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语电影相关书籍

SeattleRead

SeattleRead @SeattleRead

8 本书  

华语电影相关书籍

电影,我略知一二 [图书] 豆瓣
作者: 贾樟柯 上海三联书店 2024 - 5
★《贾想》系列之后贾樟柯全新著作,一个导演的电影学习笔记,首次面向大众的电影通识课。纵横影史,以百余部经典影片为案例;回归常识,近三十年从业经验的分享。“与我一起去理解、寻找电影之美。”——“看理想”音频节目《电影,我只略知一二》播出后大受欢迎,贾樟柯导演在此基础上精心修订并新增五章内容,把范围拓展至剧本、视听语言、后期制作等方面,并增加一个纪录片拍摄个案。本书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为什么要用长镜头?什么是电影的运动基因?怎么理解创新和反叛?什么是作者电影?场面调度怎么做?纪录片不是电影吗?电影是一种怎样的语言?……
★贾樟柯导演的私人电影史与电影杰作名录,也是一部具有当代精神的电影美学鉴赏指南。“电影并不为你所希望看到的‘美’而存在,电影为触动人心而存在。”——对贾樟柯影响深远的德西卡的《偷自行车的人》,诗意、脱俗、超凡地表现人类生存知觉的伊文思的《雨》,标志电影纪录传统的开端的《火车进站》和《工厂大门》,被认为是科幻电影的先驱的《月球旅行记》,将电影“动”的魅力发挥到极致的卓别林的默片,散文式结构充满怀旧色彩的《美国往事》……贾樟柯以世界一流电影创作者的视角将这些电影打动人心的奥秘细细剖开,让人大呼过瘾。
★贾樟柯导演深度解析《小武》《站台》《天注定》《江湖儿女》等经典代表作背后的思考与故事,详尽呈现其电影创作观念与拍摄经验。——《小武》从剧本诞生到表演与拍摄的细节,《站台》的电影动机与声音录制,《天注定》的剧本灵感、结构意识、类型元素、人物造型及拍摄细节……“拍电影是一项‘无中生有’的工作,这是人类最接近上帝的工作,你要赋予银幕以形象、色彩、声音,还有重量。”
★百余幅珍贵剧照与图片,全书四色印刷,内文雅质书纸,触感柔和。封面由著名设计师陆智昌设计,极致简洁,烫银方块如微型电影银幕,邀请大家进入贾樟柯的电影世界。
“电影并不为你所希望看到的‘美’而存在,电影为触动人心而存在。”
《电影,我略知一二》是贾樟柯导演的电影学习笔记,也是写给大家的电影通识课,共十七讲。他以百来部经典影片为案例,从电影观念谈起,谈及的主题包括但不限于:为什么要用长镜头?什么是电影的运动基因?怎么理解创新和反叛?什么是作者电影?场面调度怎么做?纪录片不是电影吗?电影是一种怎样的语言?为什么说表演是所有人的工作?等等。
导演是一个每时每刻都在做出决定的工作,在创作的时候,支撑导演反应速度和质量的是日积月累的对电影的理解。无论你是资深影迷还是电影爱好者,都值得跟贾樟柯导演一同思考电影的这些根本性问题,它们正是电影作为这个时代最重要的大众媒介的成因。本书既是对电影史与电影观念深入浅出的介绍,是贾导近三十年电影创作从业经验的总结,也是一部具有当代电影精神、个人风格明显的电影美学鉴赏指南,值得所有文艺创作者和受众阅读借鉴。
天堂春夢:二十世紀香港電影史論 [图书] 谷歌图书 豆瓣
作者: 游靜 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2024 - 05 其它标题: 天堂春夢
電影是時代變遷的見證者!本書重溯香港上世紀20至90年代的文化脈絡,建構出香港電影中文化政治的史觀,對昨日與今日的香港,提供不一樣的理解。
作者游靜爬梳大量原始資料,穿梭於電影個案解讀、影人自述,及時空政治脈絡分析;大歷史與微歷史之間,國、粵片兼論,細緻勾勒出香港百年璀燦光影,洞察歷史足印的偶然與必然,為華語電影研究、殖民及冷戰研究、香港文化研究,開創新天。同時提出關鍵探索及叩問:
▎對香港的思考成為協助反思其他華語文化歷史的資源。▎作為華語電影世界的夢工場,香港電影的獨特貢獻在哪些方面。▎香港電影史如何與文學史息息相關?▎香港電影成為無權無勢的庶民抒解焦慮不安的重要場域。▎李小龍的奮不顧身是香港傳奇的比喻。▎香港主流道德價值曾經歷怎樣的翻新打造。▎「大冷戰」與「小冷戰」如何影響香港電影發展?▎香港電影史如何同時見證殖民治理與文化冷戰的軌跡?▎資本主義現代性怎樣改造性/別關係,風月片如何展現反殖心結。▎新浪潮電影如何叩問香港的冷戰前沿位置?▎喜劇是香港夢的呈現?無厘頭揭示時代的壓迫、港式主體的反撲?
