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与我

binggan007

binggan007 @binggan007

7 本书  

她与我

我们什么时候能够平静地爱上彼此。

独生女儿 [图书] 豆瓣
La hija única
作者: [墨西哥] 瓜达卢佩·内特尔 译者: 童亚星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5 - 8
新拉美文学领军人物瓜达卢佩·内特尔长篇力作!
入围国际布克奖短名单,重新探讨母职、家庭的定义,
献给所有未抵达的母亲与非典型的生命。
——————————————————
【内容简介】
“我们越是爱一个人,就越容易因其而变得脆弱和不安。”
-
阿丽娜和劳拉是亲密的好友,她们都不打算生育。
随着时间的推移,阿丽娜开始被“成为母亲”的想法吸引;
好不容易怀上孩子的她,却被医生告知了一个令人不安的消息。
与此同时,劳拉与母亲的关系出现了裂痕,
而新邻居及其儿子的到来悄然改变着劳拉的生活,
阳台上出现的一窝鸽子也带来了奇妙的发展……
———————————————————
【编辑推荐】
🤍新拉丁美洲文学领军人物瓜达卢佩·内特尔,简体中文首次出版!
当代拉美最耀眼的作家之一,曾入围“美国诺奖”纽斯塔特国际文学奖,
善以细腻、大胆的笔触书写女性生活的苦乐,人类与生物交织的宇宙;
玛丽安娜·恩里克斯、萨曼塔·施维伯林、瓦莱里娅·路易塞利、
胡安·加夫列尔·巴斯克斯、恩里克·比拉-马塔斯都爱她的作品!
-
🤍国际布克奖决选之作,诺奖得主安妮·埃尔诺、流行女王Dua Lipa盛赞
2023年,《独生女儿》闯入国际布克奖短名单,引爆阅读热潮,
安妮·埃尔诺赞扬小说“带领我们直抵那些真正重要的事情”;
2025年,Dua Lipa将其选为自己主理的“SERVICE95读书俱乐部”5月读物,
并与作者内特尔连线,畅谈小说创作灵感、过程,分析书中隐藏的深意。
-
🤍源于朋友的真实经历,打破社会对母职的浪漫化想象
当生育成为职责,当身体被社会围剿,当孩子的未来前景不明,
生还是不生?这是当代女性面临的重大人生问题。
“身为人母更像是一种态度,而不仅是得到的一个头衔。”
重新探讨母职、家庭的定义,献给所有未抵达的母亲与非典型的生命。
-
🤍描绘新世代的女性共同体,重建对女性群体力量的信心
“自我改造”的母亲、情谊坚定的闺密、艰难重生的邻居、
辛勤付出的医生和育儿师、热心互助的女性主义团体……
内特尔将这些由女性织就的支持系统和情感关系刻画得精准又动人,
创造出一个令人鼓舞、值得期盼的命运共同体!
-
🤍知名青年设计师汐和×插画师昔酒,完美呈现小说风貌
精美艺术护封+趣味内封+爱心环衬,
105*148方脊精装双封文库本,
时尚便携,通勤、出行也无忧。
——————————————————
【媒体评论】
这本书的写作风格如此直接、朴实,书中的人物及其困境如此具有普遍性,以至于事实上,人们可以被原谅忘记了它是虚构作品。这部小说关注的问题非常及时:对自己的身体或生活拥有真正的控制权意味着什么?照顾一个人涉及些什么?我们的身体和家庭的边界在哪里?
