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点想法
这本书我读得很难过,可能是听的歌的缘故,也可能是由于现实中所经历的一些事情,不过更多的还是出于他每一篇文字的笔调以及其中所蕴蓄着的情绪。少功仍旧在叙述文革与知青时代的岁月,只不过相较于《同志时代》而言,这本集子中的一切文章都显得更为低沉与落寞,时代在变化着,他也一样,不过更加合适的说法应该是岁月的洪流裹挟着身处于这个时代的一切不由分说地向前奔涌,我觉得自己似乎能够读出来一些他内心中的迷茫,当然还有那一如既往的讽刺。短短的几年过去(85-93),他的文字显得愈发的深沉与娴熟,无论是对于文学的“根”的考量还是对于那场无法磨灭的灾难的反思,似乎,他的书写更多地深入到这一切对于人们内心的影响之中了,加上他对现实与虚构的刻意混融,就更使得这份深刻的背后显露出一种令人怜惜的悲哀,这种感触在我读到《女女女》和《鞋癖》的时候集中地凸显出来(它们也是我最喜欢的两篇),其实他并没有刻意地表明某些情绪,但有时仅仅只是一句话就足以令人感慨万千。父亲的死亡对他而言是一个重大的打击,他将记忆中的一切反复书写,这种刻意令我有些难以辨别(尽管我知道小说的文本与现实并不能等量齐观),可能这也是这些文字为何更能够触动我的一个重要原因吧。对于传统文化,他所持的是批判性否定的态度,这还是蛮明确的,但我尚未从这种已经摆明了的现实之中看出些更为深刻的内涵(这是我自己的问题);对于“文革”,似乎他有一种矛盾的态度,他书写了许许多多的知青以及文革结束之后他们的样态,但其中的主人公似乎总是有着一种愧疚感,这种愧疚以及那些它人的悲剧正是文革所带给这一代人难以磨灭的创痛,我不知道他写下这些文字时是以一种什么样的心态,但似乎解释成一种控诉或者是无奈甚至还有些怀念尚且是能够说得过去的吧。