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之甚少

一只特特呦
一只特特呦 @Teteyo
人体简史 - 评论

人们总调侃,高中数学那么多买菜又用不到。可高中教育带给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恍然大悟。看到这本书我就知道,又到了感谢高中生物的时候了(上一次是《植物知道生命的答案》,本书与《植物》刚好形成了奇妙的互补)。

总的来说这本书,看待问题的角度有趣,文字流畅(有一点翻译味…也有一些奇怪的东北话?脚丫子之类。),内容丰富基本涵盖你能想到的人体相关问题,所谓简史除了知识本身还究其根本。这本书的意义类似《科学的历程》,对我来说可能是一本目录,随时可能回来翻看。

知之甚少,可以说是书中出现最多的词,我们对于人体的了解也确实知之甚少。有太多我们无法探知原理的部分,有太多不符合进化理论的部分(致死率很高的分娩,腋毛等等),甚至还有诸多与性有关的话题不可调查或调查结果可信度不高……

世界演化,从无生命到有生命那一刻一直令我神往,记得在《科学的历程》中用突然一个瞬间概括,本书在6页说:然而天知道怎么回事,所有这些东西聚拢到一起,你就拥有了生命。这是科学无法解释的部分,我有点儿希望他永远保持这种神秘状态。

190页一段话我没能找到出处,但是我觉得应该贴在这里。“不管是对日本还是美国官方,731部队的存在都是一个讳莫如深的秘密。要不是1984年东京庆应义塾大学的一名学生偶然在二手书店发现了一盒罪证档案,并将之公布于世。普通人将永远都不会知道他的存在,但那时将石井四郎绳之以法已为时过晚。1959年,他过了15年平静的战后生活在睡梦中安详去世,时年67岁。”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导致的假期之中读到这本书,其中很多内容值得我们深思,尤其是病毒,肺,呼吸三个部分。第一次听伤寒玛丽的故事,也才知道喷涕沫可以飞出八米远,在空中悬浮十分钟。

319页说:事实上,他说,相较于西班牙流感导致数千万人死亡的100年前。我们现在也并没有做好准备,应对异常猛烈的疫情爆发。没有再发生类似事件的原因,不是因为我们一直保持警觉。而是因为我们运气好。——华盛顿大学的迈克尔·金奇。

写下这篇笔记的一个目的是希望能与其它读者交流。下面是一点小小的较真,倒不是为了挑错只是习惯性敏感,对于一本科普书籍中的数据考证一下。

1.一个人的价格,之所以会上下浮动几百倍,其原因可能是统计方式不同。比如水的价格很便宜,如果全都拆成H和O元素(纯度比较高)价格就会高很多。

2.155页说:“软骨比玻璃还光滑的多,摩擦系数是冰的1/5。不妨想象在一种能让滑冰速度提高16倍的表面上打冰球。”

摩擦系数是指两表面间的摩擦力和作用在其一表面上的垂直力之比值。讲滑冰速度,那只考虑动摩擦因数:fk=μk*N,就算考虑干摩擦与滑动速度的关系,也不大能得出16倍这个数字。 再进一步绝对光滑的平面上只能保持运动状态不变。因此我们考虑物体的物理量不改变,给统一的作用力与作用时间,根据冲量定理Ft=mv,其速度的关系也依赖于力的大小……

3.185页说:“一个身高只有你一半的孩子跌倒在地并撞到头,他感受到的冲击力仅为成年人的1/32。”

考虑身高为一半体重应为多少,如果是三维均匀几何体为1/8,但参考不同年龄男性平均身高体重,1m约16kg,1.5m约43.kg,1.7m约70kg, 按线性估算应在1/4到1/8之间,按照最大程度1/8来算。

根据冲量定理Ft=Δmv,v又根据自由落体运动mgh=mv^2/2,最后得到结果为sqrt2/16,与1/32差了2.8倍不知从何而来。

4.85页:对分贝的表述比较模糊,不如直接列出定义“两个同类功率量或可与功率类比的量之比值的常用对数乘以10等于1时的级差” ,因此对数的增加方式是自然的。

5.科普一下文中的人体测定法,我觉得很有趣:Bertillonage按照规定的程序和方法,测量并记录人体的很多物理特征。这些特征包括头颅的宽度、脚长、前臂长度、躯干长度、左中指长度等数字特征,还包括头发颜色、眼睛颜色、脸部的正面和侧面像等。这些数据记录在特定的卡片上。同时,按照这些特征,Bertillon将人分为243类。

Ps:对了,本书的译者是《牛奶可乐经济学》的译者,虽然这本书评价不高,但是我读的第一本同类书籍,从“牛奶方盒可乐圆罐”问题让我开始思考,也让我知道不可盲目全信。

关键词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