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中营相关

Quando

Quando @resaxe

26 本书  

由新疆劳改营想到,历史上出现过类似的现象还是需要去深入了解。

道德崩溃与现代性危机 [图书] 豆瓣
作者: 刘文瑾 上海三联书店 2021 - 3
现当代西方思想史研究著作。通过对列维纳、阿伦特、帕托什卡的思想的研究,对西方现代性作深刻的批判,由此试图表明现代性危机在很大程度上缘于现代个性与社会道德的崩溃,现代理性对生活意义的殖民是导致虚无主义和道德崩溃的直接原因,唯有基于道德责任感来反思现代自我,才可能克服虚无主义造成的现代性危机。
The Lost [图书] 豆瓣
作者: Daniel Mendelsohn Harper 2006 - 9
In this rich and riveting narrative, a writer’s search for the truth behind his family’s tragic past in World War II becomes a remarkably original epic—part memoir, part reportage, part mystery, and part scholarly detective work—that brilliantly explores the nature of time and memory, family and history.
The Lost begins as the story of a boy who grew up in a family haunted by the disappearance of six relatives during the Holocaust—an unmentionable subject that gripped his imagination from earliest childhood. Decades later, spurred by the discovery of a cache of desperate letters written to his grandfather in 1939 and tantalized by fragmentary tales of a terrible betrayal, Daniel Mendelsohn sets out to find the remaining eyewitnesses to his relatives’ fates. That quest eventually takes him to a dozen countries on four continents, and forces him to confront the wrenching discrepancies between the histories we live and the stories we tell. And it leads him, finally, back to the small Ukrainian town where his family’s story began, and where the solution to a decades-old mystery awaits him.
Deftly moving between past and present, interweaving a world-wandering odyssey with childhood memories of a now-lost generation of immigrant Jews and provocative ruminations on biblical texts and Jewish history, The Lost transforms the story of one family into a profound, morally searching meditation on our fragile hold on the past. Deeply personal, grippingly suspenseful, and beautifully written, this literary tour de force illuminates all that is lost, and found, in the passage of time.
THE LOST:
A SEARCH FOR SIX OF SIX MILLION
NATIONAL BOOK CRITICS CIRCLE AWARD, WINNER
NATIONAL JEWISH BOOK AWARD, WINNER
SALON BOOK AWARD, WINNER
PRIX MÉDICIS (France), WINNER
PREMIO WIZO-ADEI (Italy), WINNER
LOS ANGELES TIMES BOOK PRIZE, FINALIST
DUFF COOPER PRIZE (U.K.), FINALIST
BARNES & NOBLE “DISCOVER” PRIZE, 2ND PLACE
NEW YORK TIMES NOTABLE BOOK OF THE YEAR
AMAZON BEST HISTORY BOOK OF 2006
NEW YORK TIMES BESTSELLER
INTERNATIONAL BESTSELLER (FRANCE, ITALY, ISRAEL, NORWAY)
编号3444 [图书] 豆瓣
作者: 【意】卢卡‧克利帕 / 【意】毛利欧‧欧尼斯 北京时代华文书局 2021 - 4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
1939年,德国占领波兰后,纳粹党卫军命令年轻的波兰裔奥地利人威廉•布拉塞发誓效忠希特勒,并加入国防军,但他拒绝了,因为他的母亲是波兰人,他也坚定自己是波兰人,不想背弃自己的祖国。可他也因此被关进了集中营,编号3444。在集中营里,布拉塞因娴熟的摄影技术,很“荣幸”地被党卫军任命为身份识别小组中的摄影师,为囚犯们拍照,能暂且保命,可是出现在他取景框里的同伴们,正一个个走向死亡,再也没有出现过……