——2023年国际布克奖评委会
-
在《独生女儿》中,内特尔以极为真实的笔触刻画了日常生活,带领我们直抵那些真正重要的事情:生命、死亡,以及我们与他人的关系。所有这些都包含在为人母的经历中,而这部小说正是对这一经历的探索和深化。
——安妮·埃尔诺
-
这本书既令人振奋,又让人揪心,两者往往同时发生。如果你正面临书中涉及的任何问题,请按照自己的节奏来阅读这个故事。小说的核心关乎家庭的多种不同形式,它让我反思,照顾你真正爱的人是一件多么光荣的事。
——Dua Lipa
-
内特尔是当代拉丁美洲文学的领军人物之一。我羡慕她能如此自如地运用语言、她对炫技和矫饰的抵制,以及她对人性深刻而透彻的认识。
——瓦莱里娅·路易塞利
-
在我们这一代人的文学作品中,我已经很久没有发现像瓜达卢佩·内特尔那样个人化、不可转移的世界了。
——胡安·加夫列尔·巴斯克斯
-
内特尔是自由的。她成功创造了一种属于自己的大胆叙事风格,一种独特而无畏的处世方式。她是新拉丁美洲文学不可或缺的声音。
——恩里克·比拉-马塔斯
-
这部极具独创性的小说探讨了一系列与孩子有关的问题,包括谁应该生孩子,谁应该照顾孩子……《独生女儿》中涌动的暗流让我想起了埃莱娜·费兰特的小说。
——《泰晤士报文学增刊》
-
《独生女儿》是部难得一见的作品,它冷静地分析了母性中的矛盾和道德的复杂性。这是一本需要与朋友详细讨论的书,而我也渴望这样做。
——杰茜·格林格拉斯
-
一次对(具有血缘关系或自主选择的)母亲、女儿、姐妹身份的沉思,坚定且充满同情。《独生女儿》触动了我,安慰了我,使我重建对女性群体力量的信心。瓜达卢佩·内特尔就最微妙的话题之一写出了一部满怀真诚与无限柔情的作品,这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莱维亚·弗兰奇尼
-
《独生女儿》是一部优雅、睿智、富有感染力的小说,令人惊叹,从我开始阅读到读完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它一直在我的脑海中挥之不去。我感到如释重负,因为我遇到了一部关于身为人母的矛盾心理的艺术作品,它包含了一系列真实的情感和好奇心——虚荣、好斗、嫉妒和自私,并能坦然接受它们,也包含了给予爱和维持爱的美丽而艰难的过程。这标志着我们所有人的生活,无论你是不是一位母亲。
——梅根·诺兰
-
我不到一天就读完了《独生女儿》。它堪称完美:非常女性主义、睿智、风趣、充满活力。内特尔对她笔下的每个人物都很宽容,文字也清爽、明快。我爱这本书。
——亚拉·罗德里格斯·富勒
-
《独生女儿》是一部令人震惊的小说,它讲述了促使成年人照料孩子的原因,以及使这种照料变得痛苦和不可能的所有因素。这部小说有一种安静的力量,其写作手法娴熟而沉稳,并深入探索了亲情与人的脆弱。
——凯莱布·克拉塞斯
困在记忆里的母亲 [图书] 豆瓣
作者: [美]斯蒂芬·贾格尔 译者: 于萍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3 - 5
一场与患阿尔茨海默病母亲的公路旅行,既是一份应对阿尔茨海默病的心灵指南,也是一部两代女性的成长史。
献给所有母亲和女儿,让彼此学会如何更好地相处。广雅出品
在遗忘到来之前,记下这些爱的白噪音。2022年亚马逊年度编辑推荐、《科克斯书评》非虚构文学奖提名作品。中科院教授龙 迪,作家张怡微、韩松落、邓安庆、不良生力荐。
【内容推荐】
本书记录了一段特殊的公路旅行:与患阿尔茨海默病的母亲进行为期11天的自驾游。在体验露营、骑马、漂流和徒步的乐趣时,母亲的健忘和不断重复的话却形影不离,作者开始追忆母亲的过去,回顾母亲如何照顾同样患病的外婆,思考作为女性,疾病、记忆、身份认同等如何在血缘中传递,以及遗忘与失去、抵抗与妥协意味着什么。
母亲和女儿不息的羁绊之间,疾病、旅行成为了弥合母女关系的契机,让我们看到母女之间的爱也是需要练习的。在记录和陪伴中,作者观察母亲,接近母亲,也在不断更新对母亲的认识,最终,重铸了一个完整的自己。这趟特殊的旅行,映照了两代女性的成长史。
