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摘

菜昂纳少
菜昂纳少 @leonardoes
始于极限 - 评论
  1. 《“AV女演员”的社会学》
  2. 在写硕士论文时想要挑战的,就是不制造假想敌,也不写成“受害报告”,便勾勒出剥削的结构和男女的共犯关系。
  3. 《战争与性暴力的比较史研究》
  4. 2019 年势头强劲的 KuToo 运动
  5. 《别扭女子》
  6. 铃木大介先生的小说《里奈的故事》
  7. 不愿被称为受害者,无法忍受自己是弱者,这种心态叫“恐弱”。这是精英女性经常陷入的一种心态。和恐同一样,恐弱也是因为自己身上有软弱的部分,所以才格外激烈地进行审查和排斥,对软弱表现出强烈的厌恶。
  8. 小笠原祐子女士的《OL们的“反抗”》
  9. 三十多岁的人失去了童年无所不能的感觉,会渐渐感觉到能力与体力层面的极限。与此同时,这也是生出“自立”的年纪。我们会扪心自问,在达到极限之前能做到什么,明确区分自己做得到的和做不到的,放弃做不到的,真诚、仔细、踏实地做那些做得到的……只有这样,才能产生自信和信任。
  10. 女儿是母亲最激烈的批判者
  11. 常有母亲对即将离巢的儿女说:“妈妈相信你。”但这不是理解。因为前面还有半句话——“虽然我搞不懂”。“虽然我搞不懂,但妈妈相信你,因为那是你想做的事。”这不是理解,而是相信。这种相信的基础是爱。这种耿直的爱正是父母能够给予孩子的最大的礼物。
  12. 最能犀利看穿母亲“看似合理实则矛盾”的是女儿,被这些矛盾所捉弄的也是女儿。
  13. 没有什么比“自我决定”更能满足精英女性的强烈自负,也没有什么比这四个字更能让精英女性远离女性主义。
  14. 《永别了,我们》的书,作者是清田隆之
  15. 在恋爱的游戏场上,人能够深入学习自己和他人。恋爱会帮助我们了解自己的欲望、嫉妒、控制欲、利己心、宽容和超脱。恋爱是斗争的平台,你要夺取对方的自我,并放弃自己的自我。我从不认为恋爱是一种放纵的体验。在恋爱的过程中,我们受到伤害,也互相伤害,借此艰难地摸清无论如何都不能让渡给他人的自我防线,以及对方那条无法逾越的自我界线。我向来认为恋爱不会蒙蔽一个人的双眼,恰恰相反,恋爱是一种“面对对方时极度清醒,以至于在旁人看来无比疯狂”的状态。跟一个爱上窝囊废的女人列举男方的多少缺点都是徒劳,因为她早就一清二楚。正因为对情人的弱点了如指掌,才能比其他人更残酷地伤害对方。
  16. 读书是为了了解从未了解过的世界,看到从未看到过的现实,品味这个过程带来的欢喜与快乐。而写作风格是创造新现实的必备技能。
  17. 田中美津的《从厕所开始的解放》
  18. 所谓婚姻,就是将自己身体的性使用权交给特定且唯一的异性,为其终生专属的契约。
  19. 松井久子导演的纪录片《你在畏惧什么:亲历女性主义的女人们》(2014年制作)
  20. 爱是一种积极的行动,而不是被动的情感,它是主动‘站进去’的行动,而不是盲目‘坠入’的情感。 被母亲所爱的体验是被动的,我无须做什么以期得到母亲的爱——母爱是无条件的。硬要说必须做什么的话,那就是活着,并且做母亲的孩子……得到母爱无须努力,无须什么资格。
  21. 失去双亲时,我感觉自己彻底失去了单纯因我的存在而喜悦的人。
  22. 《重庆大厦的老板都知道》
  23. 在“援助交际”一词登上历史舞台的时候,我不禁赞叹它的精妙,因为它巧妙地为男性开脱了罪责。女孩们则简单地称其为“卖”(取卖娼之意)。
  24. 权力内化的结果是让行为看似是自发的,而非强迫。
  25. 交易性行为对男人来说是“性行为”,对女人来说是“经济行为”,双方交换的东西并不对等。这种不对称交换得以成立的条件是,包括经济资源、权力、特权、认可在内的所有资源都(不平均地)分配给了男性群体。劣势玩家被迫回应有条件的爱,以寻求经济报酬和社会认可,因为他们别无选择。学者将交易性行为称为求生性行为,想来也是点出了真相。
  26. 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很少有人会直接发表歧视风俗女郎的言论。与美国相比,对性工作者的暴力(包括来自警察的性暴力)或无视其人权的情况在东京也很少出现,相反,她们受到的侮辱和歧视往往来自将尊严摆在不同位置的女性同行。与社会割裂的她们没有在内部生出团结,反而产生了更激烈的分裂和歧视情绪。
