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珍珠
托卡尔丘克看待文学的视角在我看来是大胆甚至颇具挑衅意味的,至少我此前从未看过如此“离经叛道”的颠覆性评论。她绕开所有我们耳熟能详的剖析工具,抛弃所有晦涩机械的词语,以一柄利刃,刺中文本,或者说文学的心脏。在她的心理学视角中,文学作品并不存在内容或类型上的分野,也并不是要去描写或反映某个特定时代的政治、文化或历史,文学的目的只有一个:展现以角色为代表的人类的存在,传递一种可以通过“温柔”之力来分享的共同经验。无论多庞大的文本体量,整个故事都是一部主角的个人经验史,而在这个漫长的经验过程中,又折射出无数个你或我在某个时刻共有的情感和体验。文学,在托卡尔丘克眼中成为一个链接和承受人类乃至所有存在的温柔又神秘之力。一个母亲可以在分娩之前就开始想念自己的孩子,一个孩子可以感受到一只短柄茶壶的忧伤,文学所传递的真实,是一种无比强大、足以穿透疏离的原子化现代生活的能量。《玩偶》中有一个寻找珍珠的英雄故事,而相信并追寻文学的力量,在如今又何尝不是一种不无悲剧色彩的神话叙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