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暑期阅读之旅游人文

博学

博学 @boxue

4 本书  

旅游人文小专题

鱼翅与花椒 [图书] 谷歌图书 Eggplant.place 豆瓣 Goodreads
Shark’s Fin and Sichuan Pepper
8.2 (377 个评分) 作者: [英] 扶霞·邓洛普 译者: 何雨珈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8 - 7 其它标题: 鱼翅与花椒
扶霞是我的好友,也是我认识的所有外国人中,非常了解中国烹饪的一位。这本屡获殊荣的《鱼翅与花椒》无疑是很多外国人写中国食物的书籍里极为鲜活有趣和精准的 。——陈晓卿(“舌尖上的中国”总导演)
这里是中国,一个奇妙的饮食大国。
这是关于中国菜的故事,也是一个英国女孩的中国历险记。
扶霞一九九四年前往中国长住。打从一开始她就发誓不论人家请她吃什么,不管那食物有多么古怪,她一律来者不拒:第一次与四川料理相遇时的神魂颠倒、亲眼目睹鸡鸭被宰杀时的惊吓、体验千变万化的刀 工、对养生饮食的叹服、品尝珍稀野味时内心的道德两难……
透过扶霞的眼睛,我们得以用全新的角度来了解熟悉的中国菜。不同地方的食物拥有其独一无二的气质:川菜的辣带着一丝丝甜,就像悠闲的四川人,总是带着甜甜的体贴;湘菜直接又毫无妥协余地,就跟那里培养出来的领袖人物一样;扬州菜则是太平盛世的食物,温暖而抚慰人心。
从四川热闹的市场到甘肃北部荒僻的风景,从福建的深山到迷人的扬州古城,书中呈现了中式料理让人难忘的美妙滋味,也深刻描绘出中西饮食文化差异,且兼具人文观察与幽默趣味。
博学: 2025暑期阅读之旅游人文
悲傷地形考 [图书] 豆瓣
Sad Topographies: A Disenchanted Traveller’s Guide
作者: 達米恩•魯德 Damien Rudd / 凱特琳娜•狄迪克 Kateryna Didyk 繪 译者: 吳莉君 臉譜
〜〜Somewhere to go when you’re feeling low.〜〜
被遺忘的(反)旅行指南,造訪世界上最悲傷的24個地方
――――――――
24幅地形圖,沿著大路小徑通往陌生陰鬱之地,穿梭於歷史事實與想像虛構的場域!
每個哀傷的地名背後,都述說著一段故事,一頁交織了神話、歷史、地景、厄運和悲劇的動人敘事!
★時而詩意時而黑色幽默,輔以烏克蘭插畫家的美麗地圖,向惆悵的文化風景致敬!
★所有地點皆搭配手繪地形圖,標記經緯度座標,紙上旅遊未竟之地!
★40幅珍貴圖版,從嶄新的不同角度閱讀地圖之上與地圖之外的故事!
★167個悲傷地名錄,世界上最讓人幻滅的地名大彙編!
