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十五佳

長著貓尾巴的兔應該是兔咪 (・ω< )

長著貓尾巴的兔應該是兔咪 (・ω< ) @Angelike_9776

15 本书  

个人向

圣经(天主教思高版) [图书] 豆瓣
作者: 天主 译者: 天主教香港思高圣经学会 南京爱德出版社
旧 约 共46卷
创世纪(50 章) 出谷纪(40 章) 肋未纪(27 章) 户籍纪(36 章)
申命纪(34 章) 若苏厄书(33 章) 民长纪(21 章) 卢德传(4 章)
撒慕尔纪上(31 章) 撒慕尔纪下(24 章) 列王纪上(22 章) 列王纪下(25 章)
编年纪上(29 章) 编年纪下(36 章) 厄斯德拉上(10 章) 厄斯德拉下(13 章)
多俾亚传(14 章) 友弟德传(16 章) 艾斯德尔传(10 章) 玛加伯上(16 章)
玛加伯下(15 章) 约伯传(42 章) 圣咏集(150 章) 箴言篇(31 章)
训道篇(12 章) 雅歌(六幕)(8 章) 智慧篇(19 章) 德训篇(51 章)
依撒意亚(66 章) 耶肋米亚(52 章) 耶肋米亚哀歌(6 章) 巴路克(6 章)
厄则克耳(48 章) 达尼尔(14 章) 欧瑟亚(14 章) 岳厄尔(4 章)
亚毛斯(9 章) 亚北(1 章) 约纳(4 章) 米该亚(7 章)
纳鸿(3 章) 哈巴谷(3 章) 索福尼亚(3 章) 哈盖(2 章)
匝加利亚(14 章) 玛拉基亚(3 章)
………………………………………………………………
新 约 共27卷
玛窦福音(28 章) 玛尔谷福音(16 章) 路加福音(24 章) 若望福音(21 章)
宗徒大事录(28 章) 罗马人书(16 章) 格林多前书(16 章) 格林多后书(13 章)
迦拉达书(6 章) 厄弗所书(6 章) 斐理伯书(4 章) 哥罗森书(4 章)
得撒洛尼前书(5 章) 得撒洛尼后书(3 章) 弟茂德前书(6 章) 弟茂德后书(4 章)
弟铎书(3 章) 费肋孟书(1 章) 希伯来书(13 章) 雅各伯书(5 章)
伯多禄前书(5 章) 伯多禄后书(3 章) 若望一书(5 章) 若望二书(1 章)
若望三书(1 章) 犹达书(1 章) 若望默示录(22 章)
爱的作为 [图书] 豆瓣
Kjerlighedens Gjerninger
9.4 (7 个评分) 作者: 克尔凯郭尔 译者: 京不特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4
本书是《克尔凯郭尔文集》的第七卷。全书论述了基督教的爱为研究对象,对基督教的“爱的隐秘生活以及它在它的果实之上的可辨性”、我们的“去爱我们所见到的人们”的义务、爱是律法之圆满、爱是良心的事情、我们的“去驻留在相互所亏欠的爱之债务中”的义务等。本书写作体现了作者作为基督教神学信仰者对基督教的批判。,也体现了基督教学者对基督教的反思精神。
论自由意志 [图书] 豆瓣
8.4 (11 个评分) 作者: [古罗马] 奥古斯丁 译者: 成官泯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0 - 1
《独语录》是奥古斯丁与自己理性的对话,反映了他在哲学体系上的最早努力。整篇著作开始于讨论灵魂,对灵魂的探讨逻辑地导向考察真理、错误、普遍的怀疑、灵魂的不可朽坏性,以及理智知识的起源问题。而理智的起源则是上帝的“理智之光”。而《论自由意志》则主要回答恶的来源问题。在这篇对话中,奥古斯丁反驳摩尼教认为恶是实体的说法,提出恶是虚无,是善的缺乏的观点,认为人作恶还是行善都是藉意志的自由选择,而人也因此配享幸福或该得不幸。此外,奥古斯丁还针对有人把世间的苦难、痛苦、不幸等种种现象都归结到上帝身上的看法,作出了辩护。纵观两篇对话录,《独语录》略显晦涩,而《论自由意志》则无论在言语表达还是在逻辑层次上,都显得更加流畅、自然、丰富、有力。由此也可以看出奥古斯丁哲学思想的不断成熟。
