造成了先天的困难。本书所收录了有关西方性学名著,内容大例从生理学角度、心理学角度、人类学角度、社会学角度、性别研究等多方面、多领域进行探讨和研究。
情爱自然史 [图书] 豆瓣
作者: [美国] 亨特 译者: 赵跃,李建光译 1988
美国人类学家莫尔顿-亨特的《情爱自然史》是一部社会学专著。它的出版曾在西方引起过很大的轰动。西方社会的爱情最初发源于古西腊。由于当时女性与社会隔绝,地位低下,所追求的灵肉结合的爱情只能以同性恋的畸形方式来实现。在古罗马,人们则注重感官享乐,过分的纵欲甚至导致了古罗马帝国的衰亡。早期的基督徒追求精神的恋爱,但它强调的是人对神(上帝)的情感,而忽视人与人之间尘世的爱情。经过漫长时期的艰苦求索,到十一世纪,在法国兴起了一种被称为“典雅爱情”的新的爱情方式。“典雅爱情”在当时成为具有普遍意义的关于爱情的一种概念。系指酷似诸侯与君主之间,贵妇人与其情夫的爱情关系。它带有狂热、痴迷、浪漫的特征,并要求恋人之间彼此情感的执著、专一和忠诚。它总是自相矛盾:推崇私通与守节;放纵与严肃;痛苦与欢乐。真实地反映了特定社会历史时期人们独特的情爱状态。
“典雅爱情”在其产生后的一百年间,被认为是西方文化中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一个创举。现代西方社会的爱情,至今仍接受并遵循它的一些原则。它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开拓更新,最终成为西方社会的一种爱情的崇高理想和爱情的社会现实。它建立在男女两性人格的自由独立和精神的平等尊重基础上,追求一种精神与肉体、情感与欲望的完美结合。以审美愉悦的方式最大限度地实现生命的价值,生命的自由和升华。
《情爱自然史》不仅展现了西方人爱情的发展,也展现了西方社会婚姻的变迁。现代西方人的婚姻关系,所能维持的主要理由,就在于婚姻中存在着浪漫的爱情。一旦爱情消亡,缔结婚姻的男女往往会分道扬镳。现代西方人的婚姻在强大的物质基础和精神基础的前提下,使婚姻中的浪漫爱情成为一种可以触及的现实。
同性恋亚文化 [图书] 豆瓣
7.8 (26 个评分) 作者: 李银河 今日中国出版社 1998 - 1
同性恋是一种跨文化而普遍存在的现象。同性恋者作为一种非主流的文化群体,具有独特的行为规范和方式。无论从同性恋活动对家庭和社会关系各个方面的影响程度,还是同性恋者在社会总人口中所占的比例来看,同性恋研究都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领域。作者多年来致力于对中国同性恋现象的深入研究,其学术观点受到国内外同行的重视和肯定。本书是国内社会学界在同性恋研究领域最早的成果之一。
性,不只是性爱 [图书] 豆瓣
作者: (美)J.韦克斯著 译者: 齐人 光明日报出版社 1989 - 3
李银河《女性主义》一书的参考数目之一
性史 [图书] 豆瓣
8.8 (5 个评分) 作者: [法] 米歇尔·福柯 译者: 张廷琛 / 林莉 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1989 - 1
原書四卷,此本只收一、二卷。
福柯与性 [图书] 豆瓣
8.5 (11 个评分) 作者: 李银河 山东人民出版社 2001 - 3
在《性史》中,福柯所写的并不是一部人类性行为的编年史。他探讨的是:这么多世纪以来,把性与真理的追求连结在一起的线索是什么,人们是如何和为什么要到性当中去求得关于自身“真理”的知识的。这本《解读》也可作为一种“代读”——代替那些想了解福柯又没有精力读他的书的人来读一读福柯,使他们通过笔者的阅读来了解福柯。到那时,他们就会自己去阅读。这正是此书的目的之一。
The Construction of Homosexuality [图书] 豆瓣
作者: David F. Greenberg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90 - 8
"At various times, homosexuality has been considered the noblest of loves, a horrible sin, a psychological condition or grounds for torture and execution. David F. Greenberg's careful, encyclopedic and important new book argues that homosexuality is only deviant because society has constructed, or defined, it as deviant. The book takes us over vast terrains of example and detail in the history of homosexuality."--Nicholas B. Dirks, "New York Times Book Review"