本书所讲述的就是这位伟大的囚犯摄影师从1940年到1945年,在集中营内通过拍摄数以千计的照片,记录了集中营囚犯的真实处境、生存条件以及纳粹在这个“死亡工厂”里进行的惨无人道的医学实验、毒气室等。布拉塞慢慢地意识到他不能仅仅“活着”……于是他尽一切可能,用生命为后世保留下了上万张历史铁证,并讲述这个悲惨的故事。
Remnants of Auschwitz [图书] 豆瓣
作者: Giorgio Agamben / [意]吉奥乔·阿甘本 译者: Daniel Heller-Roazen Zone Books 2002 - 1
内容目录
前言 11
I 见证 15
II 穆斯林人 41
III 羞耻,或论主体 87
IV 档案与见证 137
参考书目 172
呼吸秋千 [图书] 豆瓣 Goodreads
Atemschaukel
9.5 (15 个评分) 作者: [德] 赫塔·米勒 译者: 余杨 / 吴文权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10 - 10
长篇小说《呼吸秋千》是赫塔·米勒的最新作品,甫一出版便获得了德国书奖,被誉为“一部气势磅礴,夺人心魄及令人谦恭的小说,也许是这个秋季最令人难忘的读物”。
故事背景设定于“二战”结束时,主人公是17岁男孩,他被送到乌克兰劳动营。这些曾在“二战”中与纳粹政权合作过的德国人,受尽非人的待遇。
作者以大角度描绘了这个悲惨的年代。
[图书] 豆瓣
La Nuit
8.4 (5 个评分) 作者: [美] 埃利·威塞尔 译者: 袁筱一 南海出版公司 2014 - 8
那一天,我们登上开往地狱的火车,以为只是一次不太舒适的旅行。
-----------------------------------------------------
诺贝尔和平奖得主经典自传 欧美高中生与大学生必读书目
译为30多种语言,美国销售超过600万册
我要作证,阻止死去的人再度死去,也为我活下来这件事辩护。——埃利•威塞尔
通过这个少年的眼睛,我们看见了残忍和 慈悲的极限。我从他的勇气获得勇气。这是所有人都应该读的书。——奥普拉
这本薄薄的小书有着骇人的力量。——《纽约时报》
----------------------------------------------------
那是我生命中最难以承受的一夜。
父亲躺在病床上,仍然在用嘶哑的声音呼唤——他叫的是我的名字。
我听见他在喘气,一阵一阵的,我没有动。
他说的最后一个词是我的名字。一声呼唤,而我,不敢也不愿回应他。
我经历了奥斯维辛的一切,除了焚尸炉。无数信念和身体在我眼前化为烟尘。
重新成为自由人,我们的第一个动作是冲向粮食。我们想的就只有这个。
我们不想报仇,也不想父母。只想面包。
Survival In Auschwitz [图书] 豆瓣
作者: Primo Levi Touchstone 1996 - 9
In 1943, Primo Levi, a twenty-five-year-old chemist and "Italian citizen of Jewish race," was arrested by Italian fascists and deported from his native Turin to Auschwitz. Survival in Auschwitz is Levi's classic account of his ten months in the German death camp, a harrowing story of systematic cruelty and miraculous endurance. Remarkable for its simplicity, restraint, compassion, and even wit, Survival in Auschwitz remains a lasting testament to the indestructibility of the human spirit. Included in this new edition is an illuminating conversation between Philip Roth and Primo Levi never before published in book form.
Bloodlands [图书] 豆瓣 Goodreads
作者: Timothy Snyder Basic Books 2010 - 10
Americans call the Second World War The Good War.” But before it even began, America’s wartime ally Josef Stalin had killed millions of his own citizensand kept killing them during and after the war. Before Hitler was finally defeated, he had murdered six million Jews and nearly as many other Europeans. At war’s end, both the German and the Soviet killing sites fell behind the iron curtain, leaving the history of mass killing in darkness. Bloodlands is a new kind of European history, presenting the mass murders committed by the Nazi and Stalinist regimes as two aspects of a single history, in the time and place where they occurred: between Germany and Russia, when Hitler and Stalin both held power. Assiduously researched, deeply humane, and utterly definitive, Bloodlands will be required reading for anyone seeking to understand the central tragedy of modern history.
