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江红》:锋利的刃,唤醒的钟
总有些什么是比生命还要宝贵的。
电影《辩护人》的结尾,所有在场的辩护人应声而起,大声喊出自己的姓名。此刻,正义比生命还要宝贵;
电影《我是布莱克》的片中,四处求助无门的布莱克终于在墙上喷绘上了自己的名字。此刻,尊严比生命还要宝贵;
而《满江红》的结尾,当众人复诵这首诗词的时候,风波亭里的一篇文字竟然可以穿越时空,让无数人前仆后继,愿意为之赴死。此刻,文字也能比生命还要宝贵。
曾经背诵过的诗词竟然在影片里被赋予了新的意蕴,重新活了过来。
《满江红》的故事发生在一处宅邸里,一个时辰之内,时间地点都被严格限制,整个宅邸如同修罗道场,尔虞我诈,机关算尽,不同身份、职级、背景、目的的人物轮番登场,颇有一种看群像戏的快感。伴随着寻找通金密信这样一条主线,串联起故事。
但《满江红》的格局却没有困宥于这处深宅,整部电影不见岳飞,却弥漫着家国之情怀。整部电影没有拍过风波亭,却逃脱不掉岳将军冤死之后的阴霾。这是编剧的高明,用人物疾走、戏腔编曲使得观感非常紧凑,又在故事的反转上让人不至于疲倦。
深宅人人求生渴求一封密信保命,江湖人人求死换取一篇遗言复诵。
影片前半段次第登场的人物纷纷想尽一切办法保命,为了握取宰相的软肋——密信,众人皆想尽办法得到它,却在得到之后捂住耳朵,不敢听闻一字。这种掩耳盗铃的行为足见这封密信只是令人唾弃,等同于御赐的免死金牌。
影片后半段故事反转揭晓真相,岳将军的临终遗言需要人人求死换得。这些仁人志士企图用刀架到秦桧的脖子上,只是求取一首曾镌刻在风波亭里的遗言。他们不惜生命,不虑代价,如同扑火的飞蛾,足见这首词作的价值,是可以和刺在后背的“精忠报国”相互呼应的。
大族宅邸满墙媾和之约,风波亭内名将临终喟叹,皆被剐了干净。有的字句成为免死金牌,有的诗词成为午夜梦魇。
假秦桧对这篇文字的感情是如此复杂,他被日夜折磨,夜不能寐,一首诗词竟然像缠绕的幽魂,拥有了咒缚之力,紧紧将他傀儡般的人生勒紧勒死,勒得不能喘息。
所以看他在最后率全军朗诵诗词的时候,逐渐入戏,逐渐动情,不念身份,忘乎所以。甚至问了一句“他们能记住吗?要不要我再背一遍?”令人捧腹之余,感叹这样一个宵小之辈,依然会为家国大义尚有一丝恻隐,心怀几分歉疚。
原来一把刀可以杀死一个秦桧,一首词可以杀死千千万万个秦桧。
张艺谋在《影》之后化用了自己的作品,在这里更加深刻地诠释了人与影之间相互依存,彼此需要,又无法共存相斥的矛盾性。
在《满江红》里,女人又为影片添色许多,多了一丝柔情和妩媚,这可以说是张艺谋最擅长的部分——永远挖掘人物的情感,永远找得到角色人物的软肋。
看起来再不顾一切的死士,内心都有一块最柔软之处。那是风花雪月,是柳浪闻莺,是他们见过的这恐怖世间最动人的一抹亮色。饶是张大看上去如此玩世不恭,也和风月场的瑶琴牵扯不断。他记得她说过的想吃的樱桃,在这诛杀之地,从怀中掏出一颗樱桃的他,深情无比。
而唤他同唱“红了樱桃,绿了芭蕉”的女子,妩媚多姿,且胆略过人。她加入了这样一份可以置身事外的复仇事业里,若非逼至绝境,谁会如此天真。她当然知道自己未必能阻挡历史的进程,自己的行为也可能是徒劳无功。但是家国在前,佞臣当道,谁可以置身事外,哪里还有樱桃?
笼里的军鸽色若乌鸦,砚下的白纸写满谎言,背上的刺字状如死誓,手心的樱桃堪比赌约。赌一场前仆后继的局,换一曲传世满江红。
《满江红》就是这样一部悲喜夹道,为岳将军悲鸣的影片。在岳飞死后的四年,我们看到历史没有驻足,历史也不可能为任何人停下脚步。但世人对岳飞的思念和尊崇从未止息,他们用后背面皮下的刺字提醒自己不忘使命,又用将军临终的感喟试图唤醒蒙昧之人。
这世间蒙昧之人之多,令人无法揣度。正是这样的人,才令正义得不到伸张,阴霾笼罩在人间。因此,字句从来不止是字句,是刀,是枪,是锋利的匕首,是唤醒的洪钟。
若他有刀尖锁住即杀人,刀尖缩回便无恙的诡刃,我们亦有可以击穿屏障的字句,满怀豪情,振聋发聩。
而这世间除了字句,又多了影像。影像自发明那天便不止是影像,它可以让一首课本里人人皆可诵之的文字,承载一段故事,一种力量,让“满江红”不仅是词牌,是诗篇,也是一部电影,是一种令人扼腕又振奋的精神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