酷儿理论 [图书] 豆瓣
7.4 (7 个评分) 作者: (美)葛尔・罗宾 译者: 李银河 时事出版社 2000 - 2
酷儿理论不是指某种特定的理论,而是多种跨学科理论的综合,它来自历史、社会学、文学等多种学科。酷儿理论是对社会性别身份与性欲之间关系的严重挑战。它的前身是各种与同性恋有关的理论;它的哲学背景是后结构主义和后现代理论;它的终极目标是圆满解决性别和性倾向的问题,创造新的人际关系格局,创造人类新的生活方式。
中国古代文学中的同性恋书写研究 [图书] 豆瓣
作者: 施晔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8
本书在综述明清同性恋历史及同性恋书写的基础上,将明清同性恋书写置于商品经济发展、启蒙思潮高涨及新旧朝代更替的社会大背景下予以考量,大致勾勒初中国古代文学中同性恋书写的历史轨迹,以作家、作品为切入点,深入剖析不同文本不同的表现方式、审美情趣及文化意义。
现代自然 [图书] 豆瓣
Modern Nature
8.4 (5 个评分) 作者: [英]德里克·贾曼 译者: 严潇潇 / 沈盈颖 新民说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9 - 5
英伦导演德里克•贾曼,一生拍有《卡拉瓦乔》《英伦末日》《爱德华二世》等多部著名影片,最后之作《蓝》更以银幕仅呈一片纯粹蓝色轰动影坛。而不逊于他的艺术激情的,是他对植物的痴迷。这部日记,记叙了他在身罹绝症之际,如何以一己之力在英国邓杰内斯角的核电站旁、荒凉的卵石滩上筑起一座花园。贾曼之笔具有其电影镜头的诗性之美,聚焦他眼中的四时风景,以诗歌与丰富的植物学知识穿插其间。同时,他记录了日常的种种艺术灵思和实践,记忆中的童年与交游,生命中的欣悦与苦痛、迷梦与影像,于斑斓的文字间,人们可辨认出这位天才导演独一无二的灵魂。
欲望电影 [图书] 豆瓣
作者: 弗雷德里克·斯特劳斯 译者: 傅郁辰 / 谢强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7 - 3
《欲望电影:阿尔莫多瓦谈电影》:“我喜欢把影院想象为凶手和孤独者最好的藏身所。我也愿意把银幕看成预示未来的一面镜子。”阿尔莫多瓦这位集编剧、导演于一身的西班牙影坛奇才,在过去二十年中成为欧洲影坛最活跃的力量。本书以访谈的形式对他的电影创作历程做了一次深刻的总结。佩德罗?阿尔莫多瓦是世界知名导演,他执导的《欲望法则》、《神经濒临崩溃的女人》、《斗牛士》、《高跟鞋》等均获国际大奖。《关于我母亲的一切》1999年获得戛纳电影节最佳导演奖,英国学院奖最佳导演奖。《对她说》获欧洲电影奖、奥斯卡最佳原创剧本奖和金球最佳外语片奖等。阿尔莫多瓦先后荣获西班牙国家电影奖,拉曼恰卡斯蒂利亚奖章,法国文化部授予的文学艺术勋章等。在本书中,作者以访谈的形式对阿尔莫多瓦的电影创作历程做了一次深刻的总结。
《欲望电影:阿尔莫多瓦谈电影》一书用访谈的形式深刻展现了这位导演对电影的痴迷,他的从影经历,他对自己每部影片的构思及如何运用电影手段来处理各种镜头。该书还展示了他发自内心的创作激情,他的直言不讳,以及他对人生的看法。我国电影工作者和一些电影爱好者对阿尔莫多瓦的作品并不陌生,因为在举办过的几届西班牙电影展中都放映了他的影片,各种电影杂志也陆续刊登过对他影片的评介,不少人对他的作品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在书中他毫不隐讳自己贫寒的出身和坎坷的经历;也不隐瞒在自己的作品中“抄袭”过他喜爱的好莱坞影片的片段。“当在我的影片中出现别人的影片片断时,这并不是对其尊崇,而是一种剽窃。我偷了它,让它融入到我写的故事中,因而出现了一种海中的方式。而尊崇终究是一种消极的表现。一些影片为我所用是为了解释人物。我把自己看过的影片变为我的经验,因此,也成为我作品中人物的经验。”
佩德罗?阿尔莫多瓦主要作品目录:
《佩比、路西、邦及其他不起眼的姑娘》(1980)
《激情迷宫》(1982) 《黑暗笼罩》(1983)
《我为什么命该如此?》(1984) 《斗牛士》(1985-1986)
《欲望的法律》(1986) 《神经濒临崩溃的女人》(1987)
《绑住我》(1989) 《高跟鞋》(1991)
《基卡》(1993) 《我的秘密之花》(1995)
《颤抖的肉体》(又译《活色生香》)(1997)
《关于我母亲的一切》(1999) 《对她说》(2002)
《不良教育》(2004) 《回归》(2006)
创建日期: 2023年10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