  27. 沟口健二的电影《赤线地带》
  28. 琼·史密斯的《厌女症》
  29. 按照评论家斋藤美奈子的说法,也许我们这代人面临的选择是“当社长还是当社长夫人”,而且两个选项的权重完全一样,感觉两边好像都有戏,两种人都想当,于是在夹缝中踌躇犹豫,迟迟无法做出明确的抉择。
  30. 一位叫太田启子的律师写了一本有趣的书,题为《致未来的男孩》
  31. 《“母与子”的日本论》一书中,作者品田知美
  32. 《所以你也要活下去》的作者大平光代
  33. 要想达成亲子之间的和解,关键是双方都得长命百岁。
  34. 在明治以来的文学作品中,“肉欲”(好可怕的词啊)对男人来说是“精神被身体打败的地方”,但对女性来说也许更像是“身体屈服于精神的地方”。仔细想想,从闭上眼睛短暂出借身体的援交少女,到出于义理、人情、忠诚和孝道决定沉沦苦海的妓女,也许女性一直以来都在牺牲自己的身体,无视它的呐喊,让身体屈从于精神。
  35. 作家富冈多惠子在《刍狗》中塑造了一个专门猎捕少男的中年女性。
  36. 身体是无法任由我们摆布的,身体是我们的第一个他者。
  37. 人们常说我很坚强,说我抗击打能力强。才不是呢。谁愿意主动变成一个“抗击打”的人啊?挨打了就会痛,就会受伤。一旦伤痛过度,就会碎裂坏掉。
  38. 如果自己写的东西留在了书本或杂志上,回顾起来就方便多了,很容易看清自身认识的变迁与心情的波动,进而意识到自己根本不是“已经跨过去的人”,也没能牢牢掌控事态。也许,无论写什么,我们至少可以把写作当成一项工作,借此养成自我怀疑的习惯,还会发现什么话招人嫌、什么话讨谁喜欢常常伴随着偶然性。
  39. 作家是以自己为试验田,把自己切成碎片,社会学家则以社会(即他人的集合)为试验田。 读到无聊的小说时,我只想大吼一声“把时间还给我”。但论文或纪实作品不然,只要能告诉我原本不了解的事实,哪怕文章写得再拙劣,心里都是喜悦胜过烦闷。
  40. 村上龙在《工作大未来:从13岁开始迎向世界》
  41. 《性感女孩大研究》
  42. 《女人的快乐》
  43. 《裙子底下的剧场》
  44. 过于害怕被误解,人就一句话都没法说了。
  45. 只有大学老师是没有教师资格证也能担任的教职。坐在讲台下的也不是孩子,而是大人。大学不同于小学、初中和高中,学生是可以选老师的。不愿意上我的课就别选我——大学老师是可以这么说的,这为我提供了绝佳的借口。如果学生还是选择了我,我就努力工作,力争对得起这份薪水,不辜负他们的期望和信任——我抱着这样的信念投入了这份工作。幸运的是,我遇到了许许多多出色的学生。其实老师也是学生培养出来的。大学院的工作尤其严肃,因为老师培养的是可能在不久的未来成为自己对手的学者。
  46. 涩谷智子女士编写的《未成年照顾者:我的故事》
  47. 天职 (vocation) 、职业 (profession) 、工作 (job) 是有区别的。三者重合是无上的幸运,但这样的情况寥寥无几。“无论能不能赚到钱都会做”的是天职,“利用专长谋生的差事”是职业,而工作是“奉人之命的有偿劳动,无关好恶”。除此之外还有爱好 (hobby),指自掏腰包也要做的事。
  48. 永远不要低估读者。作者的衰颓始于低估读者的那一刻。
  49. 《未成年照顾者:我的故事》
  50. 当年没有“丧偶式育儿”,却有“密室育儿”和“母子紧贴”的概念。
  51. 作家村上龙有一部题为《寄物柜婴儿》的长篇小说
  52. 同辈女性确实会因为结婚生子先后脱离朋友圈。而在生儿育女的阶段,这件事成为女性人生中的头等大事也是理所当然。偶尔见一面,聊的也都是孩子的事情。看着当妈妈的朋友围绕孩子聊得热火朝天,感觉掉了队也在所难免。而你正处于这个年龄段。我也是过来人。但是再多活几年你就会明白,这样的时期只是人生的一个阶段罢了。
