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才是真正的“三国”史
以往的三国类史书和小说,往往写成了“蜀国史”、“蜀国演义”,刘备集团的笔墨总要占去一大半,剩下的才属于其他所有势力的总合,这实在辜负了“三国”一词。有时候曹操幸运点,也会稍稍增加点“出场率”,例如曹操的粉丝易中天在《品三国》中就花了不少文字描写曹操,但这改变不了魏国整体形象模糊、以及吴国一方“戏份”少得可怜的“传统”。
但罗肇前的这本《三国征战史》却是个极为罕见的“例外”,全书一共18章,魏吴蜀三国都有着相当浓厚的“戏份”。
虽然作者的某些观点有待商榷(比如他认为孙策之死是郭嘉的阴谋),但这种突破传统的写法还是很有意义的,这可以说是提供了一个更为广阔的视野。
不过我个人还是觉得作者犯了过于强调个人作用的毛病,一场战争将领的机智和勇气固然重要,但战争打的首先是国力,说白点就是谁钱多谁占优势(即便叫军队整天待在原处什么都不干,那钱也有得你烧的),而名将往往只是在强大国力的推动下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要是国家的实力太差,将领再能干也没有多大用处。当然,你也许可以列出一些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例子,但这些都只不过是“例外”而已,更多时候还是常见之极的以强胜弱。(就好比伊拉克号称700万大军,但美军几万人进去就将其搞定了,看,几万人打败几百万人,多好听,但这其实也就是综合国力差距的体现。)
三国时代魏吴两国之间的交战次数是最多的,然而几十年打下来,魏国始终无法突破长江,吴国也无法攻下合肥,其主要原因还是由于北方没有战船,不习水战,南方没有战马,缺乏骑兵。孙权的水军能够在江面上打退曹操的部队,但一上了陆地就只有被曹操虐的份了。可见除了国力,内部环境也是一大重要因素。
除了魏吴蜀,其他势力也应该了解一下,比如历来以反面形象登场的袁绍,又有多少人知道他是个宽政爱民的人,黄河北岸的老百姓听到袁绍去世时,都不由得为之哭泣,仿佛丧失了亲人一样。那个被人们评为心无大志的刘表,又有多少人知道,他为了保持荆州的安稳,不知作出了多少努力。还有“暗弱”的刘璋,又有多少人知道,在他统治的时期,四川本土人民的生活水平可要N倍于刘备时期。至于向来被当作有仁义无才能的刘备,又有多少人知道,其实他才是曹操式的枭雄,而他的许多事迹,在演义中都被其他人“瓜分”了,比如:鞭打督邮、火烧博望坡、斩蔡阳、征汉中……
不管如何,我还是推荐大家看一下这本书的,当然,最好还是以一颗心平心和之心来阅读,避免偏听偏信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