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哭,是因为眼泪早已流干

cammy
cammy @cammy
男孩别哭 - 评论

    我是个极度反感同志的人,我说的是“反感”,而不是“歧视”,这种“反感”就相当于不喜欢某某电影、某某运动那样而已,也就是说,我无法接受任何同性恋的行为,也会对其感到恶心,但同志们出现在我眼前时,我不会做出任何带有鄙视性的举动,当然,前提条件是,没有哪个同志会粘上我……

    事实上,我的朋友中也有同性恋,与她/他们相处时,我不会作出一副“即使你是同性恋我也当你朋友”的姿态,而是要把TA们无差别的对待——必须真正意义上的无差别,不能带有哪怕一丝的所谓“同情”和“理解”。

   不过 既然我终究不爱看同志片,李安的GAY大作《断X山》在中美两国红得发紫,但至今为止我也没有看过。

    不过,我依然免不了和同志片“有点渊源”。

    BL片,能坚持看完的有《霸王别姬》;
GL片,能坚持看完的有《男孩别哭》。

    其实把这两部片子称作“同志片”,未免有些不当,片中的主人公都是属于“性别错乱”的类型,他们都不认为自己是同性恋者,此外主人公更像是在单恋,他们爱慕的对象可都是正常人。所以我将其称作BL和GL,以示区别于GAY和LES。

    也许有人说了,拉娜和布兰顿(为了表示对他/她的尊重,我称他/她作“布兰顿”)产生了恋情,那么她也不算同志吗?不算。拉娜在得知布兰顿的真实性别后,她依然“爱着”他(她),此时与其说爱情超越了“性别”这个“符号”,不如说是拉娜在潜意识里守护着自己的价值观,因为她对布兰顿依旧保持着不久之前还存在着的好感,所以无法让自己马上将布兰顿排斥在情感的圈子之外。

    这种心态,其实放在任何一个领域都行得通,大至政治观念(比如文化XXX后,国人羞于承认自己参与了一场大闹剧;比如二战后,德国民众难以面对自己曾经跟着元首一起疯狂),小至对一个观点的维护(比如你崇拜关公,相信他无所不能、战无不胜,突然有一天,有人对你说关羽其实也没什么,除非他是路痴才会过五关斩六将,除非他丧心病狂才会去水淹七军,至于他与曹操约法三章则只是罗贯中YY出来的……这时你会受不了,会觉得对方一派胡言,拒绝承认对方的说法,并努力寻找资料证明关公的万能性,到了最后你就干脆恼羞成怒吼着说:“没有《三国演义》的流行,你还TMD会去翻《三国志》吗?!”)。

    《别动我的奶酪》的作者说,人是害怕改变的,其实这话不完全正确,人是善变的,但人却很害怕“突如其来”的改变,害怕将自己过去花了很长时间累积起来的价值观,只用一瞬间就全部否定掉。情感也是这样。

    拉娜未必没有误将同情认作爱情的成分,她对布兰顿保持着的好感,使她相信自己依然爱着布兰顿,或者说,拉娜后期对布兰顿的情感,同时具备了爱情与同情。她后来结婚生子,以及她想和布兰顿“私奔”前的犹豫,似乎说明了,她与布兰顿的定下的“终身大事”,更像是一时的冲动,而非纯粹的同志行为。

    其实在布兰顿入狱后声称自己是双性人时,拉娜要是“愿意”思考一下的话,就会发现其中的问题了,但她却宁愿接受对方这假想的双性人身份,也不想去表示任何的怀疑,与其说她是在信任布兰顿,不如说她害怕去捅破这最后的一层薄薄的窗纸。(恋爱果然能使人的智商降低至0……)

    拉娜只是个善良的女孩,她很普通,她对布兰顿的理解与宽容,只因为她的慈悲,还有身陷其中的不由自主。

    如果我说,布兰顿也只是个正常的女孩子,估计会有人笑掉大牙,但是,我的确是这么想的,布兰顿真的很正常。

    其实我有点怀疑布兰顿究竟是真的性别错乱,还只是某些青春期的问题在作怪?在现实中,无论是BL还是GL,其FANS主要由女性组成,而且人数多得惊人,这说明了什么问题呢?她们都“不正常”吗?我不是在“反问”,而是在“疑问”。

    布兰顿的故事是一个悲剧,在众人眼中,他(她)是一个“异类”,只能受到歧视。

    我想“歧视”的来由,还是源自于对“异类”的看法,在我身上就经历过这么一件事儿,有个从小与我一起长大的好朋友,由于疾病问题他的脸部天生有缺陷,部分皮肤的颜色反常,当时周围很多人都对他加以耻笑,唯独我长期和他生活在一块,早已习以为常,也就不觉得什么。我实在不明白,这有什么可笑的呢?他又没做错什么事,也没得罪别人,却要白白忍受这种无形的羞辱。打自那后,我就特别反感那些嘲笑别人身体缺陷的无耻行为。

    有个真实的事件使我感到震惊,一位自小在中国长大的意大利女士,竟常受到她的中国同胞的歧视,因为她的长相“怪异”,蓝眼睛白皮肤,周围的人觉得她“与众不同”,其实这种因少数与多数“碰撞”而产生的偏见,说白了也就这么回事。美国佬鄙视黑人,但我们中国人又有多少人完全不鄙视?如果在网上搞一个想和外国人种结婚的调查表,不知结果“白人”与“黑人”的投票数要呈现怎样的一个比例。

