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想说的
我觉得有点怅然若失,可能这个词用的并不那么恰当,但确实觉得有一种感伤的情绪充斥于胸中。这部集子是韩少功最早的一批作品,80-83年,可以看得出来,作家在这些作品中从青涩逐渐转变为成熟,很典型的,知青文学、反映文革以及新时期初期农村变革的作品,硬是要说的话,它们之中的有些作品同《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更为相似,而相比阿城的“三王”则少了那份厚重感(《爸爸爸》同“三王”就更不一样了,反正我要吹一句阿城,阿城🐂🍺!)有,切片式的特写也有深入人心的历时性刻画(《回声》)(这些作品中已经有了一些《爸爸爸》中的影子)。我觉得很神奇,这些作品本身就展现着他的创作成长史,我不知道敬文东老师会怎么讲韩少功,但我觉得韩的书读得确实令人心情愉。在这个阶段韩少功已经显现出了较为深刻地批判性,刘根满让我想起阿Q,它们之间有着很多的相似性,并且这种批判性在逐渐地加深,同时已经显露出意欲超出政治与世俗社会上升到文明的高度的意图。《飞过蓝天》和《同志时代》已经在形式上有所突破了,而《谷雨茶》则也有了些许冷漠叙述的影子,即仅仅写出荒诞的故事,令人去深思其背后的意义。如果硬是要说,我觉得《西望茅草地》和《孩子与牛》是我最为喜欢的两篇,无论是孩子同牛之间的淳朴情谊还是离开农场时知青对于四年之间物是人非的大地的那次回望都令我觉得有一种心灵上的震颤。
刚刚提到这些故事的背景,下面随意说两句自己的看法。
那是一个变革的时代,从轰轰烈烈再到轰轰烈烈,书名似乎代表一种仪式,随着《后视镜里》的转入城市,似乎也标志着曾经那个“造神”与批斗一切的“同志时代”一去不返了,在这个刚刚开始变革的时代里,一切都是混杂的,一切也都是不确定的,没有人知道眼前等待着的是什么,曾经人们所追逐的信仰轰然坍塌,曾经人们所以为的秩序不再被封为圭臬,新“神”还没有降临,一切都是崭新与未知的,在这样的背景下去追溯上一个时代里发生的许多事情,可能会突然发现曾经人们所孜孜不倦追逐的东西在一夜之间都变得有些不知所云般的可笑,迷茫、质疑、讽刺与批判,这些都融汇于这部集子里,许许多多的论家认为中国二十世纪的文学是沉重的,韩的这部集子亦是如此,如果仅仅只是简略地描述一下我对这部集子的印象的话,“时代”的确是一个难以忽略的关键词,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