爱与圣奥古斯丁 [图书] 豆瓣
Love and Saint Augustine
8.8 (5 个评分) 作者: [美]汉娜·阿伦特 译者: 王寅丽 漓江出版社 2019 - 9
在汉娜·阿伦特移居美国后的著作中,随处可见基督教哲学家奥古斯丁思想的影响。本书在阿伦特的博士论文基础上修订而成,是阿伦特早期及后期与奥古斯丁之间持续的思想对话;这部早期作品在阿伦特思想建构中的重要性不容低估,她日后所达成的独创性思想都可以在其中找到根源。编者J.V.斯考特和J.C.斯塔克在阿伦特本人修订版的基础上,为这本书提供了精心的导读和研究文本,构成一部非常完备的学术著作。
恋情的终结 [图书] 豆瓣
The End of the Affair
8.4 (132 个评分) 作者: 格雷厄姆·格林 译者: 柯平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2017 - 4
二战期间的英国伦敦,作家莫里斯爱上公务员亨利的妻子萨拉。一次意外事件导致萨拉不辞而别, 莫里斯在恨和嫉妒中度过了两年。两年后 ,他们再次相遇,当初那段感情中炙热的 爱、恨、猜疑、嫉妒、信仰,再度折磨着莫里斯。这段恋情最终如莫里斯所言:变成了一桩有开始也有结束的风流韵事。莫里斯记述了爱情开始的时刻,以及最后的时刻。这本书里有狂热的爱、狂热的恨、狂热的猜疑、狂热的嫉妒、狂热的信仰,有爱情中所有狂热的情感。
欧洲科学的危机与超越论的现象学 [图书] 豆瓣
Die Krisis der europäischen Wissenschaften und die transzendentale Phänomenologie: Eine Einleitung in die phänomenologische Philosophie
作者: 胡塞尔 译者: 王炳文 商务印书馆 2001
编者导言
《欧洲科学的危机与超论的现象学》是胡塞尔最后一部重要著作。基本的手稿写于1935—1936年(1)。胡塞尔从1934年到1937年在《危机》一书的范围内进行写作。产生这部著作的外部原因,是维也纳文化协会邀请胡塞尔演讲。胡塞尔应邀于1935年5月7日在维也纳作了一次演讲,应普遍的要求,5月10日又重作了一次。维也纳演讲的题目是:《欧洲人危机中的哲学》。演讲的本文在这里是第一次发表(参看“增补”第314页。以下)。胡塞尔在1935年7月10日写给茵加登的信中谈到了他的维也纳演讲:“在维也纳真令人惊奇。因为应该来这里演讲的决定作得太晚了,而且是在布拉格的演讲拖延以后决定的,另外还由于其它的干扰,我来到这里其实并没有带着现成的稿子。我克服了过度的疲劳,于5月7日作了演讲,并取得了出乎意料的成功。我根据最主要的东西自由发挥。题目是《哲学与欧洲人的危机》。前半部分是从目的论的一历史的角度(从哲学上)阐明欧洲人的(或“欧洲文化的”)哲学理念。
第二部分:阐明从19世纪末开始的危机的原因,哲学或者它的分支,近代的专门科学失败的原因,它的使命(它的目的论的功能)——即给作为理念应在欧洲历史地生成的更高的人的类型以规范指导——失败的原因。第一部分本身是一个完整的演讲,它用了整整一个课时。因此我想就此结束,并为主题压缩得过紧而表示歉意。但是听众一定要我讲下去,因此在休息之后我继续讲,我发现听众对于第二部分也有非常强烈的兴趣。两天以后①,我不得不再一次重复这个演讲(而且又是座无虚席)——虽然是再一次重复,却用了两个半小时”。
当年11月,胡塞尔应“布拉格人类知性研究哲学小组”的邀请,在布拉格的德语大学和捷克语大学分别举行了两次演讲②,后来他将这些演讲扩展为原来的《危机》这一著作。
