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母亲
《关于女儿》的故事是一个母亲以第一人称讲述的。在她的讲述中,我们会发现,这个母亲的角色其实是东亚国家典型的母亲形象:遵循着东亚传统的价值观,希望孩子能够安安稳稳地度过这一生。这个母亲无法理解女儿是同性恋,甚至羞于听到和说出这个词。她无法理解为什么一个学识渊博的女儿会无法过好正常的生活,为什么不能够去拥有一段完整且幸福的人生。
作者金惠珍选择了这么一个并不讨喜却和我们有着切肤之痛的母亲来述说她所感受到的一切,通过一位母亲的视角来窥探韩国社会作用于家庭的种种。作为疗养院的护理员,母亲与一位名叫珍的老人之间建立起了情感联结,母亲在不断同情、理解珍的同时也不知不觉通往理解女儿的路上。
珍在年轻的时候是一个活跃的社会活动人士,持续为外籍工人发声,而且终身未婚。晚年的珍因患老年痴呆症而生活在疗养院。然而,珍在年轻时所做的一切并没有得到任何回报,疗养院的环境恶劣,她在其中孤寂无比,没有一个真诚的探望者出现。
母亲时常在珍的身上看到女儿年老后的影子,她害怕女儿变成另一个珍。女儿三十岁依然未婚,却和一个女人同居了七年之久。她是一个“一整天在全国四处奔波的流浪讲师”,在母亲的眼里,女儿参与抗议活动站在街头的行为是一种乞丐行为,是在浪费自己的生命。她希望女儿在正确的年龄遵循传统的秩序生活——结婚生子,而非孤独地老去。
与珍的朝夕相处使得母亲一点点冲破着自己身上原有的社会规训,将压抑住的人的情感释放了出来。也许正是目睹了女儿在学校的抗议活动,母亲才有勇气和决心去捍卫珍的生命尊严。母亲在阻止院方将珍换到更差劲的病房时说:”我们又和她有何不同?你以为我们不会是躺在那张床上的人吗?“而女儿在向母亲解释为什么要抗议自己学校非法解雇讲师的时候也说:”这是我的事,不是别人的事,这是迟早有一天也会发生在我身上的事。“
因而,母亲才敢将没有亲人的珍从恶劣的疗养院病房大胆地接回来。亲人资格究竟有多重要呢?人和人的关系难道只是靠血缘和性缘关系联结的吗?起初的母亲便如大多数一样如此认为。但在社会中生存着的人的境遇从来都不是独一无二的,每一个人的遭遇都是息息相关的。当母亲违反医院规定只有亲属才能接走病人时,她强行将珍从医院接回家的时候,凭借的是”没有关系“。女儿也曾回应过母亲认为自己独身一人时说:”小雨不是我朋友。她是我的丈夫、妻子和子女,她就是我的家人。“在这一刻,可以说母亲向曾经的女儿靠拢了。
女儿生活的”失序“让母亲产生了恐惧,但恐惧的根源不是女儿,也不是女儿的伴侣,而是社会对于性少数群体的偏见与歧视,以及社会对于超出常规行为者的特别关注和区别对待。”神圣的大学里怎么可以有同性恋!“这些恶毒的话语会钻进每个人的耳朵里,渗透在社会的各个角落,久而久之,这种想法会内化在每个人心中,当人们想要超出常规的时候首先自我审查自己,并且以敌视和压抑的态度面对一个个真实的人。
尽管最终母亲也没能完全理解女儿,但那段将珍接回来,和女儿、女儿的伴侣一起生活的日子,在珍死去准备葬礼的那些天,母亲内心的千头万绪是一种连母亲也无法解释道明的情感,也许在日常真实的日子里,理解的那一天会来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