▌好評讚譽˙解憂推薦
王迦嵐 ∣ 健行筆記總監
李偉文 ∣ 作家
李毓中 ∣ 國立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副教授
阿泰(楊世泰)+呆呆(戴翊庭) ∣ 【TaiTai LIVE WILD】阿泰與呆呆
洪致文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教授
翁佳音 ∣ 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大灣大員福爾摩沙》作者
張國立 ∣ 作家
雪羊視界 ∣ 知名登山部落客
蔣竹山 ∣ 國立中央大學歷史學研究所副教授兼所長
謝哲青 ∣作家、旅行家
地圖上有許多令人神往的美麗地名,誘人揹起行囊踏上旅程,但世界上其實有一長串沮喪地名列表:憂鬱潭、失望灣、悲慘島、飢餓溪、惡魔撒尿地、謀殺海灘路、可疑島、折磨湖、無意義山、失敗鎮、可憐我村、放棄路、錯誤島、肯定是地獄路、心痛路、幻滅灣、受苦街、嘔吐鎮、無望大道、主啊為何是我巷……
每個地名背後都有其時其地其人的故事,那些事件的記憶往往淡去了,只有名字還留著,回響著一個不復記憶的時代。本書巡遍每塊大陸,探索世界上令人憂傷之地,通往一頁頁怪異隱晦的歷史。從南冰洋的「失望島」到亞歷桑納州的「無鎮」,還可以漫步「無處可去路」,冒險精神飽滿的人不妨走一趟「瘋女溪」。
全書以優美文字和美麗地圖相互搭配,彙整豐富史料與引人入勝的紀事,並在被時間沖刷遺失的缺口處,補充地名起源的資訊。一路上,李維史陀、班雅明、愛德華•霍普和無數說故事的人引領我們前行,藉由文字與想像所描繪的景觀和經驗,行一趟穿越心靈地景的旅程,走遍全世界所有傷心的風景。
▌形塑時間×書寫記憶×再現地景,尋找世界上最令人憂傷之地和它們迷人的詞源
■ 欺騙島:從捕鯨地到荒廢的研究站,「人生就是被好好欺騙的藝術」
■ 世界盡頭(美國):淘金客的骸骨點綴在遼闊無情的地景上,幻滅的許諾之地
■ 憂傷群島:死者的靈魂構成的城市,地景化成故事,可以閱讀,也可以遺忘它
■ 無處可去路:看不見的防線、如世界末日的事件,幸運的是,那條路無處可去
■ 絕望山:無法穿越的液態地景終結探險的渴望,最憂鬱的未解之謎
■ 無鎮:恆久衰敗中的沙漠鬼城,體驗存在與缺席的一「無」價值
■ 小希望島:不用一分鐘就能從此岸走到彼岸,百年燈塔看守人歲月畫下句點
■ 寂寞島:比任何科幻小說更荒涼的魅影陸塊,「或許這世界是另一個星球的地獄」
■ 世界盡頭(英格蘭):粗獷主義建築與實驗性「老鼠城市」,從烏托邦天堂墜入反烏托邦地獄
■ 死之島:惡夢自由肆虐,把心智逼瘋到無法逆轉,「隔離監獄」無聲的永恆孤寂
■ 死命鎮:怪誕的奇幻城市,科幻小說的產物,設計與興建它的目的只有一個――摧毀它
■ 末日啟示峰:如啟示錄裡的四騎士,只要人類居住在這世界,就會預期世界滅亡
■ 難言島:「通往地獄之路,或許是用善意鋪成的,但很有可能,地獄本身就是模仿難言島蓋出來的」
■ 孤寂市:「喜劇幫助我們理解自己和我們生存的世界」,當這座城市沉入海底,那不是悲劇,而是喜劇
■ 烏托邦:幻滅的理想主義新社區,某人的烏托邦就是另一人的反烏托邦
■ 冷酷角:「只要歐洲人踩過的地方,死神似乎都追趕著原住民」,改名擺脫黑暗過往的殺戮地
■ 屠殺島:可怕的場景、神祕的肢解裝飾,讓物種滅絕的荒謬之地
■ 悲慘村:歌德深深迷戀的溫順小村,全世界的女巫在峰頂聚會,為浮士德狂歡作樂
■ 無處鎮:記憶抹煞的非村非鎮,慢慢擴張自身的無地方性
■ 失望島:那是失望的聲音,彷彿它的名字所預言的,在這裡,每件事都令人失望
■ 自殺森林(青木原):完美死所,在那座森林漫遊之人,無論意圖為何,都無法離開
■ 饑荒港:除了不祥的沉默之外一無訊息,那些發現它的人,離開時都會染上失憶症
■ 黑暗湖:黑暗之夏讓探險家看到無盡的黑,也永久重塑了文學地景
■ 死亡村:村莊名字、郭利斯馬基電影、芬蘭探戈,超越時間和文化,生者世界與死者土地綁在一起
印尼 etc. [图书] 豆瓣 Goodreads 谷歌图书
Indonesia, Etc. : Exploring the Improbable Nation
作者: 伊莉莎白.皮莎妮(Elizabeth Pisani) 译者: 譚家瑜 聯經 2015 - 6 其它标题: 印尼etc.:眾神遺落的珍珠
你認識印尼嗎?對於真實的印尼,你了解多少?