死亡特雷布林卡 [图书] 豆瓣
Je Suis Le Dernier Juif: Treblinka (1942-1943)
作者: 奇尔·拉什曼 译者: 徐小薇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15 - 4
1942年10月,28岁的奇尔·拉什曼被押送至特雷布林卡,一下车他就与自己的亲友分开了,被纳粹选为苦役,执行杀戮后所有与毁尸灭迹有关的任务。他在特雷布林卡几番逃脱死亡的威胁,最后在1943年8月集中营爆发的起义中侥幸逃脱。几个星期的逃亡之后,奇尔·拉什曼藏身在华沙附近的朋友家中。战争还没有结束,他在一个记事本中讲述了自己在地狱中度过的十个月。
到波兰解放时,被送到特雷布林卡用毒气屠杀的犹太人总数超过75万名,最终只有57名幸存者,拉什曼是其中之一。就纳粹有条不紊地实施大规模灭绝异族的罪行而言,任何集中营都比不上特雷布林卡。
首次公开出版的本书是独一无二的。
它在纳粹投降之前匆忙写就,它立于灾难文学的经典行列。
给未出生的孩子做安息祷告 [图书] 豆瓣
作者: [匈牙利] 凯尔泰斯·伊姆雷 译者: 宋健飞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5 - 10
凯尔泰斯的小说是身份和记忆的童话——一个从集中营的大屠杀中死里逃生的中年人,回眸这段往事,平静地从中截取写作的资源。
这部反省的、诗意的但却拒绝情绪化的小说,告诉了我们一个人是如何在无法选择、无法控制的世界里做出了他自己对生命的选择。即便,这种选择是无力的。然而,也还是一个痛苦的心灵的哭喊。主人公作为一个叙述者出现,身份上可认为与《无命运的人生》里面的主人公相承,更与凯尔泰斯本人有所重迭——大屠杀的“幸存者”、“作家”和“翻译家”。他逃过了“最终解决”犹太人的大屠杀,却摆脱不了大屠杀的阴影。
主人公尝试着对朋友解释,他为什么不能把一个孩子带到这个世界上,“在一个容许奥斯维辛集中营存在的世界中”拒绝生育,因为,大屠杀曾经发生,大屠杀还会发生。
透过这个错综复杂的叙述,我们看到了叙述者大量郁积的失意:他不成功的文学生涯,他失败的婚姻,他前妻的家庭及孩子们——而他也曾经能够有这样的孩子。他辩解道,犹太人曾经不能正常地生活,那种对这个世界根深蒂固的不信任,对种族灭绝可能再度发生的惊惧,是生命里无法排遣的宿命。
凯尔泰斯借主人公的口,表达他浓缩了的人生哲学:听着,这些完全没有理由的,没办法解释的事情,并不是那些糟糕的,正相反:是那些不错的。我们依然看到,他还是在抗争,以他独特的方式,独特的理由,独特的语言。
小说起名《给未出生的孩子做安息祷告》。然而主人公却是一个习惯于让命运驱使的没有宗教信仰的人。他的祈祷,不是宗教的,而是世俗的。是对千百万个死难者,对当生而未能出生的下一代,对每一个遭遇到偏执、仇恨诅咒的生命个体的哀悼。
惨败 [图书] 豆瓣
作者: [匈牙利] 凯尔泰斯·伊姆雷 译者: 卫茂平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5 - 10
