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浓重的香港和王家卫味道

猪师傅气功表演
猪师傅气功表演 @crumblepig
寺内 - 评论

刚才本来打开电脑,想快乐地噼里啪啦一阵的,但是已经过了零点,室友也没声了,寝室里太安静所以我还是用经常作践我的九宫格慢慢打吧。很后悔,下次一定早点写。

这本书昨天乱走图书馆的时候拿的,看到刘以鬯就拿下来了。整本书大概有二十多万字吧但是没想到很快就考完了,可能是因为作者写的片段都比较分散,每段又比较短,比较容易读,好像那些字溜进眼睛里。说实话我觉得自己也有点在变,我之前看书没有这么快,小学的时候也挺喜欢看书的,每次看的时候如果沉浸进去了就感受不到时间流逝,也没追求要看得快。但是越长越大了之后,心很浮躁了,然后时间又很宝贵总想快点考完,所以老觉得看不完,而且一本书好不好读这种主观感受总是在刚读一本书的时候迅速行成了。

我以前买过一本刘以鬯的书,初一或初二吧,那段时间补完王家卫,看到说《花样年华》取意《对倒》,高中的时候看到黄球球买了《对倒》,不过我猜她肯定到现在也没看。希望这件事我没记错,因为我忘记了太多关于她的事了,到我觉得有点恐怖的程度。我觉得她好像那不勒斯四部曲的莉拉,莉拉对莱农说自己要离开,然后关于莉拉的东西都逐渐消失了,她留下来的信件、物品,在她离开之后都不见了。我当时觉得很神奇,无法想象这种事情应该怎么用科学解释,我想着这小说也不是高科技也不是玄幻的哇,这种消失要怎么做到。但是当我很真切地开始忘记很多黄球球跟我说的东西的时候,我感觉我能稍微理解一点了,我理所当然地认为关于某个人的记忆会消失了。

然后我那个时候买了一本刘以鬯写的《酒徒》。我不想去标了,我不想费周折把几百年前读过的书都补标,说实话我觉得初高中的我读过的书已经不能对于现在的我来说算是读过了。虽然这么说有点夸张,但是我现在相对于以前已经算是个brand new person了,以前的不能再算数。我买的那个版本封面很好看,上半部分是纯绿色的,下半部分有一个很高的书腰,黑底白字印着意识流的语句。买过来的时候才十几块,刚百度了一下,看到孔夫子上面卖55了,不过我没有想卖。我当时看的时候的体验也很不错,除了觉得自己算个亚逼(总觉得现在亚逼这个词偏离本意了。亚不就是相对于主流来说的吗,只要是小众的、非主流的,就可以说是“亚“,但老觉得现在大家都觉得只有打扮成怎样怎样才能算是亚逼。主要我是想说,我当时觉得自己很小众并且以此为豪),还有也觉得他这个文体也真的很新颖,以前从未见过。他有几段完全没有标点符号,乱七八糟的一长串也看不出来联系的东西写在一块儿,但我乐此不疲。

然后回到这本《寺内》吧。

我曹很困,先写这么多吧,手机写太累了,明天开电脑爽快地打。主要还是我逼话太多,不然绝不能要求这么多。我想先分别地说说各个故事给我的整体感受,然后再说说有几个点的描写让我想起的东西。最近觉得看书速度变快了,可能也有开始微信读书的原因,用电子设备看书确实比较难受一开始,但是一旦开始接受这种,逼迫自己眼珠子快点转的时候也多了,说实话我看书的时候神游的时间很多,而现在这种时间少了。

————————2021.3.19 00:46——————

现在又过了凌晨了,今天是虎的生日。虽然现在又饿又累,但还是把读后感打完吧。因为天亮之后就是周六了(我说什么呢现在也是周六啊?),她们好像有睡懒觉的打算所以现在都还没睡的样子,所以我就打了,打他吗的,不知道为什么老是搞到这么迟,每天读书回来还要洗澡洗衣服,虽然没有当过农民,但是不知道是不是劳累程度有到那里。

我发现豆瓣很垃,刚才打了一段字了结果直接把我的网页关了,之前有一两次发出的时候还说要审核,甚至不让我看到我原来写的,说是如果审核不通过的话,就会发到我的邮箱里。他吗的,就像你在写稿子,豆瓣在你还没写完的时候就把稿子收走,完全不给你修改和增减的机会。太垃圾了了,不敢在豆瓣直接写东西了,尤其是我这种逼话多的人,写的字没了真的损失很大(这么说起来搞得我写的东西很宝贝似的,不是哈,我是想说这么多字没有损失很大,写的东西是垃圾跟我说字没了损失很大没有冲突哈)。晕死,我今天到底在说什么啊,我写下来之后就觉得词不达意,完全不是我想表达的意思。