【本书看点】
1.一场带着患阿尔茨海默病母亲的公路旅行,记下对爱、记忆、传承的反思。一向沉默寡言的母亲,确诊了阿尔茨海默病之后变得健忘、啰嗦,作者决定带母亲去自驾游。11天的旅途中,两个人一起体验露营、骑马、漂流、徒步,在这个过程中,作者开始慢慢理解母亲,但母亲的遗忘速度却在不断加剧。
2.一部有关家族疾病照护的生活史,也是一本应对阿尔茨海默病的心灵指南。从母亲照顾罹患阿尔茨海默病的外婆,到母亲诊断出阿尔茨海默病后,作者开始照顾并记录母亲。面对疾病如何抵抗遗忘、对待失去的思考,在三代人中传递。本书也教会我们,如何陪伴和照护逐渐失态,甚至丧失自理能力的至亲。
3.一本剖析母女关系的灵魂之书,让我们更懂得如何与母亲相处。母亲诊断阿尔茨海默病之后,作者意识到自己曾经对母亲的疏远。过去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避免成为母亲那样的人。但在了解母亲的过去之后,发现自己身上处处都有她的影子,母亲的遗忘和所剩不多的记忆也映照着自己。作者在试图修复母女关系、与母亲重新建立连接中也帮助重铸完整的自己。
4.中科院心理所教授龙迪,作家张怡微、韩松落、邓安庆、不良生力荐。本书曾入选2022年亚马逊年度编辑推荐、提名《科克斯书评》非虚构文学奖。
【名家推荐】
这趟历时 11 天的自驾旅行,记录了作者对爱、记忆和传承的深刻反思。在试图更多地了解母亲的过程中,她意识到“这次旅行从来都不是为了揭开母亲内心的秘密,而是揭开自己内心深处的秘密”。时光沙漏只是滤去关于年迈母亲的多余记忆,却在渐行渐远中为彼此留下永恒——以大地为证!
——龙迪(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教授)
既是一部有关家族疾病照护的生活史,也是一部充满了血缘隐喻及无力感的文学书。它化用古希腊神话中经典的母女关系——冥后珀耳塞福涅和她的母亲谷物女神得墨忒尔,使得疾病与死亡的阴影爆发出黑暗的力量:每当珀耳塞福涅回到母亲身边,大地生机盎然;当她回到冥界时,大地一片荒凉。这牵挂与忧郁是四季的由来,也成为作者与母亲心灵之间的桃源与荒野。
——张怡微(作家,复旦大学中文系副教授)
一本直达命运深处也直达生命本质的书。在遗忘的山脉到来之前,记下这些爱的白噪声,记下一代又一代女人如何传递血脉,以此来经受记忆的消失和肉身的消失。
——韩松落(作家)
这是一场艰难且无望的拯救,明知最后是徒劳、沮丧、悲戚、无望……但为了母亲,也为了自己,作者仍旧全身心投入,不放弃,为的是延缓母亲被彻底吞没的时间。这是一次煎熬却坚韧的自救,深深地敬佩她们。
——邓安庆(作家)
每一个讲述母亲故事的儿女,都使自己的母亲获得了第二次生命。
——不良生(作家、影评人)
对母女关系的书写和致敬,美好而令人痛彻心扉。
——《科克斯书评》
一段令人心碎的公路旅行,作者和母亲共同经历了失落的瞬间,并在大自然中找到了真正的快乐,捕捉到母女关系的复杂性以及彼此内心深处的隐秘,折射出关于爱和遗忘、连接和失去的深思。
——《出版人周刊》
这本书是我们这代人应对阿尔茨海默病的心灵指南。
——[美] 夏洛特•奥斯汀(旅行作家)
母女关系的精神分析 [图书] 豆瓣
作者: [日] 斋藤环 译者: 蕾克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5 - 7
📢以觉醒姿态生活的现代女儿,不愿做母亲最严苛的审判者——“妈妈,你能够送给我最好的礼物,就是尽可能过好自己的人生。”
日本临床心理医生、畅销书《自伤自恋的精神分析》作者斋藤环,以临床案例、文学作品、少女漫画为素材,揭示母女关系中潜藏的支配与被支配机制,细致分析女性特质、 身体性、语言等核心要素对母女互动的影响,指出母女关系因性别同一性而呈现出更深刻的纠缠。
心理咨询师张春真挚导读:“也许,只需思考成为一个失败到什么程度的母亲,放下成为完美女人的幻梦。”