《惨败》是凯尔泰斯的一部小长篇,叙述者是一个后来成为作家和文学翻译者的中年人。这个人对过去遗留的影响感到痛苦不堪,为自己在这样一个残酷的世界不能抚养一个孩子而悲痛,同时也穿插回忆了自己失败的婚姻和职业生涯。
本书和《给未出生的孩子做安息祷告》同为作者的处女作《无命运的人生》的续篇。
缓刑时刻 [图书] 豆瓣
Moments of Reprieve
9.6 (5 个评分) 作者: [意]普里莫·莱维 译者: 谢小谢 中信出版集团 2019 - 1
◆记录集中营里奇异、边缘的缓刑时刻
在这些时刻,被压迫的身份短暂地重获它的面貌
◆假如电影《美丽人生》曾经打动你,那么这本书也将以同样方式打动你
···
【内容简介】
十五个故事,每个故事只写一个人:在集中营里坚持演奏音乐的药剂师、与莱维分享苹果和古老神话的木匠、想从集中营里送出玩偶给情人的吉卜赛人、每天为莱维带来一份汤的泥瓦匠洛伦佐……其中的一些人和事,在精神或物质上帮助了莱维,使他最终得以幸存。
本书所写的不是集中营里最为悲剧性的事件或最为惨痛的经验,它捕捉的是那些奇特的、少量的缓刑时刻,在这些时刻,最坏的事尚未降临,被压抑者得到片刻喘息,短暂地重获尊严,人类精神在泥泞与卑屈中重现。
···
【媒体及名人推荐】
我们时代最重要、最有天赋的作者之一。
——卡尔维诺
·
在普里莫•莱维的作品中,没有一句话是多余的,每个字都不可或缺。
——索尔•贝娄
·
欧洲最高尚、最不可或缺的作家之一。
——《洛杉矶时报》
·
普里莫•莱维是伟大的大屠杀回忆录作家……也是我们时代文字杰出、优雅而动人的作家之一。
——《新共和》
···
【编辑推荐】
◆普里莫·莱维是奥斯维辛最重要的记录者和见证人,意大利国宝级作家,备受索尔·贝娄,菲利普·罗斯、卡尔维诺以及安伯托·艾柯等文学大师的推崇,卡尔维诺称其为“我们时代最重要、最有天赋的作家之一”。
◆不同于莱维以往的冷静克制的见证,这本书更像是莱维在文学上的一次尝试:诗意、浪漫,富有幽默感。它写的是野蛮黑暗的年代,人类精神的复现;也是毁灭与屈辱之下,善与希望的可能。
◆“如果你只读一位经历过大屠杀的作家,那么读莱维吧。”此次出版的莱维作品集,全面收录了包括小说、散文、诗歌等不同体裁的莱维作品,设计精美,适心娱目,适合每一位喜爱莱维的读者收藏。
这就是奥斯维辛 [图书] 豆瓣
Così fu Auschwitz: testimonianze 1945—1986
8.5 (8 个评分) 作者: [意] 普里莫·莱维 译者: 沈萼梅 中信出版集团 2017 - 5
◆幸存者证词拼成的奥斯维辛
◆真实而震撼的纳粹集中营见证录
◆不断修正证词意味着不断接近历史真相
···
【内容简介】
本书是奥斯维辛集中营幸存者的证词合集,由身为化学家的莱维及其奥斯维辛狱友、外科医生德·贝内代蒂共同整理撰写。这些1945—1986年间的证词来源各异,既有莱维和德·贝内代蒂自己所叙之事实,也有其他被囚禁、迫害者乃至施暴者家属的现身说法,它们都真实有力地反映了集中营里囚犯们的非人生活。诚如莱维所言,“执着地修正自己可能出的差错,常常会赋予搜寻真相的人一种身份,而它胜过单纯的证人身份。”这些证词是必不可少的记忆,成为我们反思历史和人之价值的依据。