    有些歧视,还是人们不自觉、而且自认带有“关怀”的,很顺其自然地流露出来,这种例子可以参见《加斯荷伯之迷》,我非常喜欢这种写实性很强的作品(这种纪实风格的还有诸如《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盲井》、《盲山》等犯罪片)。

    我并不知道,造成布兰顿的不幸,是她“天生必须如此”,还是她有一个问题家庭,亦或所谓“社会的冷漠”(“时代”与“社会”,往往是被推卸责任的最佳对象)。

    我们可以看到,布兰顿从小没有一个幸福完整的家庭,而当他(她)犯了“错误”后,受到的只有指责与谩骂、还有更为悲惨的污辱,而没有任何的理解与关怀,和所谓的“纠正”。

    正如前边所说的,我并不认为布兰顿“不正常”,他(她)对性别的认识与世人截然不同,这顶多只能使我感到别扭和不自在而已。倒是John和Tom这两个“正常人”让我觉得作呕、变态,与他们待在一块才是可怕的。当然,恶魔都有一个形成的过程,John和Tom为何会变成恶魔,终究也有值得思考的原因,但这不是本文想探讨的。

    布兰顿受到强奸后,她曾想否认这一事实,她为何否认,影片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而是让观众们自己去反思,笔者我很欣赏这一点。我觉得布兰顿之所以不想承认,是因为如果承认了,就等于否定自己是个“男孩”吧。她的执著和羞愧,为她的悲剧埋下了祸根。

    与布兰顿同样悲惨的,还有他(她)的朋友Candace,她拥有和拉娜一样正直的心,虽然她不像拉娜那样对布兰顿给予理解,但也向饱受拳脚之苦的布兰顿伸出了援助之手。与其说是她和拉娜的品质“提高”了,不如说是其他的人的品质“降低”了,她们不过保持着自己最基本的生活原则罢。

    两名凶手受到制裁后,当地的某些居民们“大义凛然”地为凶手求情,认为他们只是消灭了一头怪物还有包庇怪物的人而已。

    可是,那些射向两个女孩的子弹,却使我感到心痛,她们手无寸铁、没有作恶,凭什么被杀死呢?而John和Tom这两个草芥人命的混蛋,又有什么资格被认同?我只不过是个普通人,我想我有权利,去同情被杀害的女孩子们。

    很多时候,我们只是睁眼瞎而已,我们“义正词严”地去谴责别人的“不是”,却没有意识到,其实自己的眼睛早已死亡,以“盲”的方式去看待那些“非我族类”,已经不是简单的“戴着有色眼镜”了。

====================

    这部影片的制作可谓认真之极,虽然片中也一些穿帮镜头,部分地点与史实有所出入,但整体上布景方面还是做得很出色的。片中的人物也基本使用了真实姓名(汤姆的原名叫马文,姓氏则和影片中一样是尼森)。

    我个人很推崇这部作品,按豆瓣的标准,我认为评分值四星半(由于豆瓣没有此选项我就给了四星),差不多就在7.8分-8.5分左右。

    本片的优点已经有很多人赞美过,所以我好话就不多说了,就说说一些我不太喜欢的地方。

    首先是影片的导演方式我不是很喜欢,气氛不够阴沉,音乐不能说很糟,但放在本片的场景里始终无法引起我的共鸣。我认为这部片子能够取得成功,主要是依靠了一个很好的主题、以及演员们出色的发挥。

    最让我不喜欢的地方,是导演对“性”的表现太露骨,也许我脑子里总有一种“东方人的腐朽”,更能接受含蓄点的表达形式,我并非清高(和很多“正常人”一样,好色之心亦有之~),但甚觉这种表现一个人性悲剧的故事,应该更为含蓄些,片中的许多床戏并不是非有不可,只需截取几个重要的镜头突现人物心理即可。恐怕导演多少还是有想拿床戏来吸引眼球的成分。

    尽管希拉里·斯旺克被美国人认为是最漂亮的50个女演员之一,但她的男孩扮相只是差强人意,好在她演技不错,非常出色的演好了一个布达兰。

    片中的每一个年轻的女主演,都曾为布兰顿的角色试镜过,要单从外貌来讲的话,个人觉得当中有很多演员比斯旺克更适合女扮男装(恐怕饰演拉娜的科洛·塞维尼都要比她来得好),但要论演技的话,似乎还是斯旺克更胜一筹,从她为饰演布兰顿所作的努力,这个角色看来非她莫属了。

    可以说斯旺克版的布达兰是演绎得非常成功的,但我却还同意一些人士对导演的批评:“希拉里·斯旺克扮演的布兰顿虽然真实可信,但导演皮尔斯对这个主角的描写并不充分。……布兰顿最终被描写成一个牺牲者,是朋友们内心恐惧的发泄对象,而非一个被完全理解的人。这部电影的真正情感中心是拉娜……”

    好的,就扯到这里吧,总的来说,我还是认为这是一部佳作。

    犯罪片带给观众们的,不应仅仅是“刺激”,而应该具有反思性。

    《男孩别哭》,只是一场没有哭声的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