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来西亚和台湾比我想象中的还要近

先前看过《我在印度的701天》和《成都的细节》,我对普通人对地域文化的介绍产生了很大的兴趣。毕竟专家写的严肃书籍往往正经八百且枯燥,我关注的是作为普通人能接触到什么有趣的地域文化。可惜跑遍了浙江图书大厦和浙江图书馆也没能找到东南亚地域主题书,我发现这方面东南亚搞不好比非洲还要小众。好在去读墨找时发现了这本书,我发现豆瓣不是所有书籍都能收录,看来以后读墨也会是重要的渠道。招行 VISA 全币卡一如既往地计划通。
虽然这书主题实际上是历史,地域文化着墨不多。能直接打卡的地标方面实在没什么收获。不过终究摸清了马来西亚这个虽然有华文但一直很陌生的国家到底是什么来的。
东南亚和南洋大概是同义词,后者是华人对东南亚的俗称。我听说过南洋大学这种存在。
由中國以南、印度以東、新畿內亞以西與澳洲以北的多個國家及地區組成,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期才出現的一個新的地區名稱。東南亞分為兩個區域,陸域為中南半島,包括柬埔寨、老撾、緬甸、越南、泰國、馬來西亞、與馬來半島,海域大致為馬來群島包括馬來西亞的砂拉越和沙巴、汶萊、東帝汶、印度尼西亞、菲律賓、新加坡。
说实在以前对这地方陌生到我总觉得中国和澳大利亚之间是空的,完全想不到那里竟然有这么多岛国的存在。大众点评上的分类「东南亚菜」标签也经常出现,马来西亚菜和新加坡菜的存在感比泰国菜印度菜越南菜低多了。我顶多知道叻沙这美食。
马来西亚的本地人大概就是马来人。马来西亚先后被荷兰和英国殖民过,所以也有一些少数荷兰裔和英国裔留了下来。但华人移民潮的规模相当大。历史上主要有两次大规模移民,一次是郑和下西洋,二次是清末民初。分别叫土生华人和新客。前者多为集中在马六甲一带,后者和一些清朝签订的法案有关,允许华人出国务工,但这却造就了和黑奴贸易一样悲惨却又不为人知的「猪仔」现象。此外由于有一段很长时间印度和马来西亚处于英国的控制下,所以印度人也跑去马来西亚务工并安家居业。于是现在马来西亚大概有一半人口是马来人即本地人,另一小半人口是华裔和印度裔。所以我过去对马来西亚的误解,即马来西亚是一个华人国家,是错的。此外很多华裔讲的其实是方言,像是福建话,客家话和粤语,所以华语的影响力也没那么大,我估计后来在民族主义大觉醒时代里马来西亚华裔为了团结起来,华语才在现代化过程中普及开来。最近得了奥斯卡奖的杨紫琼就是马来西亚华人,看她在美国电影《瞬息全宇宙》讲华语好神奇。
清末民初初期,马来西亚算是支持革命的重要基地,孙中山就在此活动过。著名爱国人士陈嘉庚在福建长大,移民到马来西亚和新加坡,并积极关心中国的政治,踊跃地捐助民国革命,抗日过。
日本帝国入侵过马来西亚,有短暂的占据时期。
大概在五十年代,英国发现自己在殖民地的影响力在普遍衰退,于是开展了移交主权给民族政党的工作,于是马来亚联邦成立了,但后来因为其执政党重视马来人的利益,对人口比例少却占据更多财富的华裔和印度裔没有好感,于是发生了不少种族冲突事件,像是华人为主的马来共产党和马来西亚联邦的对立,以及联邦把华人占了绝对主流的新加坡开除出去。
我不知道新加坡为什么会有那么多华裔,要么是书没细讲要么是我读得太快。不过新加坡毕竟和马来西亚一样,很长时间受到英国的影响,李光耀对中华文明的归属感没那么大,于是现在新加坡的官方语言是英语,再加上华人喜欢读书的 BUFF 和地理位置加成,新加坡反而比马来西亚发展得更好。
后来婆罗洲加入了马来亚联邦,马来亚联邦变成马来西亚联邦。
书的最后两章分别讲了华文教育和美食文化。作者就是第一位在马来西亚华文中学担任校长的台湾人。我意外发现台湾政府原来很重视和东南亚华侨的交流,经常接受马来西亚留学生,为的是回馈清末民初南洋华侨对民国的帮助。所以台湾文化在马来西亚的影响也不小。马来西亚电影《辣死你妈》在台湾金马影展出展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