印尼是世界上最大的群島國家,當今地球上每30個人就有一人以它為家
豐富的天然資源引發各國覬覦,長年飽受殖民剝削與衝突戰爭蹂躪
踏入這個不可思議的萬島之國,走遍13000餘座島嶼,揭開它神祕多變的面紗……
《華爾街日報》與《經濟學人》雜誌「2014年最佳著作」
李美賢(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東南亞學系教授兼系主任)、張正(「燦爛時光」東南亞主題書店負責人、前《四方報》總編輯)強力推薦
1945年的印尼獨立宣言曾許諾:「將盡速解決權力轉移及其他事宜。」70年後的今天,這個全世界人口第四多的國家仍在處理「其他事宜」,並熱烈擁抱民主,致力多元發展。印尼雖有8000萬居民無電可用,臉書用戶卻多達6400萬人。它是地球上資源最富裕、最迷人的國家之一,但也因為政治腐敗無能而千瘡百孔、百廢待興。
印尼人口約2億5千萬,是南亞地區最大的經濟體,從西北的蘇門答臘開始,與新加坡、馬來西亞為界,向東延伸將近5000公里,與東帝汶、巴布亞新幾內亞相鄰,海域直到澳大利亞北方。在綿延數千里的廣闊領域中,充滿了文化的多樣性,有360個不同民族和719種語言。
歷史上,印尼曾出現佛教與印度教王國,但穆斯林商人所帶來的伊斯蘭教,讓印尼成為今天世界上擁有最多穆斯林人口的國家。荷蘭東印度公司殖民統治印尼長達350年(1596-1942),基督教因而進入印尼。二次大戰期間又被日本統治三年半。
華人到印尼發展的歷史也有幾百年,明朝鄭和下西洋,曾停留在印尼三寶瓏(Semarang)、Demak與Tuban。19世紀末,從福建、廣東開始有大量的華人移民。今天印尼華人大約有2千萬人,但卻控制了印尼的經濟。1960年代蘇哈托主政期間開始對華人採取強硬同化政策,禁用中文。1998年5月,因為亞洲金融風暴引發的經濟動盪,轉化為激烈的排華暴動,華人慘遭迫害。
在這複雜的殖民經驗、多種族、多語言、多宗教的龐大國家中,獨立後的印尼一路走來備極艱辛。1998年蘇哈托下台,結束32年的軍事威權統治,印尼開始進入民主化的改革時期,解除對華人的許多壓制規定。
2014年9月的印尼總統大選成為舉世矚目的大事。新總統佐科威接掌政權,比之於緬甸、寮國、柬埔寨、越南、泰國,讓世人對這個南亞最大的民主國家另眼相看。佐科威也展現了強大的企圖心,計畫五年內停止輸出女傭,2019年提供全民健保、十二年義務教育、福利家庭儲蓄計畫、簡化投資手續,期待建立一個海洋大國。
對於這樣一個崛起中的南亞大國,我們了解多少?
