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记

公众号,是独立于平时网页端的、百度不可检索的一个大平台。其形式类似于曾经的博客,由于其强大的变现能力吸引了大量人前往,也因此鱼龙混杂良莠不齐。这本书的作者“艾公子”也是公众号的集体笔名,这也说明了书中很多文章的风格并不相同。公众号出书早有先例,像垃圾但不让说的北大出版社就做了很多反例,公众号或者说现在很多自媒体的文字方式有别(违背)传统的规范,门槛的降低也是因为谁都可以来说上几句,而且显然流量时代大众更喜欢单句成段加上多图的阅读模式,某书最为典型。本书在选文上分类八大类别,而且行文中明显修正了排版且删除了不少插科打诨的句子,虽然没有配图比较遗憾但还是看出一些心思在其中。

我本身历史特别差但对那些“没用的”花边消息最感兴趣,这本书试图从一些疑案中串联起中国史的一个侧面,由于其评论深度不足论史方面可能不太成功,但从关注到史书上含糊其辞的说法入手开始探究,综合多家之言也是在学习历史时最好的态度。正所谓“政治斗争的历史,哪有黑白分明”,历史中很多无从考究的事情才值得玩味,作者正在做类似推理小说中侦探的工作,书中有一些引导的倾向但不给出确定的结论,比较客观理性。书后给出几十篇史料、著作、论文值得肯定,但要是标注一下文章引用部分就好了。

关于宫廷中的绯闻、曹操不称帝的揣测、看似盖棺定论的杨贵妃之死等等都很吸引人,而且对南北榜案的讨论也颇具现实意义。这本书让我首次认识并喜欢上了一个小角色——王之寀,他是在晚明三大案一篇文章中敢于逆时代追查真相的人,是黑暗社会中的萤火,虽然没得到结果也不为后人所知,但无愧于自己。晚晴的刺马案我早有耳闻,书中梳理了事件经过,但并未提及《清稗类钞》等颇具争议的记载,也没有过多展示案件疑点,着重于讲述政治影响之下没有真相,有些遗憾,而且这个故事被改编成了电影《投名状》很有意思。最后一篇印象深刻的文章是焚书坑儒背后的真相,我们一直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哪怕民国早有大量学者考证,多些这种文章、少些夸大标题的文章,是个好事。

总的来说,这本书在历史方面看起来并没什么差错,也可能过于小心缺少了剖析与评论,对我这样的路人来说是长知识,对于历史爱好者来说可能有些捉襟见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