透過回顧香港電影史,進一步深思過去耳熟能詳的電影、人物、性別角色、文化歷史及其構成,體味今天華語以致全球流行文化,如何依舊從這份龐大深厚的歷史遺產中取經。

國內名家一致推薦王君琦(國立臺北藝術大學電影創作學系副教授)井迎瑞(前國家電影資料館館長)李焯桃(香港電影評論學會董事局主席、M+香港電影及媒體外聘策展人)林文淇(國立中央大學文學院教授、台灣電影研究中心主任)重點就在括號裡(影評人)張小虹(國立臺灣大學外文系特聘教授)許仁豪(國立中山大學副教授)馮美華(獨立藝文工作者)黃建業(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副教授)聞天祥(影評人)羅卡(香港電影資料館前特约研究員)──好評推薦(依姓氏筆劃排序)
好評推薦很喜歡游靜老師談楚原導演以及李翰祥導演一段,當時年紀輕,看完只覺得輕浮。經老師分析,深感我當年真是大錯特錯。──重點就在括號裡(影評人)
構越香港電影70年發展,游靜以不同的史觀,為主流華語片論述,作出新平衡。也凸顯了港產作品的豐富性。──黃建業(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副教授)
原以為香港電影「這麼近」,本書卻能讓我們看到「那麼遠」。拜讀完,香港於我也有了更複雜的情懷與意義。」──聞天祥(影評人)(推薦語依推薦人姓氏筆劃排序)
李安访谈录 [图书] 豆瓣
Ang Lee: Interviews
作者: [美] 卡拉·雷·富勒 编 / 李安 译者: 邵逸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24 - 5
【编辑推荐】
★李安的英语访谈合集首译中文,《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断背山》《卧虎藏龙》标配读物,精选十九篇重要访谈,时跨二十年。
-----------------------------------------
★他是轰动国际影坛的传奇,屡获奥斯卡金像奖。
-----------------------------------------
★幽默大胆,一针见血,直击人心,引发当代人的情感共鸣,洞悉女性、欲望、家庭、中年危机、跨文化交流、局外人身份等社会热点议题。
-----------------------------------------
★十九堂大师电影课,清晰勾勒李安创作理念与电影之路。
听李安亲自深度解析他的代表作:《饮食男女》中食物镜头艰巨的拍摄过程;《卧虎藏龙》多重深刻的隐喻;《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的多层次叙事……
听李安回忆电影拍摄的苦与乐:《卧虎藏龙》的打戏浪漫疯狂,剧组经历戈壁噩梦;因《断背山》反响热烈而感到忐忑不安;英语很差,却要拍简·奥斯汀的作品;周润发不肯梳辫子;杨紫琼拍打戏时受伤;温斯莱特刚满十九岁,青涩却天才;汤唯由李安从一万名女演员中挑选出来,因为觉得她很像自己……
-----------------------------------------
★十九份大师电影与文学私人清单,与李安同步观影读书。
希区柯克、比利·怀尔德、费里尼、伯格曼、大卫·林奇、成龙、李小龙……
张爱玲、扬·马特尔、安妮·普鲁……
-----------------------------------------
★十九部李安即兴主演的微电影,讲述他的童年、亲情、事业,记录他的热爱与困惑。
总是在走神的童年,穷得叮当响的窘迫,对中国文化的认同,在美国做局外人的困惑,对做父亲的恐惧,对强势女性的偏爱;不喜欢写作,喜欢做导演、讲故事、挑战极限……
-----------------------------------------
★十九次面对面畅谈,唤醒李安电影世界的卧虎藏龙:爱、欲望与极限。