胡塞尔在由A.利贝尔特于贝尔格莱德出版的《哲学》(philos—ophia)杂志第一卷(1936)上发表了《危机》这部著作的开始的部分(即第一,第二两部分)③。1937年1月7日,胡塞尔收到校完最后一校的清样。第三部分,而且实际上是这部书的中心部分(即ⅢA和B),本来也应发表,然而由于胡塞尔打算重新修改,将稿子压下了。直到疾病发作(1937年8月)——这场病夺去了他的生命——他一直不倦地从事《危机》的写作。按照保留下来的手稿,这项工作可以逐月地追寻。正文仍然是未完成的。在这几年里,胡塞尔与他当时的助手E.芬克有着密切的关系,他与芬克详细讨论过这部著作,芬克还将正文的速记手稿誊清。本书继续写作的x、提纲是由芬克写成的,这个提纲作为附录X础载于本卷中。正文的速记手稿未能保存下来,也许是在芬克誊清以后,胡塞尔将它销毁了。甚至正文第一、二部分的打字稿也是残缺不全的,因为这两部分在《哲学》杂志上发表以后,胡塞尔就将打字稿当草稿纸用了。
这些写于晚年的,全都这样那样地与《危机》的问题联系着的手稿,在胡塞尔逝世后,由H.I。.万·布雷达归人到KⅢ类中。这种编排并没有思想上的连贯性,而只是为了在档案中清楚标明所发现的从1934到1937年的速记手稿,这些手稿在芬克与兰德格雷贝1935年进行整理时并没有包括进来。
在这里首先涉及到所谓的研究手稿。在以前的版本中①已经指出,胡塞尔的手稿可以分成三组:胡塞尔本人已经指明要发表的手稿;胡塞尔当时并没有想直接发表,而归人第三类的手稿,如演讲手稿;最后是工作手稿和研究手稿,那是胡塞尔为了澄清某个问题为自己而写的,因为我们知道,胡塞尔经常总是将自己的思考用文字记载下来。
出于一些很容易想到的理由,卢汶胡塞尔档案馆的领导人决定着手发表第一组手稿。原来曾计划,接下来发表演讲的手稿,最后发表研究手稿。发表研究手稿面临着一些特别的任务。胡塞尔的思想进程有时是跳跃式的。胡塞尔提出一个问题,然而在准备阐述这个问题时,他却被一个潜在的,而现在成了注意中心的问题吸引住了;以后他又给出一个很长的概述,其目的只是要在现在将州以前思考过的东西保留下来。如果他在一个问题上停留下来,那么经常的情况就是,他总是对这个问题一再地重新思考,重复,对写好的东西修改,批判,或干脆将它搁置起来。没有人会否认这种手稿对胡塞尔的研究者有用,然而问题是,它们是否直接就适用于提供一种对现象学的了解;常常是极其错综复杂的道路,各种各样问题的相互交错,离开预告过的主要道路,在常常是荆棘丛生的歧路上反反复复地思考,这一切是否会使人眼花缭乱,以致使胡塞尔的研究者失去了本来的方向呢?现在当然有一种可能,即通过编排和选择从研究手稿形成一种新的手稿。但是这种解决办法被胡塞尔档案馆的领导人拒绝了。经常与胡塞尔接触的胡塞尔生前的合作者能允许自己做的事情,甚至是应胡塞尔的要求而能做的事情,我们今天却是不可以做的。如果研究手稿被发表,就只能按照它们原来的形式发表。不过有一种可能性,即从研究手稿中进行选择,围绕确定的主题对它们分组。在当前情况下,就是这么做的。研究手稿是联系胡塞尔确定发表的正文一起发表的。正文勾画出在相应时期胡塞尔的问题得以保
持的那些方面,而研究手稿则补充和丰富了这种论述,另一方面,也使他必须克服的那些困难清楚地显露出来。不过在这里应该明确地说,研究手稿的编排是由编辑者进行的,胡塞尔本人并不曾想直接发表这些研究手稿。
因为当前题目中涉及的研究手稿总数非常可观,这里所发表Ⅶ的必须限于一组确定的手稿,即KⅢ组手稿。即使是这一组手稿,也必须进行选择(这一组包括32份手稿,其中一些篇幅超过200多页)。但愿在以后的版本中这一组手稿的其余部分有可能发表。
毋庸讳言,这种选择仍然是一种冒险的事情,决不是不容批判的。为了避免在这种选择中过多地表现出编辑者的兴趣,明确规定必须根据正文本身加以选择的原则,并且对于以附录形式发表的研究手稿的每一本文,都指出可参照与之有关的正文的某个或某些章节。但是不能将这种参照仅仅理解为,仿佛这个附录只能说明这一确定的章节,而应该说这种参照只起一种提示作用。越深入研究胡塞尔的问题,就越能清楚看出问题的繁杂,对于有关章节的这种参照也就越失去效用。还应该提到,这里选出的手稿中,有一些不仅与《危机》一书的本文有联系,ffffJl~--般地与胡塞尔哲学研究的发展有联系。