本書作者皮莎妮精通印尼語,曾於25年前擔任路透社駐印尼特派記者,10年後又以衛生組織的醫學研究者身分返回故地。2011年,她再度重遊印尼,跑遍印尼的大城小鎮、窮鄉僻壤,不僅發現印尼綻放著數不盡的魅力,也找到這個充滿歧異的國家緊密相連的環節。她旅行一年有餘,以摩托車、公車、渡輪探訪印尼群島各地方,甚至以冒險方式鑽探許多走到一半就沒有的路,以及絕大多數印尼人也不曾去過的巷弄與社區,無疑是對這個國家和地方分權自治後各地狀況的巡禮。皮莎妮跋山涉水兩萬公里,途中曾拜會地方顯要,留宿農民、漁夫、牧人和護士家中,那些人的住處往往坐落在地圖沒有標示出來的蕞爾小島上。她觀察印尼人民生活的實際狀況,不僅親訪被遺忘的地區,更是融入當地原住民的生活當中,參與他們的傳統儀式,以幽默、有趣的筆調,描述這個多樣性島嶼國家的種種奇特文化。
自1997年金融風暴導致三十年威權統治的強人蘇哈托下台,1999年通過地方自治相關法案、2001年開始實施以來,印尼正式進入地方分權自治的新時代。省和地區自此擁有前所未有的高財政預算和行政自主權。印尼近年來是個受國際媒體關注、充滿發展機會與希望的「金磚」大國,是不可錯失的投資地。印尼擁有1億1千萬名年齡低於25歲的青年人口,這些讓人覬覦的年輕勞動力在做什麼?皮莎妮在本書中給了讀者非常多而鮮明的畫面,但沒有一個簡單的答案。她發現隨著民主化的進展,政治權力的去中央化已經很明顯。各地方的語言重新被肯定,各個種族的傳統文化再度被挖掘。
《印尼etc.:眾神遺落的珍珠》一書共分前言、結論和一至十三章,皮莎妮將所見所聞編織在一起,並深入剖析印尼近代歷史、貪汙政治制度、種族宗教認同、僵化官僚體制,以及傳統「黏稠」文化。膽大而風趣的她透過細膩觀察和生花妙筆,描繪出一個令人心醉神馳的國家。
得獎紀錄
《華爾街日報》與《經濟學人》雜誌「2014年最佳著作」
名人專文推薦
李美賢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東南亞學系教授兼系主任
張 正 「燦爛時光」東南亞主題書店負責人、前《四方報》總編輯
國際媒體一致讚譽、強力推薦
過去25年,作者皮莎妮先後以駐外記者和愛滋病流行病學家的身分,在不同時期住過印尼,對這個集詭譎、矛盾、神祕、挫折、魅力於一身的國家深深著迷,喻之為「身材巨大的壞男友」。印尼擁有13000多座島嶼,居民種族超過360個,方言達700餘種──民族、文化混雜是荷蘭殖民與日本占領的結果之一。皮莎妮歷經一年時間隨機周遊印尼諸島,行腳兩萬公里,途中去過首都雅加達,也待過叢林和小村莊,為了深入了解印尼的風土民情,曾與農民、政客、教士、漁夫、老師、軍人、護士等人交談,也參加過未成年小新娘的婚禮、剽悍年輕人的馬術競技,甚至陪死人喝過茶。她透過親身體驗,為這個全球人口第四多、努力在現代世界尋求自我定位的國家塑造出迷人風采。── 《書單》雜誌
大膽而熱情的皮莎妮在書中帶領讀者搭乘五花八門的交通工具,從喧囂紛亂的雅加達,走向印尼最小、最偏遠的島嶼和鄉村。旅程結束時,我們會感到筋疲力竭、灰頭土臉、口乾舌燥,也會開懷大笑,自認對這個複雜多變、動人心弦的國家有了一番了解。這是一部深刻隽永且充滿趣味的旅遊紀實上乘之作!── 威倫茨(Amy Wilentz),《雨季》(The Rainy Season)作者
皮莎妮足跡遍及擁有13000餘座島嶼的印尼,並透過流暢的筆調駕輕就熟地闡述第七世紀以來的印尼史,敢於嘗試完成這類壯舉的著述(或作者)寥寥無幾。── 葛里斯沃德(Eliza Griswold),《第十條平行線》(The Tenth Parallel)作者