···
【编辑推荐】
1、这是一本真实、勇敢的纳粹集中营见证实录,其中收录的证词为纳粹战犯的追责提供了不可或缺的证据,也为后世了解那一段黑暗与恐怖的历史提供了一次珍贵的机会。
2、在书中,见证者们谈到了囚犯工厂、宿舍、医务室、死亡淋浴室与焚尸炉,谈到了集中营里的生活以及战后的省思。即便战争已经过去,对亲历者而言奥斯维辛就像一场如影随形的噩梦,从梦中醒来的唯一办法就是直面那些残酷时刻,不断接近历史真相。
3、本书揭露了鲜为人知的奥斯维辛真相,解答了普通人关于奥斯维辛的疑问,例如:集中营是否发生过囚犯暴动?囚犯之间如何互相帮助?纳粹军官如何筛选、处死囚犯?战败将至,纳粹怎样以最后的疯狂迁移并屠杀众多囚犯?莱维与贝内代蒂在回答这些问题的同时,揭示了集中营的无边黑暗,直指“人之为人”的本质。
这是不是个人 [图书] 豆瓣 Goodreads
SE QUESTO E' UN UOMO
9.2 (16 个评分) 作者: [意] 普里莫·莱维 译者: 沈萼梅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6 - 3
“最优秀的人都在集中营里丧命,最糟糕的人却幸存了下来 。”——詹姆斯·伍德《见证的艺术》
一个幸存者的羞愧,对法西斯暴政的非凡见证
如何在地狱保持尊严、不认同兽性的权力
20世纪反思法西斯的最重要的著作之一
畅销70年 被翻译成40多种语言
法国《世界报》 “二十世纪的一百本书”
《这是不是个人》是普里莫 ·莱维描写奥斯维辛经历的回忆录,也是奠定其文学地位的处女作。
1944年底,在加入那不勒斯的一支反法西斯游击队后不久,莱维被捕,他选择承认自己是犹太人,避过了被立即枪决的命运,却开始了集中营长达 11个月的地狱梦魇。
莱维用冷静又克制的文字记录了集中营对欧洲犹太人肉体和精神双重的残暴迫害,更深邃地描述了法西斯暴政的本质——法西斯用平庸、仪式化和冷漠的暴力,完全抹杀“另一群人”的尊严和意志,让其仅剩下一副勉力求生的躯壳;更是利用人性的“灰色地带”,用权力腐蚀囚犯的尊严,导致其在或多或少的程度上服膺于这种暴力。
莱维直面了这种对人性的玷污,同时也回顾了自己和集中营难友们的抗争、软弱和尊严。集中营等级分明的内部环境也是人类社会的缩影——有向权力臣服者;有因为单纯无私而受难者;还有只求利用规则无辜自保的大多数人。莱维全盘拓宽了人类的道德限度——他的著作成为诸多哲学家(伊曼努尔 ·列维纳斯、乔治·阿甘本等)反思暴力和生存的起点和参考文献。
莱维相信,正因为人类发明了奥斯维辛,每个人的生存都是有愧的;但这并不能让我们取消正义和邪恶的界限。我们仍要保留拒绝认同邪恶的最后的权力,肩负起对人性、对他人无限的责任。
休战 [图书] 豆瓣
La Tregua
9.3 (13 个评分) 作者: [意] 普里莫·莱维 译者: 杨晨光 中信出版集团 2018 - 11