  53. 年轻时结交的朋友确实宝贵,毕竟她们见过青涩的你,了解你还是刺猬时的模样。但与饱经风霜的女性相识相知,才更能让我们的内心丰盈。知己,知晓自己……这个词着实精辟。哪怕一年到头都见不上一面,哪怕受疫情影响无法亲密接触,只要知道她还在那里平安地活着,便是莫大的慰藉。而光是冒出“她万一不在了”的念头,失落感就足以将我吞噬。原来这就是长寿的痛苦之一啊。眼看着知己先后离去,我的一部分也随着和她们共度的经历一起消失在了另一个世界……自己就这样被削了一刀又一刀,这种体验就是长寿的痛苦吧。我曾多次目睹失去至交的老者恸哭,这恐怕是一种不同于失去家人的失落。所以我会像年幼无知的孩子一样,不由自主地祈求朋友们活下去,即便卧床不起,只要活着就行。
  54. 斯特罗森[插图]在《为色情辩护》中的观点
  55. 围绕女性主义积极讨论固然很好,奈何在社交平台上,屏蔽他人、跟自己人抱团是如此容易,所以我有时也会担心,一方若是给另一方打上“不是女性主义者”的标签并将其驱逐,女性主义这根细长的线就会被过度切割,人们逐渐只能接受在所有话题上达成一致的小团体,而这很有可能再次抬高女性主义的门槛
  56. 如今女性做出的选择多种多样,大家都有各自的观点,也有发声的平台,所以建立团结确实有些困难。尽管如此,我还是殷切希望大家不要把女性主义当成“总有一天要挥手告别”的东西,而是在有需要的时候,从五颜六色的丝线交织而成的女性主义地毯中挑出能帮到你的那一根,也不要因为在少数话题上意见相左,就去驱逐那些不认为自己不自由、但又想再自由一点的女性,而是将她们也一并团结起来。 罗克珊·盖伊的《不良女性主义的告白》和奇玛曼达·恩戈兹·阿迪契的《我们都应该是女性主义者》
  57. 满口晦涩外来语的“纸上谈兵型女权”是没有用的,女人只有在失去理智时从心底发出的嘶吼才能被人们听到。
  58. 《制服少女的选择》的作者宫台真司
  59. 有个说法叫“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哪怕你是个小矮人,只要站上巨人的肩头,视野便能宽阔许多。后来者永远都有站上前人肩膀的特权。岂有不用之理?不用就太浪费了……发出如此感慨的我也正是在挑战前人的同时形成自我,并终于意识到自己也正被逐渐嵌入历史。
  60. 最近我一直在想,我从十多岁开始苦苦寻觅的不能卖娼的理由也许就在这里。人们对卖娼的厌恶,以及父母对女儿卖娼的抗拒,可能不仅仅出于不检点、危险、玷污自尊之类的理由,还因为他们担心这可能扭曲我对他人的尊重。
  61. 而一旦认定男人是不会改的,女性主义言论也许就会变得干巴巴、空洞无力。
  62. 我认为,针对某种特定表达的抗议活动可以尽情搞,想搞多少都没关系,但近年的事件都沿着“被骂→道歉+删除”的老套路发展,这让我感到担忧和沮丧。与其说我是对这种趋势恼火,倒不如说我是对媒体有点恼火,因为媒体渐渐无法区分“尖锐而有趣的观点或抗议”与“单纯的找茬”。 适当的抗议对表达者来说也很可贵。我希望抗议者不要满足于无谓的道歉和删除,而要激发出更深层次的讨论。令人反感的种种愚蠢表达即便没有沿着老路立刻道歉删除,也会因为人们不准备讨论它们而被淘汰。最重要的是,我觉得这样可以避免大家错误地把歧视女性的表达和凸显人性愚蠢的精彩表达混为一谈。
  63. 男性作家不理解女性,没有准确地描写女性,没有把女性作为人来描写。这个观点本身是正确的,但是用作批评男性作家就有些偏题了。这是因为男性作家对现实中的女性感到失望,才会追寻梦想中的女性,并描绘出内心的风景。……男性作家将梦想自说自话地托付给女性,并自说自话地诠释女性,但正因为他们梦想中的女性与现实中的女性之间存在鸿沟,男性的内心风景才会如此绚烂多姿。……他们的作品是男人一手缔造的“女性叙事”,一览无余地展现了男人内心的风景,而这实则是“男性叙事”。
  64. 《男流文学论》
  65. 社会变革变的不是真心话,而是原则和场面话。
  66. 朴裕河女士出版的《帝国的慰安妇》
  67. 《战争与性暴力的比较史研究》
  68. “承认伤害并非屈服,而是抵抗。”那不是软弱的表现,而是坚忍的证明。
  69. 男人动不动就想占女人的便宜,色狼、偷拍、儿童色情制品、性虐待、援交、外卖茶、找干爹、射精产业……购买性的男人构建起了性市场,并且让买春成了男人的“出厂设置”。面对此情此景,广大男性就没有一点意见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