🧅“弑父”是男性的成人礼,“弑母”却是女性的存在危机——母亲的存在深深渗透在作为女性的女儿的内心深处,女儿尝试“弑母”,无异于伤害她自己。
父权制允许儿子通过对抗父亲来确立主体性,却要求女儿以继承母职完成社会化。这种性别化的成长路径,使母女冲突成为制度性矛盾的个体化体现。母女之间的纠葛,往往源于“身为母亲该怎么做”和“身为女儿该怎么做”之间的张力与矛盾。
📍在母女构成的“次要社会”共同体中,重新拥抱自己,也重新看见母亲——“母亲对女儿的控制欲并非单纯出自权力欲望。”
母亲发自内心希望女儿幸福的善意,在社会对 “母性” 的规训中逐渐变形,转化为令人窒息的掌控欲。许多母亲会期待,与自己高度同一的女儿能代替自己重活一次,修正人生的遗憾。
母女关系的困难之一在于,“女性天生具有母性”的传统观念带来的压迫,与现代女性所拥有的反思性自我意识之间,始终存在激烈冲突。
📖不只提供思考路径,还给出具体解法——“一个重要的视角是去想象一下如果对方‘不在’,你是否依然会选择目前的生活方式。”
最懂东亚人的精神分析学者斋藤环,从“如何让母女都能过好各自的人生”出发,探讨关系改善的可能性:通过保持适当距离打破过度纠缠,理解“独立”不是断裂,而是承认彼此的不同。
允许母亲“不完美”,也允许自己“不孝顺”。
🧅女共享的性别经验如同洋葱的黏液,既滋养着亲密,又在剥离时引发灼痛。
新锐设计师郑在睡操刀设计,双封以不同氛围呼应母女关系中爱与冲突的双重温度。
110*185趁手小开本,是可随身携带的“女儿能量包”。内文用纸柔润不发黄,承载着那些难以言说的情感褶皱,让每一次翻阅都成为与自我、与母亲的温柔对话。
🎙️我的母亲完全没有意识到家庭存在问题。她永远不会读这本书,无论如何也无法改变她的思维方式。几十年来持续的支配关系也无法轻易终止。最终,唯有离家独立、保持距离才是自我救赎之道。这本书坚定了我的答案,给予我推动力。
——日本读者
我的母亲做保洁 [图书] 豆瓣 谷歌图书
8.0 (44 个评分) 作者: 张小满 光启书局 2023 - 11
【编辑推荐】:
★城市巨轮运转下,保洁员群体被遮蔽的日常
是谁在维系超级城市的“体面”与“洁净”?这是一群用体力劳作填满超长工作时间的外来务工者,他们在深圳这座包容万象的城市中寻找自己的生存空间,与污渍、垃圾为伴,支撑起城市文明对整洁细节的无限追求。作者张小满的母亲就是城市保洁群体中的一员。他们落脚城市的初衷是如此相似,一路走来的人生又与时代发展的轨迹紧紧捆绑。他们在深圳寻找自己的生存缝隙,有自己的生活圈子,知道如何寻找机会,很清楚自己在整个阶层划分中的地位,用一种贬低自己的语气谈论着他们所做的工作。他们是一个庞大的群体,却总是处在城市生活的边缘,城市的“整洁”“舒适”“便利”几乎与他们无缘。而他们身上所承载的命运本质,其实也映照着绝大多数的我们。
★母与女,“蓝”与“白”,两代人的隔阂与交融
当母亲成为一名城市保洁员后,“我”与母亲重新生活在一起。母亲用批判的眼光观察“我”的生活,而“我”也激烈地回应。但“我”爱母亲,更想理解母亲。“我”试着从了解母亲在超级商场的保洁工作开始去理解她,母亲又为“我”带回非常具体而生动的保洁员群体日常素描,母女二人一起拼贴出这一群体的生存境况。母亲一辈子都是付出体力劳动的蓝领,而“我”则是看似跃入“体面阶层”的白领,母亲向来以此为荣。随着母女二人在记录保洁员群体故事的过程中,“我”得以重新回望自己的来处,越来越感到,自己很多看似努力的行为,看似接触到的圈子,其实不堪一击,“我”与母亲、与保洁员们,一样是无法豁出去的人,我们有共同的来处。而母亲也在这一过程中,颇感悲伤地意识到,苦读成材的子女,最终也不过是在城市生活中勉力维系一份螺丝钉般的工作,稍有不慎,同样会滑至“主流生活”之外。通过保洁员群体的故事,或许我们也能关照自身的处境,对自身的生活有所省视。至于“我”与母亲,两代人之间的真正理解也许永远无法抵达,但记录、书写母亲生活的这一过程,令“我”与母亲比从前任何时候都要信任对方、支持对方。
★梁鸿、陈年喜、黄灯联袂推荐!
