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喜欢作者的语言和描述
很喜欢这个作者写的。他有时候会像是漫不经心又脚踏实地地写一些关于生命和生活的话,就是那种平常不怎么想,想了也没什么大益处的事情,但却很奇妙地会让人产生共鸣。反正我是这样,就是有些问题,我在很久以前,或者说小的时候因为日子太漫长、时间太多可以浪费、过剩精力足够浪费、脑子回路过于崎岖,这些等等等等的原因,想过一些很无聊得问题,甚至在自己思考过后就惯性般深深地相信了思考的结果。但是等我稍微长大一点之后,就会觉得当初想的问题很傻,而且也没有意义。但这个作家写的有些句子……让我觉得想那些问题也没什么,而且用他的手法写出来那些句子和想法就变得很有趣。
另外读他的书也很会容易体会到拉丁美洲那个味吧,我不是很了解这个地方,就胡乱说一些自己的感受惹。刚开始看这本书的时候,我每句话都想划线,我感觉就是拉美文学的话,就给我一种很绮丽魔幻的感觉,因为我也没读过几本,除了这本就是马尔克斯的几本,所以我的感受来源也仅限于这几本。反正就是我不曾见过的派系,我没见过,而且我对我没见过的东西特别着迷。看他们写的会觉得热带植物好像在高温里闷湿的空气里蒸腾,挤榨出颜色鲜艳的气体似的,人会因为那个而眩晕。很神奇的阅读体验总之是。
我是觉得这个作者整个看世界的眼光都是和我们大部分不一样,啊,不一样的啊。所以我好喜欢看这种的。个人觉得很有趣的一段是他说《小王子》的。我一直以来蛮喜欢的《小王子》的,也不是说一直,应该是说我在搞纸片人的时候需要一些比喻和代餐,这个时候我就想起小王子了,这个非常典型的舍己救人圣母形象的人物,我是出于目的性地把他提出来了。然后我看见作者写的是,他不喜欢小王子,一开始他以为是它的矫揉造作和(小男孩的世界——星球、随风飘动的小围巾、狐狸、玫瑰花)那种孤独感。天啊,即便是被作者否定掉的这种说法也令我非常喜欢了,孤独和那些小围巾玫瑰花组合在一起显得多落寞。后来他终于明白这是个用心险恶的故事,用小男孩和狐狸之间的对话说明一个道理。或许就像小孩和大人或者说任何的人和人之间,其实我们从来都不互相需要,但是我们其中一方被另一方驯服,于是我们变得互相需要。但那真的必要吗,驯服已经是个带有权利压制色彩的词语了。
这种地方还有很多就是说,就是看到的时候会被突然触动一下,发觉自己曾经也有相似的想法过(天啊我不想这么说话的好像在碰瓷啊)。我觉得他的语言就是非常美妙,到底是他自己的功劳还是译者的功劳,我算是无从知晓了。我觉得相比起语言华美辞藻昂贵,这种我从未见过的奇妙语言才是我最喜欢的,不喜欢最贵的只喜欢最特别的。
我发觉作者时常在用一种非常平静的语气说一些明明心情轩然大波的事情,这让我觉得很受用,觉得他这样很酷也很了不起,希望能学会像他这样讲话,这样就能很淡定地装逼还能让别人不明觉厉了。(完全没有贬义的意思,我真的在羡慕)
然后关于这整个故事我觉得觉得很奇妙就是那些小孩子自己组成了一个共和国,他们不需要大人,而大人却单方面地想要驯服他们。其实我个人来说我并不是那么赞成森林里的小孩子们的做法的,可能我的思维也已经被现代的规章制度驯化了吧,我对于他们把大人们的那么多面粉和补给品给全部砸烂浪费掉这件事很不能接受。我会觉得像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一样,带不走的就地砸毁消灭,我讨厌看到浪费,不管那关不关我的事,我不能接受还有人这么急缺一些东西的人时候,有些人却在浪费。但是我觉得作者的感情色彩还挺鲜明的,他描述到那32个已经死去的孩子的时候总是隐隐透着一种悲戚哀伤的态度,他觉得试图去驯服孩子们的大人很可悲、很自以为是。对于自己曾经对那些小孩子们造成的伤害也一直很内疚。但我不能不说或许这又是一种高傲了。不知道为什么人总是给自己加这么多戏,显露出感情充沛的样子,或许那里面什么也没有呢?那群小孩子里面什么也没有产生。但不知道吧,人就是这样的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