这一卷分成两个部分:正文和增补。在增补部分又将独立的文章和附录分开。文章应对危机问题的形成提供说明,不过在这里发表这些文章时也必须有所节制,以免打乱正文与增补之间的平衡。第一篇文章产生于1926--1928年这段时间。它所探讨的是在《危机》中甚至被赋予了特殊重要性的理念化问题。第二篇文章大约产生于1930年,也许写于1928年至1930年之间,是用来区分自然科学的态度和精神科学的态度的,而精神科学的态度恰好是《危机》第二部分的重点。第三篇文章是维也纳演讲(1935年)。
一些补充说明应该允许纳入到本书的内容中。这是首次发表瑚的胡塞尔借以明确表明对历史的态度的,特别是将哲学的历史性当作主题来讨论的著作。即使是维也纳演讲就已经以对历史的某种见解为基础了。在这里,历史被理解为超越于自然的态度(作为自然的一实践的态度),自然的态度是借助直接给予的东西进行的说明,哲学的理论(e£∞pca)——按照胡塞尔的看法,哲学理论是一种对于原初感兴趣的生活的悬搁——的发展,实际上变成了对于存在者整体的把握。另外,与这种整体性要求一起,还首次产生了无限东西的理念,这种理念对于西方人是十分重要的。这种转变——在胡塞尔看来,它同时又是对于神话东西的克服——首先使欧洲科学的形成成为可能,这种科学后来越来越受到重视,并对它与哲学的关系产生了错误认识。
在这里不应企图去批判胡塞尔有关历史或希腊文化的本质的观点,也许更重要的是理解,为什么胡塞尔必须以这种明确的方式去看待希腊文化,为什么历史的本质会对他如同在《危机》一书中或者在当时的研究手稿中明确表达出来的东西那样显露出来。对于胡塞尔来说,处于问题中心的是:为什么在近代科学取得辉煌进步的同时却产生了科学的危机,而这种危机同时又是欧洲人的危机呢?因此他特地深入探究了近代科学在伽利略那里的形成。在
本书第二部分的初稿中,论述伽利略只用了一节篇幅,而在对原稿进行修改时,论述伽利略的部分扩充了,占了第二部分的一半(参看§9)。在伽利略之后,胡塞尔详细讨论了笛卡儿,因为他发现在笛卡儿那里有两种方向——即物理学主义的客观主义和超越论的主观主义——结合在一起,这两种方向在它们后来的争论中对哲学造成了严重后果。这一著作的第二部分甚至加了这样一个标XIX 题,即:“澄清近代物理学主义的客观主义和超越论的主观主义之间对立的起源”。(在附录中胡塞尔的重复阐明,对于解释笛卡儿也是重要的)。在这里不想详细研究胡塞尔关于欧洲近代哲学的全部叙述(胡塞尔特别注意英国哲学)——我们始终考虑到胡塞尔关于近代科学受挫折的原因的提示——,因为这里所要做的,只是概述胡塞尔的问题范围。在这种考察中,经常指导着胡塞尔的隐蔽的先见的就是,随同希腊哲学一起向欧洲人显现的目标,即“想要成为由哲学理性造就的人,并且只能成为这样的人”的目标,丧失了,因此哲学作为“人类本身生而固有的普遍理性显露的历史运动”的意义也丧失了。通过他指出要取代哲学的科学,如何因为看不到并且肯定看不到哲学的真正的意义的基础,因为哲学关于说明存在者的整体要求失效了,而必然会失败,通过指出这些,而使上述的目标再度成为可以看见的,这就是胡塞尔真正根本关心的事情。
在胡塞尔思想的这个时期,一再使他思考的,是生活世界的存在论问题,所谓生活世界,即在一切科学之前总是已经能够达到的世界,以至科学本身只有从生活世界的变化(在理念化的意义上)才能理解。在“生活世界”与“自在的真的世界”(科学的世界)之间的对立中,重心必然会从对作为所谓真的世界的诸存在者的科学把握向生活世界转移。但这并不是为了简单地停留在指出“生活世界,,的结构上,而是因为只有在生活世界的实现中,超越论的自我的发挥功能的成就才能被认识。这种成就本来应该由心理学揭示出来,并变成可以理解的。但是心理学没有能力做到这一点,因为它过于被按照自然科学模式理解了,因此它完全不能真正领悟主观的本质。
