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摘

菜昂纳少
菜昂纳少 @leonardoes
日本贫困女子 - 评论
  1. 2014年,大阪市公务人员对前来进行生活保障咨询的30岁女性给出“去性服务业工作就好”的答复,瞬间引起轩然大波。这一回答虽然极为缺乏职业道德,但同时也可以证明,很多人认为青年女性拥有性风俗产业这张“安全网”。
  2. 有人说贫困并不仅仅指金钱上的匮乏,我认为,我们陷入的正是“关系性贫困”。
  3. 设置试用期的目的就是为了摧毁个性
  4. 将“推进三代同居、近居”作为育儿支援的一环,同时“争取积极实现”待机儿童[2]数量为零。
  5. 于是她开始重新找工作,不久就在大学谋得了岗位,负责接待外国研究人员和留学生。 我被那份工作的内容吸引了。但是有一个问题——这个岗位不是正式雇佣,而是签三年合同的合同工。当时非正式雇佣还不像现在被视作问题,我觉得三年之后再找工作就好,便高高兴兴地去应聘了。 这份工作的薪水比之前少了很多,但是胜在有奖金,足够维持川口女士的独居生活。三年合同结束后,川口女士又成了另一所大学的合同工,这回是教授秘书,合同期限为五年。那份合同结束后,她又在另一所大学待了五年……经过几番辗转,她现在依然在某大学做教授秘书。 等回过神来,已经过去十几年了。每次合同结束,我都想找一份正式工作,但是考虑到劳动时间等因素,我又会心生迟疑。我已经离不开大学这个温水池了。 差距和割裂并非女性自身造成的,而是国家税收制度和社会政策的产物。再看将女性详细分类的杂志便会知道,还存在一些试图将部分女性招揽为消费者的企业。或许,它们也成了割裂女性的一股力量。
  6. 月刊《日经女性》自1988年创刊以来便与专注时尚、美妆的普通女性杂志不同,致力于呈现各个时期女性的工作和生活方式等。20世纪90年代的特辑多为“出人头地的工作法”“工作中常用的英语”等,专为试图在工作上有所突破的女性所设。然而近几年来,“节约方法”“存钱方法”的特辑却频频出现。
  7. 铃木大介通过采访靠性服务赚取日薪勉强维生的女性,写成了著作《最贫困女子》(幻冬舍新书,2014年)。
  8. 在经济困难的境遇下,通过改变思维方式来过上积极向上的生活——这种看待问题的“穷充”视角极为重要。只有这样,事态才可能好转。
  9. 《社会排斥》,有斐阁,2008年
  10. 人都会累,都会得病,都要休息,也都有不想工作的时候。
  11. 只有让有血有肉的人们不勉强自己的工作,才称得上体面工作。
  12. 如果与家人关系好,就没必要非得离开父母家。在日本,单身者与父母同住率极高,欧美国家却一直将离开父母视作成年的必要条件。可是近年来,由于欧美各国的青年雇佣状况恶化,越来越多的青年在独立之后又返回父母家居住。由于家庭重复着闭合与展开的过程以包容孩子,有人将其称为“手风琴家庭”(Accordion Family)。
  13. 最近政府为解决少子化问题,设置了三代同住的减税措施。从配偶优惠政策中也能看出,直到现在,与何种属性的人同住仍是日本重要的生活模式。
  14. 但不管是谁,只要有离开家庭独立生存的意愿,政府就应该提供相应的支援机制;还应该建立一个无论和谁生活都不会陷入制度上的劣势,进而生活艰难、望而却步的社会制度。
  15. “从此,公主过上了幸福的生活。全剧终”这样的结局真的好吗?这种生活持续下去的保障在哪里?
  16. 女性摆脱贫困的一个方法,就是舍弃这种“多元选择”,即放弃以结婚为前提的观念,而是培养身为“户主”的意识。已婚女性也一样。当然,不仅是意识,税收和社会保障等以家庭为单位的政策也有必要改成以个人为单位。
  17. 当今世界,没有在经济(参加工作并纳税)、社会(生儿育女,看护老人)等方面做出“活跃”(为国贡献)的人,都要被贴上“没用”的标签,被迫保持沉默。假设有人想在那个立场上表达“我的痛苦源于社会”,立刻就会遭到围攻。
  18. 我们恐怕不能忘记,表面看似福音的政策,换个角度看就有可能变成深化割裂、固化差距的始作俑者。
  19. 媒体介绍的“女性贫困”也多为令人震惊的故事。这在吸引人们关注方面可能很有效,可是越刻意宣传令人震惊的故事,就越容易让人认为“女性贫困”是一种特殊现象,并将其归结为个人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