【内容简介】:2020年,52岁的母亲从陕南农村来到深圳务工。独立生活十几年后,“我”与母亲在深圳相聚,重新住在一个屋檐下。我们在狭小的房间中争吵,母亲看不惯“我”的花钱方式,“我”难以忍受母亲的生活习惯。我们深陷彼此纠缠、负担和依赖的关系。然而我们彼此相爱,“我”深知母亲的软肋便是对我毫无保留的爱。于是,“我”想理解她。“我”的母亲在矿场、在建筑工地挥洒了年轻的汗水,如今在城市写字楼的几格空间中做保洁员。“我”想记录下母亲的打工史,努力穿梭过她记忆中的生命。母亲的人生为做着螺丝钉般工作的“我”建立起一块生活的“飞地”,让“我”得以喘息、回顾,珍重自己的来处。这是我们母女共同完成的一场写作。
别了,母亲 [图书] 豆瓣
作者: [日]信田小夜子 译者: 吕灵芝 新星出版社 2025 - 4
◎“妈,我是大人了,我有自己的人生”
守墓女儿,指被母亲过度干涉的女儿。母亲们认为女儿理应给予自己照护、将来为自己守墓,而为了回应家长的期待,守墓女儿们只能强忍着痛苦,拼命扮演一个好女儿的角色
◎冲破禁忌,勇敢说不,解开东亚女儿精神枷锁的力作
上野千鹤子大力推荐, 《厌女》《从零开始的女性主义》反复引用!
写给女儿、母亲以及所有想走出困境的人
从这本书开始,改变自己的人生
------------------------------------------------
★内容介绍
某天,心理咨询室来了一名声称想恢复“正常母女关系”的女性,她振振有词地历数着女儿的不是,语气里满是怨恨和愤怒。为什么女儿要和她断绝关系?为什么她明明想挽回女儿,语气和表情却恶狠狠的?随着母亲、女儿、女婿视角的分别追溯,故事全貌慢慢揭开,事无巨细要控制女儿的“毒母”、深受其苦想逃离的“乖巧女儿”形象浮现……
剖析东亚母女关系、给无数女儿当头棒喝与启迪的力作。信田小夜子结合自己的从业经历,将几十年来的心理咨询见闻糅合成一个案例,揭开母女关系背后的运行机制,从更深层次剖析母亲与女儿的厌女症表征,进而提出“守墓女儿”这一概念,用来指代那些被母亲过度干涉的女儿,她们不仅儿时被过度介入,成年后还要为母亲“守墓”,最后只能发出“别了,母亲”的呐喊。《别了,母亲》写给女儿,也写给母亲。
------------------------------------------------
★编辑推荐
春节回家前忐忑不安,看到母亲来电心就纠作一团,连留长短发都会被反复念叨……
你是否也被无微不至的母爱勒得喘不过气来?你也产生过与母亲决裂的想法吗?然后下一秒又为那样的自己而自责不已?