胡塞尔确信,这种正是在客观主义和主观主义的分裂中才获xx得其表现的本质上的缺点,只有借助超越论的现象学揭示出原初的目标才能克服,而这个目标则是通过揭示出超越论的自我而变成可以看得见的。根据他的看法,近代形而上学的发展,只有作为向现象学的发展才是可以理解的。因此《危机》这部著作——它因此应指出欧洲的真正生活危机的原因——同时应被认为是超越论现象学的导论。从对这整个问题的讨论中,现象学应该真正证明是基础的哲学,即是实现普遍认识的要求的学问——是普遍的科学。
这部著作的导引的功能在第三部分A和B的标题中明确地表达出来了:“从生活世界出发通向超越论现象学的道路”和“从心理学出发通向超越论现象学的道路”。这并不意味着,这条道路能直截了当地从生活世界或心理学出发描述出来,而是说,现象学首先使生活世界所表明的东西,心理学本来应该是的东西,成为可以理解的。然后才有一条从这样理解的生活世界和心理学出发通向现象学的自然的道路。因此,为了按原来的样子把握生活世界和心理学,然后由它们出发能看到这个基础(即现象学)本身,我们必须站在现象学的基础上。随着对生活世界的真正理解,同时也就揭示出科学始终已经站立于其上却没有看到的基础。因此,现象学使科学对自身理解成为可能;随着对于心理学的真正理解——这种理解就在于揭示出超越论的主观性——,现象学提供了重新理解主观与存在者的关系,和消除带来严重后果的客观主义与主观主义之间的断裂的可能性。按照胡塞尔的意图,所有这些最后一定会导致使对人的理性的信仰——这种信仰在希腊人那里第一次显示出来,在文艺复兴时期支配了人类——重新确立起来,由ⅪⅡ此,对作为理性自身实现场所的哲学的信仰,也会重新确立起来。因为按照这种看法,哲学在历史上就是人的理性向自身的复归,在哲学中,人类实现了对自身的辨明。由此也产生出一种哲学的伦。理学功能:指导人类成为它必须成为的东西。
《危机》这部著作并没有完成。在芬克的提纲中提到的第四部分,即“将全部科学都收回到超越论哲学的统一之中的思想”并没有论述过。但是找到了一些笔记,在其中胡塞尔正是与历史相关联概述了哲学的本质。这些笔记之一——它同时提供一种全面的概观——被置于本书的结尾(§73),另外一些稿件则作为附录提供出来。即使《危机》一书是以一些使胡塞尔作为伟大的理性主义者的继承人出现的论述结束的,这也不应诱使人们以一种片面的观点去理解他。这里需要做的,宁可说正是领会和理解他的思想的潜藏的多样性——他的思想常常甚至与他自己的表达相反——,以使他所关心的事情能取得成果。或许正是发表他的研究手稿——如在这里首次尝试的——能对此有所帮助。
由于北莱茵一威斯特法伦州文化部和科隆大学的慷慨支持,科隆大学胡塞尔档案馆于1951年秋得以建立。这个档案馆是在与卢汶胡塞尔档案馆达成协议的基础上建立的。这样,德国的研
究者就可以使用胡塞尔的遗著了。在科隆胡塞尔档案馆,存有迄今全部胡塞尔速记手稿改写本的副本,未改写的速记稿目录,以及研究胡塞尔所必需的卡片索引资料。正在与卢汶胡塞尔档案馆合作出版胡塞尔著作全集。此外,在胡塞尔档案馆的范围内,定期举xxⅡ行演讲,以及与德国和外国哲学家的讨论。胡塞尔档案馆的馆长是K.H.福尔克曼一施鲁克教授。
在这里应该向所有为科隆胡塞尔档案馆的建立和维持而尽过力并仍在尽力的人士表达衷心的感谢。特别应该感谢文化部长托伊奇夫人,以及当时的科隆大学校长J.克罗尔教授,当时哲学系主任J.科赫教授,以及行政主管P.施奈德。
正如在第四卷导言中已经提到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巴黎召开的第四次会议(1949年)的全体大会决定,授权总干事促进哲学和精神科学领域的国际合作。在1951年11月的会议上,联合