◆意大利国宝级作家普里莫·莱维的“奥斯维辛三部曲”之一
◆一本载满了死亡与希望的记忆之书
【内容简介】
1945年,普里莫•莱维与另一些奥斯维辛幸存者死里逃生,从集中营开始返乡之旅。在返回意大利途中,他们经历了一段奇妙而坎坷的旅程,途遇形形色色的幸存者:出生在集中营的无名幼童,精明独立的希腊人,向意大利人寻求庇护的德国军妓……每一个劫后余生者都背负着不同的生命故事,每一个人都依靠生之意志坚强地活着。
对莱维而言,这是一段绝无仅有的休战期:不仅指外部世界的休战,也是经历了奥斯维辛摧残之后,试图重返光明、重建秩序之前的过渡阶段。这本记忆之书,载满了死亡、流离与痛苦,也记录了信仰、希望与勇气。
【媒体/学者推荐】
以20世纪文学巨擘的精神毅力和镇静头脑,这个瘦弱的、恭顺的、谦卑的化学家系统地回忆了德国的人间炼狱,他稳步细致地推进,之后用明晰、朴素的散文语言让那段经历为世人所了解。
——菲利普•罗斯
我们时代最重要、最富有天赋的作家之一。
——伊塔罗•卡尔维诺
在普里莫•莱维的作品中,没有一句话是多余的,每个字都不可或缺。
——索尔•贝娄
欧洲最高尚、最不可或缺的作家之一。
——《洛杉矶时报》
普里莫•莱维是伟大的大屠杀回忆录作家……也是我们时代文字杰出、优雅而动人的作家之一。
——《新共和》
他将欧洲犹太人的两极生活放在一起作对比,莱维先生的小说形成了一种无可抵挡的、史诗般的气质,这成就了他最好的作品。莱维又一次呈现了我们在他所有作品中都能找到的特点——对全人类的悲悯。
——《纽约时报》
【编辑推荐】
◆“不读懂这部作品,就等于任由人类经验的长河流向遗忘。”
◆普里莫·莱维——奥斯维辛最重要的记录者和见证人,意大利国宝级作家,“欧洲最高尚、最不可或缺的作家之一”,卡尔维诺称其为“我们时代最重要、最富有天赋的作家之一”。
◆这是一本记忆之书,载满了死亡、流离与痛苦,也记录了信仰、希望与勇气。莱维以一贯的冷静笔触回溯了奥斯维辛这座人间炼狱,以及走出奥斯维辛后的希望之旅。
◆莱维的“奥斯维辛三部曲”之一、电影《劫后余生》原著,被国外媒体称为“文学世界的卓越成就”。
给我的孩子讲奥斯维辛集中营 [图书] 豆瓣
Auschwitz expliqué à ma fille
作者: 【法】安奈特·维奥尔卡 Annette Wieviorka 译者: 王大智 重庆大学出版社/楚尘文化 2013 - 9
种族灭绝、大屠杀、奥斯维辛集中营......那是一段人类永远无法否认也不该忘记的历史。如何向后人乃至世人讲述那段渐行渐远的残酷的人类历史?如何增强人类的“记忆责任”?历史学家安奈特·维奥尔卡在本书中通过与女儿玛蒂尔德问答的形式,将半个多世纪以来始终困扰着历史学家和哲学家的问题以及作者的思考呈现在读者面前。与成人提出的问题相比,孩子的提问更加直截了当、一语中的。作者运用简洁、明快的语言向女儿同时也向世人揭示了如下问题:纳粹为什么要灭绝犹太人,为什么要让他们在地球上彻底消失?纳粹为什么要花费大量精力在他们所占领的整个欧洲遍寻老人和孩童,最后将他们统统杀掉呢?