我们每个人都是“守墓女儿”。
◎母女关系,东亚家庭隐而不宣的痛
◎信田小夜子——首位提出“守墓女儿”概念的学者,提及母女关系绕不过去的名字,影响了上野千鹤子在内的全日本学界
◎打破“弑母”羞耻的应景之作——母女不必相爱,断亲也没关系,挣脱以爱为名的枷锁,给所有女性以自由
◎揭开原生家庭的隐秘之痛,破除代际连锁诅咒——献给每一个不堪其扰的女儿,也献给每一位失去自我的母亲,母女也可以互相理解,避免后人重蹈覆辙
为什么为女儿赌上一切的母亲,往往让女儿感到沉重不已?为什么在口口声声说“都是为你好”的母亲面前,女儿不敢说出多年的真心话?为什么想要有自己人生的女儿,只能当母亲的“守墓人”?破除“女性愤怒羞耻”“厌男羞耻”之后,我们是时候再破除“弑母羞耻”了。《别了,母亲》是拒绝母亲对我们的过度干涉,也是与母亲划清界限的剖白,提供了从情感隔断到关系决裂等各种告别母亲的建议和可能。
我想生下妈妈 [图书] 豆瓣 谷歌图书
かか
6.5 (10 个评分) 作者: [日] 宇佐见铃 译者: 千早 上海文化出版社 2023 - 7
第56届日本文艺奖获奖作
第33届三岛由纪夫奖获奖作
日本全国学校图书馆协会选定书目
✨ 芥川奖得主宇佐见铃“不朽的原点”
✨ 聚焦原生家庭的话题出道作
————
对母亲极致的爱的告白,就是我想生下妈妈,让她重新开始幸福完美的人生。
这是一个讲述爱与拯救的故事,也是女儿对母亲极致的爱的告白。
小兔今年19岁,正在复读,可她和妈妈快撑不下去了。妈妈从小就没有感受到姥姥的疼爱,又因丈夫出轨、家暴而离婚,还患上了心病,整日买醉,小兔只有在狭小的社交网络里才能找到一丝安慰。
脆弱的母亲、自私的父亲、破碎的原生家庭……小兔痛恨束缚自己的一切,更痛恨被束缚的自己。她带着莽撞的祈祷,一人动身前往熊野,想要拯救即将崩坏的母亲。
我听到了来自绝不屈服于这个世界的19岁的呐喊。
——高桥源一郎(日本作家)
作者的文字把人类情感描写地无比正确,让人害怕。无数次迫近人类本身,冲击内心。
——町田康(日本小说家)
宇佐见铃被下了写作的咒语。这是一个值得信赖的、名为“作家”的咒语。
——村田沙耶香(代表作《人间便利店》)
文体与主题完美一致,我对这位作家的未来充满期待。
——中村文则(日本作家)
平和的文字包裹着不被爱的记忆,其中的毒素绞痛内心。
——宇垣美里(日本主持人)
小时候哭到崩溃的记忆苏醒,文字中充满了气味。
——藤崎彩织(日本音乐家)
中国式母女 [图书] 豆瓣
作者: 肖楚舟 等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25 - 6
在生下我的那一刻,听到医生说“是女儿”,我妈一下就哭了。
【内容简介】
对于母亲来讲,母爱是一种天性吗,是否需要学习?母职,是一种被天生赋予的使命,不可回避,还是一种个人选择?
对于女儿来讲,和母亲的相处,除了天然的血缘、亲情联结,是否也是一种女性之间的相处?如果是这样,为什么我们和女性朋友或长辈能够深入探讨的话题,面对自己的母亲却往往难以启齿?
母女关系是人际关系中最为复杂的一种,是一个古老的命题。在寻求自我与寻求依恋的矛盾中,她们往往是最熟悉的对手,也是最坚固的盟友。
当下,一方面我们身边的母女关系越来越多元;另一方面,整个社会对于母女关系的认知和讨论,被放置于更复杂的语境和维度,既尖锐又模糊。
来自学者、女性创作者以及我们身边普通母女的故事,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青年一代对于亲密关系和家庭关系的理解,以及近年来女性精神处境、性别意识的真实样貌。
【编辑推荐】
在成为“母亲”或“女儿”之前,每一位女性首先是她自己。
她可以后悔成为一个母亲,她可以为过于严厉或过于沉重的母爱而痛苦。
《中国式母女》的作者们以“没有标准答案”的包容视角,坦诚地诉说自己的经历与思考,呈现母女关系从对抗到和解的多元可能。当女儿带着母亲走进医美诊所,当脱口秀演员用幽默缓解与母亲的代沟,当母亲逐渐放下对女儿“三十不立”的焦虑,当衰老与死亡的话题代替残忍又固执的爱……她们接受了彼此的不同与矛盾,也接受了永远无法彻底理解彼此的结局。
消除对母性的神化,让母女关系回归为人际关系的一种——这样的声音近年来越来越响亮。母与女不必受困于“爱”与“不爱”、“孝顺”与“叛逆”的二元对立,而可以在代际对话中重建平等边界。愿每一位在母女关系中困惑的读者,在阅读的共鸣中找到重新理解彼此、解放自己的钥匙。
创建日期: 2025年9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