国教科文组织执行委员会应国际哲学一人文科学联合会的请求,批准再一次给予胡塞尔档案馆(卢汶)财政资助,供准备出版胡塞尔手稿之用。
感谢欧根·芬克教授惠允在《危机》一书中发表他的两个附录。对于玛利·毕麦尔一魏策尔和鲁道夫·鲍姆在出版工作中的有力帮助在此表示最诚挚的感谢。
瓦尔特·毕迈尔
1953年12月于科隆
负伤的治疗者(the wounded healer) [图书] 豆瓣
作者: 卢云[荷](Henri J.M. Nouwen) 译者: 张小鸣 基道出版社 2002 - 7
卢云以亲切而有生命洞见的笔触,提示治疗者要面对人群,及治疗者本身的众假象,并正视此痛苦及绝望的人生。虽然治疗者的使命是治疗他不得不承认他会受伤,他也没有使人得医治的把握。在宗教市场充斥[属灵]口号及手段的今天,卢云要我们看清[治疗--受伤]的 诡性,以至我们能落实在人群中牧养。
爱弥儿 [图书] 豆瓣
Émile,ou De l'éducation
8.9 (28 个评分) 作者: [法] 让-雅克·卢梭 译者: 李平沤 商务印书馆 1978 - 6
《爱弥儿,或论教育》,系法国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杰出的启蒙思想家卢梭(1712—1778)的重要著作。此书写于1757年,1762年第一次在荷兰的阿姆斯特丹出版。此书出版时,轰动了整个法国和西欧一些资产阶级国家,影响巨大。这部书不仅是卢梭论述资产阶级教育的专著,而且是他阐发资产阶级社会政治思想的名著。
继十六、十七世纪荷兰和英国相继发生的资产阶级革命之后,十八世纪的西欧正处于资本主义经济日益发展壮大,封建社会行将崩溃,更为深刻的资产阶级革命即将到来的时期。这种情况在法国表现得尤为明显。当时,法国是一个落后的封建专制国家,路易十四的“朕即国家”这句骄横的名言,就反映了这种专权状况。封建贵族和僧侣们凭借封建王权和神权对第三等级施加沉重的压迫,使整个第三等级其中包括资产阶级完全处于政治上无权的地位。在经济上,封建贵族和僧侣们拥有大量的土地,控制着财政税收大权,残酷剥削和掠夺第三等级,特别是广大工农劳苦大众。但是,随着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资产阶级的经济实力日益扩大,使它再也不能容忍那种无权状况了。反对封建压迫,推翻君主专制制度,扫除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成了第三等级的共同要求。卢梭和其他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的著作正是反映了这一要求。《爱弥儿》一书则是卢梭通过对他所假设的教育对象爱弥儿的教育,来反对封建教育制度,阐述他的资产阶级教育思想。
本书共分五卷。卢梭根据儿童的年龄提出了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进行教育的原则、内容和方法。在第一卷中,着重论述对两岁以前的婴儿如何进行体育教育,使儿童能自然发展。在第二卷中,他认为两岁至十二岁的儿童在智力方面还处于睡眠时期,缺乏思维能力,因此主张对这一时期的儿童进行感官教育。在第三卷中,他认为十二至十五岁的少年由于通过感官的感受,已经具有一些经验,所以主要论述对他们的智育教育。在第四卷中,他认为十五至二十岁的青年开始进入社会,所以主要论述对他们的德育教育。在第五卷中,他认为男女青年由于自然发展的需要,所以主要论述对女子的教育以及男女青年的爱情教育。卢梭提出的按年龄特征分阶段进行教育的思想,在教育史上无疑是个重大的进步,它对后来资产阶级教育学的发展,特别是对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提供了极可贵的启示。但是应该指出,这种分期以及把体育、智育和德育截然分开施教的方法,是不科学的。
