器还是不器,有用还是无用
看《玻璃球游戏》的时候,脑海里常常浮现这两个概念。
器,不器。以前读书时就纠结过。因为有子曰:“君子不器。”又有子贡问曰:赐也何如。子曰:汝器也。曰:何器也。曰。琏瑚也。
有解释前者器为“工具性”,能够理解,君子不器即君子不能被当作工具来使用,而后者孔子虽然明显是在夸子贡,说他是祭祀用的琏瑚,但不过也是高档的工具。
有用无用则是道德经里的,都知道,就不说了。
两个概念,表达的是近似概念,近似的矛盾。
《玻璃球游戏》围绕的也就是这对概念和矛盾。
故事情节:
约瑟夫·克乃西特因为其音乐才能与性情被选入一个叫做卡斯塔里的团体培养。卡斯塔里是黑塞虚构的一个学术团体,总的来说就是一个培养高端纯学术的地方,由国家、贵族供养,独立于任何政治宗教,在这个团体里的人跟教会差不多,不事生产,不结婚生子,没有个人财产,也培养一些教师。这个学术团体里有一种“玻璃球游戏”,极精细,需要极大的智商与学识才能进行。
通过这个团体克乃西特遇见了对他人生至关重要的几个人— —音乐大师(教会他静坐,让他直观看到“觉醒”为何物)、特西格诺利(带来卡斯塔里外的世界,身上体现了分裂)、弗里兹(身上体现卡斯塔里与玻璃球游戏的衰落)、约可布斯神父(教会他认识历史)。
通过个人的不断学习、提升,克乃西特成为了玻璃球大师,即卡斯塔里旗下一个分支的领导人。但是他看到了卡斯塔里以及玻璃球游戏的脆弱,想投身教育事业,于是辞职离开,去当特西格诺利儿子铁托的家庭教师,上任第二天就被熊孩子玩死了(淹死)。
《玻璃球游戏》是仿传记来写的,整个结构波澜不惊,几乎没有意料之外的转折之处,反而人物之间对问题的讨论对话、人物内心独白极多,然而读起来并不困难也不枯燥(除了最前面对玻璃球游戏略故弄玄虚的介绍)。大概一方面是译得好,一方面是里面讨论的问题,从提出问题,到思考问题,都衔接得十分顺畅,让人愉悦。
《玻璃球游戏》给人强烈的围绕是器与不器,有用无用思考的感觉,主要是从克乃西特辞职那部分开始。卡斯塔里是一个高端纯学术团体,但是它的研究成果,可以说是毫无用处的,例如《十二世纪末期意大利南部各大学拉丁语之发音》之类。然而谁也不能说它就是“无用”的,只能说它的研究,并不以工具性为目标,而这正是纯学术的“纯”所在之处,也是很多做学术研究的人,书里的卡斯塔里人,书外的哲学家们都是以此为荣的。
克乃西特正是通过对历史的学习,发现了这一点,纯学术研究必须依赖外界的支持与供养,一旦到了战乱时期,必然遭受毁坏,而其中像玻璃球游戏这样的活动,越是精细高雅,越是毁坏得快。越是经过高度加工的文化,与世界,与人民的日常生活越是有隔阂,落入孤芳自赏。由此克乃西特“觉醒”了,他希望投身教育,切实的回到真实的生活之中,回归有用。
看书的时候,时常想起过年凉意来玩的时候,下午茶的聊天。他说起不想继续读书了,我也表示同意。虽然工作并不十分如意,但是实在不愿意再念下去了,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觉得自己研究的东西十分“无用”。还记得自己的硕士论文,研究某经学家思想里的理学成分,导师认为做得还可以,但是自己,写的时候已经在不停的想,这些东西,写出来谁会去看?除了应付选修课作业的学生,本专业的寥寥数人由此不会得到新观点,所以我为什么要花时间写这些东西呢,除了混一个学位之外。
理想总是很美好,愿意学哲学的人,总是对人生对世界有思考有疑问,希望进一步去了解,然而去研究哲学的人,往往只能埋在故纸堆里做些雕虫小技,当然自己天赋不足也是很大的因素。如此一来,还是不如做些“有用”的事,尝试让自己的存在make a difference,但尽管逃不脱器,但重要的是自己不要把自己当工具使用,不要太委屈自己,毕竟,人只要,也只能为自己的感受负责任。
最后,《玻璃球游戏》的结局真是太妙了,一开始看到都有点傻眼了,离开第二天就挂了!?不过回想一下,确实已经是最好的结局了。另外文末附的几篇以克乃西特学生时代作品为名的短篇也相当有意思,特别是最后一篇,印度主题,让人想起很多名词解释题——诸法皆空诸漏皆苦、存在就是被感知等等,意味悠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