本書作者對一個違反世俗觀點的國家做了深入的描寫……是值得對印尼有興趣的人拜讀的好書,也適合每一位想了解其他開發中國家應如何克服內部問題以創造驚人成就的讀者參閱。── 納瑟(Vali Nasr),《伊斯蘭資本主義的崛起》(The Rise of Islamic Capitalism)作者
很難想像寫這本書需要投入多少精力、毅力和高深的背景知識,幸好皮莎妮兼具了這些特質。就算你不認為你對印尼感興趣,也要開卷一讀──內容饒富趣味,可挑動你無窮的好奇心,讓你感受到作者的熱情,窺知印尼對地緣政治的信心和實驗。── 拉金(Emma Larkin),《在緬甸尋找喬治歐威爾》(Finding George Orwell in Burma)作者
本年度最引人入勝、最具知識性的遊記之一……皮莎妮的作品甚至能激起旅行行家的好奇心和旅遊癖。── 《護照》雜誌
我們彷彿身歷其境地看見了全球第四大人口國的廬山真面目。── 《自覺》雜誌
本書及時填補了印尼相關著作文獻的缺口,對印尼有細膩深入的刻畫,駕輕就熟地描繪了一個錯綜複雜的國家。── 《基督教科學箴言報》
取材廣泛,言之有物……皮莎妮是個閱歷豐富的觀察者,對印尼的奮鬥歷程瞭若指掌。── 《紐約客》
文采不俗,趣味十足……坊間有助於一般讀者了解印尼的著作屈指可數,本書為箇中翹楚。── 《經濟學人》
一部成就非凡的遊記佳作……皮莎妮象徵一股自然力量。── 《華爾街日報》
本書是即將造訪印尼的旅人必備的良伴。── 《衛報》
內容深刻扎實,具娛樂性而無陳腔濫調,富知識性而不令人厭倦。── 《雅加達郵報》
筆調鋒利、融入政治觀點的遊記。── 《金融時報》
對關注印尼的讀者而言,書中趣聞猶如罕見的可口小菜。── 《紐約時報》
洞悉印尼的趣味通俗讀物……為21世紀的「國家紀實」見聞錄提供了一個範本。── 《亞洲書評》
是認識印尼不可或缺的指南……透過事實與趣聞凸顯該國的諸多矛盾。── 《亞洲之家》
本書讀來刺激有趣,並深入訪查印尼這個國家得以持續運作以及偶遇失敗的過程與原因。── 東尼‧惠勒(Tony Wheeler),寂寞星球出版社共同創辦人
皮莎妮精彩敘述旅途中的動人細節和趣味故事。── 《西雅圖時報》
皮莎妮習慣在旅遊故事結尾提供一針見血的評論,令人激賞。── 《雪梨晨鋒報》
皮莎妮的文字充滿想像力──用詞犀利且精彩,彷彿傳遞一張蓋上異國郵戳的明信片。── 《邦諾書評》
皮莎妮以逗趣的幽默感吸引了讀者……創造了一個能讓印尼的新訪客和常駐者同感新鮮的作品。── 新曼陀羅社
這本書說明,在一個極其複雜多元的國家當中要建立一套可充分實現和永續經營的政治體制還有多少努力空間,以及為什麼我們有必要更加關注當地的現況。── 澳洲《每月》雜誌
許多人認為,印尼是個擁有皮影戲和香料群島的神祕國度,而看過《我是殺人魔》這部電影的觀眾,則可能因為其中描繪的1960年代印尼反共大屠殺事件,而在心中留下巨大的陰影,但是皮莎妮用分析精闢、情感豐富的新作,為讀者呈現了一幅脈絡較為清晰的印尼圖像。── 《前景雜誌》
觀察入微、內容有趣、結構嚴謹的著作。作者文字流暢,以外地人的眼光看出印尼的異常與獨特之處。── 《文學評論》
一名勇於冒險、活力充沛的作家揭開了一個奇妙多變國家的面紗。── 《科克斯書評》
旁觀他人之痛苦 [图书] 谷歌图书
作者: 蘇珊.桑塔格(Susan Sontag) 麥田 2022 - 07
旁觀他人之痛苦者,是「我們」
但我們是誰?我們作了什麼?
