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建真实心灵的可能
什么才是“真实”,这是一个哲学上争论已久的问题,甚至也无法产生定论。当然,哲学也并不是为了探讨一个绝对的答案而存在的,对于哲学家来说,只有问题是恒定的,而答案却往往甚至是大相径庭的。在各种简要的哲学普及书以及哲学史中,哲学都被定义或者说一直引用着源自古希腊的定义,那就是爱智慧。
然而,智慧又究竟是什么呢?爱智慧的目的又是什么?金观涛在《消失的真实》中有一句话,本是用来定义面对现代社会时哲学的任务的,但用来解释穷究爱智慧的背后应该也是可以的:“只要从西方哲学史中走出来,分析各轴心文明价值系统的问题,哲学就会从起源于古希腊文明的‘爱智’中走出来,转向其隐藏在伸出的本质即真实性的探讨。”
在后文中,他又一次提到,“将寻找意义界定为哲学的任务,哲学研究必须从古希腊的爱智转向意义世界。”这是一个年已古稀的哲学家面对真实心灵的消失而对哲学提出的全新而又承接整个哲学史的宏大任务。所谓"消失的真实“,其中的真实是指真实心灵的消失,而“真实的心灵”指的是,全面而整体的对于真实性的判断力,同时作者认为这也应该是现代社会的基础,而不是科学真实。
真实性消失的原因也许和20世纪所发生的两件大事有关,一是20世纪的科学革命,二是人文精神的衰落,同时亦有现代性所带来的经验、价值、终极关怀三种真实的解体。维特根斯坦的哲学革命无疑宣布了”哲学已死“,但金观涛认为哲学并未死,被宣布死亡的是形而上学。形而上学由于所依托的自然语言含混而导致了许多命题无法成立。
20世纪,人们希望能够重新回到康德哲学中重建真实的心灵,康德哲学被认为重新实现了真善美的统一,但他们也发现了康德哲学所依赖的是先验观念。康德通过先验观念发现数学和自然哲学同源,在此种论证下,无疑发起了一场哲学的”哥白尼革命“。但所谓的先验观念是否真的存在呢?金观涛在本书中致力于回到古希腊去追寻答案,这也是在回应世纪难题李约瑟之问。
作为真实性哲学的历史篇,本作着重梳理现代的历史、尤其是现代科学技术结构的形成来探讨为什么“当经验真实等同于客观实在时,人类迟早会生活在一个真假不分的世界。”金观涛所指出的这种苦果也许我们已经品尝到了一部分。
在一个真实性消失的世界,人们不再拥有基于某种共通的形而上学真实的价值观,人文真实丧失了其对于人类文明的纠偏能力之时,人们仅仅依靠经验以及命令行事。而人们的经验却是与终极关怀以及价值完全分裂的,这也意味着人们的心灵是分裂的,如此,人们便缺乏一种整体的判断力。我们可以看到,所谓技术是双刃剑中坏的那一面正在肆无忌惮地延伸,但创造技术的人却并未对此有任何疑问,而是任由其一步一步蚕食人们的权利。
“所以,今天人文学者要做的事情,是重建人类真实而宏大的心灵,这个心灵可以与我们的科学技术相匹配,而这绝对不会从技术本身或科学专业研究中产生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