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的样子

一只特特呦
一只特特呦 @Teteyo
北京烟树 - 评论

北京烟树即北京的树木如烟。整本书带给读者的感觉浑然一体,这装帧太对味了!外封是反折起的海报,展开后的下半部分是上面风景的倒影,内封是很素的纯色淡绿色,随书附赠了一包今年的月历卡。

孙郁的这篇序言写的真不错,他说作者写人间杂味,其中一句“为时代写下注释”是我今年看过最精妙的说法,细想又十分准确。侯磊作为一个年轻的“老”北京人儿,写下了许多特殊时代的文字。当今社会变化日新月异,倘若再过上一百年人们想要了解北京的过去,看这本散文集会比一些官方资料要好得多。京味是流淌在骨子里的沁润了每一句话,这些文章有一个共同的主题——物不是人非。

第一篇“大北新桥人”事无巨细的把家附近里里外外写了个透,好像生怕你找不到他家一样,从商行邮局等店铺到井等地标性装置,每一扇门后都有许多的回忆。照相馆的历史勾起了曾祖父的故事,祖父一生摄影却没有一张自己的照片。“冬日取暖”一章可谓之登峰造极,也许此后再不会有一篇同题材文章写的更好了,有自身的生活经验为基础,从备煤、烧煤、弄煤球,到压火、封火搪炉子等高级技术,细致生动的还原的当年的景象,03年为了环境不让烧煤了也留下了一些遗憾,对比我现在于祖国西部住宿,在冬天很多家仍然靠烧煤来获取热量,看到这里感触更深一些。他小时候欢乐的基地九大行星,现在变成八大行星,那地方变得更安全也更没味道了,而我的童年刚好赶上0是不是自然数的变革,不禁生出同样的思绪。簋街因北京小吃而出名,我们现在看到的统一标准店面也是抹去了曾经百花齐放的姿态,K记和M记之争,反而从营销运营的角度来说。年长的人们仍然沿用曾经的称呼不变,一方面是对老城的执念,另一方面可能只是习惯了吧,就像我家那边开了一家大润发,人们想买东西还是说去大福源,还有座大厦就算被新公司收购了也没能改变大家的称呼。

我也多次说过我很喜欢北京、天津一带作家的文字风格,也很向往几十年前家境富裕之人的游手好闲享受生活,就像最后一章讲乡音,北京话除了儿化音之外给我的印象就是慵懒,“百京爷就是跩”。我们回不到过去,也还是感慨物是人非,就像电影《老炮儿》中的固执坚守一样,唏嘘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