《动乱》和《链》都是不停转换第一人称主体的文章,我还蛮喜欢这种的,好像电影很丝滑地不停转场似的,出现的人物很多,很能营造那种热闹生机勃勃且富有生活气息的氛围。前段时间看的《看不见的城市》里面有一篇也这样,一个人串着一个人,然后一个小镇的人都串了起来,人和人之间的联系很有生命力。

《吵架》这篇我蛮喜欢的,挺新颖的吧他的描写方式。里面有一句“香港的家居装饰摆设是中西合璧古今共存的”,感觉很有画面感,香港确实是这样的吧,我甚至觉得这是殖民地的必然成果。还想起来之前看公众号有个人写的,说香港来的小姑娘做的设计,总有一股精致香甜的小蛋糕的味道。这篇文章就是讲一个妻子发现丈夫出轨,把家中捣烂一番,最后写了个字条说自己走了,要签离婚协议的话call她阿妈就行。我觉得很不错,他描写的这个女很符合我刻板印象里港女的形象,就是比较自立比较强势的那种。

《龙须糖和热蔗》也很喜欢。说到这里我觉得刘以鬯写的文章总是一股浓浓的香港味道扑面而来,像这种很明显的象征,比如说热蔗,总是在东南才出产的,只有那种冬天不下雪的闷热地方才生长的。还有各种地名,观塘、红磡、油麻地、旺角……因为知道这是hk的地名所以给我一种很hk的感觉;但是这两天看的《奥古斯都》就不行,里面写的地名我毫不概念,虽然他的描写让我知道这是意大利或者地中海的某个地方,但是我完全不能很好地感知那个氛围,因为不熟悉,并且作者说为了给读者酝酿异域情调,所以人物名字都采用了拉丁文拼写而不是英文拼写,比如说安东尼(Atony→Atonius),但是中文版的反正都是翻译过来所以也感受不到,更不能译成安东尼乌斯,看的更繁琐。说实话我现在就已经觉得看得很累了,这个人名真的毫无记忆点,而且每一篇都换一个人作第一人称然后开始写信或者写日记。

说回《龙须糖和热蔗》,很喜欢这篇的原因还有一点是,这篇让我想起王家卫了,虽然刘以鬯确实和王家卫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了现在在我们看来的话,而且像我这种人估计只能通过王家卫来认识他。我以前看《重庆森林》不知道什么意思,后来有人说这是在讲几个爱情故事,就是人和人之间莫名其妙的缘分,然后发生了完全无法预想的故事。这是故事,所以你不知道后面会发生什么,但是故事总给人留下点什么,可能是欣喜的泪,或者悲哀的叹息。看完这篇我就突然好想写一篇关于我cp什么都还没有开始就已经结束了的文。卖龙须糖的男人和卖热蔗的女的,互相生出了好感,可是他们之间什么都还没有发生,故事就讲完了。可是真的什么也没有发生吗,真让人唏嘘。

这本书是有上辑和下辑,上辑全都是短的,看的很快,给了我一种我看书很快的错觉,从而产生了信心。下辑是三个中篇。

《对倒》里面一男一女交替出现,很像电影说实话,就是两个没有交集的人,分别拍摄他俩的故事,然后穿插着剪辑,最后让他俩碰面。不过这个故事里他俩碰面了也没发生什么事,如果按照正常恋爱小说的话他俩应该继续发展下去,但是这边就是这样就结束了,又想起《重庆森林》了,王菲给了梁朝伟一张手画的机票,约他在加州见面,然后电影就结束了。他们接下去会发生什么就不再继续拍摄,随我们想象了。

《寺内》这篇我一般吧,他这篇感觉走的是是中国古典文学的那种精致的文绉绉的路线,我一直不太能get这种的,但是还是有他自己的味道,有几句我也还蛮喜欢的。

那下面我就摘抄一些我喜欢的句子。

“这天下午,气候更冷。买龙须糖的人,很少;买热蔗的人,更少。亚滔望望坐在热蔗档边的珠女,想起那些坐在电炉旁边打麻将的女人,觉得珠女很可怜。珠女望望站在龙须糖箱旁边的亚滔,想起那些在暖气房喝酒的男人,觉得亚滔很可怜。”

这一段描写我能感受到他们两情相悦了,而且他们的感情很美好很淳朴。因为我是个受抚慰,每次感觉到一个人可怜的时候,就是最爱他的时候。

“上海是紧张的,整个上海的脉搏加速了。”

“两颗心接吻时,另外一个自己忽然离开自己。”

“美丽的东西必具侵略性。”

“年轻人有纯洁的感情。年轻人有完整无缺的感情。”

“崔莺莺用手抚摸自己的胴体,爱上了自己。她是因为爱自己才向张珙挑战的。”

“希望被冷水淋湿。”

“这不是裂痕,只是情绪受了伤。”

——————————2021.2.20 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