 
繼《論攝影》出版二十六年後,桑塔格再一次對攝影倫理、媒體、社會現實的複雜性,銳利出擊。《旁觀他人之痛苦》既承襲桑塔格極其入微的觀察,以及信手拈來評述經典照片的健筆,本書進一步深入考究戰爭與受苦的影像,並對這些影像所內含或引發的社會意義與影響,提出了與《論攝影》若干相異的觀點。
旁觀他人之痛苦究竟是為了謹記教訓,還是為了滿足邪淫趣味?究竟是要我們對生命中不能挽回的傷痛感同身受,還是讓我們變得麻木不仁? 
毫不過時的戰爭影像論
英文書名中的Regarding一詞同時具有「有關」、「觀看」的意思,本書翻譯為「旁觀」,意指現代社會影像氾濫成災是否令人傾向於「袖手旁觀」?面對這些苦難,我們即使心生憐憫,是否仍舊消費了他人的痛苦?本書讓我們重新思考影像的用途與意義,更直指戰爭的本質、同情的局限以及良心的責任;另一方面,書中亦是從「戰爭攝影」的角度,重新審視人類戰爭的歷史。 
沒有任何攝影圖像的攝影書
雖然這是一本談論攝影的書,卻沒有任何一禎照片。桑塔格認為,照片不能作出「戰爭是地獄」、「這場戰爭全無必要」的說明。她強調,這是文字要去做的工作。

※ 另外收錄:〈旁觀他人受刑求〉 (Regarding the Torture of Others, 2004)總導讀:懷蘇珊.桑塔格─文明的守護與重生譯後記

※內文摘錄:
「我們期望攝影師是愛戀與死亡的府邸中的情報員,期望那些被拍之人都不曾意識到攝影機的存在,期望他們『毫不設防』(off guard)。無論對攝影抱持多麼高雅的看法,都無法削弱人們對這類照片的滿足感:一名機警的攝影師逮住了事件突發的那一剎那。如果我們認為,只有在事件發生當時,攝影師剛好人在附近並舉機搶拍的照片才算真確的話,那麼絕大多數的勝利照片都不及格。……」
——「因為那些『他人』,即使不是敵人,也只是可供觀看的客體,而不像我們,是能夠觀看別人的主體。然而可以肯定的是,那位求饒活命的塔利班傷兵―其命運無比清晰地刊登在《紐約時報》的照片中―也一樣有妻兒、雙親、兄弟姊妹,他們其中的一員可能有一天會看到這組三聯彩照,看到他們的夫、父、子、兄正身遭毒手―也許他們早已看到了。」
——「現代世界的冀盼和道德感中,有這麼一個核心的信念:戰爭是變,雖然難以抑止;和平是常,雖然難以達致。這當然跟有史以來人們對戰爭的看法剛好相反:戰爭總是常態,和平才是例外。」
——「血淋淋的拚鬥場面也可以是一種美——可列入雄渾之美或凜冽之美或悲劇之美的範疇——這想法對由藝術家手繪的戰爭圖像而言,可說平凡無奇。但如果套用到攝影圖像身上,就有點不對勁:覺得戰爭攝影很美,似乎很沒良心。然而被蹂躪的風景仍是風景。頹垣敗瓦也有其蒼涼之姿。但承認世貿中心在淪為鬼域之後所拍的照片具有美感,卻像是不識大體,甚至是褻瀆冒犯。人們頂多只敢說那些圖片很「超現實」——在這委婉的形容詞後面,被斥逐的美學觀畏縮地藏匿著。然而它們之中有很多的確很美麗。……」


桑塔格作品在麥田 
《論攝影》《土星座下:桑塔格論七位思想藝術大師》《疾病的隱喻》《蘇珊.桑塔格文選》《旁觀他人之痛苦》
创建日期: 2025年5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