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动的人民+冲动的国家=荒诞可悲的故事
在斯大林模式近五十年的压抑下,东欧的积怨终于在剧变中得到了总爆发。美国及其阵营认为这是一次巨大的胜利,东欧各国也认为自己将迎来西方式的自由、民主。然而在某些国家,事实是:罗马尼亚陷入骚乱,经济下滑,险些演变成内战;南斯拉夫共和国一分为五,原本是兄弟的人民相互间大打出手。国家不断分裂。剧变打破了独裁专制,但是却带来了无政府的混乱状态。这,恐怕不是热爱自由的人们所追求的吧。
前些天看了一部罗马尼亚电影《无主孤军》(罗马尼亚的电影当年以“搂搂抱抱”而著称),让我切身感受到了当年罗马尼亚政变之时的混乱、荒唐与可悲。那种荒诞,让我想起了经常在书上可以看到关于文革的描写以及偶尔从上一代人那里听说的文革故事。是的,不论是一切“左”的文革还是统统“右”的剧变、解体,都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悲剧。现如今,不少捷克人重新开始审视伏契克,重新拾起被遗弃的《绞刑架下的报告》,承认他是捷克的民族英雄而非仅仅是共产党强力推销的偶像;在俄罗斯,人们正在恢复起对苏联老兵们的尊重,重新客观地认识列宁、斯大林等人的行为;在罗马尼亚,人们也开始反思这场政变,反思它给罗马尼亚人带来的究竟是什么。我想在《无主孤军》里已经表达了一种反思:政变带给“人民”的或许是“自由、民主、平等”,但是带给个人的却只是无常的命运,生命的无辜逝去和家庭的不幸。
影片一开始是两个罗马尼亚内务部的士兵(差不多相当于中国的内卫武警)一个戎装、一个便装,爬出一辆代号18-34的轻型轮式装甲车抽烟。突然,一名士兵爬上对面的步兵战车拉响了机枪的枪栓,抽烟的戎装士兵虽然感到不对劲,但在反应过来之前,对面的机枪响起,把他打倒在血泊里。车内的士兵试图冲出车外,但是马上被打死在车门旁。幸存的便装士兵以车体为掩护多活了几秒,仍在试图逃走时被打死。一个恼怒的声音传来:“停火!停火!谁下令开枪的?!谁下令的……”开火的士兵们面面相觑……
于是影片开始倒叙,原来18-34号车在昨夜(即1989年12月22日,齐奥塞斯库出逃被抓回的当晚)奉命在布加勒斯特市区巡逻。小队里,有个受了西化思想、熏陶满腔热血的士兵科斯蒂。他不顾尼克中尉劝阻,只身赶往打得不可开交的电视台(反对罗共的救国委员会将在这里发布齐氏被捕的消息,挺共的内务部等一些部队和武装群众随即向电视台发起进攻),去为“人民”而战,歼灭“恐怖分子”(其实是“挺共派”武装,其中甚至有与他同一阵营的内务部部队)。不知为何,中尉竟未枪毙他,由他去了。由于不能缺人回到基地,科斯蒂走后不久,尼克中尉就带着大家去找他。在电视台,尼克找到了正在与“反罗共派”武装(其中有国防军)交火的内务部部队,却糊里糊涂地被缴了枪,连收条都没有。而科斯蒂先是糊里糊涂地跟着“反罗共派”的人去干仗,然后又糊里糊涂地被“反罗共派”的人当成了内务部特务,被关起来准备枪毙。这时。尼克中尉到了科斯蒂家找他,影片交待了一个情节:科斯蒂的父亲是罗共高官的保健医生,是“高干子弟”,所以中尉不敢怠慢。科斯蒂的母亲和未婚妻正在为他的安全担忧。科斯蒂那边,由于他说出了父亲的名字,“反罗共派”的一个头头似乎和他父亲有交情,加上尼克中尉和那位头头的一番沟通,科斯蒂终于被放了回来。他十分后悔自己的行为。一夜惊险过后,大家身心俱疲,回到基地门口报了口令,等待放行。谁也不知为什么,中尉记得很清楚而且再三确认的口令“Blue”竟是错的,于是就发生了开头的一幕。便装士兵正是科斯蒂。
整个影片贯穿始终的是混乱:混乱的国家、混乱的城市、混乱的战斗、混乱的阵营、混乱的口令、混乱的枪击……谁也不知道下一秒会发生什么。一切是那样的荒唐,却又是那样的真实。特别是影片运用了纪录片式的拍摄手法,开头的枪击显得尤为真实,就像我们在反映波黑、中东等冲突的纪录片中所见的那样。在这样一场大规模的骚乱中,没有哪个百姓能从中得到任何的政治实惠,得利只是少数人,牺牲的却是大多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