无泪而泣 [图书] 豆瓣 豆瓣
We Wept Without Tears: Testimonies of the Jewish Sonderkommando From Auschwitz
8.8 (8 个评分) 作者: [以色列]吉迪恩·格雷夫 译者: 曾记 广东人民出版社 2019
本书首次披露了二战纳粹灭绝营中最为特殊的一批受害者的生活和内心世界。“特别工作队”是在纳粹实施种族灭绝的集中营中被挑选出来、被迫在毒气室和焚尸炉旁工作的犹太奴工。他们目睹了人间地狱般的杀戮场景,还被迫参与其中,同时也承受着外界的责难,身心都遭受了巨大的痛苦。作者通过多年的资料采集和访谈(许多人是首次披露他们的经历),以丰富的细节和严密的逻辑,重构了“特别工作队”的生存状态和人性煎熬,无声地控诉了德国法西斯对犹太人实施种族灭绝的反人类暴行。
古拉格群岛 [图书] 豆瓣
Архипелаг ГУЛАГ
8.6 (11 个评分) 作者: 亚历山大.索尔仁尼琴 译者: 田大畏 / 钱诚 群众出版社 2015 - 8
所谓“古拉格”,即“劳动改造营管理总局”,是苏联劳改制度的象征。从1918年到1956年,那些分散在苏联广袤大地上的各个劳改营像“群岛”一般构成了这个国家的“第二领土”。
本书以“群岛居民”的苦难经历为线索,同时穿插了苏联劳改制度发展史中的大量资料,结构宏大,卷帙浩繁,充分显示了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索尔仁尼琴驾驭写作的才华。书中既有激昂的控诉、愤怒的呐喊,也有尖锐的嘲讽、深切的诉说,是一部深刻理解苏联政治体制的重要的参考著作。
古拉格:一部历史 [图书] 豆瓣 谷歌图书
Gulag: A History
9.5 (33 个评分) 作者: (美)安妮·阿普尔鲍姆 译者: 戴大洪 新星出版社 2013 - 4
在这部受到普遍称赞的权威性的《古拉格:一部历史》著作中,安妮•阿普尔鲍姆第一次对古拉格——一个大批关押了成百上千万政治犯和刑事犯的集中营——进行了完全纪实性的描述,从它在俄国革命中的起源,到斯大林治下的扩张,再到公开性时代的瓦解。阿普尔鲍姆深刻地再现了劳改营生活的本质并且将其与苏联的宏观历史联系起来。
《古拉格:一部历史》出版之后立即被认为是一部人们期待已久的里程碑式的学术著作,对于任何一个希望了解二十世纪历史的人来说,它都是一本必读书。
被淹没和被拯救的 [图书] 豆瓣 Goodreads 谷歌图书
I sommersi e i salvati
9.5 (58 个评分) 作者: [意] 普里莫·莱维 译者: 杨晨光 三辉图书/上海三联书店 2013 - 3
本书是意大利最具知识分子良心的天才作家普里莫•莱维的最后作品。莱维以生命完成了对纳粹暴行的见证,他的简明易懂的作品是对生活奇妙的赞颂,证明了人类的精神无法被战胜,以及人类通过富有意义的作品、道德和艺术击败死亡的能力。
人们一定记得,当时距离奥斯维辛解放仅仅过去了15年: 我这本书的读者正是“那些人”,而不是他们的继承者。之前他们是压迫者或冷漠的旁观者,而现在他们将是我的读者:我要将他们逼进困境,把他们绑在镜子前。算账的时刻到了,摊牌的时刻到了,而最重要的,对话的时刻到了。
我并不相信人的一生必然存在明确的目的;但如果我思索我的生活和我直到现在才为自己树立的目标,我认为在它们中只有一个目标是明确而自觉的。而它就是:去作证,让德国人民听到我的声音,去“回应”那个在我的肩头擦手的“卡波”、潘维茨博士,那些绞死尤尔提姆的人,以及他们的后代。
——普里莫•莱维
我们时代最重要和最有天赋的作家之一。 ——伊泰洛·卡尔维诺
莱维的证词超出一般体验。他的叙事是复杂、敏感、沉静的。它通常比其他人的回忆录“更冷静”——这就是为什么当它突然带着抑制愤怒的能量而迸发热情与闪光时,比所有的回忆录都有力的原因。 ——托尼·朱特
莱维的最后一部宏伟巨著…是对他所有作品浓缩而优雅的总结。 ——《纽约客》
关于犹太人、德国人、大屠杀及其它相关主题的著作。它是一场令人沉思的讨论,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被我们理解,但它远远超越了我们理解的极限,就像我们无法开启的古代文明的石头废墟。 ——《纽约书评》
在人生接近尾声之时,莱维越来越坚信人们会忘记大屠杀的教训,仿佛这场大屠杀只是人类历史中司空见惯的暴行之一。《被淹没和被拯救的》一书是在四十年之后对纳粹种族灭绝意义的阴郁思索。 ——《纽约时报》
创建日期: 2022年1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