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没有答案的思考

“在这个决定的背后,有人付出了巨大的牺牲。你永远都不要忘记他们。”

二十年前高野和明的出道作《13階段》,如此精彩的剧本却似乎没有任何一次比较成功的影视化作品,实在遗憾。曾在图书馆看过03年旧版,译者居然在推理小说的序中泄底,后来看了新版感慨了几个字又没想好说什么,如今常看常新,仍能引发思考是对这本书最好的证明。

案发现场很简单,不良少年树原亮身上有宇津木夫妇的钱包,且衣服上有三人血迹。但他失去了事发当时的记忆,印象中只有个台阶成为推翻一切的前提。随着调查越来越多被忽视的小细节出现,但都不足以作为翻案的确定性证据,直到一个滑坡埋到地下的增愿寺。案件本身比较普通,更多的是身为社会派小说对各方面的探讨。

这本小说历久弥新的一个原因是政策规则的变革需要机遇、事情的推动和时间;另一个原因自然是事件的特殊性。近如热门冷门电影杰伊·比姆,远如《洞穴奇案》,推理小说甚至刑侦小说总喜欢从规则的漏洞中着手。日本体系制度下最受诟病的就是时效问题,横山秀夫的《第三时效》大山诚一郎的《赤色博物馆》均是在此上做文章。小说讲关于处罚尺度的问题是争论不休的,双方总能举出相反的例子。就像刑满释放的人想要回归社会却总能受到不一样的对待,也因此再犯案概率增加形成恶性循环。我们不指望能像韩国在某些方面一样快速推动变革,但能让未来的每个不确定的案子有更多思考的空间就是好事。

小说中讲“被告人的律师、检察官、法官等凑在一起,完全可以左右一场审判。”这样的事情在西方电影中已经屡见不鲜了十二公民、魔鬼代言人等等,日本自己也有一部精彩的电视剧《胜者即是正义》。替嫌疑犯辩护,无非出于利益或是(保持自己不败神话)名誉的目的,本书中却在此做文章,让有前科的青年三上和曾经的管教来寻找真相,以完成最后精彩翻案的一个台阶。居然有人不惜主动认罪伏法,只是因为背后有更大的阴谋,或是为了钱为了家人,或是像长夜难明一样为了一个真相,这是多么恐怖的事情。

日本小说总喜欢把问题归咎于社会,小原在南乡的对峙下吼出“有罪的不是我,是这个欺负弱者的社会!”这本书也用了不少笔墨来描写一个事件带给其他人的影响。弟弟没能好好完成学业,有过前科的人畏惧系领带与带手表等行为,还有事件之后最痛苦的是被害人的家属,这些基本都是从情的角度诱导理性的判断。

我们对这整个故事的可能性再次思考,首先是事件的真相,如果树原亮真的是凶手呢?由于失忆台阶和第一重伪解答,会不会让案件翻转?再如果他的失忆是有目的性伪装呢?事件真相就是如此的前提下,如果没有遇上刨根问底的人或是上访被压制下来了呢?追溯历史的真相是极为困难的,现有的规则都是一个比较好的解,没必要因为一时冲动就想要改变,毕竟牵一发而动全身,世界的复杂超乎想象,身经百战如罗老师也会遇到难以解决的新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