塔罗冥想 [图书] 豆瓣
Meditations on the Tarot: A Journey into Christian Hermeticism
作者: Anonymous 译者: 侯王怡文 心靈工坊 2016 - 6
這是一本令人充滿屬靈體驗的實修經典,
以塔羅的象徵系統揭露基督信仰核心。
透過本書所揭示的隱修課題,
不斷自省、學習謙卑和受聖靈指引,
逐漸達到與神密契合一的終極境界。
親愛的朋友,歡迎進入基督隱修的世界。
作者以書信方式,揭露中世紀塔羅二十二張大阿卡納(Arcana)的奧祕;每張大阿卡納都是一堂靈修課程,藉此引入基督隱修的修煉。
作者提出了令人驚訝卻合理的論點:中世紀塔羅作者創作塔羅的真正目的,是要藉由卡上的象徵符號來傳達基督隱修教義。
書中涉及領域極廣,包含《聖經》教誨、哲學、玄學、科學、心理學、神學、文學、魔法與特異功能之學等等。讀者將發現埃及神祕主義和中世紀經院哲學的同源性,翡翠石板、卡巴拉和塔羅卡奧祕之間的對應性,並認識東西方各種哲學及靈修派系的宗旨和理念。
本書作者是20世紀歐洲舉足輕重的精神導師,以不具名的方式在離世後出版此書,目的是希望和讀者在屬靈的次元相遇。他教導讀者認識基督隱修教義,藉此冥想式的閱讀經驗,發展直觀智慧,透過祈禱和默觀達成理性與靈性的結合,並喚醒良知,提升到神人合一的層次。
本書不僅是天主教教宗若望保祿二世的案頭書、獲得梵諦岡多位神父大力推薦,並得到靈修各界的空前盛讚。
書中幾乎沒有一句話不具深層意義……對我而言,它代表的是終極智慧。――比特‧葛里費斯神父(Father Bede Griffiths)
從我的觀點來看,這本書最大的貢獻,就是重新發現和更新了中世紀以及教義創始者所建立的基督默觀傳統。――湯默士‧基汀神父,特拉普會(Trappist abbot Thomas Keating, OCSO)
二十世紀西方密修主義寓意最深、最優美的著作。――安東‧法佛,索邦大學現代歐洲密修史教授(Antoine Faivre, professor for the History of Esoteric and Mystical Streams in Modern Europe, the Sorbonne University)
這無疑是我讀過最超凡的一本著作。它具有驚人的屬靈深度和見解。――潘寧頓神父,特拉普會(Trappist abbot Basil Pennington, OCSO)
重负与神恩 [图书] 豆瓣
La pesanteur et la grâce
9.0 (9 个评分) 作者: [法] 薇依 译者: 顾嘉琛 / 杜小真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3 - 10
有人把薇依的《重负与神恩》与帕斯卡尔的《思想录》相提并论,并称薇依为“当代的帕斯卡尔”。这位法国20世纪杰出的宗教思想家,沿循的是帕斯卡尔的神秘主义信仰之路:信仰不是拿来炫耀之物,而是艰难、绝非轻松的重负。本书不是系统的专门论著,是薇依的朋友、著名宗教学家梯蓬(G .Thibon,1903一)在薇依身后从她大量的手稿、言谈记录中整理成书的。这些闪烁着精神之光的篇章渗透着薇依的深邃思考,显示了薇依的伟大心灵和崇高的信仰,是20世纪基督神秘主义思想史上一部不容忽视的著作。
黑暗托马 [图书] 豆瓣
Thomas l'Obscur
8.4 (38 个评分) 作者: [法] 莫里斯·布朗肖 译者: 林长杰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4 - 6
