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勒使我联想到……

猪师傅气功表演
猪师傅气功表演 @crumblepig
北回归线 - 评论

感觉自己看了好久,然后这两天突然惊醒一般地质问自己怎么看这么慢,所以本来前面都在慢慢看优哉游哉的,后面就有点类似于哗啦呼啦翻过去的感觉了(私密马赛!)。

在微信读书上看的,首先是一打开就是冯唐的序,无语得我当场想退出不看了。而且更无语的是自从开始看这本书,微信读书就开始在首页给我推冯唐的书,而且至少两次了,别给我推了行吗,星吗。不止这个,我在看这本书的时候,其实能感受到冯唐曾经大大地模仿过他。虽然我也是很久之前啥也不懂的时候看过的冯唐,但是这种感觉还有残留,就是如果你和某个人相似的话,其实观众能感受得出来。

就像那时候我看《天生杀人狂》的时候觉得害蛮喜欢的,结果这个剧本就是昆汀写的,虽然他本人说很讨厌这部电影并且自己也不会去看,但是我能感觉出来这部电影有他的影子,你的一部分融入进那个作品里面了,这就算怎么粉饰,再怎么改得面目全非也还是能客观存在。

我觉得冯唐模仿他的那部分就是关于性的肆无忌惮的描写,但是拙劣得多,几乎是单纯为了写性而写性。另外我觉得米勒写性只是他的一部分,尽管这差不多成为他的特点了,别人提到他写的东西的时候,差不多会说,很黄很恶心bulabula的话,他的这种风格会使他的整本书看起来似乎充斥了这种或许令人感到不适的限制级描写,但是我个人觉得这真的只是他的很小一部分,他写作的主要目的也不是这个,其实我看到他的时候,他已经很疲惫了,已经很无所谓,所以才能毫不在意地写下那些患病般絮絮叨叨、痴呆又清醒冷静的呓语。

书中有大量的他们如何嫖妓的描写,差不多只要写到关于女性的片段,就能感受到米勒无处不在的对女性的物化,他当然没有把女性当做和他同样平等的个体,他也不在乎,他就是一个十分平常又倦怠的异性恋男。不过我还是要说,即便如此,物化女性也不是他写书的目的,只是这种观念与他而言像呼吸一样自然。他还有一些更重要,也更无力的。有时他很迷茫,对抗人生和世界的虚无,把社会道德伦理全撇在一边,饿着肚子混日子,舍弃尊严又在落荒而逃时拾起,好像爱着一些很可爱的女人,也一边觉得她们丑恶。

这是一种全然不在乎的态度,这是一种完全清白且纯洁,可供大肆填补的空白口袋,只是他封上了入口不再允许任何一种宗教信仰进入。如果你不是犹太人,为什么要向犹太教牧师求助呢?而在他故作轻松地放下尊严之前,那些宗教就早已安好了门槛。

这本书是赖皮蛇给我推的,有人写的想法里面还说这本书是园子温的《圣经》,然后我就觉得我非得看看了嗯。说实话他们俩没怎么给我感觉像,不知道为什么就是没感觉像。米勒的巴黎给我的印象是很阴湿脏乱的,主要描写一些嫖妓的细则;但园子温电影里的场景布置就很那种欧式的繁复华美,故事的主干基本都是杀人或者血肉模糊的肢解。总之就是挺难联系上的,不过非要说的话就是,对禁忌的东西肆意挥写这件事上面有共性吧。

然后说到巴黎,我真的惊了,到底有多少美国作家爱去巴黎,海明威《流动的盛宴》,还有《苦月亮》里面那个美国作家也非要去巴黎写,结果他编辑从美国过来看他的时候对他说,巴黎已经过时了。

米勒的语言我真还蛮喜欢的,说实话看他这本书的时候三番两次想到naked lunch,尤其是看到通篇的省略号……的时候。而且我很喜欢他们用的某些奇妙的形容词和名词的搭配,或者拆散某些刻板印象上的搭配然后安上一些乱七八糟的魔幻词语。然后再在中文的语境下面翻译过来扔保有一种美国味,就会变得特别怪异又有趣。比如说,“冷静的头皮屑色的眼睛”“俗气的袜子”“衰弱的膀胱造出来的所有小乐章”“厕所始终是一种冷灌洗疗法”“像是机器散发出来的汗味和薄荷味”“淫荡的圣歌”之类的。感觉要是看原版会更准确点,不过就是中文翻译得挺有意思的。又不过我经常在想法里面看到书友写的原版和更准确的翻译,因为这本好像采用了更缓和的翻译办法,可能原文实在太黄暴了,准确翻译出来不知道给不给出版。

其实我还蛮想学他这样写的诶,之前看巴勒斯的时候就有点想尝试他们这样写,就是用一些稀奇古怪的词语组合在一起,然后看起来就蛮有意思的,我就是在学皮毛的那种感觉,不过我发觉我几乎没法做到,可能因为我太踏实了(非褒义),就是我每写一个字都要为其安置来由和去向,我没法写一些虚空、完全丧失希望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