-----------------------------------------
★随书附赠藏书票,你有3/4的概率获得卧虎款,1/4的概率获得藏龙款,尽享盲盒惊喜。
-----------------------------------------
★装帧由屡获“中国最美的书”殊荣的知名设计师周伟伟精心打造,封面精选李安金句,采用手揉纸,给人复古的体验、温柔的触感。
=======================
【内容简介】
李安,《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断背山》《卧虎藏龙》的导演,奥斯卡金像奖得主,轰动国际影坛的传奇。《李安访谈录》精选李安接受的十九篇重要访谈,时跨二十年。这是其英语访谈合集首译中文,多方面记录了这位导演的人生与创作,以及他对自己代表作的深入解读。
李安的电影丰富多元、难以归类,他在三大洲、两百年间自如穿行,始终寻求变化与突破,不变的则是他对叙事与人的关注。这一切都在李安的访谈中得到展现:对电影的狂热,对讲故事的着迷,对自我极限的探索,对局外人身份的困惑,对做父亲的恐惧,对女性的认同;关于家庭与温情,关于中年危机与欲望,关于东西方文化的界限与交融,关于和明星们的磨合……在这些访谈中,李安是充满魅力与智慧的讲故事的人,温和谦逊,幽默大胆,直击人心。
一一重構:楊德昌 [图书] 豆瓣
作者: 王俊傑 / 孫松榮 台湾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2023 - 10
世界知名電影導演楊德昌於2007 年離世,留下多部作品的深遠影響延續至今,其重要性與日俱增的同時,也印證了他的犀利創作思想一直同步於當代社會的變遷。2019 年,楊德昌遺孀彭鎧立女士將整批上萬件檔案文物寄存台湾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並立即啟動數位化、建檔整飭與影片修復等工作。這批檔案文物包括了日記、隨筆、信件、手稿、照片、藏書、美術道具與眾多珍貴視聽影帶等,它們銘刻著已故導演各個生命階段的特殊秉性與重要印記。為了讓這些彌足珍貴的檔案文物公之於眾,使楊德昌導演精神獲得更廣泛且深入的認識,台湾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與臺北市立美術館攜手合作,籌劃向這位崛起於臺灣新電影且立足世界藝術電影之導演致敬的大型回顧展覽。
「一一重構:楊德昌」歷時超過三年研究,從巨量的檔案文獻中重新挖掘楊德昌導演的思維體系與創作密碼,在眾多線索中勾劃出一位胸懷世界而欲言說普世價值的創作人。回顧展以追念為名,實則重構了楊德昌的生命歷程、創作背景及跨域的關係網絡,一方面以他意欲對話世界的青年光陰,作為揭開其洞明世事的電影創作起點;另一方面,重組配置其電影傑作之多元母題,以嶄新視野回看楊德昌導演給予我們的遺贈及他的時代。
本展奠基於楊德昌的精彩傳世之作,及較少被提及的劇場作品乃至尚未實踐的眾多計畫,透過「時代的童年」、「略有志氣的少年」、「城市探索者」、「多聲部複語師」、「活力喜劇家」、「生命沉思者」、「夢想實業家」七個子題,帶領觀眾走入一個蘊含著導演創作能量與理念的沉浸式影音世界;從關注歷史暴力、現代都會、性別權力到對生命的詠嘆,以及他的理性推論與自省意識,造就其作品大膽創新、尖銳批評與慧黠幽默的特色。楊德昌是一位永遠構思著文明批判與電影藍圖的導演,他的作品與思想將持續啟迪下一個文化與電影的未來。
猫鱼 [图书] 豆瓣
8.4 (34 个评分) 作者: 陈冲 上海三联书店 2024 - 6
★备受期待的华语重磅新书,电影人陈冲自传性散文作品——从上海童年的老房子到旧金山的家;从少女时代“小花”剧组到《末代皇帝》《太阳照常升起》的银幕背后;从祖辈的往事到父母、哥哥三代知识分子的精神历程……《猫鱼》是当代不可多得的回忆录,是知识人的心灵史,电影艺术家的传记,也是一部当代女性的成长之书、勇气之书。
