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记

感觉最近这本书涌现了好多版本,全本、限定收藏版、权威本或是其它,这本随书附赠了一幅图,十分厚重的大开本书居然是软精装,要是硬壳收藏起来就更好了。

我是个历史盲,因此很少参与同学间的谈论或评价,另一方面看电影倒是不少,自然是看过奥斯卡九提九中的影片《末代皇帝》,正如我当年的短评“可怜的人”,我对这个人一直抱有一种怜悯之情,尤其是最后那一幕,他为了证明自己是自己,在座椅下翻出幼时藏下的蟋蟀,蟋蟀仍旧生龙活虎他却不见踪影。周总理这样评价他:“你当皇帝的时候才两三岁,那时的事不能让你负责。但在伪满时代,你是要负责的。’’

这是本自传性质的书,如他所说两个想法其一是忏悔,其二是表达重获新生的喜悦,从前言最后、行文中(尤其是后边)也能看出他熟练的有些奉承的态度。“是谁使他懂得了耻辱、‘人’含义,知道样去做人,给他重新做人的勇气。”人很难站在上帝视角 去审视一切,他的回忆自然也是基于拿到手里的资料。当然也有说法是他在管制下写作,初稿曾被否决,以至于最后的部分是代笔完成的。无论如何,这本书应当有着很高的历史价值,毕竟他的命运,也与半个近代社会变迁息息相关。

悲。在那个与世隔绝的极致奢华的小世界中生活,他说那大堂之上的黄,是黄疸病的颜色;在应答中,他与兄弟只能是主仆关系;感慨一家六口每月用四千斤肉;大人推崇愚蠢落后的习俗,像唱歌败火与节食;每天读书也只有传统文化,甚至不识数……喜。他不开心太监遭殃,开心了可能也要遭殃,他可以给别人封个不存在的名号让人磕头半晌,他可以玩乐人间。小时这种经历与后来产生巨大的反差。

对老师庄士敦产生的仰慕之情带给他很大的影响,也因此开始试图离开。从天津到东北的二十几年间,说是卖国也好,说是因自己的年轻气盛而受骗也罢,总归不是什么好事,在他流亡的一路上也是有着不同于他人的优待。第八、九章认罪后,在最后几章表露出的反思与感恩中,是什么让他得以被原谅甚至度过平凡的晚年,拿上选民证的他感慨“社会能把罪犯改造成新人”。再难找到经历、身份如此一波三折的人有着传奇的经历,有时候我们对一个人的第一感觉仅仅取决于我们看到了什么,没必要去指责谁考虑的不周全,历史这东西谁说的清呢,还不是在逐渐了解中完善自己。


版本差异:最后一篇改为只有五十三年大事记(1906-1959)删去了七年: 1960 拿着北京市民政局的介绍信到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植物园报到。 1962 与朝外关厢医院的护士李淑贤结婚。 1964 被调到全国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任资料专员,并担任第四届全国政协委员。 1967 溥仪因肾癌在北京去世。 此外,多了一篇附录一《玲姑娘:“福贵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