《黑暗托马》为布朗肖的第一部“虚构作品”。此书的英、德文译者都不讳言其翻译甚至阅读的困难性。福柯曾指出布朗肖作品的特色之一在于 “脱离表象的王朝”,而这正符合《黑暗托马》的阅读经验:没有过去、未来,没有动力、原因的一场爱情,轻浅地难以让人有明确的形象,但这些没有形象的意象却又如同噩梦般让人难以舍弃。
一部不安定的作品。哈罗德‧布鲁姆在《西方正典》的附录将此书放在混乱时代的推荐书单,可说是意外地恰如其分。精神分析大师拉康在他著名的讲座中盛赞《黑暗托马》是一种“幻想的实现”。对于中文读者而言,《黑暗托马》中文版的问世,无疑能够补充法国思想中的失落环节。
红楼梦 [图书] 豆瓣
10.0 (16 个评分) 作者: 曹雪芹 著 / 周汝昌 汇校 人民出版社 2006
红学家周汝昌汇校本《红楼梦》于2006年末由人民出版社出版。这本80回《红楼梦》是周汝昌历经56年,搜寻了现存的11种古本《红楼梦》,一字一句精校而成的。周汝昌认为,这一版本匡正了自清乾隆至今120回“曹雪芹、高鹗合著”通行本中的谬误,是接近曹雪芹原笔原貌的真本、善本。
据介绍,通行本《红楼梦》的发端是清乾隆书商程伟元通过活字摆印、大量印刷、廉价发行的120回《红楼梦》。 周汝昌等一些《红楼梦》研究者认为,这个通行本是在清乾隆文化专制的背景下流布的,当时曹雪芹的《红楼梦》没有被全部禁毁,而是经过和珅安排改造、找写手高鹗对前80回“点窜原文”,对80回后全盘重写,把它变成一部单纯的“情书”。
新中国成立后,《红楼梦》有两个通行本流传较广,一是1957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以程乙本为底本的120回《红楼梦》;二是1982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以庚辰本为底本的前80回加高鹗后40回续书的120回《红楼梦》。这两个通行本存在同一个问题:它们将《红楼梦》与高鹗续书捆在一起,且在封面上署名“曹雪芹 高鹗著”,使得普通读者多误认为《红楼梦》是曹雪芹、高鹗合著的。
即将出版的周汇本《红楼梦》中,周汝昌不但将曹雪芹的80回《红楼梦》和高鹗续书割裂开,并且根据甲戌本、蒙府本、戚序本等11个古抄珍本,一字一句比较,选择出他认为最符合曹雪芹原笔原貌的字句。与此同时,周汇本《红楼梦》还附有周汝昌对于曹雪芹80回后《红楼梦》的探佚论文。
谁可以这样爱我 [图书] 豆瓣
Redeeming Love
作者: (美)弗兰辛•瑞福尔 译者: 王汉川 / 杨倩 2011 - 1
“我曾向无数人敞开过我的身体,却未曾向任何人敞开过我的灵魂。”
安琪儿,命比纸薄的绝色女子,尚未成年即沦落风尘,直到某一天,烟花落尽,她在一份山长水远的爱情里面,踏上归途……
这是淘金热时期发生在美国旧金山的一个感人至深的爱情故事。
美丽的安琪儿年幼被卖,长大后成为旧金山地区当红的妓女。她看透了男人,看透了世态炎凉,认为世上没有真正的爱,只有赤裸裸的利用。然而,敬虔、正直的迈克尔·何西阿爱她如瑰宝,并倾其所有娶她为妻。安琪儿回报他的却是抗拒、背叛和一次次地逃跑……
美国著名小说家弗兰辛·瑞福尔在圣经《何西阿书》的启发下,为读者讲述了一个跌宕起伏、波澜壮阔的爱情故事,揭示了“爱和饶恕”的无穷力量。
我有一点喜欢你 [图书] 豆瓣
Je t'aime, un peu, beaucoup,passionnément
7.9 (15 个评分) 作者: 让-吕克·南希 (Jean-Luc Nancy) 译者: 简燕宽 新星出版社 2013 - 8
最好的哲学启蒙书
大哲学家为所有怀有好奇心的读者开启的爱情课
我爱你,我们相爱,我不再爱你,我们要彼此相爱……“爱”的无限变位就是人类的全部历史。但是,“爱”究竟意味着什么?释义为“爱智慧”的哲学,关于“爱”本身,又会告诉我们什么呢?
创建日期: 2022年11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