★金宇澄、罗新、姜文、许知远诚意推荐——“《猫鱼》是高水准的自传体散文集,既是个体生命史,又是时代大记录,一字一句,真气充盈。”(罗新)“陈冲建立的纸上王国,细腻、自由、直率,她的人与事,尤其几代知识分子的历史,填补了文学上海的叙事空白。”(金宇澄)“《猫鱼》是陈冲珍贵的个人记忆,写得鲜活、深邃。她毫不畏惧地邀请你踏入其中,经历她的人生……这种勇气,不是谁都有。”(姜文)
★人的生命就像猫鱼,始终卑微、弱小,却坚韧地活着。在日常之中,期待奇迹发生——“‘猫鱼’是当年的上海话,菜场出售一种实该漏网的小鱼,用以喂猫,沪语发音‘毛鱼’。随着以后猫粮的出现,它在人们的记忆中消失了……”上海之冬,一只“猫鱼”死而复生,成了我和哥哥童年唯一的奇迹。“猫鱼”是生命里转瞬即逝的灵感,是人的本性里被遗忘或隐藏的真相,是日常生活中体验的每一个奇迹。
★《收获》文学榜长篇非虚构获奖作品——“为读者展现了一个文学意义上独特又深沉的陈冲,她以克制内敛的笔法向着家族历史征进,踏进如烟的家族往事又不沉溺其中,通过众多日常的生活细节完成了对家人形象的刻写和赋形,从而与历史生活达成了深沉又动人的联系,作品呈现出的沉郁悲悯让人为之动容。”
《猫鱼》是电影人陈冲的自传性散文作品。祖辈与母亲的故事、平江路老房子的岁月,“小花”摄制组大篷车的日子,独自踏上异国留学之旅,每一部电影不为人知的幕后,生命中的爱与痛楚、挣扎,经由作者的回望,跃然纸上。写家族故事,是独特的上海叙事、中国知识分子的心灵史;从《小花》到《末代皇帝》《意》《太阳照常升起》等等的银幕前后,是电影艺术家的传记;从上海童年到异国打拼,一段段人生旅程,是女性兼具激情与柔情的私语。
夏永康,撫慰 [图书] 豆瓣
作者: 夏永康 Session Press 2024 - 7
「我就像一位偷窥者,这是身为剧照师的一种美。」—— 夏永康
香港摄影大师夏永康(Wing Shya),是知名导演王家卫的御用剧照师,自从 1997 年在其电影《春光乍泄》展开合作后,便持续为他拍下幕前幕后的珍贵画面。独树一帜的东方影像风尚,色彩绚烂的镜头地下堪称巨星云集,张国荣、梁朝伟、张曼玉、章子怡、巩俐皆是合作对象,近年更横跨艺术和时尚领域,成为高度指标性的香港摄影师之一。
作为一册夏永康的全新作品集,本书《Solace》集结了他近 30 年来的作品精选,收录与王家卫合作的电影剧照,包括《春光乍泄》、《花样年华》、《爱神》等经典之作,并在其中穿插部分商业作品,以及旅途中的私人快照。梦境般的视觉絮语,如同雾中风景,勾勒出城市和人影的迷蒙故事,同时捕捉到已经逝去的香港怀旧年代。
那些从电影脱胎而出的照片,一方面唤起了原作的故事性,让影迷们津津乐道,一方面又能从电影的连续性中抽离出来,化为平行于文本的影像叙事。拍剧照时,夏永康喜欢在片场随性走动,即兴游击的按下快门,没有太多计划性,考验的是长年训练的摄影直觉,带有强烈的即时性和即场性,这展现了剧照师身份的特殊性。
夏永康曾说,他最喜欢追寻一种「尚未开拍又尚未下戏」的梦幻时刻。镜头中的影星们,没有典型的高冷姿态,而是介于幕后花絮和名人肖像之间,比如床边独坐的张曼玉、望向远方的巩俐、嘴角失守的张国荣与梁朝伟。「我喜欢他们当自己,而非他们在演的角色。」换言之,相机不应该凝视角色,而是角色背后的存在。
另一个夏永康的艺术标志,是浓郁而炙烈的色彩表现,这很大一部分来自底片的物理特性。他喜欢用漏光相机和过期底片,如此冒险性的媒材,经常导致颜色坏毁、曝光过度,偶尔有灰尘的痕迹,然而这些美丽的错误,总是带给他孩童般的自由。「对我来说,用底片相机就像画画一样。」大胆的犯错,拥抱未知,享受不完美,正是夏永康想用摄影带给世界的观点。
创建日期: 2024年7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